肱骨骨折

肱骨骨折

肱骨骨折常發生於肱骨外科頸、肱骨幹、肱骨髁上、肱骨髁間、肱骨外髁、肱骨內上髁。其中,尤以前三者為多,可發生於任何年齡。多由直接暴力和間接暴力所引起,如重物撞擊、擠壓、打擊及撲倒時手或肘部著地,暴力經前臂或肘部傳至各部位。X線檢查可明確診斷,並提示骨折的類型。

病因


肱骨骨折暴暴引,暴側擊肱骨幹份,致橫形粉碎形骨折。暴肘,傳導,傾倒產剪式,導致骨折,投擲運“掰腕”導致骨折。

臨床表現


局淤斑,左臂縱軸叩擊骨折銳角,患肢較健側略短,畸形骨擦。
患臂腫痛較劇烈,有明顯的壓痛,上臂功能喪失,患者常將前臂依附於胸壁。
肘部腫脹疼痛,甚至出現張力性水皰,肘部壓痛甚劇,肘關節功能喪失,骨折部位有異常活動和骨擦音。

檢查


肱骨外科頸骨折診斷容易。根據肩部正位X線片可顯示外展骨折或內收骨折類型。還必須有側位片(穿胸位)了解肱骨頭有無旋轉、嵌插、前後重疊移位畸形,以便明確有無骨折端向前成角。可分為內收或外展型、伸展型和屈曲型等三個類型。

診斷


根據臨床表現和相關檢查,不難作出診斷。

併發症


1.血管損傷
肱骨近端骨摺合並血管損傷者較為少見。一般以腋動脈損傷發生率最高。老年病人由於血管硬化、血管壁彈性較差,較易發生血管損傷。動脈損傷后局部形成膨脹性血腫,疼痛明顯。肢體蒼白或發紺、皮膚感覺異常。動脈造影可確定血管損傷的部位及性質。
肱骨近端骨摺合並臂叢神經損傷,以腋神經最多受累,肩胛上神經、肌皮神經和橈神經損傷也偶有發生。腋神經損傷時,肩外側皮膚感覺喪失,但測定三角肌纖維的收縮更為準確、可靠。腋神經損傷時,可採用肌電圖觀察神經損傷恢復的進程。絕大多數病例在4個月內可恢復功能,如傷后2~3個月仍無恢復跡象時,則可早期進行神經探查。
3.胸部損傷
高能量所致肱骨近端骨折時,常合併多發損傷,應注意除外肋骨骨折、血胸、氣胸等。

治療


肱骨外科頸接近盂肱關節,骨折又多發生在中老年人,特別是老年患者,極易因此引起凍結肩,因此仔細了解病情,選擇治療方法,保持肩關節一定的活動度,是治療所必須考慮的。對①無移位骨折:用三角巾懸吊患肢2~3周,當疼痛減輕后儘早開始肩關節功能活動;②外展型骨折:骨折有嵌插且畸形角度不大者無需複位,以三角巾懸吊患肢2~3周,並逐步開始肩關節功能活動;無嵌插的骨折應行手法整復,隨後以石膏或小夾板固定3~4周;③內收型骨折:有移位者皆應複位,複位方法有手法及切開兩種,並給以適當的外固定或內固定。
1.手法複位外固定
一般需在骨折血腫內麻醉下進行。常用者有:
(1)超肩關節夾板外固定。
(2)石膏繃帶固定 患肢取屈肘位,用石膏繃帶條環繞肩、肘固定;或者用肩人字石膏固定於上舉位2~3周。以後改為其他固定,此法只適用於骨折向前成角難矯正者。
(3)外展支架固定 如骨折斷端不穩定,複位后不易維持對位時,可用外展支架固定,並沿肱骨縱軸加用皮膚牽引以控制骨折近端向外成角畸形。此法現已少用。
無論用哪種方法固定,皆需早期開始功能活動,一般4~6周就可酌情去除固定。
2.切開複位和內固定
(1)適應證 多數肱骨外科頸骨折可用非手術療法。以下幾種情況考慮手術:①外科頸骨折移位嚴重,複位后不穩定;手法整復外固定失敗者;②50歲以下病人合併肱骨頭粉碎骨折;③合併肱骨大結節撕脫骨折有移位並與肩峰下部抵觸;④不能複位的骺板骨折分離(肱二頭肌長頭嵌入);⑤治療較晚,已不能複位的骨折。
(2)術后當天可起床 臂部固定2~4天後,三角巾懸吊患肢3周,逐漸練習活動。

預防


本病是由於外傷性因素引起,注意生產、生活安全,避免受傷是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