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李公見訪

古代詩人杜甫所著的古詩詞

夏日李公見訪,屬於中國古典詩詞,是由中國古代詩人杜甫創作的一首古詩詞。

作品賞析


賞析

這首詩是杜甫寫景詩中的極品之作。此詩描寫的是農家風光,盛夏作者在農舍邀請李炎暢飲。全詩層次鮮明,結構嚴謹,更令人驚奇的是此詩部分所寫只見頓挫而不見沉鬱。
“遠林”即遠郊的林子,下文“僻近”相互呼應,說明此處離鬧市甚遠,幽遠深靜。此處雖是貧居,但“淳樸”,有“濁醪”,有美景,有樂音,杜甫極力邀請客人留下飲酒,有挽留之意。“隔屋喚西家,借問有酒不。”,這裡寫的比較有意思,作者居住此地,不會不知此處有酒,實有“故弄玄虛”之感,看下句“牆頭過濁醪,展席俯長流”,酒從牆頭過,展席暢飲美酒,與上句結合,也展現了杜甫少有的浪漫之意。
杜詩有“語不驚人死不休”之特點,而“清風左右至,客意已驚秋。”而真正讓讀者驚得恰恰是“驚”字,秋好像人一樣知道了客人的意願,颳起了習習清風,可謂頓挫到了極致。下兩句用對偶句描寫了林間鳥兒斗架、蟬鳴,為下句鋪墊。“苦道此物聒,孰謂吾廬幽?”意思是說:我不禁苦惱地埋怨道這些東西吵鬧,誰說我的草廬幽靜呢?杜甫此時的“苦惱”決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苦惱”,而是假意的苦惱,這種“苦惱”正是作者得意之處。

評價

《䂬溪詩話》:杜詩有用一字凡數十處不易者,如……“展席俯長流”、“杖藜俯沙渚”、“此邦俯要衝”……,其餘一字屢用若此類甚多,不能具述。
《唐詩歸》:鍾云:如見(“牆頭”句下)。
杜臆》:“苦遭此物聒,孰謂吾廬幽?”正存若反,肖是妙語。
《唐風定》:氣雄力厚,篇篇有之,正以此種風韻為美。
唐詩快》:真朴語,人不能到。
義門讀書記》:幽也(“貧居”句下)。……頂“遠林”,以下六句從“遠林長流”四字更轉一層。自作客、主,極文之變(“巢多”句下)。
杜詩詳註》:申涵光曰:“隔屋喚西家”、“牆頭過濁醪”,畫出村家情事宛然,語不嫌質。“清風左右至”,方喜涼氣披襟;忽而鳥斗、蟬鳴,又覺繁聲聒耳;及看水花晚色,則喧不礙靜,幽意仍存。即見前景物,寫得曲折生動如斯,知善布置者,隨處皆詩料也。
讀杜心解》:詩似擬陶,非杜老本色。當時此種,惟王右丞、儲太祝輩擅長。
杜詩鏡銓》:景真語曠,絕似淵明。“巢多”六句,總見所居幽靜,卻以一反一正出之,便作恆筆。村居真率,光景如畫(“牆頭”二句)。張云:了而不了(末二句)。

創作背景


此詩當作於天寶十三載(754年)夏,時杜甫居長安下杜城。一日有人李炎來訪便作此詩。

作者簡介


杜甫(712年2月12日~770年),男,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唐代著名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合稱“李杜”。出生於河南鞏縣,原籍湖北襄陽。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稱為“老杜”。
杜甫少年時代曾先後遊歷吳越和齊趙,其間曾赴洛陽應舉不第。三十五歲以後,先在長安應試,落第;後來向皇帝獻賦,向貴人投贈。官場不得志,親眼目睹了唐朝上層社會的奢靡與社會危機。天寶十四載(755年),安史之亂爆發,潼關失守,杜甫先後輾轉多地。乾元二年(759年)杜甫棄官入川,雖然躲避了戰亂,生活相對安定,但仍然心繫蒼生,胸懷國事。杜甫創作了《登高》《春望》《北征》以及“三吏”、“三別”等名作。雖然杜甫是個現實主義詩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羈的一面,從其名作《飲中八仙歌》不難看出杜甫的豪氣干雲。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宏偉抱負。杜甫雖然在世時名聲並不顯赫,但後來聲名遠播,對中國文學和日本文學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杜甫共有約1500首詩歌被保留了下來,大多集於《杜工部集》。
大曆五年(770年)冬,病逝,享年五十九歲。杜甫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影響非常深遠,被後人稱為“詩聖”,他的詩被稱為“詩史”。後世稱其杜拾遺、杜工部,也稱他杜少陵、杜草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