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嚴古寺

始建於晉朝的寺廟

光嚴古寺,始建於[晉代],晉文帝賜青城36庵,古寺為其中規模最大一寺,原名常樂庵,隋文帝賜光大嚴明匾。唐武宗時毀,唐懿宗咸通五年(公元864年)由善思和尚重建,改名常樂寺。宋時名翠圍寺。明朝永樂年間,為避"樂"字之諱,蜀獻王朱椿奏請敕賜寺名"光嚴禪院",故又教光嚴寺。其時光嚴禪院已具上、下古寺的規模,僧、徒眾達一千多人,可算得上是佛及眾生、鼎極一時。至清代,康熙皇帝又特為此寺御題"光嚴禪院"匾額,這就是現在大門上所懸的橫額。

光嚴古寺,歷朝曾有幾次大的損毀,亦多次重修。因年久寺古,後人俗稱古寺,天長日久,俗稱邊正稱,光嚴禪院之名反而很少被人們提起了。

簡介


光嚴禪院隱座於一片古森林中,四周是近千畝成片的參天古柏、古楠、古杉、古銀杏等珍稀樹木,宛如一個天然大氧吧,夏季日平均氣溫比平壩低4至5度,是距離成都最近的成片森林,也是眾多居士、香客和遊人修行和休養、瀏覽的理想場所。寺院下的梅花寨休閑度假村,在冬日裡各種品種的紅梅和烏梅相怒放,使梅香深處的古寺更顯出別樣的凝重和靈性。寺中重檐飛閣、古樸幽雅,寺門懸匾“光嚴禪院”為清代康熙皇帝親書御賜;四川總督九昌衡的禪意對聯、于右任先生的草書“藏經樓”保存完好。寺廟因有初刻南藏、貝葉梵文、御賜極品三件寶而馳名,因而被喻為“西川第一天”。
光嚴古寺
光嚴古寺

古寺皇家賜品


明朝:半副鑾駕,四桿龍鳳旗,五間琉璃瓦,皇鍋兩口,一部《洪武南藏》,一部御賜梵文《華嚴經》。鑾駕和龍鳳旗為法仁出行時,享受皇家待遇。琉璃瓦以示法仁的皇家血脈。皇鍋,又稱千僧鍋傳戒燜飯之用,可供上千僧眾之需,現位於下古寺廣場。清朝:康熙御筆匾額“光嚴禪院”,道光雲板。

古寺高僧


悟空禪師本名叫朱五六,出家后法號為“法仁”。他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幺叔,在朱元璋當皇帝前就出家了,曾雲遊西藏,印度等地,同西遊記中的唐僧一樣也取回了一本真經----真品<貝葉經>。回來後轉輾到了古鎮街子的古寺,並在古寺當上了主持方丈,從此就沒有離開過我街子古鎮了。長相婑婉的悟空禪師仁慈善良就像慈眉善目的女菩薩,街子人叫他“蠻娘娘”(街子人稱藏民為“蠻子”只是稱呼習慣不帶貶意,因為法仁從西藏過來,所以加了個“蠻”字)。朱元璋當了皇帝后,當時在成都的蜀獻王是他的第十一子朱椿,朱椿造訪古寺,得知太祖的幺叔法仁在此出家,便奏稟太祖敇賜法仁徽號為“悟空”。悟空在這裡擴建寺院,傳播佛學,各方面多有建樹,一生潛心修鍊,最終圓寂於此,他是坐化而去了,傳說曾有兩隻小虎,常伴左右,馴善地守護他直至圓寂。禪師死後其肉身不朽,如同“木乃伊”。古寺的僧人們專門為這位得道高僧在上古寺正殿旁建一座佛塔,安放其金剛不壞之身供世人摩拜,後人在佛塔門柱題聯曰:“從今日回頭大悟,是浮雲過眼皆空”聯尾藏悟空二字,此即為悟空寶塔的由來。悟空真身乾屍經歷600年余年,不朽不爛,完好無損,解放后在一場浩劫中才被損毀。現在僅存一張解放前的黑白照片可以為證,照片是我古鎮先民周殿候老人,在悟空真身損毀前所拍。
朱元璋也是當過和尚的人,所以對他的這位長輩也非常在意,曾提寫“純正不曲”表達對他幺叔的尊重。如今四個字清晰可辯,右上角鐫刻有陰文印章一方“洪武御書”位於下古寺大雄寶殿前(有圖)。

古寺傳奇故事


話說當年朱元璋知道朱棣野心太大,決定傳位給孫子朱允炆。傳位后,他預感將來也許有變化,於是秘授朱允炆一鐵箱,命其臨危開箱,可免大禍。後來朱棣兵逼皇宮,大火圍困朱允炆,值此絕境之際,他憶起先皇所授鐵箱一事,遂開箱求法,見箱內備有剃刀、袈裟,另有一信指出有一秘道直通宮外,並註明了秘道入口處,朱允炆遂隻身從秘道潛出,侍從連同宮殿俱被大火吞噬。朱允炆出宮后慌不擇路,突見一條河橫在眼前,在千鈞一髮之時,幸遇青城山吳爭道長乘船雲遊不期而至,遂上船與其連夜趕到與青城山相鄰的鳳棲山常樂寺投奔叔曾祖父法仁以避其禍。數年後朝廷派出的暗探追蹤而至,朱允炆迅速逃離了光嚴禪院。事後,人們發現在他住過的禪房壁上有一首詩:“淪落西南四十秋,蕭蕭白髮已盈頭;乾坤有主家何在?江河無聲水自流。長樂宮中雲氣散,朝元閣上雨聲收;青蒲細柳年年綠,野老吞聲哭來休。”數年後,朱允文輾轉滇、黔、巴等地再次回到常樂寺有心向佛,對帝位漸失東山再起之望。朱允炆此後未離開過鳳棲山,圓寂后葬於後山。

古寺現狀


現在光嚴禪院,因上古寺在文革時盡毀,下古寺成為其主要景點。不過經現任住持釋永一師父多方募化,已重建上古寺大殿。古寺風貌煥然一新,誠迎八方佛子、遊客的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