玫瑰營鎮

玫瑰營鎮

玫瑰營鎮,內蒙古自治區烏蘭察布市察哈爾右翼前旗下轄鎮,地處察哈爾右翼前旗東北部。

1949前,玫瑰營屬豐鎮縣第三區;1954年,劃歸察哈爾右翼前旗;1995年8月,玫瑰營鄉改鎮。截至2018年末,玫瑰營鎮戶籍人口有31789人。截至2020年6月,玫瑰營鎮下轄1個社區、20個行政村。

2011年,玫瑰營鎮農民人均純收入5200元。2018年,玫瑰營鎮有工業企業7個,其中規模以上1個,有營業面積超過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39個。

基本介紹


玫瑰營鎮轄20個村委會(紅旗、古營盤、玫瑰營、十二股、龐家村、全勝局、袈裟廟、高宏店、天和永、
趙油坊、六號、老官路、九股泉、張山溝、望愛村、弓溝、哈拉溝、馬蓮渠、頭道溝、王貴溝),31789人(截至2018年末戶籍人口),114個自然村,鎮黨委下設22個黨支部,共有787名黨員,轄區內有一所中學,一所小學。總耕地面積30.8萬畝,蒙古族、漢族、滿族、回族四個民族組成。農民人均純收入2300元。

行政區劃


2011年末,玫瑰營鎮下轄20個行政村:玫瑰營、十二股、王貴溝、古營盤、紅旗、龐家村、哈拉溝、馬蓮渠、頭道溝、望愛、弓溝、全勝局、高宏店、袈裟廟、天和永、六號村、趙油房、老官路、九股泉、張山溝,下設153個村民小組。
截至2020年6月,玫瑰營鎮下轄1個社區、20個行政村:東風社區、玫瑰營村、十二股村、龐家村村、古營盤村、紅旗村、王貴溝村、弓溝村、望愛村、哈拉溝村、頭道溝村、馬蓮渠村、全勝局村、高宏店村、袈裟廟村、天和永村、六號村、趙油房村、老官路村、九股泉村、張三溝村,鎮人民政府駐玫瑰營村。

人口


2011年末,玫瑰營鎮總人口38600人。總人口中,男性20072人,佔52%;女性18528人,佔48%。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千米98人。
2017年末,玫瑰營鎮常住人口為18193人。
截至2018年末,玫瑰營鎮戶籍人口有31789人。

經濟結構


農業

2011年,玫瑰營鎮有耕地面積16.1萬畝;可利用草地面積16萬畝,林地面積27.6萬畝。糧食作物以玉米、馬鈴薯、小麥為主。2011年,生產糧食10525噸,其中玉米412噸,馬鈴薯9313噸,小麥800噸。主要經濟作物有油料作物等。2011年,油料作物種植面積1.5萬畝,產量225噸。畜牧業以飼養生豬、羊、牛、家禽為主。2011年,生豬飼養量4.6萬頭,年末存欄9800頭;羊飼養量11200隻,年末存欄7000隻;牛飼養量1.4萬頭,年末存欄0.8萬頭;上市家禽2萬羽。2011年,生產肉類15噸,其中豬肉5噸,牛肉2噸,羊肉8噸;禽蛋1噸,鮮奶1噸。

歷史沿革


玫瑰營鎮
玫瑰營鎮
玫瑰營是一個有著百佘年歷史的古老集鎮,清朝時期玫瑰營境內土地肥沃,水草豐美,地勢平坦。有一低洼處長著茂盛的蘆草,當時人稱玫瑰營村為“蘆草卜子”。光緒十年(1884年)中國蒙古教區主教巴耆賢(比利時人)西去巡閱教務,途徑蘆草卜子(今玫瑰營村)時看到此地水草 豐美,地域廣闊,遂派南壕欠(今河北省尚義縣)劉振林神父(比利時人)到這裡建堂興發傳教工作。光緒13年(1887年)劉振林到蘆草卜子村先建起一座“聖土堂”(土木結構的天主教堂),並任本堂神父。當時蘆草卜子村只有7戶人家約30多口人,他們主要以游牧為生。光緒25年(1899年)蒙古教區(今察哈爾右翼前旗境內)主教方濟名(比利時人)派風神父(比利時人)到蘆草卜子村協助劉振林工作,於光緒30年(1904年)在蘆草卜子村蓋了一座規模較大的天主堂。光緒33年(1907年)天主教堂擴建,擴建后的天主堂呈“人”字形框架結構,全部用青磚砌牆,鐵瓦蓋頂,面積約300平方米,並以天主堂為中心相繼建立了修道院,修女院等附屬機楊房屋500餘間,成為華北地區規模最大的天主教堂。“蘆草卜了”隨之以天主教的《玫瑰經》為典改名為“玫瑰營村”。
民國初年,玫瑰營境內歸豐鎮縣三區公所(老平地泉區)管轄。民國35年(1946年)02月玫瑰營劃歸集寧縣五區管轄。1959年10月集寧縣五區全部劃歸察哈爾右翼前旗。1958年4月撤區建鄉,成立玫瑰營鄉、聖家營鄉。1958年11月撤鄉建設,成立燈塔人民公社,1962年05月改稱玫瑰營人民公社,1965年05月改稱東風人民公社,1984年06月改社建鄉成立玫瑰營鄉,年撤鄉建鎮,成立玫瑰營鎮,2004年06月弓溝鄉併入玫瑰營鎮。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玫瑰營鎮的各項事業得到長足的發展。到2004年,全旗糧食總產達3486萬斤,糧食畝產平均210斤,農民人均純收入達1860元;有大小畜5.2萬頭(只),其中奶牛1780頭,寒羊38000隻;退耕還林面積達4.1萬畝,沙源治理面積完成1.5萬畝,有林地9.3萬畝,全鎮有機電井58眼,蓄水灌溉工程6處,防用洪工程3處,有變電站1個,總容量達9500KV,高低壓線路1700公里。有固定、行動電話接收塔4座,電信、移動、聯通網路開通。
2006年9月,高宏店鄉併入玫瑰營鎮。

歷史文化


地名由來

玫瑰營鎮因鎮人民政府駐玫瑰營村得名。清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天主教徒來此傳教,以天主教《玫瑰經》為典,於是天主教徒便改村名為玫瑰營。

交通運輸


玫瑰營鎮有110國道經過境內。

社會事業


教育事業

2011年末,玫瑰營鎮有小學3所,在校生268人,專任教師32人,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100%;初中1所,在校生281人,專任教師48人,初中適齡人口入學率、小升初升學率、九年義務教育覆蓋率均達98%。

醫療衛生

2011年末,玫瑰營鎮有醫療機構(門診部以上)完成診療8300人次,出院病人8300人次。2011年,農村安全飲用水普及率40%,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人數2.8萬人,參合率98%。

社會保障

2011年,玫瑰營鎮城鎮最低生活保障戶數74戶,人數631人。農村最低生活保障人數3206人;農村五保集中供養38人,農村五保分散供養291人。國家撫恤、補助各類優撫對象49人。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玫瑰營鎮地處察哈爾右翼前旗東北部,東與黃茂營鄉接壤,南與巴音塔拉鎮為鄰,西與集寧區白海子鎮相連,北與察哈爾右翼后旗錫勒鄉毗鄰,行政區域面積394.25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玫瑰營鎮地處平坦開闊的中部沖積平原—黃旗海盆地北部,地勢較平坦,全境北高南低,東高西底,平均海拔高度1600米左右。

氣候

玫瑰營鎮屬於中溫帶半乾旱大陸性氣候,降水量少,蒸發量大,日照時間長,年溫差大,無霜期短。冬季漫長寒冷,春季乾旱多風,夏季短促炎熱、降水集中,秋季冷涼多雨,全年蒸發量遠遠大於降水量。年平均氣溫4.5℃,1月平均氣溫-12.4℃,7月平均氣溫20.5℃,極端最高氣溫37.2℃,極端最低氣溫-34.4℃。降水分佈不均勻,多年平均降水量369毫米,歷年最大降水量560.7毫米,降水一般集中在7—9月份;年平均蒸發量1913.1毫米,年最大蒸發量2418.2毫米,年最小蒸發量1608.3毫米。年平均日照總時數3052.6小時,平均日照百分率69%,平均相對濕度54%。

自然資源

玫瑰營鎮境內野生動物有狐狸、獾、黃鼠狼、野雞、野兔、蛇、蜥蜴、鵪鶉等。主要分佈在北部、東部丘陵山區。野生藥材主要有黃芪、黃芩、知母、蓁九、蒲公英、柴胡甘草麻黃、百合、防風等;野生編織資源有枳機、蘆葦、紅柳蒲草山榆、檸條、朴榆、虎榛子等;野生果樹有山櫻桃、山杏、山葡萄等;野生食用菌有蘑菇、地皮菜等。蜜源植物蕎麥、油菜、向日葵外,野生蜜源植物有草木棲、苜蓿、萬里香馬藺野茴香等品種。

磨子山


磨子山位於內蒙古自治區烏蘭察布市玫瑰營鎮東北部約20千米。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聖母聖心會比利時籍陶神父組織石工開山鑿石,歷時三年,建成一座寬8米,長25米的石堂,並將山上的一眼水泉祝聖為聖水泉。

天主教堂


天主教堂
天主教堂
玫瑰營天主教堂位於內蒙古自治區察哈爾右翼前旗玫瑰營鎮。始建於1899年。
教堂於1900年和1907年兩次擴建。
據載,第二次鴉片戰爭后,比利時帝國從法國人手中獲取了在內蒙古各地傳教的特權,於1874年在這裡設立了傳教公所,進行布教並設堂講經。教會根據《聖經》中的“玫瑰經”,將當地地名改為玫瑰營,一直沿用至今。教堂建築佔地面積300㎡,青磚砌牆,鐵瓦覆頂,保持了西歐建築的樣式。后又增建修女院、嬰兒院等房舍500多間。1927年後中國人自任主教,玫瑰營教堂成為烏蘭察布教區的主座教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