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泉村委會
龍泉村委會
該行政村隸屬大理市下關鎮,地處下關鎮西邊,距下關鎮政府所在地2.5公里,到鎮政府道路為水泥道路,交通方便,距市區1公里。東鄰西洱河,南鄰天生橋,西鄰斜陽峰,北鄰嘉士伯大道;轄區內設有8個村民小組。現有農戶308戶,有鄉村人口2575人,其中農業人口750人,勞動力443人,其中從事第一產業人數185人。
全村國土面積3平方公里,海拔2110米,年平均氣溫15.7℃,年降水量695.3毫米,適合種植蔬菜等農作物。全村耕地面積218畝,人均耕地0.29畝,林地4352.7畝。2006年全村經濟總收入57624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4941元。農民收入主要以種植蔬菜、養殖業為主。
龍泉村委會
全村有耕地總面積218畝,人均耕地0.29畝,主要種植蔬菜,擁有林地4352.7畝,主要種植雲南松,龍泉村植被及後來種植撫育較強,百年以上古樹不下二十餘棵。水資源豐富,可供群眾飲用的水井有大井、二井、小井、七蛙井,觀音缽泉,將軍洞“古龍祠”泉水、江風寺山泉及斜陽峰瀑布等,是下關人民飲用山泉及地下泉水的重要源泉之一,每天有成百上千的市民或駕車或人推或挑背到此取水,形成一道靚麗的風景線。且水質檢驗結果符合飲用標準,這裡可算是“山、水、情”資源最佳境地。
龍泉村委會
截止2006年底,該村已實現能電、通水、通路、通電視、通電話五通工程。全村家家有電燈,戶戶通自來水,農戶有202戶通有線電視,擁有電視機農戶290戶,占農戶總數的94%);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252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185戶,佔總數的60%。
該村到鎮道路為水泥道路;進村道路為水泥路;村內主幹道均為硬化的路面;距離最近的車站1公里。全村共擁有汽車68輛,拖拉機2輛,摩托車55輛。全村耕地有效灌溉面積218畝,有效灌溉率為100%,其中有高穩產農田地面積218畝,人均高穩產農田地積0.29畝。
到2006年底,全村裝有太陽能農戶53戶。全村有7個自然村已通自來水;有7個自然村已通電;有7個自然村已通路;有3個自然村已通路燈;該村農戶住房以磚混土木結構住房為主,其中有128戶居住磚混結構住房;有180戶居住土木結構住房。
龍泉村委會
該村2006年農村經濟總收入57624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367萬元,佔總收入的0.6%;畜牧業收入924萬元,佔總收入的1.6%(其中,年內出欄肉豬10504頭,肉牛74頭,雞12090隻;);第二、三產業收入55788萬元,佔總收入97.4%;工資性收入315萬元,佔總收入的0.8%。農民人均純收入4941元,農民收入以種植業、養殖業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315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236人,在省內務工230人,到省外務工6人。
龍泉村委會
該村現有農戶308戶,共鄉人口2575人,其中男性1273人,女性1302人。其中農業人口750人,勞動力443人。該村以漢、白族為主,其中白族1537人,漢族1031人,其他民族7人。
到2006年底,全村參加農村社會養老保險45人,參加農村合作醫療2535人,參合率98%;享受低保275人。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和市人民醫院,衛生所面積為512平方米,有鄉村醫生1人,該村距離鎮衛生院4公里。該村建有公廁7個,建有垃圾集中堆施場地16個,建有村內生活排水溝渠設施。
龍泉村委會
該建有學校1所,校舍建築面積3929平方米,擁有教師13人,在校學生130人,距離下關一中3公里。目前整個行政村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326人,其中小學生190人,中學生136人,整個行政村義務教育率達到100%。
全村建有圖書室1個,藏書2000餘冊,業餘文娛宣傳隊7個,2005年參加中國昆明國際文化旅遊節中老年健身球大賽,獲優秀獎。多次參加市鎮組織的文體活動,獲得多次市鎮兩級表彰,極大的豐富了村民的業餘文化生活。
龍泉村委會重視文化教育,加之本地前輩楷模事迹的啟迪,近十年來村委會轄區內共有學有所成的學子80餘人考上大學,還有博士后1人,博士1人,這裡可算是群星薈萃,人才倍出。
龍泉村民委員會轄區範圍內是"龍尾古城",此地是唐代南詔王閣羅鳳所築,因大理蒼山十九峰由北至南如游龍掉尾,故名龍尾城,它是拱衛大理地區南面的重要軍事關隘,自唐朝至今,歷代有聞人彪炳史冊。此地經明、清兩朝屬大理府太和縣,民國時為玉洱鄉,新中國成立曾隸屬市郊鄉及先鋒公社,現今隸屬大理市下關鎮人民政府;"龍泉"二字的由來,這是中丞街魁星閣上在一棵高40米,樹齡400餘年的古榕樹后,早年有一眼水質良好,沁心可口的泉水常年約有0.3立方米/秒水量從地下湧出,此井水是周圍群眾飲用泉水之一,稱為"龍泉井",從此,"龍泉"二字由此而得名。
龍泉村民委員會轄區共八個村民小組,自然山林400公頃(600畝),原山村植被及後來種植扶育較強,百年以上至五百年古樹不下二十餘棵。這裡水資源豐富,現仍供群眾飲用的有大井、二井、七蛙井、小井,觀音缽泉、將軍洞"古龍祠"泉水、江風寺山泉及斜陽峰瀑布等,是下關人民飲用山泉及地下泉水的重要源泉之一,且化驗結果水質均符合飲用標準。這裡可算是"山、水、情"資源最佳境地。
龍泉村委會
在黨的改革開放政策的指引下,龍泉村隨著大理市對外開放的不斷深入,城市建設迅速發展,農村土地不斷被徵用,村領導找出了一條依託城市發展的道路,發展多種經濟實體,帶領村民致富奔小康,先後被評為州第一個億元村,小康村,全國農村集體財務管理規範化試點單位,按照省委,省人大政府加快建設小康步伐的要求,龍泉村積極開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一、利用現有土地,達到增收增效。由村委會組織蔬菜種植業,養殖業的技術培訓工作。引導村民開展多種經營,多渠道增加收入。
二、深化對村情,組情的認識,加強村莊基礎設施建設和村容村貌,環境衛生整治,創建精神文明村。
三、加強基層民主法制建設,進一步開展好平安村,民主法制示範村,做好群眾普法工作。
四、不斷改善學校辦學條件,提高教育教學質量。
五、結合村情充分挖掘我村集體自然資源優勢,變資源優勢為經濟優勢,在條件成熟時,投資新建一個瓶裝水廠,不斷壯大集體經濟實力。
六、加大農村新型合作醫療保險的宣傳力度,村委會逐步實現全額補助村民合作醫療保險金。
七、繼續鞏固完善農村集體民主管理制度。
龍泉村委會
在各級黨委政府的領導下,我村委會將帶領全體村民大力開展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工作,明確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根本是發展農村經濟,重點是增加農民收入,難點是構建農民收入持續增長的長效機制。結合我村實際,在"十一五"期間的發展重點是:
一、大力發展特色產業
一是發展文化旅遊產業。龍泉村處於龍尾歷史文化街區中,有大井、小井等23個景點,現"龍尾歷史文化街區保護協會"已成立,項目申請報告已得到雲南省人民政府同意,並已上報國務院,龍泉村應藉此機遇,打好這塊歷史文化品牌。同時,積極開發好靈瑞庵吃、住、玩一條龍旅遊服務。二是深挖水資源,壯大集體經濟。龍泉村轄區內水資源豐富,有一個自來水廠,並投資了650萬元對供水渠道(即紅旗溝)進行了封閉改造。在廣泛分析、調研、論證的基礎上,擬投資再建一個龍泉瓶裝水廠,生產瓶裝水和桶裝水。三是搞活庭院資源。龍泉村有100多農戶種養蘭花和茶花,大理州、市已成立蘭花、茶花協會,建議村委會加以引導,成立村級茶花種養協會等民間組織,搞活庭院經濟。
二、積極支持發展畜牧養殖
由於我村70%農民的土地都被徵用,剩餘的170多畝土地也面臨著被徵用的前景。所以,我村在某種意義上已失去種植業發展的前景,"十一五"期間我村在現有的基礎上,積極支持村民發展畜牧養殖,重點發展生豬養殖,力爭年飼養20000頭,出欄16000頭。
三、增加農民收入
在發展各種特色產業和二、三產業的基礎上,在"十一五"末,力爭實現人均收入從2006年的4941元,增加到55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