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戰略
u戰略
“u”是英文ubiquitous的縮寫,它指的是拉丁語中存在於任何地方的意思,表示任何時間、任何地點、任何事情、任何人都可利用。
“u”戰略是從2004年開始被提到多個國家的信息化戰略日程上的,被認為是下一代的信息化發展戰略。目前,全球眾多國家和地區都提出了建設u網(無所不在的網路,也稱為泛在網)的發展目標。而在無所不在運算的基礎上,多個國家先後提出要構建一個無所不在的網路社會(UNS),這在全球已經漸成趨勢,而歐盟更是將其視為一個更加高於信息社會的未來發展目標。
向“u”過渡成為全球趨勢
從全球來看,從“e”到“u”的演進路線率先由日韓兩國實現,不過這一趨勢正在影響全球。“無所不在的網路社會”正在成為世界性的話題。
☆日本:
2000年提出e-Japan戰略,2004年6月升級為u-Japan2000年日本政府首先提出了“IT基本法”,其後由隸屬於日本首相官邸的IT戰略本部提出了“e-Japan戰略”,希望能促進日本整體ICT的基礎建設。“e-Japan戰略”的目標是於2005年在全日本建成3000萬家庭寬頻上網及1000萬家庭超寬頻(30Mbps~100Mbps)上網的環境。此項目標在2003年提前實現。隨後,日本的信息通信業發展進入了第二階段,重點是加強ICT的應用及深化。2004年5月,日本總務省向日本經濟財政諮詢會議正式提出了以發展ubiquitous社會為目標的u-Japan構想(見圖1)。在總務省的u-Japan構想中,希望在2010年將日本建設成一個“任何時間、任何地點、任何人、任何物”都可以上網的環境。此構想於2004年6月4日被日本內閣通過,而且在總務省提出的年度ICT發展策略“平成17年度ICT政策大綱”中被正式列為重點發展的項目。
圖1 從e-Japan向u-Japan演進示意圖
☆韓國:
2002年提出e-Korea戰略,2004年3月發布u-Korea戰略
韓國駐華大使館信息通信參贊羅奉河在接受本報獨家專訪時稱,韓國最先於2002年4月提出e-Korea(電子韓國)戰略,其關注的重點是如何加緊建設IT基礎設施,使得韓國社會的各方面在尖端科技的帶動下跨上一個新的發展台階。在e-Korea實施后不久,韓國信息通信基礎設施水平得到了大幅提升。其後,韓國國內方方面面都希望藉助已有的先進硬體提高生產效率、生活質量等。在這樣的背景下,韓國情報通信部於2004年3月提出了u-Korea戰略(見圖2),這個戰略旨在使所有人可以在任何地點、任何時間享受現代信息技術帶來的便利。u-Korea意味著信息技術與信息服務的發展不僅要滿足產業和經濟的增長,而且將在人們日常生活中帶來革命性的進步。
u戰略
☆新加坡:
陸續出台措施提倡IT興國,後於2005年2月提出“下一代I-Hub”計劃
從1992年提出的“智能島”計劃,到2000年4月由資訊通信發展管理局(IDA)制定的“21世紀資訊通信技術藍圖”,再到2003年再次制定的“Connected City(連城)”計劃,數次信息化戰略都是“e”階段的產物,即通過提高信息通信技術的利用率推動社會方方面面的發展。2005年2月,IDA發布名為“下一代I-Hub”的新計劃,標誌著該國正式將“u”型網路構建納入國家戰略中。該計劃旨在通過一個安全、高速、無所不在的網路實現下一代的連接。新加坡希望在普遍通信設施、商業政策環境和信息人才的良好條件下,到2009年在全島創建一個真正的無所不在的網路。
☆歐洲:
1999年確立eEurope計劃,2005年6月提出旨在創建無所不在網路社會的i2010計劃
1999年12月,歐盟赫爾辛基理事會通過了歐盟委員會發起的“電子歐洲——全民參與信息社會”計劃。此舉意在利用新經濟(特別是網路)帶來的機會,在信息技術領域全面追趕美國。2000年3月,在里斯本召開的新世紀第一次歐盟首腦會議上,歐盟提出了未來10年的發展新戰略,而發展信息產業,通過普及網際網路知識、發展電子商務、加快高新技術特別是信息技術的開發與應用,創建“電子歐洲”則是會議的主要內容之一。2005年6月,歐盟執委會正式公布了未來5年的歐盟信息通信政策架構“i2010”,其中指出,為迎接數字融合時代的來臨,必須整合不同的通信網路、內容服務、終端設備,以提供一致性的管理架構來適應全球化的數字經濟,發展更具市場導向、彈性及面向未來的技術。i2010包含以下三項優先目標:一是創造統一的歐洲信息空間;二是要強化創新與ICT的投資;三是建立具有包容性、高質量的信息化社會。2006年9月,當時的歐盟理事會輪值主席國芬蘭和歐盟委員會共同發起舉辦了歐洲信息社會大會。此次大會以“i2010-創建一個無所不在的歐洲信息社會”為主題,並達成共識:信息社會正在變為一個“無所不在”的信息社會。
此外,聯合國於2003年12月在日內瓦舉辦的信息社會世界峰會(WSIS)上,首次為“無所不在的網路”提供了一個在國際上進行討論的機會。2006年2月,國際電聯在日內瓦舉辦了一個射頻身份識別研討會,會議特彆強調了物聯網的概念,指出物聯網能實現任何時間和任何地點的無所不在的網路連接。從2004年起,美國也加快了向寬頻服務轉移的步伐。這說明該國對這一領域的興趣開始增加。但是,轉移只表現在寬頻技術應用、行動電話和諸多服務的提供方面。
因何出現由“e”向“u”過渡的趨勢?
綜合上述國家和地區的信息化戰略的轉變,可以從中發現一個規律——“e”階段是信息基礎設施集中建設和發展的時期,更大意義上屬於硬體發展期,而“u”戰略則是建立在已經夯實的基礎設施基礎上的,繼續升級網路,並注重發展多樣化的服務和應用,是完成“e”戰略后啟動的新一輪國家信息化戰略。可以說,從“e”到“u”是一條從硬體到軟體和服務演進的路線。推動這一趨勢的動因來自多個方面:
☆信息通信技術同社會生產、生活深度融合的需求
經過了上世紀末期開始的網際網路浪潮影響的人類社會已經意識到,現代的信息通信技術正在給人類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帶來變革性的改變。以韓國為例,該國e-Korea戰略取得了初步進展,即國內的信息通信硬體建設基本完成之後,全社會對充分使用信息通信技術產生了空前高漲的熱情和需求。人們希望,通過這個先進的技術平台,依託各類高級服務改變傳統的社會生產和生活方式,這也正是該國出台u-Korea的一大出發點。
《地球是平的》一書的作者托馬斯·弗里德曼在闡述三重匯合時也說過:“引入一項新的技術或者平坦世界那樣的平台,並不足以大幅提高勞動生產率。只有當新技術或者新的技術平台與新的經營方式結合起來后,勞動生產率才會出現躍升。”
由此看來,技術設施的升級刺激了人類更大程度利用先進技術的渴望,這就直接激發了技術和人類社會全面、深度結合的需求。
☆物聯網需求的激增
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家亞當·斯密曾經說過,社會分工越細,生產效率越高。但是隨著地球的趨平化,我們注意到一個問題:交易成本在現代商業中的作用越來越突出,而分工過細很可能導致成本的增加、能源的浪費等。因此,在已經實現了全球化運作的今天,在商品交換的過程中,若能充分交流物品信息,實現信息流的無縫傳遞,必然會大為降低生產成本,比如沃爾瑪的零庫存。
通過物聯網技術,實現機器-機器對話一直被各方認為是u型網路社會最大的特點之一。這也正是促成全球形成這一趨勢的一大原因。
☆通信企業拓展自身發展空間的需要
傳統業務收入的下滑已經成為不爭的事實。因此,在傳統的通信主體——人之外尋找更大的市場空間成為通信企業的關注點。世間萬物皆通信對於通信企業來說無疑是一個巨大的金礦。因此,諸如SK電訊等早在數年前就提出了作無所不在的服務提供商的目標,這也對從“e”到“u”的演進形成了一股不小的推動力。
2.倡導“三無”能力:“u”網意在“4A”生活
韓國情報通信部在發布的《數字時代的人本主義:IT839戰略》報告中指出,“無所不在的網路社會將是由智能網路、最先進的計算技術以及其它領先的數字技術基礎設施武裝而成的技術社會形態。在無所不在的網路社會中,所有人可以在任何地點、任何時刻享受現代信息技術帶來的便利。u-Korea意味著信息技術與信息服務的發展不僅要滿足產業和經濟的增長,而且在國民生活中將為生活文化帶來革命性的進步”。
韓國的這一描述基本代表了目前多個國家對“u”型網路社會的構想。它的目的是促進無所不在網路的基礎設施的發展,幫助人類實現“4A”化通信,即任何時間(anytime)、任何地點(anywhere)、任何人(anyone)、任何物(anything)都能順暢地通信。由此,解決社會與經濟問題,實現由ICT所能達到的信息化發展藍圖。
☆“u”型網路要“無所不在”
要建成一個真正無所不在的信息通信網路,高度普及且先進的基礎設施是必備的條件。日本的u-Japan戰略的一大核心就是,在基礎建設方面,到2010年讓國民100%都能使用高速或超高速網路。
而韓國在發展通信設施方面更是投入很大。按照國家戰略規劃,韓國信息基礎架構計劃分3個階段完成。第一階段為基礎建構期,執行時間是1995年~1997年,主要內容包含:全國各地區155Mbps~2.5Gbps的骨幹傳輸網路建設;主要城市超高速交換網路(ATM)建設;針對10000處以上與教育、研究等單位相關的公共機構,提供45Mbps的服務等。第二階段為完成期,執行時間是1998年~2000年,規劃完成全國144個地區骨幹網路架設、ATM建設與服務提供。第三階段為高度化期,實施時間為2001年~2005年,內容包含增加骨幹網路傳輸與ATM建設,以提升網路傳輸的密度;針對32000處相關機構提供622Mbps的寬頻服務。據悉,韓國政府分別為這三個階段投入了1726億韓元、2226億韓元與4162億韓元,合計8114億韓元。
羅奉河參贊介紹說,韓國在通信基礎設施建設方面已經取得了顯著的成績。最新數據顯示,即使在韓國最為偏遠的農村地區,寬頻網路的覆蓋率也已經高達98.9%。韓國家庭的寬頻普及率目前已經達到了88%,位居世界前列。而運營商已於2005年為84%的家庭(約1350萬戶)提供最低1Mbps帶寬的連接和平均傳輸速率高達20Mbps的高速電信服務。
☆“u”型網路要“無所不包”
隨著各類技術的飛速發展,三網融合已經成為必然的趨勢。因此,一個無所不在的網路必然會包括現有的各種通信技術、平台、終端等,並會催生出各類多媒體應用。
野村綜合研究所的專家認為,WiMAX、Wi-Fi、3G等都是無所不在網路社會中重要網路技術的組成部分。但是,構築無所不在的網路不光要有這些無線網路技術,還包括寬頻網、移動網、廣播電視網等。開發無所不在網路的措施不僅局限於上述內容,企業還必須繼續生產獨有的、不重複的產品,不斷地滿足消費者各種各樣的需求。不僅要有產品和服務,而且要將產品、設備、系統和服務結合在一起,並根據消費者的需求提供解決方案。在如今的日本,由於移動網路上移動內容平台的興起,移動內容解決方案的市場規模已經攀升到了3000億日元,其中包括手機鈴聲音樂、在線音樂下載、占卜、遊戲等。這個市場五年前還不存在。這些解決方案在短期內就將日本的行動電話市場擴大到7萬億日元。成功的關鍵在於為版權處理和認證、收費和付款提供一個簡單安全的平台。
韓國也從2004年開始推動BcN(寬頻融合網路)計劃,目的是整合有線與無線網路、語音及數據、視頻與網際網路,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都能為消費者提供帶寬、質量有保證的無縫網路服務。
☆“u”型網路要“無所不能”
除了傳統意義上的任何時間、任何地點、任何人通信之外,“u”型網路同樣突出任何物或是任何設施的通信,也就是物聯網。物聯網對於一個“u”型網路社會的重要性已經得到了國內外專家的一致認可。
實物網路是通過新的ICT器件,如電子標籤、感測器網路和網路機器人把實物同網路連接在一起的。配合u-Korea推出的u-Home是韓國的u-IT839八大創新服務之一。這種智能家庭的最終目的是,讓韓國民眾能通過有線或無線的方式控制家電設備,並能在家享受高質量的雙向與互動多媒體服務,比如遠程教學、家庭監控、視頻點播、居家購物、家庭保安系統等數字服務。據羅奉河介紹,近年來韓國新建的民宅基本都具有u-Home功能。
從技術層面來講,RFID以及射頻網路是無所不在的網路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專註於研究日本無所不在網路戰略的日本野村綜合研究所持這樣的觀點。對單一物品,只要運用該技術,即便在遠距離也能用讀取器將物品的信息讀取出來(案例如圖3所示)。
u戰略
◆“u”型網路是網路合成時代的信息基礎設施,相比於“e”階段,基礎設施更注重構建物聯網以及不同網路的融合;
◆無所不在的網路社會(UNS)已經成為全球眾多國家繼信息社會後的一大發展目標;
◆無所不在的網路社會強調4A化通信,即能實現任何人、任何物,在任何時候、任何地點順暢無縫地通信。相應地,無所不在的網路將在覆蓋上實現無所不在,在內容、平台上實現無所不包,在通信主體上實現無所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