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觀療法

內觀療法

內觀療法(NaiKan Therapy)1953年由日本學者吉本伊信提出。吉本認為:“要想知道自己是不是有信心,可以去查查過去一天天度過的日子。”經42年的發展,在日本有專設的內觀療法研修所10多所。在心理諮詢、治療機構、醫院心理治療中心,內觀療法得到廣泛應用。在美國和歐洲的一些國家也已經設立了對內觀療法的專門研究機構。

基本概念


“內觀”指“觀內”、“了解自己”、“凝視內心中的自我”之意。借用佛學“觀察自我內心”的方法,設置特定的程序進行“集中內省”,以達自我精神修養或者治療精神障礙的目的。內觀療法可以稱作“觀察自己法”、“洞察自我法”。

創立者生平


觀療()吉伊創治療。
「觀」歷史即吉伊歷史。根據吉述,讀二級,妹妹,非,宗積極,吉寺參拜,觸凈土真宗的宗教精神修養法,稱為「身調べ」,即不飲食,不睡眠去悟生死無常,轉迷開悟的修養。
1996年李振濤攜夫人拜見吉本伊信先生的遺孀
1996年李振濤攜夫人拜見吉本伊信先生的遺孀
吉本認為不眠、不飲食相當痛苦,將會阻撓人求道進取之心,而且不能持久。吉本把「身調べ」加以改造,使一般人也可以做,並改稱為「內觀」。吉本在「內觀四十年」曾說:「只要有覺罪惡感(尚未自覺到無常感),其精神生活的內容就有一大改變,年輕人都可以改造成坦率而誠實的人格。」換言之,「身調べ」只以「宿善開發」的剎那為目的,「內觀」則放棄其宗教色彩,以人格的轉變為目的。
吉本自己在進行內觀時,總共經歷了四次才成功。前兩次都是被迫進行,因而無法忍受生理上的痛楚而放棄,第三次雖是自願,但也因飢餓而放棄,直到第四次,在他二十二歲那年大悟。吉本對於此修行法只限於狹窄的宗教團體和少數人的作法感到疑惑,加以修改,期能推展。
1945年,吉本發行小冊子,封面寫「反省」,附上副題「內觀」,這是吉本內觀法的第一本著作。內觀療法只重視實踐而排斥理論,這和吉本伊信毫無精神醫學、心理學的背景有關。所以吉本說:「我沒有學問,內觀理論讓學者去研究,我的終身工作就是做內觀的嚮導。」這也是內觀療法遲遲未能建立的原因。

思想淵源


吉本伊信所創的內觀療法,可以說是直接受了日本凈土真宗「身調べ」的影向。
是一種不飲食、不睡眠去悟生死無常、轉迷開悟的修養。在佛教中的內觀指的是觀察事物的本來面目,是一種如實覺察自己身心的實相,而達到凈化心靈的過程。從觀察自己的呼吸開始,使心專註,而後用這種敏銳的覺知,去觀察身上的感受,體驗無常,苦、無我的真諦。

人性觀


內觀療法的人生觀則認為不光明的人都是病人,亦即在健康者與精神官能症患者之間未有明確的界線。內觀療法強調人性暗淡一面,要求患者學習正確的反省方法。
內觀療法則認為「無明」是精神官能症的根源。「無明」是佛教語彙,也就是說神經質癥狀是來自慾望太大,過分執迷而拘泥於此的慾望。此執迷與拘泥乃是由於不了解一切是空,一切是無我的「無知之無明」(迷惑)所引起。因此,精神官能症的根源是慾望,而慾望的根源是「無明」。內觀療法認為只要無明消失,慾望將轉為欲生。精神官能症就可以治癒。內觀療法以慾望為精神官能症的根源,這種觀點與現代精神醫學的理念不謀而合。

本土發展


內觀療法(NaiKan Therapy)1953年由日本學者吉本伊信提出,由上海精神衛生中心王祖成教授第一個引入到中國。
內觀又分為集中內觀和記錄內觀。日本學者吉本伊信提出的屬於集中內觀,記錄內觀是由曲偉傑心理學校校長曲偉傑老師根據國內情況創立的療法,並由中國心理協會內觀療法首批督導師孟玉榮老師等資深諮詢師在國內進行推廣。
孟玉榮老師將內觀療法與自己多年諮詢經驗相結合,提煉而成了適合心理諮詢師心理成長的培養訓練體系,能讓諮詢師快速探究自身問題,梳理人際關係等方面的進步。
內觀禪修理念:道法自然,陰陽合一】
《道德經》里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宇宙自然的規律是陰陽合一,人的內心世界也是陰陽合一,宇宙自然沒有問題,人心也該沒有問題。而人心卻為什麼會產生困惑衝突痛苦不安呢?因為人有違背自然規律的文化趨向,因違背自然規律而產生了真實自我(陰陽合一)與文化制約(只想要“陽”不想要“陰”)的衝突,如痛苦和幸福本是陰陽合一的兩面,如果不想要痛苦,幸福也就無影無蹤。所以大多數人都只活在一半的生命里,所以感覺生命浮躁不安,痛苦煩惱。那麼如何讓心靈擺脫文化制約,接納真實自我,從而解脫心理問題的困擾。該方法以道家文化為理論基礎以禪宗內觀為手段進行內心結構的整合,幫助來訪者接納陰陽合一的完整自我,從而解決心理矛盾和痛苦,實現內心的圓滿與和諧,達到生命原本該有的自由創造狀態,從而獲得圓滿幸福的人生。
人可以解脫痛苦和壓力輕鬆自在地學習、工作與生活,只要我們找到自己,每個人都可以自由地成為他自己。讓一條魚在水裡游有什麼壓力和困難嗎?讓一隻鳥在天上飛有什麼壓力和困難嗎?重要的是我們知道自己是魚還是鳥嗎?所以她創立的內觀整合治療方法不立文字,不需要繁瑣的理論鑽研,只要我們閉上眼睛,面對我們的內心世界,則一切答案盡在其中。學習內觀整合的過程就是學習者探索發現自己的潛能,成為自己並忘記自己,從而發出自己獨一無二的光!
【內觀整合療法特點】
通過內觀體悟,放下既定的經驗、思維、邏輯、知識等,快速到達癥狀根源,化解自我執著心、比較心與妄想心,從而整合內心分裂與矛盾,解脫心理痛苦,直達慧根。時程短,見效快。學習內觀整合治療方法最大的不同就是:你不僅學會一項心理治療技術,更重要的是你自己人格的成長,並成為擁有智慧,愛和幸福的人, 整個學習過程亦是學員身心靈的修行過程。
【內觀禪修理論背景】
關鍵詞:
1、無為:無為而無不為,讓生命順其自然地成長,不干預 , 是行動與不行動的平衡。
(奮鬥、努力仍然得不到幸福的人生需要修鍊)
2、有無相生:心靈成長規律的辯證法,接受“無”才能擁有平常心。
(想要探索生命深度和強度從而從容自在生活的人需要修鍊)
3、道沖而用之或不盈:心靈空虛、枯竭感的來源是什麼?關於自發性和強迫性的人格成長。
(不能按自己真實意願生活的強迫性人格需要修鍊)
4、曲則全:尊重存在的真實樣子,沒有差別的接納一切“好壞”等二元對立,從而超越一切二元對立 , 謙虛才能保持完整
(考試焦慮、職業焦慮的人需要修鍊)
5、化而欲作,吾將鎮之以無名之朴:在自生自長、自我強大的路上警惕慾望抬頭 , 關於慾望與需要的差別 , 需要讓人有滿足感 , 慾望永遠讓人不滿足。
(抑鬱消極沒有快樂幸福感的人需要修鍊)
6、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治學路上做的是加法,成道的路上做的是減法 ,減輕身心壓力的真正良方是悟道的生活方式和人生態度 ,所有其他方法都只是暫時的
(過度追求事業或世俗價值,不能平衡自己和家人需要的男人,需要修鍊)
7、致虛極,守靜篤:將減法做到極致 ,回歸寧靜的心靈才能虛懷若谷、豁達大度
(情緒焦慮不安、總是過於擔心的人需要修鍊)
8、方而不割:忘記自我,在與他人與團體的關係中保持即獨立又和諧,有稜角卻又不傷害他人
(過於自我,不能融入集體或他人的人需要修鍊)
9、柔弱勝剛強:鮮活的生命是柔弱的,死亡的生命是堅強的,生命包括生死兩極,陰性的存在將是最終的勝利
(大女子主義,婚姻情感不幸福的強勢女人需要修鍊)
10、大成若缺,其用不弊:最高的完美看上去好像不完美,完美的人不是完美主義、不是追求完美,是陰陽存在的完整,心靈也需要在試錯中成長
(完美主義者需要修鍊)。
11、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是謂玄同:忘記自我,甘做平凡人 ,發自內心的平凡才是真正的不平凡 ,才能從焦躁煩擾回歸寧靜、自然。那混同塵世的玄妙,是大隱於市
(自我中心的青少年或有叛逆傾向的成人需要修鍊)
12、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自我回歸后一個整合的人與外界的關係,不佔有 ,不自恃 ,不主宰 ,那是最高的玄妙的道德
(有親子關係不和諧問題的父母需要修鍊)
【內觀禪修技能要點】
內觀禪修與心靈成長的關係:練習“觀”,自我覺察,觀呼吸,觀感受,觀念頭,認識了解我們的內在世界。涉及如何正確“觀”?什麼不是“觀”?”——明心見性。
內觀整合治療技術的目的是凈化心靈,接納包容自我及他人,直致發現每個人心中原有的智慧和愛
關鍵點:
1、關注、面對、覺察(理智型);體驗、泡在裡面、融為一體(感覺型)
2、不能逃避、不能壓抑、不能合理化、不能攻
3、核心問話:發生了什麼?感覺是什麼?感覺在哪裡?感覺有幾分?
4、讓“自我”死掉的關鍵:不能動用思想,完全跟著感覺走,不能希望“感受”度增高或降低
【內觀禪修實修體悟】
1:解脫比較心,修鍊接受真實自然,雲在青天水在瓶。了解負面情緒,超越內心矛盾衝突的根源——二元對立(《道德經》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矣) 。
2、解脫執著心,修鍊管理慾望,不能被慾望奴役但也不能壓制慾望,達到放下——平常心(《道德經》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無味令人口爽)。
3、解脫妄想心,修鍊“空性”即本體價值,體驗到夢是無法被滿足的,負性空是空虛,正性“空”就是一切——不再外求,達到順其自然(《道德經》歸根曰靜,靜曰復命,復命曰常,知常曰明)
【內觀整合治療課程進階與諮詢師成長境界】
初級階段
認知理解禪、道與心理治療或心靈成長的關係,上士聞道勤而行之,與禪道結緣(成長階段“有”)
提高階段
身體開悟,進入身心靈整合的靜修練習,打開心眼,明心見性,覺知自我,覺知來訪者,能較熟練運用理論技術解決自己和來訪者的心理困惑。(成長階段“覺”)
高級階段
拋棄理論技術,達到“無為”。諮詢師人性豐滿自然,痛苦與幸福,偉大與渺小的完美整合,使他(她)真實如你我,聖凡兩忘,與這樣的諮詢師結伴,來訪者將不治而愈。(成長階段“無”)。
在中國的千年文化中從來不缺乏內觀的意識,無數的智者沉入生命的深處,在獲取個體生命性的同時,確立了項度各異的文化取向,並將不同的文化取向在真誠的實踐中予以實現。作為眾經之首的《易經》學說,它同樣影響了中國歷史數千年,伏羲在仰觀天文、俯察地理的內觀中總結出來了發生和變化的規律,並賦予了這種衍生、變化規律以人文的解釋,以指導人類實踐走向理性和智性。老子在其《道德經》第一章就明確告知體道的方法:“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繳;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指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常無欲”與“常有欲”就是內觀哲學的方法論,是通達天地運演之理、事物生、長、休、囚之理以及生命因生與衍生之理的內觀結果。這些智者不僅僅在內觀中發明了某一實相真理,他們的內觀成果也是人類文化的精髓所在。
可是東方傳統文化也沒有最終帶領人類走向智性的發展之路,內觀智慧僅僅在醫學、易學等文化體系中獲得了較為徹底的實現,而真正支持文化理念、文明意識的儒學、道學等諸子百家並沒有將內觀智慧發展到極致,而僅僅成了個體與政治關係的調和者。當自身無法獲得實相存在之理的時,是談不上“文化”的,當發展理念、實踐理念以及個體精神素養等僅僅處於自為狀態,或受制於某一現象意識的引導時,社會的基本要素以及文化的基本要素之間無疑缺少因文明本體所迸發出的自覺的整合力量,缺少個體素養和群體實踐的文化整合力量。傳統文化沒有抵達生命實相,沒有認識到現象因同源而具有的平等,以及因平等而綻放出的生命價值的全然。東方傳統文化為人類留下了寶貴的“內觀”修證方法,通過這一方法先哲為我們留下了中醫學、易學以及儒學、道家思想等豐富的文化資源,並將佛學思想發揚光大。儘管如此,在現代社會中,很少有人懂得內觀的真諦,也不清楚內觀修證能為個體與群體帶來什麼。當先哲們在內觀修證中積極構建人文思想的同時,當我們炫耀著先祖留下來的燦爛文化時,恐怕很少有人知道,對傳統文化的消解的勢力一刻也沒有停息。作為傳統文化代表之一的儒家學派,更是遭受了無數次的滅頂之災。我們欣賞不到孔子思想的真面目,欣賞不到易學思想的真面貌。個別學者只是捧著被惡意刪改、篡改后的文獻做著所謂的學問。我們不忍仔細分析傳統文化各個分支的具體命運。人們似乎已經無從欣賞到由內觀修證所得來的偉大思想了。思想的凋零始於惡意的政治操作和因私慾引發的篡改。沒有人去追問古籍文獻的真實性和真理性,也很少追問這些思想產生原因。然而,這一切並不能代表中國失去了文化競爭的機會。事實上,文化典籍並不代表文化之根本,先哲即使沒有給後人留下多少文字,但只要為我們留下了“內觀”修證理念和修證方法,也就抓住了文化的根基,順延這個根基,可以窺見文明本體和文化價值。立足“內觀”修證方法,去嘗試分析傳統文化典籍的真偽性,去嘗試鑒別文化典籍的文明性……順著內觀修證的探尋之路,我們可以窺見或重新走上探尋存在實相的道路。事實上,人類歷史上一直缺乏對“存在本體”的完整認識,人們不是圍繞著存在本體而闡發了思考,就是在觸及到存在本體的時候局限住了對存在本體價值的全方位認知。以中國傳統文化中儒家道家為代表傳統思想就屬於前者,道家沒有清晰地呈現出“天道”,儒家沒有清晰地呈現出“人道”,儒家沒有將人看成是生命本體中的,看成是生命性的。而僅僅看到了人的社會屬性,看到了人的秩序屬性、道德屬性,看到了人的國、家屬性或民族屬性、社會經濟屬性等等。道家僅僅看到了“天道”的偉大和不可超越,但他還沒有清晰地把握住天道,也沒有立足人的生命性、人的存在本體的角度去思考個體以及群體實踐的本體,沒有真正地將“天道”與“人道”實現有機的整合。在漫長的歷史中,人們還沒有期待來將天道和人道在價值和意義上予以整合的思想,從而為人類實踐指出存在本體和依存在本體而產生相應方法論的實踐模式。不同的是,中國禪學看到了人的生命性,它所建立的重視主體意識的反觀與整合的認識論卻是人類思維的重要成果。中國禪學文化的價值在於釋放生命性,承載不同意識形態從不同的路徑潛入生命智慧,開啟生存智慧。但佛學思想還需要完善它的社會理念,徹底的整合人與社會的生命性。

治療機制


簡介

1.罪惡的意識與接納
內觀療法的罪惡感和一般所定義的罪惡感並不相同,一般認為罪惡感是來自防衛的罪惡感或者是對於他人加諸自己的束縛表示不滿。而內觀療法則認為罪惡感是來自「自私」,也就是所謂的「我執」。
吉本伊信說:內觀的目的在於袪除「我執」。要袪除「我執」,在內觀上需要先察覺自己的「我執」,如果以內觀的自我省察三個觀點來說,就是要察覺到自己得到別人的恩惠太多,卻一直未注意及此,不但未感恩圖報,反而帶給別人太多的麻煩,自己的自我本位、放任、傲慢、匱乏體貼心是這些罪惡的根源。
罪惡感的察覺在治療上有何意義呢?這是內觀療法非常重要的一點。從治療的觀點可以歸納如下:
是可以袪除拒絕改變的心態。接受心理治療者同時有兩種心理,一為企求改的需求,一為害怕改變的心理。患者因內觀而面對自己的醜陋與脆弱,抗拒改變的心理也迅速消失。
是對別人的恨意與不滿之消失。敵意與不滿的心理乃是認為自己是對的,是被害的,自己有權利要求對方的心態所導致的。因此,一旦了解自己是錯的,自己太任性,並且是個加害者,則怨恨與不滿將無存在的餘地。不僅如此,還會對別人的溫馨、恩惠產生感謝與喜悅的念頭。
可以放棄虛偽的面具,尋回真正的自我。一旦對於自己的醜陋有正確的認識之後,就能平心靜氣的接納自己及別人。
2、愛的重新體認和同理心與共同意識的建立
內觀療法除了要求去察覺個人的罪惡,同時也強調要去察覺他人的愛。愛的自覺在內觀療法上有很重要的因素:

愛的重新體認

內觀法的基本課題是「了解他人對自己照顧多少,自己又對這些人回報了多少」。亦即檢討具體事實看是「施」多還是「受」多。要去體會在過去的人生過程中有有那些人關愛到我或別人我做的事情,有屬物質的,勞力的還有精神層面的。而在內觀的過程中,感受愛最強烈的,莫過於洞察到「別人為我有獻身的、犧牲行為的愛,而自己卻有背叛性行為,儘管如此,別人仍然寬恕自己」。換言之「自我犧牲」的寬恕才是人類最高的愛。
從正面去內觀他人的愛就能回憶過去自己所遺忘的愛,並且去感受別人給予自己的愛,因此,過去認為自己未被愛而有被害意識者,一旦想起自己被愛的事實,心理會有很大的衝擊,內觀加深。一個人到了這個境界,就會放棄對於周遭人的偏見,融為一爐,稱為「人我一體感」。

同理心

當自己很親近的人說出感謝的意思時,國人常說:「別見外」,可見國人把人我關分為「自己一親人(包括「親近的人」)--陌生人」,愈親近,就像自己的親戚那樣看待,「親人」意識並非固定的,乃是相當流動的。發現過去自己認為「親人」與「自己」是一體的感覺原來是單向的、不切實際的想法。於是把「親人」和自己分開來,當做一個陌生人去觀察。把別人當做一個獨立的人格去看、去回想他們所施與的愛情與關懷時,換言之,內觀法是要打破過去模糊不清、未分化的人我一體的感覺。內觀愈深,則人際關係也愈明確而有分寸。
Rogers,C.R.的諮商理論強調同理心的重要性,內觀療法強調的也是同理心。當內觀者在進行內觀的過程始終無法擺脫自我中心的時候,領導者會指示他「對方做這件事情的時候,他的心情如何?」、「你這樣做,對方會有怎樣的感受?」。因此,內觀愈深,則內觀者可以發現到過去太固執己見的自己,於是盡量從共鳴的立場去了解對方。「共鳴的了解」就是站在對方的立場去看,此即同理心。
「同理心」是「共同意識」的基礎,共同意識即自己和別人的連帶感。人的存在是透過共鳴的過去產生連帶感,一旦失去連帶感就會產生空虛與孤獨的疏離感。總之,從內觀療法的觀點去看,內觀帶動以愛為基礎的同理心,使內觀者與他人產生連帶意識,最後克服存在的空虛與孤獨。

實施方法


集中內觀

集中內觀的進行步驟可分為如下:
1.面向牆壁,保持放鬆的姿勢,坐下。為了遮斷心理上和視覺上的隔離,可以
在屋裡的一個角落,用屏風圍起來,坐在中間。內觀者可以躺著,可以閉眼
睛也可以開著眼睛。設定孤獨的、自己靜靜地面對自己的情境。
2.要反省自己對於別人採取的行為。要從母親開始,包括三點具體的事實:
(1)母親為我做過那些事情?(20%)
(2)我為母親報答過那些事情?(20%)
(3)我帶給母親的困擾有那些?(60%)
"()"內為時間的分配比率。
3.調查的次序是按年代順序,從幼年時代一致持續
4.依次進行父親、祖父母、兄弟、姐妹、配偶、子女、公司同事等,針對身邊
的每一個人進行調查。一個循環后又回到自己對於母親的主題,時間切割得
更細。
5.每兩個小時有三至五分鐘的晤談,晤談者打開屏風,互相敬禮之後,諮商員
照當事人所反省的各方向加以詢問,每天大約晤談七次。
6.內觀的主題包括生活費的計算、撒謊、偷竊等。每一個主題都要嚴格質問站
在對方的立場去看,自己有沒有過失。
7.上午六時起床,六時三十分至下午十時就寢為止,實施十五小時三十分的內
觀(洗澡、上廁所以外的全部時間。嚴禁收聽收音機、電視、讀書、與別人
交談。除非緊急事件不能打電話。三餐送到內觀處,邊內觀邊用餐)。

日常內觀

1.每日定時實施,像集中內觀時針對特定人物做一定時間的內觀。
2.針對昨天和今天的人際關係進行內觀。
3.因靠自己難維持日常內觀,可以設法由有內觀經驗者集合做日常內觀,或每
周寫一封信給諮商員,報告內觀的結果,也可以寫內觀日記,接受檢查。

漸進內觀

醫院實施內觀療法,拘束性的強弱對於治療效果有影響,因為吉本模式的內觀療法拘束性太強,醫院實施起來較感困難,於是有「漸進內觀」的產生,所謂「漸進內觀」是隨著內觀的過程逐漸增加每天的內觀時間,增強整體的拘束性,這種改良式內觀療法不但容易導入,治療效果也相當。

實施過程


導入期

先由內觀指導員利用播放內觀法的錄音帶讓內觀者確認內觀的目的與方法。第二天說明察覺自己的意義、過程及可能產生的抗拒,然後導入內觀。

初期

初期階段的特徵是痛苦、雜念與內在抗拒而無法集中。內觀療法稱此情形為初期的困惑狀態,其原因如下:
1.課題與苦惱脫節:內觀的第一個課題是要省察「幼小時候的自己和母 親」的關係,與當前的苦惱似乎無關係,在毫無心理準備或並無明確答案下
勉強接受此課題,難免感到困惑。
2.思考模式不熟悉:設身處地去想,或者把過去認為是當然的事情要從借貸關
系、負債、否定自己的角度去看,當事人很不習慣此種思考模式。
3.喚起記憶的困難:日常生活的思考並不需要重視太早的記憶,內觀療法要求
對於過去做系統而具體的回憶,誠非易事。
4.生理上的痛苦:在狹窄的空間靜坐,早晨至夜晚,很不舒服,伴隨生理上的
痛苦。
5.自我防衛機制與抗拒:內觀思考是把自己錯誤的待人感情或事件暴露出來,
因此,在潛意識裡表現對於雜念、記憶追溯之困難。

中期

第三天至第六天左右屬於中期。內觀加深,痛苦也隨之增加,能夠忍受這個痛苦,繼續進行內觀,就能感受到自己被尊重,得到別人恩惠的事實,由衷覺得自己的存在完全被接納。
內觀思考的確立或內觀所達成的人格變化是相當戲劇性地展開,它是可以觀察的。內觀療法稱它為「轉機」。改變的契機或類型是多種模式,並且是很微妙的。其因素或條件如下:
1.內觀思考的增強:並非在某一段時間的瞑思、祈禱或藉助他人力量,乃是在有限的時間內靠自己的力量去改革自我的意志為前提。集中思考訓練,亦即時間上的連續、反覆、查驗指導、回憶的數量等增強學習,即使反覆相同的主題,也應具備在質的方面有求變的意志。
2.粉碎概念:內觀的命題不只是要否定自己的過去,也要否定自己的思考模式。吉本稱此為「粉碎概念」,即粉碎並改變陋習的自我訓練。起初會有不愉快的感覺和厭惡自己的感覺。到了飽和點之後,反而覺得舒適與放心。
3.記憶的重現:舊記憶的重視非常困難,不僅在數量方面很難回憶,並且不切實際。及至內觀進行到某一階段之後,回憶的數量會增加,時間的隔絕也隨之縮短,現實感覺增加,存在的確認踵而至,然後才會有「轉機」的出現。
4.洞察與情緒經驗的出現:其特徵如下:
(1)自我批判帶來伴隨情緒激動的自我否定,可能因自我厭惡、自我憐憫、
自卑而哭泣不已,於是有呆然若失或落魄的狀態產生。
(2)生理上會有疲勞。
(3)心理上呈現一片空白狀態。
(4)精神上是非常苦悶。
(5)同時伴隨著安樂的心境,亦即大歡喜、非常肯定的經驗。
(6)精神上擺脫一切重擔--懷疑、否定感情、不統整--感激自己生存的
事實,對於社會有奉獻的心情。
(7)剎那間虛脫或落魄的狀態消失,充滿活力。
(8)他人眼裡也認為整個人都改變。
(9)以上的情形或者短暫就經過,或者同時發生幾種現象。

結束期

如果是集中內觀,通常會有1小時左右的結束座談會,互相交換內觀體驗。輔導員也會鼓勵大家在日常生活上能繼續進行內觀。

範圍


內觀的對象是精神健康的人,如學生、護士、醫生、教師、職員、家庭主婦等,尤其對獨生子女的自我中心問題,效果顯著。內觀療法作為心理療法應用則對象是精神不健康的人,如夫婦關係不洽、非社會行為、逃學、神經症、酒精依賴、抑鬱症心身疾病等。
通過內觀人際互動的三個主題:別人為我做了些什麼?我為別人回報了些什麼?我做了些什麼不該做的(給別人添了一些什麼麻煩)?引導人們觀察自我內心、觀照自己、凝視內心、自我觀照、自我啟發、自我洞察。

治療


按照內觀治療的程序,回顧對方給自己的關照,使內觀者重溫被愛的感情體驗,喚起內觀者的自信、責任感、受恩要報的義務感。回顧自己給對方添的麻煩會喚起羞愧感、非病理性罪感(在日本這種罪感體驗和認識是針對自己侵害了人們之間已經確立的關係準則和秩序)。以上兩類感情互成表裡,加劇了內觀者的情感活動,從而為破壞原來的認知框架創造了基礎。通過內觀,內觀者愛他人的社會性意向,重建自我形象的意向,改進人際協調的意向均會提高,這對革新自我有重大意義。把遺忘的、混亂的、雜亂無章的經歷,按照題目回憶整理,達到自我洞察和對人理解,建立新的關係和新的生活。
通過內觀過程,可以重新了解自己、減輕煩惱、提高自信、振作人生。

應用


感化教育

最早把內觀法帶入感化教育的是柏木幸雄。而後久保田秀夫、廣中博等人進行實驗研究。其結論是:受試者對於不完整、不穩定的自己有了新的認識,並且更具有彈性的看法和想法。

醫院

內觀療法在醫療上的應用,可以適用於不同年齡、不同性別、不同問題、不同狀的案例。
醫院導入內觀療法有以下幾個趨勢:
1.在設備方面,由團體房間到個別房間,再進到專用個別房,已有內觀
療法專用治療棟。
2.在時間方面,由短時間的治療趨於時間的治療。
3.在增強動機方面,已漸趨於系統化。
4.在領導者方面,由原來的一至二人到多數化,再發展為團體化,已有
專職者。
5.在指導內容方面,不斷有輔導員的研習、研究會以提高其專業技能。
6.內觀療法一旦成為醫院心理治療的制度之後,整個醫院的治療結構也發生
改變。
7.一般內觀者也被接納。
8.對於治療效果的提升與待已成為醫療小組的共同願望。
9.對於內觀療法的治療效果之研究、調查受到重視。
10.有了漸進內觀的產生。

療法比較


森田療法重視自我內在的矛盾,企圖促進與自然同化,內觀療法則重視洞察自己和他人的關係,透過「純粹罪惡感」的感受去適應社會自我,獲得「自由的良心」。

培養人格


教育最重要的是發展教育,預防教育,不要等到出了問題才去解決,而應當走在學生髮展的前面進行幫助和指導。我們在全校普遍開展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活動中,嘗試著全面推廣內觀療法,使這一療法成為對大學生健康人格培養的重要方法,使許多大學生及早地矯正不健康的人格,起到了防患於未然的作用。
一個人只有懂得愛父母,才能學會愛他人。學會感激,學會回報,也就學會了做人。一個有健康人格的人無論走到哪裡都會受歡迎,也就會建立起良好的人際關係,良好的人際關係是一個人學習、工作、發展的最基本條件。在對群體運用內現療法的過程中,我相應地簡化了內現療法的程序,要求學生利用業餘時間按下列要求寫內觀日記,全部內容寫完后再把內觀日記交上來。要求是:
1.自己存在哪些問題和苦惱?
2.按階段回憶父母為我做了什麼?(要求寫給自己留下印象最深的生活中的事件,按學齡前、小學、中學、大學,每一階段至少寫15件事)
3.給我父母帶來多少麻煩?
4.我為父母做了什麼?
5.總結,寫出自己寫內觀日記的感受。
大學生們通過寫內觀日記,幾乎所有的同學都發出同樣的慨嘆,父母為我們做的太多了,而自己為父母做的太少了。有一個同學在總結中寫到:“我突然感覺世界上最真、最美的愛莫過於父母對子女的愛,他們是那麼無私、無償,是用金錢買不到,時間換不來的。我真想現在就回到他們身邊,為他們多做些我能做的事,通過做內觀我感到我長大了,成熟了,我為自己感到高興。”
幾乎所有的同學都表示,現在回報父母的最好方式是好好學習,全面發展自己,有事業有前程報效祖國,回報父母。通過內觀療法,使大學生們把內觀的認識同人生、人生意義、心理痛苦的根源聯繫起來。認識到,過去正是一種"自我"的東西,在複雜多變的社會中成為客觀和主觀衝突的根源,自己的想法和周圍的情況不一致成為痛苦的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