倉集鎮

江蘇省宿遷市洋河新區下轄鎮

倉集鎮,江蘇省宿遷市洋河新區下轄鎮,位於宿遷市東南方向,隸屬洋河新區,東與泗陽縣臨河鎮接壤,西與洋河新區洋河鎮接壤,南與宿城區中楊鎮接壤,北與鄭樓鎮隔河相望。

2017年12月撤銷倉集鎮、鄭樓鎮、洋河鎮,設立新的洋河鎮,轄區23.82萬人,轄12個居委會、34個村委會,總面積達198.68平方公里。

地理環境


倉集鎮位於洋河新區東南方向,西鄰古鎮洋河,南與宿城區中揚鎮接壤,北與鄭樓鎮相連,東臨泗陽縣臨河鎮,是市轄區的東大門。轄區總面積達55.91平方公里,集鎮區面積1.2平方公里,形成四橫四縱商業街道,耕地5.7萬畝,轄12個村民委員會、1個社區居委會,常住人口4.8萬。2004年3月,規劃宿城區管轄。2013年6月規劃化洋河新區管轄。目前洋河新區發展規劃研究,倉集鎮初步研究定位為居住休閑配套,城鄉統籌示範區。

歷史沿革


倉集家族,由始遷祖,於明末清初,由今江蘇省蘇州市遷至桃源(註:桃源為泗陽),至今約有四百年了。起初定居陸城,舊時泗陽共分五個鄉,即關城、陸城、順德、崇河、思福,因此每個鄉範圍都很大,陸城則位於泗陽縣城之西,包括陸城一鄉,臨河市、體仁市、洋河市(這裡的市是集市之市)。臨河興集早於倉集十年,故當時倉集還統屬於臨河市。根據張相文先生主修民國《泗陽縣誌》記載:倉家集倉,明倉制書,由蘇州遷來,世居陸城鄉西部,就是如今的倉家集,其後有倉元琳,徙居崇河鄉。可見“世居”二字,告訴我們,我們的祖先自蘇州遷至泗陽后,一直定居在倉集這片肥沃的土地上,到了清代道光末年,倉集便形一個集鎮。對此,民國《泗陽縣誌》是這樣記載:“倉家集,興於清道關末年,圩則統治三年(1864)集首倉立功(註:此人為正八品官職)所築有戶二百餘,市面興旺。治西四十里,最盛。”從“最盛”二字可知,倉集雖然晚於臨河,但是後來市面卻起過了臨河。
倉集開始興集是在道光末年,而道光帝在位三十年,最後一年為1850年,因此即使是最後一年興集,至今也應是一百五十多年了。
倉集鎮始於一九三0年左右,有倉道軒先生任第一任鎮長(註:此人後曾任教師,於八八年病故),其後有倉占魁、倉英魁、倉同和等相繼出任鎮長。

交通


倉集鎮未來由四橫兩縱國家高速(4-6車道),一級公路(4-6車道),二級公路(雙向車道)組成,四橫由北向南分別是宿遷發展大道一級公路通往泗陽(經過倉集閘圩村),老省道S325徐淮二級公路(徐州-宿遷-倉集-泗陽-淮安),新省道S347一級公路(宿城區-倉集-泗陽),國家高速G2513(徐州-宿遷-倉集-淮安-鹽城)兩縱由東到西分別是倉鄭二級公路(鄭樓-倉集-延伸中楊)新省道S268二級公路(新沂-宿豫區-洋河新區-倉集-宿城區-泗洪縣)和G2513交匯並設高速公路出口。

獲得榮譽


倉集鎮是農業大鎮也是省無公害農產品生產加工基地。
2014年12月,倉集鎮始終堅持打造宜居宜業的生態城,積極創建生態鄉鎮(村)。12月,省環保廳下發了《關於命名柘塘鎮、港口村等鎮(村)為“江蘇省生態鄉鎮(村)的通知》(蘇環辦〔2014〕139號),洋河新區倉集鎮達到省級生態鎮考核指標要求,獲得省環保廳命名的“省級生態鄉鎮”稱號。
2015年2月,倉集鎮邱夏村榮登2014年度全市“三農”工作“百佳榜”,被市農業和農村經濟工作領導小組授予““最佳美麗宜居村莊”榮譽稱號。
2015年5月,從宿遷市人口和計劃生育工作會議上傳來喜訊,洋河新區倉集鎮被市委、市政府表彰為2014年度人口和計劃生育工作先進鄉鎮。

社會


區域規劃

一、規劃範圍
北至徐淮公路-五河-小閘河、東至東環路、南至南環路、西至五河西路-振興路-安康路-府前大道-268省道輔道範圍內的用地,面積約354.93公頃。
二、功能定位
城鄉一體,打造宿遷市城鄉統籌試驗樣板區;
創新理念,打造洋河新區重要功能組團;
設施帶動,打造休閑宜居生活區。
三、人口規模
規劃範圍內容納人口3.0萬人。
三、規劃布局結構
形成“一心、兩軸、三片”的總體布局結構。
“一心”:沿徐淮公路與富強路交叉口周邊地段是鎮區重要的城鎮綜合公共服務中心。
“兩軸”:徐淮公路城鎮功能主軸,富強路城鎮發展次軸。
“三片”:以城鎮主幹路和五河為界限,將鎮區劃分為一個綜合服務中心區、一個居住區和一個工業區。
四、道路網布局規劃
鎮區道路網路布局規劃採用方格網布局形態,規劃形成“三橫三縱”主幹路網。“三橫”為徐淮公路、府前大道和南環路;“三縱”為富強路、東環路和倉鄭路。
鎮區主幹路紅線寬度24-30米,次幹路紅線寬度12-24米,支路紅線寬度7-12米。
五、綠地系統規劃
鎮區形成“一廊、兩軸、多點”的綠地系統結構。
“一廊”:沿五河兩側的綠帶南北向貫穿鎮區,形成1條濱水廊道。
“兩軸”:沿青年河和小閘河形成2條濱水景觀軸。
“多點”:主要指公園和街頭綠地。

文化


宿遷市文物普查名錄
淺廢閘遺址清古遺址
在倉集鎮西北的閘圩村境內,有一座節制閘,開始叫“祥符閘”,后又叫“錢廢閘”,音同字不同,期間還有點故事味。
據《泗陽縣誌》記載: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皇上派靳輔到宿遷至泗陽黃河段任河總,建祥符閘,意即符合百姓意願,給民間帶來祥和的一個水利工程。早年,靳輔曾是某王爺身邊的一個工作人員(自稱奴才),當時宿遷有個叫丁大年的人,他又是這個王爺的乾兒子,曾有一次進京,王爺留其吃飯。席間,靳輔端菜給王爺用餐,王爺當時夾一塊菜給靳輔食之,丁大年見狀,他學著王爺的樣子,夾菜給靳輔,靳輔心感不悅,斜瞄一眼,無奈接之。靳輔走後,王爺見狀,心知肚明,對大年說:你剛才做了一件不該做的事,小靳是我的奴才,但不是你的奴才,我給他夾菜,他吃了,你給他的菜,他沒吃。大年聽干爺說罷,忙問“何以見得”?王爺說:“如果不相信,你到門口看一下”大年出門一看,果真看到他所夾得菜肴吐在地上,丁又問干爺:“何至於此”?王爺笑著解釋:“我可賜菜於他,可你不夠格,說不定你以後還要倒霉呢,他不久將來要到你老家,做經理黃河段的河總”
時隔不久,靳輔來宿遷為報丁某當初夾菜有辱人格一仇。靳輔遂安排身邊人員調查丁大年有無劣跡,想藉機報復。果然,丁大年平日自恃是王爺的乾兒子,橫行鄉里,欺詐百姓,幹了不少缺德之事,很快被處死了。其實,這個雞腸狗肚的封建官員,也沒有什麼好的下場。
翌年春天,祥符閘工程竣工,黃河南岸百姓聽說要通過該閘放水,泄洪入洪澤湖,深感不安,主要考慮黃河是泥沙厚重,一旦衝擊沉澱,人們的生命財產難保。夏秋換季,洪水撲堤,靳輔準備開閘放水。當時上千民眾跪在閘邊,苦苦哀求,不能草菅人命。該官見狀,眾怒難犯,仰天長嘆“河南人復福,靳某人沒命”。後來,京城皇帝知情,感動,花掉大量銀兩,造了一個廢閘,靳輔也被處死了,故“錢廢閘”在民間傳開了。
宗墩遺址新石器時代,漢古遺址位於倉集鎮西南2公里的邱夏村宗庄後邊。墩西1公里有五河自北而南流入成子湖。該墩面積約4萬平方米,其中心地帶原為一略高於地表的土墩。1958年起,當地農民多次由墩上取土作肥,逐漸變墩為塘。塘長44米,寬40米,深約2米。其間出土不少文物。1962年4月,南京博物院對宗墩的考查證明,遺址分三層:上層厚O.5米,為黃沙灰土,出土文物有繩紋灰陶、半筒瓦、缸罐等;中層厚約1.5米左右,為深灰土,文物有鬲、豆等,色灰,有殷周文化風格。下層轉淺灰色,中有木炭屑和燒土塊,文物有黃陶、黑陶碗、鼻樑足、鬼臉足及砂陶扁鼎足、罐等。下面的兩個文化層被幾座漢代花磚墓打破,墓內隨葬品有陶釜、甑、圓底罐、碗、俑及五銖錢等。在1974年的一次發掘中,除出土不少西周文物外,還出土石錛、石斧及大礪石各一件。根據出土文物分析,南京博物院考古人員認為,宗墩是一處新石器時代的遺址,屬龍山文化遺存。宗墩遺址雖經群眾取土和文博單位的挖掘,現仍存在一定的文化層,厚達2.5米。
李樓老墩遺址新石器時代,商,西周,東周,秦,漢古遺址位於江蘇省宿遷市洋河新區倉集鎮李樓村,遺址呈包狀,中間有一隆起的長形土包為晚期墓葬,遺址偏西部有一條南北沖溝。遺址東西長約150米,南北長約200米,面積約30000平方米,經勘探文化層最厚處約2米,最薄處約0.8米,沖溝的斷面可見明顯的文化堆積且有大量的紅燒土塊。地表採集有夾砂陶片、鬲足、鼎足、罐、豆、缽等陶器殘片。據採集標本的特徵分析,為至漢代的遺址。李樓老墩遺址是全國第三次文物普查新發現的保存較為完好的新時器時代遺址。該遺址對於考證這一地區的史前文化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現為"宿遷市第三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老墩”遺址上發現的陶片
極度興奮的隊員們立即在當地村民的帶領下,來到“老墩”,從遠處看,“老墩”就是一個近兩米高的土堆,土堆不大,只有二十幾個平方。當地的老年人說,原來土堆比現在大多了,但後來村裡人把土都給挖走墊宅基地了,再加上長時間的風雨侵蝕,就變成現在這個樣子。
讓隊員們更加驚喜的是,只要你低頭在麥地一找,各種陶片幾乎隨處可見。“不用勘探,這些陶片就隨處可見,主要是紅陶和灰陶,其中又以紅陶為多,根據這些陶片的陶質、紋飾、器形的局部特徵,我們可以初步斷定老墩遺存深受大汶口文化的影響,估計形成時間應該在大汶口文化時期。”宿城區博物館業務部主人許平對記者說。
拿著從老墩上發現的陶片,許平告訴記者:“從這些陶片的紋飾上看,有繩紋、弦紋、席紋、篦紋等,而這些都是大汶口文化時期的典型特徵,而大汶口文化遺址的發現在我市尚屬首次。”
經過兩天的調查堪探,普查小分隊發現“老墩”遺址的面積有3萬多平方米,遺址層深度最厚處達2.5米。
“老墩”遺址還發現了“窯渣”
讓文物普查隊員們興奮的是在對“老墩”遺址進行鑽探取樣時,從地下文化層的土質中還發現了大量的“窯渣”,對此,宿城區博物館館長李庚善說:“這個遺址的中部我們還發現了窯址內部出來的一些廢棄物,由此我們認為這個遺址中間可能有窯址的存在,當然還有待進一步考證確認。而如果‘老墩’確實有窯的話,那麼當年的“老墩”應該是一個人口聚居地。”據了解,在“老墩”遺址東兩公里處有宗墩遺址,有關專家已經把它定為龍山文化遺址,在“老墩”遺址的西邊三公里處還有一個前後海遺址,專家已經把它定為新生石器時代晚期遺址,同時距“老墩”遺址四公里的地方還有一個蓮花墩遺址,那麼,在這一地區為什麼會分佈著如此密集的遺址呢?
對此,李庚善說:“從發現的古遺址看,這些都是新石器時代中晚期遺址,那麼多密集的遺址分佈,這說明原始社會末期我們這一地區人類活動已經比較密集,說明原始社會末期這們這一帶就已經孕育原始文明,可以說閃爍著人類文明的曙光!”

代表人物


李守維
李守維(1903—1940),字新甫,宿遷市洋河新區倉集鎮李樓村大庄組人。村中還有其親侄子。李樓出來的最大的官,家譜首頁有其巨幅照片,所以他是李樓李氏驕傲。幼時,家庭並不寬裕,從小頗有大志,讀了幾年私塾后,經親戚介紹並資助考取南京工業專科學校職工科。1924年夏畢業後到上海法租界大隆機器廠當車工,結識同鄉中共黨員陳玉梅,受其進步思想影響,積極參加工會組織。不久考入黃埔軍官學校(第二期),繼而加入國民黨,曾參加左派組織“青年軍人聯合會”。其父務農為業,李守維有同胞兄弟五人,他居長,其二弟李守寬,曾在國民黨江蘇省軍警干訓班畢業,以後又由江蘇省保安處保送到國民黨中央軍校洛陽分校軍官訓練班學習,畢業后,先後任過江蘇省國民黨保安部隊排連長、副官、大隊長等職。其三弟李守俊抗日戰爭初期由鎮江中學轉學到湖北漢口某中學,后又轉到四川中山中學讀書,畢業后,傳聞他在成都考上華西大學,解放后隨國民黨到台灣,據後人介紹,曾任職台灣某縣縣長,晚年舉家到美國定居。
1927年5月,李守維隨北伐軍第一軍第三師(師長顧祝同,參謀長韓德勤)北伐,任營長。1931年,任陸軍第五十二師補充團副團長(師長韓德勤),7月,參加對中共蘇區的第三次“圍剿”,在方石嶺全軍覆滅。後跟隨韓德勤又參與豫南“剿共”戰役。1932年,李守維任江蘇省保安第一團上校團長。1933年升任少將副處長。1934年又成為國民黨軍統外圍組織復興社在江蘇的負責人之一。蔣介石在全國推行“新生活運動”,李守維被委任為江蘇省“新生活促進委員會”常務幹事。1938年6月,韓德勤任江蘇省代理主席兼八十九軍軍長,李守維任副軍長。次年冬,韓德勤免兼軍長,李守維升任中將軍長兼中央軍校駐蘇北干訓班主任、江蘇省復興社組織部長、江蘇省幹事長、國民黨蘇北戰地委員會常務委員。
1940年7月,新四軍東進,解放黃橋,組建新四軍蘇北指揮部,開闢蘇北抗日民主根據地。9月下旬,韓德勤對新四軍發起圍攻,令李守維率部擔任正面主攻。10月5日夜,李守維全軍覆滅,率殘部逃跑,剛出黃橋東口子就不辨方向。這時,見一白鬍子老人,遂向老人問路。老人說:向東北方向有兩條路。一條是從蘆溝頭向北到野屋基,中間要過五里橋;另一條是從八尺溝過河后直接向東北。李守維想,八尺的溝憑我的戰馬一躍即過,而五里的橋太長,萬一遇到新四軍設伏不就完了?遂策馬向八尺溝而去,哪知八尺溝是地名,其實是叫“挖尺溝”,是因為當初挖溝時挖到一把銅尺得名。溝,其實是寬闊而水流洶湧的薑黃河!李守維哪裡知道?一馬當先躍入溝中,跟在他後面的殘兵敗將紛紛拽住馬尾、韁繩、、、、、戰馬哪堪重負?只能隨它的主人一道葬身河底!在騎馬過黃橋北“八尺溝”時,有族中子弟拉住馬,要求帶他們一起逃走,馬驚力掙,李守維隨馬落水淹死。
黃橋決戰是當時關乎新四軍生死存亡的關鍵戰役,這一仗打勝了,新四軍滿盤皆活,一方面在蘇北站住腳跟,搶到了地盤,另一方面打通了和山東八路軍的聯繫。從抗戰統一戰線的角度講,新四軍打的是國軍(我們稱頑軍,不是偽軍),是心虛理虧的。韓德勤嫡系八十九軍長李守維在突圍中被一縱一團三營周建平營長帶部隊抄後路截住,周營長親自端起機槍向騎白馬的為首軍官掃射,敵營大亂,該軍官連人帶馬從橋上落入八尺溝中,事後證實此人就是八十九軍李守維軍長。粟裕和喬信民團長大喜,買了鞭炮,打算開慶功會,給三營請功。報到陳毅那裡,陳毅說了一句話“李守維要是不打死,活捉就更好了”。至此以後提及此事統一口徑:翁達中將旅長自殺身亡,李守維中將軍長落河溺水而死。 黃橋一戰,新四軍殲滅國民黨韓德勤嫡系一個軍一個旅,共一萬一千餘人,蔣介石大為惱火,國民黨內部強硬派執意要報復,延安得知后恐皖南軍部有不測,遂嚴令葉、項率軍部即刻北上,與陳、粟部合為一股。項英對蔣介石還抱有幻想,行動遲緩,蔣得知葉、項擅自北上后,深怕新四軍做大,於是借口新四軍不聽軍令調遣,有反叛不軌之嫌,下令圍而殲之。 因此說皖南事變是由黃橋決戰而起,黃橋決戰之後三個月爆發了皖南事變,是引發皖南事變的導火索。
開明紳士倉化南字化南(1900-1981),江蘇省宿遷市洋河新區倉集鎮人。出身地主,解放前家有土地五十餘畝。幼年在家鄉讀書,后務農經商,於倉集街設六陳行,經常往返於大江南北,把花生、金針菜、肥豬等土特產品運銷鎮江、常州、蘇州一帶,把南方的布匹、棉紗等工業品轉販於泗陽。由於他苦心經營,勤業守信,故生意興隆,積資日豐。在倉集周圍十里八鄉,頗有名氣。
解放前,兵荒馬亂,戰禍迭起,民不聊生,人民處在水深火熱之中。他於“而立”之年,信奉基督教,當地人都稱他為“大耶穌”。他自己拿出一筆款,在倉集街東首,建起十二間教堂,供周圍數百人到這裡做禮拜。
倉化南心地善良伸張張正義,扶困濟貧,擁護共產黨,支持革命,在人民革命和建設事業中作出重大貢獻,受到黨和政府的信任,廣大群眾的愛戴。解放后,先後當選為泗陽縣人民代表大會代表、泗陽縣政協委員。
為民扶困濟貧
倉化南樂於從事慈善事業,關心人民疾苦,人們都稱他為“善人”。過去他家雖然有五十餘畝土地,每年收的租糧卻甚微。一些佃戶一旦遇上了天災人禍,不僅租糧斤兩不收,還要給他們以救濟。早在解放前,他就主動將大部分土地分給佃戶所有,因此被稱為開明地主。他經商賺來許多錢,一不用來買田置地,二不購買房產,而把錢用在救濟窮人上。舊社會十年九災,大批災民缺吃少穿,每當遇此情景,他都要捐糧捐款,施以救濟。到了春節,他都要到附近群眾家看一看,給缺糧斷炊的送糧送款上門,尤其對病災戶和老弱者更是關懷備至,加倍救濟,倉集老幼無不稱讚。
年過花甲的村民楊學生回憶說:“他一輩子不知做了多少好事,救活了多少窮人,我這條命就是他救出來的。除了年年給我家送糧送款以外,遇上天災人禍還給我特別照顧。1944年,我患了瘧疾病,無錢醫治,拖幾個月不好,瘦成皮包骨頭,九死一生,求醫不治。父親急得無法,只好去他家求救。當時倉化南一口答應,並隨同父親去找王普成醫生。王醫生連連搖頭,說是無法治。還說:三分治病,七分調養,楊家窮得連飯也吃不上,吃藥也無用啊!倉化南一再要求設法醫治,一切費用,由他負責。這時,王先生才勉強開了藥方,撮幾劑葯。倉化南把我帶到他家,每天親自給我煎藥送葯,還給我做可口的飯菜吃。一連幾個月,天天如此,我的病治好了,身體也強壯起來了。這時,我要求回家,臨走前,他給我做一套衣服,又給我家許多錢糧。春節時,還給我家送來了豬肉,這些事時刻記在我心上,永生難忘。象我家這樣得到他好處的還有許多戶,如樑柱堂、馬德山等戶都受過他接濟。”
解放前,這裡災害頻繁,盜賊蜂起,逃荒要飯者有之,賣兒賣女者有之,遇到這樣災年,他總是慷慨解囊,捐糧捐款,施粥以濟。家中用專人熬粥給每天川流不息的乞食者每人一大碗,對老弱和兒童更加照顧。有一年春荒,當地市場缺糧,他籌款赴鎮江購了兩大船糧食救濟災民。
1950年是個大災年,百姓生活困難。倉化南東奔西走,配合政府,儘力救濟災民。當時政府號召組織生產自救,安度春荒。他積極響應,捐獻出十包棉紗(當時每包紗價值20多塊銀元)作資金,由朱正良、薛德順等人牽頭,組織災民紡紗織布,開始只有幾十戶,後來發展到一百多戶。採取保本吃利的方法,把死錢變成活錢。這不僅使當地災民穩度災荒,而且後來辦起了紡織合作社,越辦越興旺,本保住了,還盈得了不少利。大家要把棉紗退還給倉化南,可他一分錢也不收。後來,黨號召辦合作社,他提出把這筆款作為農民入社股金,歸集體所有。每當提起這件事。人們都交口稱讚。倉化南就這樣為群眾操心勞碌,千辛萬苦,經商務農,把賺來的錢全部用在扶困濟貧上,他自己卻過著清貧生活:住的是低矮草屋,穿的是粗布衣衫,吃的是粗茶淡飯,一生以此為樂。他生前常說:“人過留名,雁過留聲,人活在世上,要為社會多做點事情,留下美名;要盡自己所能,不能虛度一生。”與民風雨同舟
倉化南先生一生經歷三個朝代,深知舊社會勞苦大眾的苦,自己想解放他們無能為力,施以救濟,也只能是杯水車薪,無濟於事。他看到共產黨一心為人民謀利益,是貧苦人民的救星。因此,他從內心擁護共產黨,同情和支持革命。在艱苦卓絕的革命戰爭年代,倉集地區尚未建立起鞏固的民主政權,敵來我往,形成拉鋸地帶,以他在當地的威望,掩護我革命幹部,開展對敵鬥爭。有的同志來到他家,他總是熱情接待,精心安排,保證安全。萬一有人盤查,他挺身而出,不是說是自己的親戚,就說是自己的朋友。常和他保持親密聯繫的有共產黨的幹部馬任、呂奮志等。即使在惡劣的環境下,也從不怕擔風險。1946年,國民黨反動派向解放區大舉進攻,泗陽失守,敵人到處搜捕共產黨,他多方設法,加以掩護,使許多同志脫離虎口,保存了革命力量。有一次,我軍有一位營級幹部在戰鬥中犧牲,他得知后,及時將家中一口大的壽材獻給烈士。
在“文化大革命”中,有些老幹部被揪斗,他很痛心,有些所謂造反派向倉化南先生調查材料,要他提供被審查人材料,他一概拒絕。並說:我不能無中生有,誣陷好人……倉化南先生與共產黨合作共事誠心誠意,風雨同舟,肝膽相照,榮辱與共。他一生樂於扶困濟貧,擁護黨的方針政策,為黨和人民做了許多好事,留得美名在人間!
陳秉恭,字凈塵,宿遷市洋河新區倉集鎮羅庄村人,1888年2月出生於地主家庭。先讀四書五經,後進淮陰第三農校,畢業后失業家居。北伐戰爭時,受大革命潮流的影響,報考無錫社會教育學院。畢業後任泗陽教育局社會教育指導員,兼任縣立師範社會教育課教師。任職期間與中共泗陽縣委有較多的接觸。1931年,地下黨縣委負責人謝楠遭敵逮捕,他曾多次到獄中看望並設法營救。國民黨教育局局長陳升儒以“赤化分子”為名,辭退了他在教育上的一切職務。他不服,約幾位進步青年在洋河東獄廟辦夜校,還未開學,東獄廟就被地方惡霸燒毀。後到倉集西葉庄自籌資金辦了一個初級小學,教貧苦農民子弟讀書。該校直到1938年日軍轟炸洋河時才停辦。1941年,淮北泗陽縣抗日民主政府成立,他參加革命。
陳秉恭雖出生於地主家庭,但他生性耿直,崇尚正義,對當時的軍閥混戰,鄉紳惡霸橫行鄉里極為不滿。他的政治觀點在動亂的時代就逐漸確立和明朗,他不隨波逐流,而是自覺地走上背叛剝削階級家庭、向勞動人民靠攏的道路。他工作后,一有空就與老農研究種桑養蠶之道,計劃改造廢黃河灘。他與農民感情較深,常去看患病的佃戶,資助藥費不計其數,一次曾把家中僅存的一支鹿茸送給垂危病人,使其得救,他還收養兩孤兒視同親生,後來都送他們參加革命。一次他女兒同軌從徐州女師放假回家,隨便談起有些同學家庭困難問題,他在女兒回校時特讓她多帶些錢資助困難同學。
陳秉恭這些“不合世俗”的行為遭到地方一些人的非議,說他搞亂了庄規、家規。對這些攻擊,他不屑一顧,報以輕蔑的一笑。1938年以後,泗陽抗日同盟會負責人謝楠等人,經常去皖東北與我黨聯繫工作,開展抗日活動,路過倉集常在他家食宿,和他一起研究革命理論,學習毛主席的《論詩久戰》等書。從此,他接受革命真理,自覺走上革命道路。1940年秋,他先送女兒同軌去淮海區工作,又帶兒子陳謇(同路)去淮北參加革命,十四歲的小女兒同訓被送到淮海軍區衛生所工作,人們譽他為“革命父親”。
1942年春,他受淮北行署主任劉瑞龍派遣回鄉開闢抗日根據地。他在群眾中廣泛宣傳黨的方針政策,爭取各階層人士參加反偽化鬥爭,並動員十幾名青年參加工作。
1942年6月,運河兩岸發生大規模小刀會暴亂,會首在敵頑引誘下,綁架和殘害新四軍及地方黨政幹部,氣焰十分囂張,泗陽縣陳圩區民主政權受到嚴重威脅。有些革命意志薄弱者脫離了革命,甚至叛變投敵。而陳秉恭立場堅定、旗幟鮮明,大力揭露那些出賣靈魂的民族敗類的罪行,為鞏固抗日民族政權,安定運河兩岸的社會秩序,他主動找泗陽縣委書記高峰反映情況,自報奮勇到敵人內部了解實情。他依靠群眾,不畏艱險,深入虎穴,做部分小刀會會首工作,爭取一部分小刀會組織中立,使泗陽縣大隊順利通過中立區,擊潰王其可頑匪和最反動會首、骨幹分子及其武裝,形勢趨向好轉。
1942年9月,淮北運河特區建立時,由於形勢緊張、環境惡劣、鬥爭艱苦,年近花甲的陳秉恭冒著風險,終日為建立特區、鞏固特區奔走效力。1943年4月,陳秉恭被選為運河特區辦事處副主任。同年6月,為了分化瓦解敵人,他三進熊碼頭敵軍據點,做偽軍中隊長策反工作。講述述了解放區戰場的大好形勢,闡明了黨的寬大政策,爭取數十人投誠,為陳圩區的鞏固作出了貢獻,也為雙河、程道口兩區的發展鋪平了前進的道路。
陳秉恭平易近人、艱苦樸素,與幹部群眾親密無間。他是特區唯一的“老頭幹部”。他卷著褲腳,握著小煙袋,常和群眾談心。集會時,他和年輕人拉歌子,他唱《流亡三部曲》,唱到激動時眼淚在眼眶裡打轉轉,使聽的人深受感動,激起了人們的抗日熱情。
1943年冬,家鄉開展減租減息運動,家裡人問他怎麼辦,他說:“還用問嗎?按邊區政府法令快減!”他還對家人說:“土地要讓給無地的窮人耕種,以後要靠勞動吃飯。”1944年7月,他到淮海地委參加整風學習期間,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運河特區撤銷后,出任宿遷縣副縣長。
1944年9月,新四軍第三師十旅攻打林宮渡據點,陳秉恭連夜趕到林宮渡擔任後勤工作,他一連多日沒有睡好覺,還冒著危險救傷員,親自抬擔架。陳秉恭一心為革命,群眾擁護他,黨信任他,可敵人視他為眼中釘,重金懸賞捉拿他。他在組織與群眾保護下,敵人的陰謀始終未能得逞,氣急敗壞,放火燒了他家的房子以示威脅。陳秉恭毫不理會,抗日意志更堅定。抗日民主政府根據他家的損失情況撥專款幫他重建家園,他說,被敵人燒過房子的何止我一家?我決不能要這個特殊的照顧。於是他把錢拿去購買槍支彈藥,支持地方武裝。
1945年8月,日本投降,那時陳秉恭年已57歲了,但他老當益壯,積極響應黨的號召,組織發動新解放區人民生產自救,醫治戰爭創傷,進行和平建設,處處身先士卒。他常說:“工作越艱苦,越要一心跟黨走,只要有黨的領導,一定會取得勝利的。”
1946年春,為防止國民黨反動派在河南花園口決堤,讓黃河水沖入運河,以水代兵來毀滅解放區。宿遷縣委決定陳秉恭帶民工搶修運河堤,以保住運河兩岸人民的生命財產。大運河堤復修工程是蘇皖邊區政府為實現和平民主建國採取的一項重大行動,陳秉恭擔任宿遷縣運河堤工程督工所主任。每天他都深入工地,往返幾十里,堤上堤下細心察看,掌握工程進度,解決具體問題。一次他到閘河區大寺鄉工地,民工正在打壩子,合龍門時,他對燒香磕頭求龍王的群眾耐心教育說:“打壩子是為了防水患,保豐收,我們要聽黨的話,不要迷信龍王,要相信自己的力量”。他與民工同甘共苦,一同吃高梁煎餅。有時喝不上開水,就手捧運河水解渴。由於勞累過度,他生病發高燒,嘴唇乾燥開裂,說不出話來。然而,為了根治水患,造福人民,他置病體於不顧,仍堅持工作。縣裡領導知道后,及時安排醫生為他治療,但已經晚了。1946年5月22日,陳秉恭在宿遷城外一座廟裡不幸病故,終年58歲。
陳秉恭逝世,干群萬分悲痛,《淮海報》、《新華日報》連續發表悼念文章,縣委書記高鋒在悼念文章中稱讚他:“不為政治鬼魅所惑,能於狂濤駭浪迷濛沉悶的環境中認清光明的方向。”他傾心革命,熱情地追隨黨,其精神真是難得可貴!
1946年6月21日中午12時,宿遷幹部群眾2000餘人,在宿城東門外行宮舉行追悼會,副縣長馬愛亭致悼詞。機關、學校、群眾團體敬獻輓聯、花圈。下午5時,舉行送靈儀式,人們送至東關河口,含淚泣別陳副縣長靈柩上船遠去,遺體安葬在他生前戰鬥過的家鄉廢黃河灘上。會後,蘇皖六專署追認陳秉恭為革命烈士。

經濟


招商引資

1.江蘇族榮光電科技有限公司由倉集籍外出創業老闆王昌虎返鄉創辦,企業主要從事激光管、激光鏡片、激光電源等激光系列產品及激光雕刻機、激光切割機等成套設備生產。預計年銷售額3000萬元,可實現利稅400萬元,目前正在進行部分機器設備安裝調試及部分產品試生產,計劃春節后正式生產。企業全面投產後,可解決80個勞動力就業。
2.宿遷高登時裝有限公司位於倉集鎮羅庄村扶貧廠業園內,廠房由倉集鎮羅庄村利用上級扶貧資金所建,由上海客商鄒慶功先生租賃使用,公司主要生產外貿品牌服裝,並以女裝時裝類產品為主體,年生產能力達100萬件,產值達3000萬,產品全部出口美國、法國等歐美國家。目前公司生產經營狀況良好,預計2013年底用工人數將突破200人。該項目的引進,有效地解決了周邊村居貧困勞動力的就業問題,增加了村級集體經濟收入和貧困戶的收入,也加速了我鎮脫貧奔小康的步伐。
3.江蘇頂峰服飾有限公司位於倉集鎮城鄉統籌產業配套園區內,屬於勞動密集型企業,符合城鄉統籌產業發展規劃。該項目佔地約40畝,註冊資金2000萬人民幣,公司採用目前服裝行業內最先進的重機電腦設備,主要生產外貿戶外運動服裝系列,生產產品全部出口到美國、法國等歐美國家。公司預計到2014年10月投產,投產後用工將達500人,年生產能力達200萬件,年產值達8000萬元,年貢獻稅收達800萬元。該項目的引進,有力地解決了城鄉統籌工作中大量勞動力就業問題,加速了城鄉統籌工作的快速推進。
4.江蘇象王裝飾新材有限公司位於洋河新區倉集鎮城鄉統籌產業配套園區內,是由佟靜客商投資興建,佔地192畝,計劃總投資4.5億元,計劃總建築面積120000平方米。其中一期佔地104畝,計劃投資2.2億元,計劃建築面積60000平方米,標準化廠房面積45000平方米。企業依託南京林業大學的科研技術水平,主要從事科技木、木塑產品的研發、生產和銷售。企業已與兔寶寶等傢俱企業建立了長期合作關係,產品還遠銷東南亞、歐美等多個國家。一期項目建成投產後,預計年銷售收入超2.5億元,可實現利稅3000餘萬元。
5.堯順實業倉集雪菜基地由王雪梅老闆於2010年底投資新建,基地總佔地1800畝。該項目建成后將成為宿城區首家“公司+基地+農戶”的農業產業化模式,基地可解決近500人的農村剩餘勞力,加工廠也可提供近300人的就業崗位。到年底全鎮雪菜面積可突破5000畝,通過2-3年的努力,力爭將雪菜產業發展成我鎮農業主導產業,打造成為知名品牌,使倉集成為遠近聞名的“雪菜之鄉”,讓外面的人提到倉集就想到雪菜,提到雪菜就知道倉集。
倉集鎮
倉集鎮
6.宿遷市怡海彩色印刷包裝有限公司於今年上半年4月份落戶在我們倉集扶貧產業園,是由無錫客商趙建義先生投資興建的,總投資3500萬元,分兩期投資,一期投資1500萬元,目前已經投產運行,項目主要承接洋河新城酒業發展的輻射,主要從事酒類外包裝,產品主要是各種酒盒和手提袋(主要是海之藍和天之藍酒盒手提袋),目前企業的經濟效益非常看好,隨著洋河酒業股份有限公司的不斷發展壯大,怡海彩印公司的發展空間也將逐步擴大,現在趙總已經迫不及待摩拳擦掌準備加大規模上二期,預計企業將在明年上半年,最遲8月份,將在現在廠房的西側再建一棟1600平方米的標準化廠房,再引進1台六色機,或者2台四色機新上一條生產線,所有機械設備明年9月份安裝到位並將全部投產運行,目前我們正在做西邊這塊土地的徵用工作,同時也在請相關的部門給我們的扶貧產業園做概念性規劃,(另外我們還在鎮東以高速路道口為載體,以堯舜實業和大昊玻璃兩個大項目為支撐,又規劃一個東工業集中區,以鎮區為中心和扶貧產業園形成“一體兩翼”格局)。怡海彩印企業全部竣工投產達效后,預計年產值可達3000萬,可實現利稅200萬,帶動勞動力就業150多人。

經濟發展

倉集鎮屬平原地區,境內有三橫兩縱共5條河流,347省道橫貫東西,徐宿淮鹽高速公路穿境而過。鎮駐地建成區面積為1.2平方公里,街道和幹道為四橫四縱。設有初級中學1所,小學11所,低年級教學點7個,私立幼兒園8所,在校中小學生8500多名,教職工350餘人,省級文明敬老院1個,民辦醫院1所,衛生院1所。
倉集鎮
倉集鎮
倉集鎮經濟特徵農業比重較大,注重加快發展工業經濟,主要企業有:高倉服飾、太洲木業天福菌業、山河膠源、中邦肥料等,產品有複合肥、環保膠(半成品)、服裝、膠合板等。倉集是省無公害農產品生產加工基地,有兩個農村經濟合作組織,一是白羽王鴿合作社,二是保元禽業合作社。盛產優質食用菌、蔬菜和良種畜禽。2006年,側重發展城郊型高效農業,建成食用菌基地1個,大北農養豬企業1個,林間套種蔬菜深加工基地1個,直接為農民增收1000萬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