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日周
山西省改革創新研究會會長
呂日周,山西大同人,現任山西省改革創新研究會會長,北京開達經濟學家諮詢中心副理事長,兼任中國市場經濟研究會、中國民營(私)經濟研究會等幾家研究機構聯盟執行會長、中國民生研究院高級顧問。
呂日周(1945.1-) 男 漢族 大學學歷 中共黨員,山西省改革創新研究會會長,北京開達經濟學家諮詢中心副理事長,中國民生研究院高級顧問,兼任中國市場經濟研究會、中國民營(私)經濟研究會等幾家研究機構聯盟執行會長。
簡歷如下:
1969年從山西大學中文系畢業。
1970年8月為大同齒輪廠工人。
1971年8月後,任雁北地委農工部幹事,廣靈縣作疃公社百疃大隊黨總支書記。
呂日周
1983年9月,任原平縣委書記。
1985年12月,任忻州地委委員,原平縣委書記。
1988年12月,任朔州市委副書記。
1989年3月,任朔州市委副書記,市長。
1990年2月,任省經濟體制改革委員會副主任(正廳級)。
1990年11月,任省經濟體制改革委員會主任、黨組書記。
1998年3月,任省經濟體制改革委員會主任。
2000年2月,任長治市委書記。
2003年2月,任山西省政協副主席。
呂日周是李向南的主要原型 .
呂日周的仕途與中國的改革節奏非常吻合。1983年,在山西省委農工部工作的呂日周,被破格安排到山西省唯一的改革試點縣原平擔任縣委書記。他根據當地農民的改革實踐,創造發展了一種嶄新的城鄉經濟組織形式,即風靡一時的“政府搭台,群眾唱戲”。三年之後,他使窮困的原平縣“鹹魚翻身”,實現財政收入相當於周邊12個縣的總和。柯雲路成名作《新星》主人公李向南的改革經歷即取材於此。作為李向南的原型,呂日周成為八十年代的風雲人物和一代改革者的縮影。
風雪雁門關,一輛小車向北行進。車內,卻是與天氣相反的熱烈談論。
元月6日晚,他打電話托一位老同學給他在朔縣城租一處民房。第二天,同學來電話說民房已經租好了。這時,一場大雪覆蓋了晉北大地。按通知的報到時間是1989年元月9日,但紛紛揚揚的風雪卻挑起了呂日周極強烈的赴任激情,他對一位同事並老同學說:"走,咱們現在就到朔州去!"
風雪雁門關,呂日周對老同學講著他心目中的一個未來的新型中等城市--這是一個被他用激情和新型治市理念描繪出來的美好的城市。對他的描繪,他的老同學卻反響並不強烈:別忘了,這是內陸地區的三個封閉、落後的縣份啊!
呂日周
一個銅錢四個字,
當官就得先做事。
一根蠟燭一條心,
當官就得為人民。
一個果子一個柄,
當官就得靠群眾。
一人提水靠井繩,
當官就得下基層。
一個牛蹄共兩半,
當官就得說了算。
一個母雞蛋后叫,
當官說到要做到。
一隻雄雞黎明啼,
當官就得能早起。
夜半子規啼蟾桂,
當官就得能遲睡。
一塊生鐵四處硬,
當官就得有幹勁。
一根紅線串珍珠,
當官就得多讀書。
三月桃花滿園香,
當官就應寫文章。
杏花開罷開棗花,
當官必須常調查。
蜜蜂采蜜怕花少,
當官不能怕人找。
豬頭不爛慢慢煮,
當官不能怕吃苦。
河床石頭天天洗,
當官不能去送禮。
婦人做飯要淘米,
當官不能收彩禮。
醋要酸味鹽要咸,
當官吃飯要交錢。
門前烏鴉天天叫,
當官不能怕誣告。
土坯燒後方成磚,
當官必須肚量寬。
穀子怕稠要鋤稀,
當官不當錄音機。
土地產品是食糧,
當官必須有思想。
當官必須學馬列,
改革意志堅如鐵。
當官不做改革者,
不如回家拉平車。
雙手不能抱烏紗,
做官別怕不提拔。
不怕丟官才能當好官,
人民需要這樣一批官。
風雪之路,《官歌》重新湧上腦際的時候,他也重新"認識"了自己:所謂政治成熟,其實就應該是對人民、對組織的赤誠。於是他又以凝重的口氣說:
"說心裡話,朔縣,平魯,山陰,這三個小縣對我是陌生的。但我無法忘記小平同志批建朔州時指出的宏圖大略。我們不能不看到,在全國改革開放的大局上,這不僅僅是黨中央對一個內陸地方的關注,更重要的是給了這個塞外地方一個重大機遇呀。"
呂日周說著,口氣就更加堅定。他又說:"中央期望著朔州,省委期望著朔州;哪怕脫皮掉肉,哪怕困難再大,我是義無反顧,只能做好,別無選擇。"
前路的風雪仍然在大一陣小一陣地吹打著,但這輛車已經於 7 日的下午提前二日進入朔縣城。
朔縣,朔州市的中心縣份。為了服務平朔二縣境內的一個大型露天煤礦和一家大型電廠,以及將要興建的其它大型企業,國務院批准成立省管地級朔州市。其時的所謂朔州市,還只是懸在三個古老的縣份上空的一個概念。這三個縣是原由雁北地區行政公署代管的朔縣、平魯縣、山陰縣。三縣中的朔縣、平魯縣,將要改為朔城區、平魯區。這一範圍內,歷史上曾設朔州,因此,朔州二字倒是並不陌生,它以強烈的塞外特點而存在於人們的記憶中。在接到任命通知時,明代兵部尚書王越那首描述塞外邊荒情境的古詩又湧上腦際:
雁門關外野人家,不養桑蠶不種麻。
六月雨過山頭雪,狂風遍地起黃沙。
元月8日,朔州市委幹部正式報到的前一日。
古老的朔縣城中步行著兩個陌生的人。冰凍的污水垃圾,抱著袖子遊盪著的閑著的然而也是窮著的人們……還不到他們說話的時候,他們還只是這座小城的客人。但他們每觀一景,就在肚子里默默地對自己講一番--
建一座新型的花園式城市,方案要科學,要及時,要成熟……
改造舊城面貌,要開一個文明建市的頭……
要灌輸城市意識,要培植城市經濟……
而這一切,要數更新人們的觀念為最要緊!
這兩人就是未來的朔州市市長呂日周,和與他同車而來的、在後來也參與了朔州建市工作的一位同志。後來,既成為朔州市建設與發展的藍圖、又引起爭議甚至引發呂日周個人政治命運逆轉的那個超前的城建規劃,那份超前的建市雄心,其最初的構想就產生於此時此地:1989年元月8日,朔縣城南街。
元月9日,朔縣政府的東配樓上,13 位幹部聚在這裡開會。他們就是新建市朔州市市委常委成員,這個會就是朔州市的第一個會議。會上,中共朔州市委常委七人如下:
閻贊堯,市委書記;
呂日周,市委副書記、市政府籌備組組長;
董福山,市委副書記;
王金書,市委副書記;
劉柏林,市委常委、市紀委書記;
郭 生,市委常委;
豐子富,市委常委。
在這個會上,呂日周第一次發表了他的建市理想。
1. 把長治建設得城市比農村綠,渠水比河水清,晚上比農村綠。
2.拆牆透綠,連市委大院都能當公園,隨便進,太行公園,動物園不收門票。
3.每去一個地方都騎自行車,見到垃圾親自打掃。
4.和農民過年,請工人吃飯。
5.親自下百米深礦井了解情況。
6.使《長治日報》成為中國輿論監督第一報,涉及市級幹部35人,縣級幹部106人,科級幹部319人,一般幹部150多人,其中開除、警告、撤職、免職、降職、經濟處罰的269人,並有15人移交司法機關處理。
7.《龍年檔案》原型。
8.呂日周寫下《長治,長治》。
9.石凳文化,在街道兩旁設置科有科普知識的石凳供人休息。
10.招幌文化,在店鋪外設有象徵意義的牌子。
2003年2月14日,備受爭議的呂日周正式卸去長治市委書記一職。此前,呂日周以498票當選山西省政協副主席。2月20日,呂日周赴太原上任的這個早晨,當他想再看看這片土地的時候,驀地,他發現自己已置身於數萬為他送行的長治群眾之中……
按長治慣例,上一任市委書記離任時,要在市委大院和繼任的領導班子以及市委市政府的同志們舉行一個告別儀式。9時整,當接呂日周的車開進大院時,偌大的院子已滿是密密麻麻的人了。長治市6萬多穆斯林的代表來了,呂日周親自批示解決住房的工人桑彩萍來了,呂日周資助了3年的特困學生桑艷麗來了,還有很多他叫不上名的人都來了……從市委大院門口到辦公樓前,50米的距離,呂日周卻步履艱難。到處都是眼含熱淚的群眾,到處都是“呂書記走好”的呼喊聲,到處都是寫滿祝福的條幅和匾額———“人民的好書記呂日周”……大家都想和他再握一次手,穆斯林代表和桑彩萍緊緊抱住呂日周邊哭邊喊:“呂書記你不要走!” 2009年10月14日呂日周在昆明飯店丹霞宮講課。貴賓席上的中國風水協會主席陳帥問呂日周:你對人生有遺恨么?呂日周:呂日周書記走時,長治老百姓夾道告別。呂日周的淚水沾濕了他的鏡片,他乘坐的中巴從市委大院到出城的一路上,許多市民夾道歡送。在長治最大的中心廣場,群眾打出了橫幅:“金杯銀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呂書記有口皆碑!”呂日周掀起的輿論監督風暴,已在長治留下了“深深的痕迹”,並贏得了相當一批擁護者,他們強烈希望呂日周的“新政”能得以繼續。
“莫道前路無知己,
世上誰人不識君,
人生難得一知己,
您的知音千千萬。”
呂書記離長治時路過長治市的出境口時,群眾站立橋頭上,送行的群眾打出了這樣的橫幅。
淚水沾濕衣襟,告別我們的書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