甌越國
甌越國
春秋越國霸王1(姒姓家族區氏宗族)勾踐(周元王四年(即公元前473年11月)復興越國,北山會盟返國后,勾踐論功行賞,大封宗族子弟,國子姓,父兄昆弟(遠宗兄弟是為昆)為君為諸侯,周元王五年(即公元前474年1月)。勾踐封甌王傳甌氏,時有支族謳陽氏,區冶氏,而區冶氏此族后亦省氏為歐,匯入后之軫公所開創之平陽堂)→ 2鹿郢→3→不壽→3翁→4翳→5之侯→6無彊 →7蹄(長子尊,次子恆,三子軫)→8軫(封氏為歐,開創平陽堂)→9仲余→10鴻圖(弟鴻業)→11(有記序列1(1)海宇封號曰毋余君。越王勾踐十一世孫.《通志氏族志略》甌亦稱歐,東甌王之後。
越封甌國(亦稱東甌國,甌越國),西漢冊封為東海國,古代王邦國家,統稱為東甌國,簡稱甌國。東甌王國北界的分水嶺為溫嶠嶺——即今嶠嶺山,東甌王國的疆域為今浙江的台州、麗水、溫州或及閩江以北一帶,國都位於溫州市區。
東甌王來歷
夏帝少康少子姒無餘(公元前538—497年),越王勾踐居越都平陽(紹興平水)(周元王四年,公元前472年),勾踐滅吳稱霸,國土遂寬。為建立完全意義封建帝國——大越國,仿效周制封眾諸侯。據《越絕書》記載,封有甌王、搖王、干王、荊王、糜王、宋王等。越絕書》佚文更有:“東甌,越王所立也”之說。數傳姒勾踐(楚封越之亭侯,更名區宰辛三子分姓,後有歐氏,歐陽氏,陽氏,,)宰辛庶子歐軫星(封號曰仲余君)賜公爵為歐王,食采歐山,傳歐氏。
東甌國世系表:區宰辛→→歐軫星(封號曰仲余君)→ 3歐鴻圖→4歐海宇→3歐伯歷→5歐安朱→6歐 建→7歐昭襄→8歐貞復→9歐省→10歐貞鳴→11歐望(王弟歐興泰)
前東甌稱東甌國,后東甌稱東海國俗稱東甌國。
越國,又稱作“于越”,姒姓。是中國歷史上春秋戰國時代位於中國東南方的諸侯國。越國始祖是夏帝少康少子姒無餘,禹封泰山,禪會稽中封禪大典中的會稽本來是在泰山附近,商朝時越國的封地也本在古雷澤地區,也就是如今地山東荷澤地區。公元前1600年商湯滅夏,王獰其區,越王室逐次南下,在周朝諸侯的排擠下一路南遷,西周初遷至如今地蘇州吳中一帶。少康少子姒無餘奉守禹陵,封茅山(今名會稽山)。其主要職責是守護禹陵和主持祭祀工作,稱無餘君,族稱於越,立於越國。傳至越侯 天表后另立分宗,啟有姒姓區氏族,周初分封越侯天表諸子分立方國。國遂衰也!
公元前1046年,歲次乙未(羊年)。周朝採取封邦建國的方略,實行分封制(且區,歐人,區陽等國正式於此時封立。當是時正是周朝姓氏制度的有姓有氏時期,區僅為族國稱號,未作姓用,仍是姒姓。)。公元前1021年,周成王二十五年 大會諸侯於東都,且區國,甌人國(區人國),區陽國等四夷來賓。
姒無餘越國傳至越子必高后衰微。盟主無壬(前621—前591)指天自立,恢復大禹祭祀,代之為越王,延續越國統治。姒姓無壬子無瞫,繼位為越王,承祖姓為姒姓,歐余山(浙江湖州市東南三十里有甌余山,即升山。《路史·國名紀丁》載:“甌余山,一曰鳥山,一曰甌亭山,以王逸少升之,曰升山。)勾踐滅吳(節選)《國語》。
吳王夫差順勢攻破越都平陽(今浙江紹興平水),勾踐只剩下五千甲士,保棲會稽之山。
越王勾踐棲於會稽之上,乃號令於三軍曰:"凡我父兄昆弟及國子姓,有能助寡人謀而退吳者,吾與之共知越國之政。前有誓言,後有封越王室公族昆弟(終遠分宗兄弟謂之昆)為王。前有誓言後有兌現承諾封王,勾踐於公元前478年滅吳稱霸,勾踐復興越國后封有搖王,干王,甌王,糜王 荊王 宋王乃至上舍君 周尚君 余復君等。{姒勾踐傳七世孫姒蹄(楚封越之亭候)更名區宰辛→庶子歐軫星9封號曰仲余君)賜公爵領歐地,食采歐山{浙江省溫州市蒼南縣藻溪鎮),居於平陽(越都平陽城),啟歐姓之始。《通志氏族志略》歐亦稱甌。東甌王之後。甌王,加東以表方位,甌王歐軫星是也!}———(兄鴻圖,弟鴻偉,鴻業。寓意鴻圖偉業。)——海宇——伯歷——安朱——搖(封號毋余君)——昭襄——貞鳴(鳳鳴山鳥復鳴,兄貞復彭澤王,弟貞鳴初為夷烏將軍後為平都王)——(貞復子省;貞鳴子望,興泰)甌族之東甌國傳國11世王,公元前138年“舉國內遷”東甌國隨之空滅。族國空滅,流傳有三歐{區,歐(甌),歐陽}姓氏。貞鳴,興泰後區歐因同源而共譜,往後與<歐家汀世繫世系>基本一致,至北宋我瀏陽普照祖上八代祖開始分流而記!
顧炎武記:宰辛之後九代世居今浙江溫州解密:宰辛→1歐軫(封號曰仲余君}———2鴻圖(弟鴻偉,鴻業。寓意鴻圖偉業。)——3海宇(2伯歷,海宇叔父)——4安朱——5搖(字毋余,東海搖王)——6昭襄)——7建———8貞鳴(鳳鳴山鳥復鳴,兄貞復彭澤王,弟貞鳴初為夷烏將軍後為平都王)——9望(貞復子省;貞鳴子望,興泰)(正是這九代世居今浙江溫州),然後有記搖王獨來東甌,搖王,歐安朱之子也,海寧《顧氏譜》云:“王父名安朱,生周赧王四十四年(前271)”,而安朱乃歐伯歷之子。故騶搖本名歐搖,搖王七子:故此搖王歐姓,騶姓,顧姓,余姓。傒氏都尊為祖王,歐氏稱歐搖,顧氏稱顧搖,騶氏稱騶搖,余氏稱余搖。由此給我歐氏追祖帶來困擾,皆因賜姓封候之故。)歐搖,漢東甌王。姓歐氏,名搖,越王勾踐之後裔,秦漢之際甌越人傑出的領袖。周元王四年(即越王勾踐二十五年,前472),越王勾踐滅吳后,大封子弟為王為君,其中甌王封在甌越地。公元前221年,秦統一六國后,廢搖的父親、東甌王歐安朱及閩越王無諸為君長,其地被置閩中郡。
秦末,陳勝、吳廣起義,六國貴族紛紛起兵反秦,歐搖與閩越王無諸率越人從鄱陽令吳芮。以越隊將轉戰關中,復從諸侯入關。秦亡,項羽封芮為衡山王,而歐搖則僅為都尉,是以不附楚。並引兵垓下,從劉邦破滅項羽軍,立下戰功。漢高帝六年(前200),受封為海陽齊信侯,時稱閩君或閩越君。至漢惠帝三年(前192)五月,漢政府以“舉高帝時越功,曰閩君搖功多,其民便附。乃立搖為東海王,都東甌,世俗號為東甌王”②。可見這位甌越人英勇的領袖,是受到了當地人民的真心擁戴。
歐搖復興先祖舊業,控制了在今浙南溫、台、處一帶地域,使東甌與閩越、南越一樣成為當時實際上處於相對獨立狀態的王國,並率甌越人對這片土地進行開墾。因此受到了後人的崇拜,以致前後數世東甌王在他功績的光耀下皆變得默默無聞。
引用顧譜時則云:“王(指東甌王搖)薨,謚曰信,傳子歐昭襄,一名期,高后時辭王爵為侯,在位九年,謚曰悼,傳子歐貞復”。
景帝前元三年(前154)二月,吳王劉濞反,東甌王附之。景帝遣太尉周亞夫、大將軍竇嬰將兵擊之。“吳王乃與其麾下壯士數千人夜亡去,度江走丹徒,保東越。東越兵可萬餘人,乃使人收聚亡卒。漢使人以利啖東越,東越即紿吳王,吳王出勞軍,即使人鏦殺吳王,盛其頭,馳傳以聞”④。《越絕書》亦稱:“(吳王濞)還奔丹徒,從東甌。越王弟夷鳥將軍(歐貞鳴)殺濞。東甌王(歐貞復)為彭澤王,夷鳥將軍為平都王”。東甌王得以功折罪,還軍歸國。公元前153年 東甌王歐貞復薨,謚號建,子省繼位。漢武帝建元三年(前138),閩越王郢受吳世子的挑撥,發兵攻打東甌。或稱:“年邁的平都王歐貞鳴在迎戰時馬失前蹄,在一片沼澤的海塗中被戳身亡”。
按:這位不幸戰死的東甌王,乃繼東甌王歐貞復後為王的(歐貞鳴),歐貞鳴戰死後其子歐望繼位。甌越人為閩越兵圍困糧絕,便向漢朝廷求援。武帝使中大夫庄助發會稽兵浮海往救。末至,閩越王引兵而去。閩越撤兵后,甌越人的新領袖、廣武侯歐望迫於閩越壓力,主動請求內遷,被安置在江淮流域的廬江郡(今安徽省西南舒城一帶)。公元前138年“舉國內遷”東甌國隨之空滅。附:東甌國大事記公元
大事記前222年歐搖“獨來東甌”,築方城,待考。前214年夜襲秦軍,殺秦始皇將屠睢。
前208年 東海搖王歐搖率越軍從諸侯滅秦。
前201年 東海搖王搖受封為“海陽齊信侯”。
前192年 加封歐搖為東海王,都東甌,世俗號東甌王。是年九月薨,子昭襄立。
前185年 海陽侯歐昭襄封甌越王。
前183年 昭襄薨,子歐建,為海陽侯。
前154年 東甌王歐貞復從吳王反漢,又為漢購,殺吳王從漢漢封彭澤王。
前153年 東甌王歐貞復薨,子省繼位。
前144年 東甌王省薨,叔父夷烏將軍為東甌王。(夷烏為稱號,本名貞鳴。漢封平都王)
前138年 閩越圍東甌,東歐王歐貞鳴亡。子望封廣武侯,率眾四萬北遷江淮之間。
前85年 東甌國失名,設回浦縣。
1、甌越國第一代王后
蹄祖的結髮妻子姓吳,名儀蘇,被封為甌越國第一代王后。是為歐陽家族得姓祖母。
吳后儀蘇,是吳國先太子吳友的後代。
這又得從頭說起。
話說越王勾踐十年生聚,十年教訓之後,於公元前482年趁夫差北上爭霸的機會發動了第一次復仇之戰。結果吳國大敗,留守姑蘇城的太子吳友被俘。正在北方爭霸的夫差急忙班師回朝。
吳友被俘,勾踐將他秘密拘押在會稽城。夫差回師之後,曾一度想向勾踐討還太子友。越國於是以太子友為質,提出了非常苛刻的交換條件。吳國無法接受勾踐的條件,也不理睬勾踐的要挾。為穩定局勢,遂宣稱太子友陣亡,另立王子吳鴻為新太子。吳鴻就是現在的江西吳姓之祖。
此後的越滅吳之戰,又先後歷經十年,直到公元前473年,吳國才最終被越攻滅。在這10年期間,舊太子吳友一直被秘密拘押在越國王城會稽城。
吳滅之後,夫差自刎,吳國王族包括新太子吳鴻都被勾踐放逐,唯獨在對待舊太子吳友的問題上,大臣們爭論不下。有人主張把他也放逐了,也有人主張索性把他秘密處死,免留後患。唯獨大夫文種有他的深謀遠慮。
文種認為,滅吳之後,吳國的大片國土及其子民都已歸附於越,吳國的大批士大夫和舊貴族也降服於越,對這些人不可能趕盡殺絕,但是若任由他們四下串連,到時候東起一把焰,西放一把火,那是非常難以控制的事情。現在夫差自刎,新太子吳鴻被逐,舊太子吳友勢必成為吳人心中的精神領袖。不如把吳友放出來,不給他封官,不給他封爵,也不給他封地,就把他留在國都,供養起來,控制起來,當然更要監視起來。
這樣就有兩個好處:第一,吳國的遺老遺少若想搞串連,勢必以舊太子馬首是瞻,因為古人講究名正言順,只要控制了吳友,就等於控制了吳國舊貴族,免去很多麻煩。第二,吳友現在是籠中鳥,吳國被征服的百姓要是聽話,就對他好點,若是搗亂,就給他吃點苦頭。照現在的話說,這就等於給吳國被征服的百姓立了尊菩薩,上了圈緊箍咒。這尊菩薩被越人捏在手裡,他還能不乖乖的?
勾踐於是採納了文種的建議。果然,被征服的吳人整整100年毫無動靜,直到100年之後的公元前375年,才因越國內亂搞了一次復辟小風波,也很快就被壓制了。可以說這都是大夫文種深謀遠慮的結果。
那時勾踐也沒有過分虧待吳友,放他出來之後,先是賜給吳友一棟很大的宅子,後來又從自己的王族中選了一名族女許配給他,並賜媵妾6人。於是舊太子吳友一族就在越國繁衍下來。
吳氏儀蘇,就是吳友這一族的嫡系後裔。
儀蘇年輕時貞靜淑慧,雖是沒落王族之後,但氣質高雅,雍容華貴。很快就被越國王族看中,被聘為三王子妃,也就是嫁與蹄祖最喜愛的三王子歐軫為妃。
後來,蹄祖自建甌越國,封儀蘇為王后,是為甌越國的國母,也是歐陽家族得姓祖母。
吳越號世仇,自蹄與儀蘇聯姻之後,方自冰釋。
2、歐陽宰勛三子歐軫生三子。
吳氏儀蘇嫁與歐軫之後,深受寵愛,不久就相繼生了三個兒子:
長子名偉,又名衛,為人沉穩持重,有遠謀,承父基為第二世甌越王,鞏固了新生的甌越國。
次子名仲余,勇武有力,為人豪爽俠義,最受越國軍隊擁戴。蹄祖薨逝后,仲余被王兄偉封於歐地,公爵,是為歐氏得姓之近始祖。
仲余是越王偉時代越國馬步水三軍統率,長期駐紮在錢塘江北一帶。當時的錢塘江以北到歐余山以南的大片土地,都被甌越國命名為“歐地”,以示與甌江一帶的“甌地”相區別。仲余與強大的楚國相對峙,在他的鎮守下,楚國不但不敢挑釁,反而處處落於防守地位。
三子名句余,傳說他“疾如風、捷如電”,徒步能追上鹿群,空手能捉下飛禽。蹄祖薨逝后,句余被王兄偉封于越陽之地,公爵,是為後世陽姓越國支脈一派的得姓始祖。
甌越國南方與閩越相鄰之地就叫“越陽”之地。句余鎮守甌越國南方,與閩越國相鄰。兩個兄弟國家內部雖然經常起摩擦,但對外卻很齊心,經常聯起手來對付楚國。所以楚國雖然號稱滅掉了越國,可是對閩越國和甌越國這兄弟倆卻向來是無計可施。
自勾踐之後,越王室是個非常注重武力的王族,其王族子弟大都是武力非凡的人。這也是越滅之後王族子弟雖然四散,卻能夠在沿海一帶紛紛建國,號稱“百越之國”的很大原因。特別是蹄祖親歷父親失國的教訓之後,對自己的王子在這方面的教導更是非常嚴格。
蹄祖晚年,憂國成疾,一病不起。他知道自己三個兒子都不是省油的燈,更怕重蹈父王覆轍,子孫四散。於是召集自己的三個嫡子到病床前,語重心長地講述兄弟齊心、其利斷金的道理。三兄弟很受感動,乃刺臂為誓,立志共扶東甌國。所以後來長兄歐陽偉居中稱王,以其弟歐仲余守北疆、陽句余守南疆,東越國固若金湯,雖然被楚國擠壓在沿海一隅之地,但綿延百年,始終屹立不敗。
歐陽氏族僅僅繁衍到第二代,便賜封了兩個分支之姓:歐姓、陽姓。
歐軫次子歐仲余又有三子:長子名歐海宇;次子名歐期視,封顧余侯,為顧氏與余氏之始祖;三子名無詰,封騶勵侯,為騶,鄒姓始祖。
古代先有氏族,氏族繁衍分支之後,有較高封爵和有勛績的人就可以受姓、賜姓或立姓。一姓繁衍之後,又形成新的氏族,又再分姓。如此循環往複,所以中華民族衍生2萬多個姓氏,就是這個原因。
3、甌越國前期七世的王位更迭
東甌國從歐陽宰勛到搖王建,共傳十二世甌越王,其中有四世王姓歐陽,另八世王姓歐。
第一世東甌王歐陽宰勛薨逝后,傳位於長子歐陽偉,是為第二世東甌王。王偉在位12年,又傳位給鴻業,是為第三世東甌王。王鴻業僅在位10年,就英年早逝,其長子歐陽完,當時僅有6歲。王鴻業臨終之時,深知東甌國國步維艱,自己的兒子太年幼,於是將王位傳給堂兄歐海宇。
歐海宇自幼在軍中長大,文武皆能。他在位期間,就連戰國四大名公子之一的楚國春申君都被他弄得顧此失彼,只好在吳地築城以防越軍,可見王鴻業看人看得准。歐海宇是為正宗的歐姓第一位帝王。海宇在位整整30年,病逝前本想還位給王鴻業之子、已經37歲、正當壯年的族弟歐陽完,但完堅辭不受,於是傳位給世子歐伯歷。
歐伯歷是為歐姓第二位帝王,也是歐陽宰勛一脈的第四世東甌王。伯歷在位19年,去世前承父訓要還政給歐陽完39歲的長子庸,庸也堅辭不受,避居於東海一個小島之上,改名為歐陽東。於是伯歷傳王位給世子歐安朱。
后歐安朱被漢王奪其王號降為閩君(年約五十歲),仍領舊地。歐安朱之子歐搖,海寧《顧氏譜》云:“王父名安朱,生周赧王四十四年(前271)”,而安朱乃歐伯歷之子。故騶搖本名歐搖,這就是後來反抗暴秦,成為百越領袖,赫赫有名的“東海王歐搖”。
引用顧譜時則云:“王(指東甌王搖)薨,謚曰信,傳子歐昭襄,一名期,高后時辭王爵為侯,在位九年,謚曰悼,傳子歐貞復,”④。《越絕書》亦稱:“(吳王濞)還奔丹陽,從東甌。越王弟夷鳥將軍(歐貞鳴)殺濞。東甌王(歐貞復)為彭澤王,夷鳥將軍為平都王”。東甌王得以功折罪,還軍歸國。公元前153年 東甌王歐貞復薨,謚號建,子省繼位。漢武帝建元三年(前138),閩越王郢受吳世子的挑撥,發兵攻打東甌。或稱:“年邁的平都王歐貞鳴在迎戰時馬失前蹄,在一片沼澤的海塗中被戳身亡”。
按:這位不幸戰死的東甌王,乃繼東甌王歐貞復後為王的(歐貞鳴),歐貞鳴戰死後其子歐望繼位。甌越人為閩越兵圍困糧絕,便向漢朝廷求援。武帝使中大夫庄助發會稽兵浮海往救。末至,閩越王引兵而去。閩越撤兵后,甌越人的新領袖、廣武侯歐望迫於閩越壓力,主動請求內遷,被安置在江淮流域的廬江郡(今安徽省西南舒城一帶)。公元前138年“舉國內遷”東甌國隨之空滅。
自此這就是十二代甌越王的變更歷史。與幾千年前從黃帝到大禹時期的帝王變更,大同小異。
第六代王叫歐安朱,秦滅六國后廢東甌國,國名雖被除,但轄地仍為歐安朱所統。
秦亡,越王歐搖參加了反抗暴秦的戰爭,並率東甌子弟攻入關中,立下汗馬功勞。後來又幫助漢高祖打敗項羽,被漢朝封為東海王,封海陽齊信侯。因國都在溫州甌江流域所以又稱之為東甌王國。
西漢七國之亂時,東甌國與七國是盟友。吳王劉濞[bì]被太尉周亞夫與大將軍竇嬰在丹徒擊敗投奔東甌國后,漢廷密使遊說東甌王歐貞復,於是東甌王弟歐貞鳴“夷鳥將軍”趁勞軍之際殺了劉濞將功折罪。事後東甌王被改封為“彭澤王”,夷鳥將軍封為“平都王”。
后劉濞之子逃到與東甌王國的鄰國閩[mǐn] 越王國(首都東冶,今福建福州),唆使閩越王攻打東甌國。東甌王向漢朝求救,漢軍兵至,閩越撤兵,漢軍兵退,閩越復擾。漢武帝建元三年東甌王歐貞旻戰死,其子歐望不堪數番折騰,遂向漢朝請求納地全國遷徙中國。漢武帝准許后,東甌王歐望率領族屬軍隊四萬多人北上,被安置在江淮流域的廬江郡(今安徽舒城地區),並被降封為“廣武侯”,東甌國從此被併入中央王朝(之前是獨立王國)。
歐搖之次子歐期視,漢文帝時爵位是顧余侯,后以顧為姓。如今顧姓有北顧和南顧之分,南顧以第六代東甌王歐安朱為始祖,歐搖為第二代,歐陽襄為第三代,今居住於江蘇、浙江等地的顧氏皆是東甌王之後。
夏帝少康少子姒榆(封號無餘君子)由山西平陽郡遷封地茅山,後為會稽山,姒無餘數傳至→勾踐滅吳稱霸複數傳→至姒蹄子玉(楚封越之i亭侯,更名區宰辛)→歐軫→歐鴻圖(弟鴻業)→歐海宇→歐伯歷(海宇叔父)→歐安朱→歐昭襄→歐建→歐貞復(彭澤王)→歐省→歐貞鳴(平都王)→歐望(廣武侯,弟興泰。舉國內遷,國遂空滅。)→興泰,(忠義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