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滅吳之戰

歷史事件

越滅吳之戰是春秋末期位居長江下游的兩個諸侯國吳和越之間進行的最後一次爭霸戰爭。自公元前510年開始,持續至公元前475年,歷時共35年,中經吳伐越的槜李之戰、越伐吳的夫椒之戰、笠澤之戰和姑蘇圍困戰,最終迫使吳王夫差自殺,吳國滅亡。越王勾踐稱霸,成為春秋時期最後一位霸主。

背景


吳國和越國是地處長江下游一帶的兩個諸侯國。公元前514年,闔閭(又作闔廬)登上吳國王位,任用逃亡到吳國的楚國貴族伍子胥和齊國人孫武,改革內政,“立城郭,設守備,實倉廩,治兵庫”,擴充軍隊,加強戰備,並制定了“西破強楚,北威齊晉,南服越人”的戰略方針。公元前506年,吳王闔閭以伍子胥為大將,在柏舉之戰擊潰楚軍,佔領楚國都城郢(今湖北省荊州市東北),稱霸東南。
越國定都會稽(今浙江省紹興市),領土狹小,人口稀少,經濟文化發展相對落後。楚國為聯越制吳,積極扶植越王允常,使越國力量迅速壯大。

事件起因


槜李之戰

公元前506年,闔閭率軍攻楚。次年春天,允常趁吳國國內空虛,出兵襲擊吳都姑蘇。吳王撤兵回救,允常自知力不能敵,在大掠之後主動撤兵。公元前496年,允常病死,子勾踐繼位。吳王為“南服越人”,遂乘勾踐新立之機,率軍攻越。雙方對陣於槜李(今浙江省嘉興市西南)。勾踐見吳軍容嚴整,組織敢死隊連續幾次發起衝擊,均被吳軍擊退。在此情況下,勾踐迫使犯了死罪的囚徒,列為三行,持劍走到吳軍陣前,一起舉劍自殺。吳軍注目觀看,驚駭不已。勾踐抓住機會,突然進攻,大敗吳軍。越大夫靈姑浮揮戈攻擊吳王闔廬,斬落他的腳趾。闔廬身受重傷,在敗退途中,死在陘地,距槜李僅七華里,此為“槜李之戰”。闔廬臨終命其子夫差“必毋忘越”。
越滅吳之戰
越滅吳之戰

夫椒之戰

自吳王闔廬戰死,夫差即發誓為父報仇。他派人站在庭中,每逢他出入,那人就對他說:“夫差!而忘越王之殺爾父乎?”夫差回答說:“唯。不敢忘”。吳日夜練兵,準備報復越國。
吳王夫差青銅矛
吳王夫差青銅矛
公元前494年,越王勾踐聽說夫差日夜練兵,準備伐越,想 先發制人,趁吳兵未出,搶先伐吳。大夫范蠡勸諫,勾踐不聽,遂興兵伐吳。吳王夫差聞訊,徵發全部水陸軍迎戰,雙方在夫椒(今江蘇省蘇州市西南太湖中的椒山)展開激戰,越軍大敗。吳乘勝直搗越都會稽,攻破會稽城。越王勾踐率殘兵五千人退保會稽山,吳軍將勾踐團團圍住。勾踐採納范蠡的建議,向夫差求和,獻上美女西施鄭旦,並重金賄賂吳太宰伯嚭。雖然伍子胥認為“今不滅越,后必悔之”,但急於北上和齊國爭霸的夫差最終採納了伯嚭的意見,答應與越國議和,此為“夫椒之戰”。
夫椒之戰後越國元氣大傷。為安撫民心,勾踐下詔罪己:“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而又與大國執仇,以暴露百姓之骨於中原,此則寡人之罪也,寡人請更”。並下令“葬死者,問傷者,養生者,吊有憂,賀有喜,送往者,迎來者,去民之所惡,補民之不足”。將國內事務分別託付諸大夫負責管理,便帶著范蠡等人去吳國給夫差當奴僕。勾踐在吳國忍辱負重,歷盡艱辛,終於得到夫差的信任,於3年後被釋放回國。

事件過程


越國韜光養蓄

勾踐歸國後為報仇雪恥,與范蠡、文種共同制定復興國家的大計:
在內政方面,採取了以下幾項措施:其一,獎勵生產,充實國力。“十年不收於國,民俱有三年之食”;其二,獎勵蕃衍人口,“令壯者無娶老婦,老者無娶壯妻。女子十七不嫁,其父母有罪;丈夫二十不娶,其父母有罪”。有生多胎者,國家撫養;其三,照顧孤子、寡婦、疾病、貧困者家庭,國家發給廩食,教育其子弟;其四,尊賢禮士,延攬人才,對於“達士,潔其居,美其服,飽其食”。對於四方之來士,必告先君之廟,以禮招待。
卧薪嘗膽
卧薪嘗膽
在外交方面:其一,掩蓋越國的實力;其二,鼓勵吳國北上伐齊、晉,結怨於晉、齊、楚三國。相反,越則“結齊、親楚、附晉”,聯合三國以制吳。越王勾踐卧薪嘗膽,經過“十年生聚,十年教訓”,使越國強盛起來。

吳國北進中原

吳國在降服越國以後,開始向中原地區擴張勢力。公元前489年,吳國進攻陳國,次年攻魯。公元前484年,夫差聽說齊景公已死,聯合魯國進攻齊國。是役吳國出動四軍,夫差自將中軍,大夫胥門巢將上軍,王子姑曹將下軍,大夫展如將右軍。齊國出動三軍:國書將中軍,高無丕將上軍,宗樓將下軍。公元前489年5月27日,雙方展開大戰。吳右軍擊敗齊上軍,齊中軍擊敗吳上軍。但吳上軍得到吳中軍與王卒的支援,扭轉局勢,大敗齊軍。吳俘獲齊中軍將國書及大夫公孫夏、閭丘明、陳書、東郭書等,並獲革車八百乘、甲首三千,此為“艾陵之戰”。
吳王與勾踐
吳王與勾踐
在發動戰爭的同時,夫差又徵調大批民工構築邗城,作為北上基地,開鑿邗溝,溝通江淮,以利軍運。為引導吳國北進中原,勾踐讓文種率萬名民夫協助吳國開鑿邗溝,以推動夫差北上。當吳國出兵伐齊時,勾踐親率其眾朝吳,向吳王及將士饋贈禮品,吳人皆喜。唯大夫伍子胥諫阻吳王出兵伐齊,吳王不聽。吳王夫差勝齊歸來,聽伯嚭之言殺害伍子胥。

越襲吳都之戰

公元前482年,吳王夫差命王子地、王孫彌庸輔佐太子友守國,自 己親率國內精兵北上,與晉在黃池(今封丘縣西南)爭盟。越王勾踐趁此機會,發習流(水軍)二千人、教士四萬人、君子六千人及諸御千人討伐吳國。兵分兩路:一路由范蠡、舌庸統帥,循海而逆入淮河,以斷絕吳兵歸路。另一路由勾踐統帥,逆吳江而上,攻擊吳都姑蘇。
公元前482年6月11日,勾踐先頭部隊由疇無餘、謳陽率領,先攻至吳國郊區。
吳將王孫彌庸看見越軍打著他父親的“姑蔑之旗”,即要求出戰,吳太子友不允許。但彌庸不聽,於公元前482年6月20日率兵五千出擊,在王子地的協助下,雙雙得勝。彌庸俘獲疇無餘,公子地俘虜謳陽。勾踐大軍趕到,王子地則入城防守。公元前482年6月21日,兩國再次交戰,越軍大敗吳師,俘虜吳太子友、王孫彌庸、壽於姚。公元前482年6月22日,越軍攻入吳都,焚毀姑蘇台,盡獲吳國大舟。吳派人向夫差報告國內敗訊。夫差為防止此事泄露,在帳幕中連殺七名使者滅口。
越滅吳之戰
越滅吳之戰
公元前482年7月6日,夫差在黃池擺下赤、白、黑三個萬人大方陣,以兵威脅晉國,爭得先歃血主盟的角色,然後回師。吳軍回國后,因都城已失,士卒疲憊,無力再戰,就派太宰伯嚭向越求和。勾踐見吳軍主力尚存,遂於吳國媾和后班師。
此戰過後,吳國的軍事優勢已經喪失。夫差佯作息民姿態,暗中作戰爭準備,企圖恢復力量復仇。

笠澤之戰

公元前478年,吳國遭受旱災,“大荒薦饑,市無赤米,而囷鹿空虛”,人民移往東海之濱,以就蒲蠃之食。越大夫文種乘機獻伐吳之計。勾踐接受文種之計,起兵伐吳。臨行簡選精兵,命一家兄弟四、五人在軍中者返回一人,命將患疾病者、老弱者、智力不足以聽命者遣返歸家。同時斬殺畏縮不前者。號令軍中:有“歸而不歸,處而不處,進而不進,退而不退,左而不左,右而不右”者,“身斬,妻子鬻”,以統一號令,使全軍皆有致死戰鬥之心。
越王勾踐使用的劍
越王勾踐使用的劍
勾踐率越軍大舉攻吳,吳王夫差則率軍到笠澤江(今江蘇省蘇州市松江)抵禦。吳在江北,越在江南,兩軍夾江水布陣。入夜後,勾踐抽出部分兵力組成左、右兩隊,令左隊溯江而上五里,就地待命;令右隊順江而下五里,就地待命。夜半,令左、右兩隊鳴鼓渡江,在水中央待命。吳軍獲訊越軍分兩隊渡江,準備夾擊吳軍,不等到天明,也將軍隊分為二部,以抵禦越軍。越王遂率三軍,以私卒君子六千人為中軍主力,偷渡過江,不鼓不噪,突襲吳中軍,吳中軍大亂,於是潰敗。越左、右隊趁勢渡江追擊。吳軍三戰三敗,退保吳都。吳國大片土地落入越國之手。
笠澤之戰過後,吳越兩國軍事實力對比發生根本性變化,越國已佔有絕對優勢。

事件結果


公元前475年,勾踐傾全國之力,發動滅吳戰爭。越軍包圍吳國三年,吳軍不戰自潰。吳王僅率親近衛士與大臣,突圍西上姑蘇台,派王孫雒向勾踐請和。勾踐不忍心滅吳,準備答應媾和。范蠡諫阻勾踐說:“今君王不斷,其忘會稽之事乎?”勾踐醒悟,拒絕吳國的求和。
越滅吳之戰
越滅吳之戰
范蠡率兵攻下姑蘇之宮,俘獲吳王夫差。勾踐要把夫差送到甬東(今浙江省舟山市定海區東之翁山),賜給夫婦三百人,以奉養天年。夫差嘆息說:”孤老矣,焉能事君?“隨即自殺,吳國滅亡。

後續


勾踐滅吳后,盡並吳國土地,乃率軍北渡淮河,在銅山(今江蘇省銅山縣)會見晉、齊等諸侯,並遣使致貢於周天子。周元王派使者賜勾踐祭肉,命他為侯伯。勾踐把吳國侵佔陳、宋的土地歸還兩國,把淮河上游的土地送給魯國,把泗水以東的五百里土地送給楚國。勾踐遂號為霸王,成為春秋時期最後一位霸主。

歷史評價


此戰,吳王夫差不聽伍員之言,養虎為患,終遭滅國。而越王勾踐則卧薪嘗膽,養精蓄銳,並聽取謀臣文種、范蠡之言,主要靠謀略制勝;親齊、結晉、聯楚的外交策略,在戰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這說明春秋末期的戰爭,已發展為智戰。
《國語·吳語》記楚將申包胥言“夫戰,智為始,仁次之,勇次之。”
墨子:“昔者文公出走而正天下;桓公去國而霸諸侯;越王勾踐遇吳王之丑而尚攝中國之賢君。三子之能達名成功於天下也,皆於其國抑而大丑也。太上無敗,其次敗而有以成,此之謂用民。”
司馬遷:①“禹之功大矣,漸九川,定九州,至於今諸夏艾安。及苗裔勾踐,苦身焦思,終滅強吳,北觀兵中國,以尊周室,號稱霸王。勾踐可不謂賢哉!蓋有禹之遺烈焉。”②“越祖少康,至於允常。其子始霸,與吳爭彊。槜李之役,闔閭見傷。會稽之恥,勾踐欲當。種誘以利,蠡悉其良。折節下士,致膽思嘗。卒復讎寇,遂殄大邦。”
王朗:“勾踐欲廣其御兒之疆,馘夫差於姑蘇,故亦約其身以及家,儉其家以施國,用能囊括五湖,席捲三江,取威中國,定霸華夏。”
子貢:“吳王為人猛暴,群臣不堪;國家敝以數戰,士卒弗忍;百姓怨上,大臣內變;子胥以諫死,太宰嚭用事,順君之過以安其私:是殘國之治也。”
左思:“春秋之際,要盟之主。闔閭信其威,夫差窮其武。內果伍員之謀,外騁孫子之奇。勝強楚於柏舉,棲勁越於會稽。”
牛僧孺:“昔夫差信伍員,初善也,任宰猓終惡也,初善霸天下,終惡滅全吳,前慶后殃者,皆身也。”

史料索引


《越公其事》、《左傳》、《國語》、《史記·越王勾踐世家》、《越絕書》、《吳越春秋

軼事典故


勾踐嘗糞

吳國撤兵后,勾踐帶著妻子和大夫范蠡到吳國伺候吳王,放牛牧羊。一日吳王患上風寒不能下床。范蠡對勾踐說到,吳王現在患病,倘若他召你進宮,你求其糞而嘗之,觀其顏色,再拜稱賀。這份心意必然能夠感動到吳王,到時候他就能放我們回越國了。勾踐內心是拒絕的,覺得自己曾經也是一國君主,如今已經受到各種侮辱,怎麼還會嘗其糞便呢。范蠡就開導勾踐,說商朝時期的西伯侯為了回去,都不惜品嘗兒子伯邑考的肉,做大事的人都這樣。勾踐就答應了。
第二天勾踐主動看望夫差,說自己能夠根據人的糞便推理疾病。侍從把糞便從床底拿出,手取其糞,跪而嘗之,對夫差說到:“夫糞者,谷味也。順時氣則生,逆時氣則死。今囚臣竊嘗大王之糞,味苦且酸,正應春夏發生之氣,是以知之。”這下夫差都懵了,覺得自己的兒子都不會這樣做,非常感動,不久就把勾踐給放了。
然而勾踐自從嘗糞之後,常患口臭,范蠡等大臣與勾踐商議事情時都能聞到,范蠡深為勾踐尷尬,一直在想辦法化解這份尷尬。范蠡得知城北山上有一種蔬菜,其名曰蕺,這種菜本身就有一股氣味。范蠡令人采之,並令全朝上下的人把這種菜吃了,以亂其氣,這樣勾踐說話口臭也就不足為奇了。

鳥盡弓藏

春秋末期,吳、越爭霸,越國被吳國打敗,屈服求和。
越王勾踐卧薪嘗膽,任用大夫文種、范蠡整頓國政,經過十年的忍辱負重和勵精圖治,使國家轉弱為強,終於擊敗吳國,洗雪國恥。越王勾踐滅了吳國,在吳宮歡宴群臣時,發覺范蠡不知去向,第二天在太湖邊找到了范蠡的外衣,大家都以為范蠡投湖自殺了。可是過了不久,有人給文仲送來一封信,上面寫著:“飛鳥打盡了,彈弓就被收藏起來;野兔捉光了,獵狗就被殺了煮來吃;敵國滅掉了,謀臣就被廢棄或遭害。越王為人,只可和他共患難,不宜與他同安樂。大夫至今不離他而去,不久難免有殺身之禍。” 文種此時方知范蠡並未死去,而是隱居了起來。他雖然不盡相信信中所說的話,但從此常告病不去上朝,日久引起勾踐疑忌。一天勾踐登門探望文仲,臨別留下佩劍讓文種自刎,文種明白勾踐的用意,悔不該不聽范蠡的勸告,只得引劍自盡。

卧薪嘗膽

勾踐回國后,立志發憤圖強,準備復仇。他怕自己貪圖舒適的生活,消磨了報仇的志氣,晚上就枕著兵器,睡在稻草堆上,他還在房子里掛上一隻苦膽,每天早上起來后就嘗嘗苦膽,門外的士兵問他:“你忘了三年的恥辱了嗎?”他派文種管理國家政事,范蠡管理軍事,他親自到田裡與農夫一起幹活,妻子也紡線織布。勾踐的這些舉動感動了越國上下官民,經過十年的艱苦奮鬥,越國終於兵精糧足,轉弱為強。最後,滅掉了吳國。夫差自殺。
卧薪嘗膽
卧薪嘗膽

人物簡介


勾踐

勾踐(?-前464年),姒姓,本名鳩淺(越國與中原各國語言不同,音譯為勾踐),會稽(今浙江省紹興市)人,《史記索隱》引《紀年》作菼執,春秋時期越國君主(前496年-前464年),春秋五霸之一。
勾踐
勾踐
公元前496年,越王勾踐即位。越王勾踐三年(公元前494年),被吳軍敗於夫椒,被迫向吳求和。三年後被釋放回越國。越王勾踐二十四年(公元前473年),破吳都,迫使夫差自盡,滅吳稱霸,以兵渡淮,會齊、宋、晉、魯等諸侯於徐州,遷都琅琊(今山東省青島市膠南區夏河城),成為春秋時期最後一位霸主。
因其“卧薪嘗膽”的典故,勾踐如今已經成為中華民族不懼怕失敗與屈辱,敢於拼搏的楷模形象。

夫差

夫差(?-前473年),姬姓,吳氏,姑蘇(今江蘇省蘇州市)人,春秋時期吳國君主(前495年─前473年),吳王闔閭之子。
夫差
夫差
前494年,吳王夫差在夫椒之戰大敗越國,攻破越都會稽(今紹興市),迫使越國屈服。此後,又於艾陵之戰打敗齊國,全殲十萬齊軍。前482年,於黃池之會與中原諸侯歃血為盟。舉全國之力赴黃池之會與晉國爭霸成功。前473年,越國再次興兵,吳國被滅,夫差自刎,時年55歲。

文種

文種(?—公元前472年),也作文仲,字會、少禽,一作子禽,春秋末期楚之郢(今湖北江陵附近)人,后定居越國。春秋末期著名的謀略家。越王勾踐的謀臣,和范蠡一起為勾踐最終打敗吳王夫差立下赫赫功勞。滅吳后,自恃功高,不聽從范蠡功成身退的勸告,後為勾踐所不容,最後被勾踐賜死。
文種
文種

范蠡

范蠡(公元前536年—公元前448年) ,字少伯,華夏族,楚國宛地三戶(今南陽淅川縣滔河鄉)人。春秋末期政治家、軍事家、謀略家、經濟學家和道家學者,越國相國、上將軍。楚學開拓者之一,被後人尊稱為“商聖”,"南陽五聖"之一。曾獻策扶助越王勾踐復國,興越滅吳,功成名就之後急流勇退,化名姓為鴟夷子皮,遨遊於七十二峰之間。期間三次經商成巨富,三散家財。后定居於宋國陶丘(今山東省菏澤市定陶區南),自號“陶朱公”, 公元前448年,范蠡卒,時年88歲 。至唐朝唐德宗建中三年(782年),配享武成王廟,被追封為古今六十四名將(武成王廟六十四將)之一 ; 宋朝時期,配享武廟。著《范蠡》兵法二篇,今佚。 
范蠡
范蠡
范蠡去世后,逐漸被後世尊之為財神、商聖、商祖,許多生意人皆供奉他的塑像、畫像。范蠡是范姓始祖范武子的後裔,並被視為順陽范氏之先祖。

闔閭

吳王闔閭(前547年—前496年),一作闔廬,姬姓,名光,又稱公子光,吳王諸樊之子(《左傳》《世本》作吳王余眛之子),春秋末期吳國君主,軍事統帥。吳王闔閭元年(前514年)到吳王闔閭十九年(前496年)在位。
吳王僚二年(前525年)以夜襲之計敗楚軍,奪回所喪王舟“余皇”。吳王僚八年(前519年)大敗楚軍於雞父(今河南固始),奪取州來。吳王僚十二年(前515年),吳王闔閭派專諸刺殺吳王僚,奪取吳國王位。吳王闔閭九年(前506年),吳軍在孫武、伍子胥率領下,從淮水流域西攻到漢水,五戰五勝,攻克楚國都城郢都,迫使楚昭王出逃。后楚臣申包胥入秦乞師,在秦廷哭了七天七夜,才使秦出兵助楚復國。
闔閭
闔閭
吳王闔閭十九年(前496年),吳王闔閭在與越國的槜李之戰中,被越大夫靈姑浮揮戈斬落腳趾,重傷而死,后葬於蘇州虎丘山。

藝術作品


1986年電視劇《西施》、1994年電視劇《西施》、1996年電視劇《東周列國·春秋篇》、1998年電視劇《戰國紅顏》、2003年電視劇《西施傳奇》 、2006年電視劇《爭霸傳奇》 、2007年電視劇《卧薪嘗膽》 、2007年電視劇《越王勾踐》 、2011年電視劇《西施秘史》 、2013年電視劇《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