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琴

清朝進士

張琴(1876-1952),字治如,晚號石匏老人,福建莆田人。清光緒三十年(1904)甲辰科進士。授翰林院編修。張琴曾先後任涵江崇實中學堂教員,官立興郡中學堂監督(校長),莆田國醫專科學校校長兼授醫學史。能文,詩、書、畫皆工。民國元年被選為國會眾議院議員,兼《亞東新聞》報主筆、孔教大學董事長等;后兼任福建省教育司長。張琴才華橫逸,表露於寸箋尺幅及報刊講壇之上,憂民之心,經國之略,為眾稱道,後退息林泉。

人物簡介


張琴
張琴
張琴學識淵博,詩文書畫篆刻皆工,且博而能精。其篆刻取法於漢印,而詩追唐宋,古典雅澹;長於書法,書擅四體,行書在歐虞之間;山水畫宗四王,筆墨淡雅秀潤,筆力雄健,每作一畫,常題一詩。張琴的同年翰林曾任國民政府主席、行政院院長等職的譚延闓,稱張琴詩、書、畫為當代三絕,譚延闓給張琴的題詞有“故人寥落今如夢,好句低徊我所師;收拾遊蹤歸篋底,端應一畫一題詩。
1912年8月25日,同盟會等5團體正式改組為國民黨,孫中山在北京的湖廣會館主持召開成立大會,張琴出席並 與閻錫山、張繼李烈鈞胡瑛、王傳炯、溫宗堯、陳錦濤、陳陶遺、莫永貞、褚輔成、松毓、楊增新、于右任馬君武田桐、譚延闓、張培爵、徐謙、王善荃、姚錫光、趙炳麟、柏文蔚、孫毓筠、景耀月、虞汝鈞、沈秉堃、曾昭文、蔣翊武、陳明遠一起被推舉為參議。
中華民國憲法起草委員會成立會攝影紀念
中華民國憲法起草委員會成立會攝影紀念
次年,當選為國會眾議院議員,赴北京任職。時袁世凱陰謀復辟帝制,他和友人創辦《亞東新聞》,發表“反袁”文章,后編為《反袁社論選輯》。
民國三年,國會被袁世凱解散,他回莆主持教育。
民國五年,黎元洪任大總統,恢復國會,他仍任眾議院議員。
1916年被推舉為中華民國憲法起草委員會成員。
非常國會
非常國會
次年,國會又被督軍團解散,他離開北京,赴廣州參加非常國會,任護法國會眾議院議員,選孫中山為大元帥,實行護法。
民國八年,他重到廣州,參加改組的中國國民黨會議。民國十一年,第二次恢復國會時,他再任眾議院議員。
民國三十八年(1949),人民解放軍南下福建,在中國共產黨閩中游擊司令部授意下,莆田成立防護團,琴任主任。

人物著作


著有《桐雲軒聲畫集》、《桐雲軒讀(爾雅)》、《六書考源》以及《南山志》(二卷)、《莆田縣新志稿》(四十卷)、《張琴題畫詩七百首》等。
張琴書法
張琴書法
張琴約於民國十七年(1928)前後,著手纂寫《莆田縣新志稿》。張琴的《莆田縣誌稿》,一作《莆田縣新志稿》,一作《莆田縣誌》。張琴修《莆田縣誌稿》的時間,一作約於民國十七年,一作於民國三十六年。張琴的《莆田縣誌稿》,未刊行;福建師大圖書館和福建省圖書館均收藏有傳抄本。
對《莆田縣新志稿》,陳長城有按語,略云:莆邑立縣於唐,邑志肇修於宋。乾道間郡守鍾離松修,凡七卷。紹熙三年郡守趙彥勵又集郡士成書十五卷,俱名《莆陽志》,著錄宋史藝文志。已佚。明則彭韶景泰《莆陽志》凡十卷,周瑛謂為未成之書,然萬曆間陳氏世善堂書目錄之,意其稿具而未刻也。次則弘治《興化府志》五十四卷,周瑛、黃仲昭同修,(康按:陳一作黃仲昭、周瑛同撰)天一閣有原刻本,邑中流傳者俱同治重刻本。次為萬曆甲戌《興化府志》三十六卷,康大和修,流入日本內閣書庫。次為萬曆癸丑《興化新志》五十六卷,陳經邦、林堯俞同修,有兩序見於乾隆志。蓋莆為府治,故其事附府志以傳也。其別為縣誌者,始康熙間林粦焻、朱元春同修,北京圖書館有之。次為乾隆志,廖必琦、林黌同纂,蓋踵康熙志以後事,而己於舊志無所增刪,且仍用舊板,故行格亦相同。光緒間知縣潘文鳳重刻乾隆志……其後道咸間林揚祖又修,稿具而未刊行。到五十年代后尚存有稿本及鈔本二十餘冊,內容亦無甚創見。最後則為張琴斯志,斷限至抗戰勝利之時,於保存史料不無裨益也。

史籍記載


末科進士張琴
末科進士張琴
在漫長的封建社會中,興化大地上孕育出1700多名進士。張琴則是興化歷史上在封建科舉制中產生的最後一科進士。他是一位為社會做過貢獻的愛國進步人土。
張琴,字治如,晚號石匏老人。清光緒二年(公元1876年)生於莆田荔城十八張厝(即十八營)一戶平民家庭。他父親以賣菜為生,養活一家人。張琴小時候就幫父親賣菜,空餘時到十字街私塾里旁聽。塾師見他聰明好學,就破格收他為徒,免費對他進行啟蒙教育。後來,他父親克勤克儉供他讀書。他熟讀儒家經典、文史典故,兼學詩詞書畫,但在參加初試時,卻落了第。他不甘示弱,以詩明志:
駑馬不才堪駕馭,名花雖好未全開。
科甲連登
科甲連登
從此,他更加勤奮學習,甚至在做飯時也邊燒火邊看書。功夫不負有心人,光緒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張琴26歲時到省城參加鄉試,考中癸戊第68名舉人。翌年,他到涵江崇實學堂任教。光緒三十年(公元1904年),而立之年的張琴北上北京,參加會試,中試甲辰科二甲第86名進士。當時的閩浙總督非常高興,特贈送匾額“科甲聯登”表示祝賀。但他未任官職。光緒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廢科舉,興學校。次年,他和鄉人一起積極活動,創辦官立興郡中學堂(即莆一中前身),任監督(即校長),致力於辦教育,培養人才。
(按:光緒28年為壬寅年,29年為癸卯年,癸戊為誤,六十甲子中無癸戊。)
宣統元年(公元1909年)春,張琴奉命從莆田北上,來到了京城北京,被任命為翰林院編修。
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清王朝被推翻,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辛亥革命后,袁世凱竊取了勝利果實。國家仍然貧弱交加,任人欺凌,社會黑暗,官場腐敗,民不聊生。對此,張琴評說:
墨潘淚痕漬不幹,漏舟歌舞醉方酣。
茫茫海水將沉陸,留好江山畫里看。
尺幅居然千里勢,小詩抵作萬龍吟。
勸君莫試并州剪,一寸河山一寸金。
1912年,張琴以中華民國第一屆國會議員身份,聯合京城愛國有志之士,創辦《亞東新聞》,任主筆。輿論先行。張琴利用輿論陣地,以銳利的眼光,撰寫大量社論 (現存24篇),抨擊袁世凱刺殺重要的國民黨人宋教仁的惡行;撻伐袁世凱勾結帝國主義,簽訂喪權辱國的《中俄條約》;揭露了袁世凱復辟帝制的陰謀,如《袁世凱陰謀之傳聞》、《司法界之悲觀》、《違法借款尚可掩飾乎》、《亡國之條約與萬惡之政府》、《余之共和國總統觀》等。文章尖銳、潑辣、犀利,似一顆顆炮彈,射向竊國大盜袁世凱。袁世凱惱羞成怒,將張琴趕出國會,封閉了《亞東新聞》,拘留了張琴。
1916年,當了83天皇帝的袁世凱,在全國人民的討伐和唾罵聲中死去。黎元洪繼任總統,張琴再次被起用為國會議員。第二年,他離家前往廣州,出席國會非常會議,擁戴孫中山,參加孫中山領導的革命活動,受聘為杜起雲師長秘書。
山水冊
山水冊
1925年,孫中山先生逝世后,張琴踏上了回鄉的路途。
這時,張琴已屆50歲,他賦閑在家,經常外出遊覽名山、大川、古剎,寫下許多詩。他還著手收集資料,進行研究,準備著述。與此同時,他為家鄉教育文化事業的發展奔走呼號。1934年起,張琴任涵江國醫專科學校校長,為培養人才作出了貢獻。
1927年蔣介石和宋美齡在上海結婚,張琴代杜起雲致賀總司令大喜的一首七律,被評為婚筵上無數賀作第一。詩云:
讀罷兵書賦細腰,森森戈戟雜蘭苕。
英雄氣壯浮雲過,兒女情長艷雪消。
將將將兵多事日,卿卿卿我可憐宵。
張琴畫寄賞園
張琴畫寄賞園
伯符手創江東業,合把周郎配小喬。
1928年,國民黨右派背叛革命,瘋狂屠殺共產黨人和工農群眾,中國大地上烏雲翻滾,張琴至為憤慨,賦詩表白他的心跡:
白日看渠個個忙,殺人放火只尋常。
江淮風雨多奇事,兒女英雄具別腸。
畫里逋逃元有藪,眼前傀儡各登場。
耐庵演義青芝繪,一樣傳神筆有芒。
國民黨政府統治時期,內戰內行,外戰外行。日本帝國主義侵華戰爭不斷升級,國家狀況一天不如一天,人民罹難。張琴目睹此景,心情沉重,奮然疾呼:
飄零風雨春如夢,破碎江山事已非。
不信魯連能仗義,湎憑季主卜先凡。
濁世幾個腸可洗,狂瀾無柱障難回。
肉食幾人知為國,窮居何術覺斯民!
千家野哭潺援淚,萬壑雷聲戰伐聲。
閱世錢神皆騙局,驕人米價似狂潮。
跡有田園歸未得,不任力穡又征徭。
怪雨盲風侵大陸,青天白日掛垂虹。
張琴晚年悉心著書立說,作詩繪畫,著有《莆田縣誌稿》、《讀爾雅稿》、《六書考源》、《桐雲軒詩文集》、《桐雲軒書畫集》,為繁榮興化文化作出貢獻。
1952年,飽經風霜的張琴在荔城與世長辭,終年76歲。

人物手跡


張琴[清朝進士]
張琴[清朝進士]
僅存的一塊真跡手書金字牌匾保存在福建莆田市仙游縣壺中天醫藥局,由壺中天第七代衣缽傳人陳國華收藏。現掛在壺中天醫藥局醫堂上方的“壺中天醫藥局”六個金字,落款“治如”,金字招牌是由傳自第五代傳人,仙游縣第一任中醫顧問陳元寶時,由張琴書寫的,加一枚印章“張氏治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