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龍洞大峽谷
貴州省銅仁市旅遊景區
九龍洞大峽谷,又稱黔東錦江大峽谷,位於中國貴州省銅仁市錦江中游,是錦江切穿武陵山脈支脈六龍山脈后形成的峽谷,位於銅仁市境內;西起銅仁市燈塔辦事處馬岩村,中經漾頭鎮施灘,東至麻陽縣錦河鎮八里橋,全長約35公里,一般深度400~700米,最深為968米。九龍洞大峽谷整個峽谷地區絕壁、陡坡、溶洞錯綜複雜,有雄奇壯觀的六龍山溶洞群。九龍洞大峽谷以北是湖南九重岩省級自然保護區、南側是九龍洞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往南是貴州省六龍山省級自然保護區。
此圖為從谷歌剪切的全景圖
地處銅仁市東南部,距銅仁市區約18公里。山頂海拔1173千米,山體由縱橫深切的大峽谷 和氣勢磅礴的高山峻岭組成,聳立於湘西與銅仁接壤地帶,方圓120餘平方公里,森林覆蓋率達86%以上。其中原始竹海達十萬餘畝。六龍山常年雲霧繚繞,野豬、刺蝟、野山羊、紅腹錦雞、野雞、竹雞、竹鼠以及各種蛇類等上百種野生動物在其間繁衍生息。六龍山四大峽谷,絕壁萬丈,密林中深掩著許多瀑布、溶洞,令人神往,是探險者的樂園;同時也是旅遊者冬觀雪景,夏避酷暑,春覽櫻花,秋賞紅葉的好去處。
六龍山年均氣溫14攝氏度,年均降雨量1317毫升,其森林密布的巨大山體,像一個天然氧吧,向銅仁城區著輸送優質空氣,調節著銅仁的氣候,不愧為銅仁市美麗的後花園。由於山高林密和特殊的地理位置,明清時期在中原被驅趕來的苗民,一部分在這裡找到棲身之地,后被官府血腥殺戮,殘餘逃向黔東南凱里地區,留下許多遺址和悲壯故事;六龍山還是土匪的樂園,黔東歷史上一些有名的土匪曾盤踞於此,與官府對抗,衍生了頗具傳奇色彩的“匪文化”,也衍生了解放初期六龍山剿匪記系列故事;秦朝名士徐福第59代嫡孫、明代重臣徐以暹,反清失敗后逃到六龍山隱居,興修“茶園山莊”,其後代和舊址延存至今。居住在六龍山的侗、土家鄉民,由於交通閉塞,至今仍保持原始古樸的民俗民風,保持著銅仁市最大最完整的侗、土家吊腳木樓村寨,同時也保存著銅仁市最大最完整的宗族祠堂。儺戲、金錢桿、霸王鞭是鄉民自娛自樂的常演節目;這裡還保持著濃厚的湘音楚調,他們的生活語言,甚至令相距僅18公里的銅仁居民一句不懂。
“梵天凈土,桃源銅仁”,遠離現代工業污染和侵擾的的銅仁市,在人類夢想回歸自然,尋找一方凈土的時候,梵凈山、錦江、六龍山,無疑是他們最理想的精神家園。這美麗、神秘、古樸的六龍山麓,也許真的就是人們疲憊靈魂的最後棲息地。
九重岩保護區
九重岩下臨錦江,與貴州省觀音山、六龍山、筆架山隔江相望,夾山對峙,形成了長達三十餘里,一般深度300--600米的錦江大峽谷。沿江風光旖旎,山勢挺拔,竹山林海,懸泉飛瀑,別有洞天。貴州省著名景區九龍洞就位於觀音山下。九重岩以南是貴州省,所以也是湘黔兩省的分水嶺。
九重岩省級自然保護區,成立於2005年,是以保護中低海拔原生態動植物環境為目的而成立的保護區域。野生動植物如水杉、珙桐、雲豹、穿山甲等。保護區位於鳳凰縣茶田鎮和茨岩鄉木根塘村,東西長約11.2公里,南北長約14.3公里,總面積達85平方公里。核心區域位於禾會村的大岩山。境內峽谷縱橫,懸泉飛瀑,鳥語花香,山巒疊嶂, 美不甚收。原始樸素的土家山寨,民風淳樸,極為神秘。境內擁有超過5公里的峽谷4條,一般深度200--400米;大型溶洞十餘處;小溪流8條,如新地溪、黃岩溪等;十米以上的瀑布二十餘處;700米以上的山峰二三十處,800以上的山峰7處。其中大岩山889米,最高峰九重岩910米。最低點在和平村黃家弄新地溪處海拔250米左右。區內主要景點有:九重岩群峰、茶坪界古寨及林場、老秧田古寨和猿啼岩、關機山古寨及峽谷、雷洞界林場、大岩山及麻子坳水庫、葫蘆井及大岩溪峽谷、茶葉山及桐鄉溪古寨等。
春、秋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