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吳家堡街道的結果 展開

吳家堡街道

山東省濟南市槐蔭區下轄街道

隸屬於山東省濟南市槐蔭區,位於濟南市區西北,黃河南岸,下轄33個行政村,總面積33.74平方公里,總人口26620人(2013年)。

建國初為郊四區、郊五區,1958年為葯山鄉,1972年成立吳家堡人民公社,1985年改鎮,2013年撤銷吳家堡鎮,成立吳家堡街道。

2020年5月,入選2019年度省級耕地保護激勵鄉(鎮、街道)名單。

吳家堡街道位於濟南市西北部,駐地距槐蔭區政府8公里。西、北部至黃河大堤齊河縣隔河相望,南部與段店鎮為鄰,西南角與長清縣接壤,東與北園鎮毗連。轄境東西最大距離9.64公里,南北最大距離3.5公里,面積33.74平方公里。

歷史沿革


清朝末期至1948年,吳家堡鎮屬長清縣。
1951年1月,建立濟南市郊區辦事處,該鎮歸屬於郊四區、郊五區。
1955年6月,郊四區改名為葯山區,郊五區改名為玉符區。
1956年3月,郊區辦事處改為郊區人民政府,同時葯山鄉又劃分為葯山鄉和葯西鄉。
1958年,郊區劃入歷城縣,同時葯山鄉和葯西鄉又合併為葯山鄉。9月成立西郊人民公社,該鎮隸屬西郊人民公社。
1960年6月,西郊人民公社劃歸濟南市槐蔭人民公社。
1961年7月,現吳家堡鎮範圍內劃分二個公社(吳家堡人民公社、王莊人民公社),復隸歷城縣管轄。
1968年8月,改為太陽升人民公社。
1972年5月,改名為吳家堡人民公社。
1980年4月,又隸屬郊區管轄。
1983年11月,撤銷人民公社,成立吳家堡辦事處。
1985年9月,改為吳家堡鎮。
1987年5月,撤郊區隸屬濟南市槐蔭區。
1993年12月,將原屬鎮東部14個行政村劃歸槐蔭區美里湖辦事處,西部12個行政村劃歸西市場、道德街、振興街三個辦事處管轄。
1995年8月,西部原12個行政村又劃歸吳家堡鎮管轄。
2013年1月,撤銷吳家堡鎮,以原吳家堡鎮行政區域設立吳家堡街道。

地理環境


地形

吳家堡街道地處沿黃地帶。總的地勢為東高西低,南高北低。境內地勢平坦,屬典型平原。

土壤

類型
吳家堡街道大部地區為潮土,土層深厚,土體構造複雜,耕層質地多樣,輕壤、中壤面積較大。黃河大堤以南地區為鹽化潮土(鹽鹼土),土體構造複雜,表層質地多為輕壤、沙壤,物理性狀較差,早春有不同程度的返鹼現象。經稻改、增施有機肥料、加強耕作管理、改進灌排設施,鹽化狀況有所減弱。
質量
吳家堡街道以二級地、三級地和四級地為主。二級地微地貌單元為山間平地和微斜平地,海拔25~40米,土壤為褐土和潮土,潛水埋深一般為2~8米,最深達20米。土地不平,熟化度低。三級地主要分佈於吳家堡鎮北店子東沿黃地帶,微地貌單元為交接窪地,土壤為潮土和輕度鹽化潮土,海拔23米左右,潛水埋深1.5~4米。土壤肥力不高,受黃河、小清河的影響,有季節性內澇和鹽鹼的威脅。四級地主要分佈於吳家堡鎮黃河灘區,土壤為褐土和潮土。常受洪水威脅。

水系

吳家堡街道主要河流有南太平河、小清河、北太平河,其中小清河源頭即在該鎮,東西縱貫,是濟南市排洪的主要河道之一。

自然資源


地熱資源

1998年2月,山東省地熱勘察設計院在吳家堡鎮三教堂地區打孔勘察,發現地下藏有豐富的地熱資源,地熱田面積5.3平方公里。該地熱儲層頂板埋深300—650米,頂溫34℃,熱水區水溫大於45℃,熱儲量2.17×10千卡或9.11×10焦耳,按回收率15%計算,熱儲量為1.36×10焦耳,相當於47萬噸標準煤的產熱量。按日實際開採熱水3640立方米計算,日采熱量3.12×10焦耳,年采熱量1.14×10焦耳,預計可開採120年。

行政區劃


截至2013年,吳家堡街道下轄33個行政村。
東吳家堡村南吳家堡村西吳家堡村東趙家莊村石佛屯村
中趙家莊村唐家莊村楚家莊村肖家屯村宋家莊村
中店鋪村大高家莊村董家莊村劉家莊村陳家莊村
周官屯村韓家道口村大楊家莊村裴家莊村小楊家莊村
閆家莊村東曹家莊村北店子村棉花張庄村三教堂村
西王家莊村曹家圈村安家莊村席家莊村申家莊村
七里鋪村西張家莊村明裡庄村..

人口民族


截至2013年12月,吳家堡街道總人口26620人,其中已婚育齡婦女5684人。
吳家堡街道人口以漢族為主,回族與漢族雜居於西張家莊村,建有西張回民小學。

經濟


2011年,吳家堡完成國內生產總值17.5億元,地方財政收入708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7720元。
截至2011年年底,吳家堡村級集體資產總額達到1.2億元;33個行政村中村級集體資產額過50萬元的村居達到18個;年集體收入10萬元以上的村達到16個;經濟空殼村7個;年集體收入低於3萬元的村10個。
吳家堡街道經濟以農業種植為主。耕地1.59萬畝。
境內大型企業有國電聯產濟南西部熱電、山東重沃、濟南強達工貿、濟南世紀天邦等。
截至2014年,吳家堡街道有3個集市,分別為吳家堡集、周官屯集、三教堂集。

文化


東曹家莊村與雲遮寺位於鎮政府西8公里,濟齊公路北側。唐代,因村內建有雲遮寺,原名為“雲遮寺村”。清道光十四年(1834年)《長清縣誌.地域志》載“東曹家莊”。當地人也稱曹家莊村為老雲遮寺村。明洪武年間,曹子石由河北棗強遷此定居,起名“曹家莊”。后因庄西有一曹家莊(現改為曹家圈),遂更名為“東曹家莊”,沿用至今。東曹家莊村地處雲遮寺遺址西側。傳說早年有柳姓人家逃荒到此落戶,經多年辛勞,過上了富足生活,在當地也小有名氣了。一天夜裡,柳氏夢見一白鬍子老人手持一座小寺塔說:“你如有恆心,就按此塔建一個大寺塔,可揚名天下”。柳氏醒來果見桌上有座小寺塔,便招請能工巧匠建造。時正值三伏天,酷暑難耐。上寺塔時,忽從東南方向飄來一片白雲,紋絲不動,遮擋著寺塔,而其地方仍是陽光普照。乘著陰涼,工匠們幹活又好又快,直到塔梁安裝完成,雲彩才慢慢消散。隨後寺廟便定名為雲遮寺,村莊也取名為雲遮寺村。唐代所建雲遮寺位於雲遮寺村東,洪水淹后,於清朝在村西重建。寺廟佔地228畝,鼎盛時有僧侶30人。內有大殿3間、東西廊房各3間、禪堂3間、善事房6間。大殿前有韋陀殿、鐘樓、山門,石獅子4個,石碑2塊。寺院建築結構嚴密,規模宏偉,加之柏柳茂盛,院門前流水淙淙,異常壯觀。寺內供有釋迦牟尼、觀音、十八羅漢送子娘娘等泥塑40多尊。主持僧學然。每年農曆二月初二,舉辦香火會三天,搭席棚數座,以書畫、雕塑像等形式宣傳佛教。晚上則有燈火會,香火繚繞,樂聲悠揚,異常熱鬧,香客、觀者達數千人之眾。該寺毀於1958年,今只遺石碑一塊。
三教堂村位於鎮西8公里。明洪武年間,李武由河北棗強遷來定居,名為“李家莊”。明天啟二年(1622年)修建了“三教堂”(祭儒、佛、道創始人),由此改名為三教堂村。三教堂位於村內,三教堂鐘樓佔地近1畝。前殿3間,長約12米,寬約5米,供佛和老子像,四周環繞十八羅漢等。後殿3間,長約20米,寬約16米,供孔子木雕像。東西配房3間。
大殿前建有石築鐘樓。三教堂有廟地約40餘畝,收入供廟宇的管理和維護。每逢秋季,三教堂舉行兩三天的廟會,此時會張燈結綵請附近的和尚頌經念佛,並開展“跑夫子城”的傳統宗教活動。三教堂在民國後期“扒廟拉神”的活動中,前殿損毀,塑像等被破除,餘下部分改作學堂。1958年“大鍊鋼鐵”運動中殘留部分也被拆毀。今僅余石築鐘樓浸泡在魚池之中。該村土地開闊平整,北依黃河,南臨小清河,水資源豐富。山東省地質勘察設計院在該村附近打孔勘察發現了豐富的天然地熱資源,儲量豐富。以盛產優質黃河大米、黃河鯉魚、白蓮藕而聞名。
周官屯村位於鎮政府駐地西6公里,處沿黃地帶。相傳該村前身為“小新莊”(袁家小庄),建於唐朝。北宋時山西洪洞縣縣官帶兵馬來此修周家樓。庄西曾有窯窪,乃修周家樓時燒磚瓦取土的地方。清道光《長清縣誌.地域志》載“周官屯”。周官屯地處交通要衝,濟南至齊河、高唐夏津、德州必經村北的韓家道口渡黃河。逢陰曆五、十大集,河北百里之內商賈來市,繁盛至今。村東原有普渡橋、三官廟(俗稱“三掛廟”),建於北宋,明崇禎年間重建。普渡橋建於太平河上,高、寬3米,長5米,條石築成,上有石欄,橋東立有普渡橋石碑一塊。三官廟建在西首,大殿3間,供“三官”,後殿3間,供“鎮武帝”。東房三間,廟門內有鐘鼓樓。廟門外,九龍碑1塊,高2.5米;蟠龍碑3塊,各高2.5,寬1米;石獅、石凳、石階,雕刻精細。廟地43畝,住持吳崇美、李元美,為本村人。路南400平方米水灣與太平河相連,廣植槐、楊,林木參天。1947年,國民黨軍隊修碉堡,砍樹毀廟,曆數十年黃水淤積,竟成窪地。2006年,原址建村民健身廣場一處。
西張村位於鎮政府駐地西10.6公里,西靠黃河大壩,接北店子浮橋通往德州市齊河縣境內。相傳清順治年間,回族村民王鳳春由張店金嶺鎮來此落居,沿用村名“西張家莊”至今。清道光《長清縣誌.地域志》記為“西張家莊”。明朝末年,西張家莊興建清真寺。1924年,該寺在原址擴建,時任省長馬良與信教庶民,紛紛傾囊出資。由於黃河河床逐年抬高,致使原寺址地勢低洼,自1965年後,主建築相繼倒塌,唯有大殿殘存,宗教活動無法正常開展。1998年底,村內建成新清真寺。新寺佔地3畝,建築面積770平方米,總投資52萬元,整體布局合理,造型氣勢恢弘,大殿、講堂、望月樓、水房、迢台、宣禮塔齊備,既美觀實用,又具民族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