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粒子
准粒子
聲子也許是一個最為人們熟知的例子。固體的原子之間有強的相互作用,每個原子都只能在陣點附近作微小振動,每個原子的運動都要牽動周圍的原子,以點陣波的形式在晶體中傳播。在簡諧近似下,點陣振動可以看作是一系列相互獨立的簡諧振動的疊加,每種簡諧振動對應於一種點陣波,有自己的頻率和波矢,它的能量變化是量子化的,能量量子叫做聲子(見點陣動力學)。
准粒子的概念首先來自場論。如果我們首先假定 一個體系中存在著大量的“粒子” ,這些粒子就好像是一系列自由的粒子組合在了一起,並且我們假定我們已經知道了這些粒子的所有性質。那麼接下來 我們是怎麼知道它們的性質的呢?在固體物理中 任何一個材料都是由無數的粒子組成的,我們要想研究單個粒子的性質,只能通過某種激發 有激發,當然就有激發譜,所以我們人類所看到的,正是這樣一個個激發譜 激發譜當然有一條條的譜線 我們說這每一條譜線就對應一種粒子,我們管這個就叫做“准粒子” 。所以很多時候,准粒子也可以稱為元激發。
聲子,電子,空穴,激子,這些本質上來說,都是元激發。其實是沒有任何區別的。
從凝聚態物理學上,准粒子類似於在相互作用粒子系統中的一個實體,當實體中的一個粒子在系統中穿行並朝著一定方向運動,環繞該粒子的其它粒子云因為其間的相互作用而脫離原有的運動軌跡,或者“被拖拽著向某個方向運動”,從宏觀上看來,這一系統就像一個自由運動著的整體,也就是一個“准粒子”。在凝聚態物理中,引入這樣一個“准粒子”的概念非常重要,它是已知的能簡化多體問題(如“三體”)少有方法之一。
激子(exciton)描述了一對電子與電洞由靜電庫侖作用相互吸引而構成的束縛態,它可被看作是存在於絕緣體,半導體和某些液體中呈電中性的准粒子。激子是凝聚態物理中轉移能量而不轉移電荷的基本單位。
半導體吸收一個光子之後就會形成一個激子。這個過程實際上是一個電子從價帶激發到導帶而留下一個處於固定位置帶正電的空穴。此時,導帶中的電子會受到空穴庫侖力的吸引。吸引作用提供了能量平衡,使得激子體系的總能量略小於未束縛的電子和空穴的能量。束縛態的波函數是類氫的,屬於奇異原子態,但這個束縛態的束縛能要比氫原子小許多,而激子的半徑則比氫原子的要大。這是因為,一方面,半導體中存在相鄰電子的庫侖屏蔽;另一方面,電子和空穴構成激子的有效質量較小。
激子的概念最早由Yakov Frenkel於1931年提出,用於解釋絕緣體中的原子激發。他指出激發態可以像實體粒子一樣在晶格中穿行而不發生電荷轉移。
聲子(Phonon)是晶體中晶體結構集體激發的准粒子,化學勢為零,服從玻色-愛因斯坦統計,是一種玻色子。聲子本身並不具有物理動量,但是攜帶有準動量,並具有能量(其中為月華普朗克常數)。根據南部-戈德斯通定理,任何連續性整體對稱性的自發破缺,必然對應一個零質量的玻色子。聲子就是平移對稱性被晶格的點陣結構自發破缺以後對應的玻色子。聲子與電子的相互作用,是導致BCS超導的關鍵機制。
一個呈電中性的原子,其正電的質子和負電的電子的數量是相等的。現在由於少了一個負電的電子,所以那裡就會呈現出一個正電性的空位——空穴。當有外面一個電子進來掉進了空穴,就會發出電磁波——光子。
半導體由於禁帶較窄,電子只需不多的能量就能從價帶激發到導帶,從而在價帶中留下空穴。周圍電子可以填補這個空穴,同時在原位置產生一個新的空穴,因此實際上的電子運動看起來就如同是空穴在移動。
自旋子(英語:spinon)是一種准粒子,是電子出現電荷自旋分離(英語:spin–charge separation)現象時分裂成的三種准粒子之一(另兩種為空穴子與軌道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