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珍漢

吳珍漢

1998-2000 1997-2005 1997-2000

業務簡歷


先後從事區域成礦研究、區域地質調查、活動斷裂勘測與地質災害評價工作。1986-1990年,作為項目骨幹和業務秘書,參加原地礦部的部控項目“燕山地區中生代地殼運動研究”。
1991-1995 年,作為項目骨幹和業務秘書,參加原地礦部“八五”重要基礎項目“燕山地區中新生代陸內造山作用研究”和原地礦部“八五”科技攻關課題“華北地塊北緣區域構造格架與成礦地質背景”。1996-1999 年,參加原地礦部“九五”重點基礎項目研究工作。
1996-1998 年,作為項目副負責,承擔國家黃金局“九五”金礦基礎研究項目“燕山南緣中生代構造演化與金礦成礦作用”。1998-2000 年,作為負責人先後承擔中—美—德—加合作INDEPTH-III 項目地質課題、國家攀登項目“東亞大陸地球動力學”專題、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規劃(973)項目“中國西部主要地塊新構造運動與現今活動性研究”課題。
2000-2003 年,作為項目負責和技術負責,承擔國土資源大調查“西藏當雄幅1:25 萬區域地質調查”項目及中國地質調查局鐵道部聯合資助“青藏鐵路沿線活動斷層調查與地應力測量”項目。2004 年承擔中國地質調查局“青藏鐵路沿線地質災害調查與監測”工作項目。2005 年以來,作為負責人,承擔中國地質調查局“青藏鐵路沿線活動斷裂調查與監測”工作項目與科技部國際合作重點項目“青藏高原深部過程與地表效應”研究課題。
1988 年7 月-1991 年5 月任實習研究員,1991 年6 月-1993 年5 月任助理研究員,1993年6 月破格晉陞為副研究員,1997 年11 月破格晉陞為研究員。1992 年7-8 月,赴俄羅斯伊爾庫次克地殼研究所進行學術交流並考察貝加爾裂谷系;1999 年赴德國參加HKT 國際學術討論會;2000 年1-4 月,赴美國Syracuse University 進行學術交流和合作研究;2002 年,訪問美國Cornell University,進行學術交流並討論合作研究計劃。
先後任《地質力學學報》編委會委員、《地質力學學報》副主編、《地球學報》編委會委員、《國際地震動態》編委會委員。1997-2005 年,任中國地質學會地質力學專業委員會秘書長;2002 年以來,任中國地震局全國地震預報評審委員會委員,2005 年起任中國地質學會構造專業委員會委員。1997-2000 年為中國地質科學院碩士研究生導師,2001-2004年為中國地質科學院構造地質專業博士研究生導師,自2006 年9 月任國家“西部之光”訪問學者導師。

主要業績


2000-2002 年高質量完成西藏當雄幅1:25 萬區域地質調查任務,發現漸新世白榴石斑岩和念青唐古拉中新世早期大型花崗岩侵入體,釐定拉薩地塊北部大型逆沖推覆構造系統,在納木錯北岸發現高出現代湖面138 米的高位湖相沉積,初步論證青藏高原中部晚更新世存在面積超過10 萬km2 巨型古大湖。西藏當雄幅1:25 萬區域地質調查野外資料和最終成果均被中國地質調查局評定為優秀級。
2002-2003 年帶領近百人的勘測隊伍,高質量完成青藏鐵路望昆— 拉薩段沿線大比例尺(1:2000)活動斷層勘測、地應力測量和地質災害調查任務,鑒別出114 條全新世活動斷層和不同類型的地質災害,發現移動冰丘及災害隱患,及時向鐵道第一勘察設計院提交勘測資料和技術報告,為青藏鐵路完善設計方案、優化橋樑墩台結構及地質災害防治,提供了重要的地質依據。項目成果資料先後以優異成績通過鐵道第一勘察設計院和中國地質調查局組織的驗收與評審。
組織實施青藏鐵路沿線活動斷裂與地應力的綜合監測工作,在昆崙山安多羊八井分別建立了全自動的地應力綜合監測站,建立西大灘斷裂位移監測站;沿青藏鐵路安多—拉薩段建立GPS 觀測區域網,對昆崙山南部和念青唐古拉山及鄰區的地殼變形開展高精度的衛星雷達干涉測量( InSAR);對青藏高原北部的西大灘活動斷裂和庫賽湖活動斷裂,進行了大規模的探槽工程揭露,鑒別出10 次強烈古地震事件,精確測定歷次古地震的發生時代;應用三維數值模擬技術,計算分析了移動冰丘和強烈地震對線路工程的影響及破壞機理。
先後在國內外學術期刊公開發表論文60 余篇,作為第一作者,發表39 篇核心刊物論文,含6 篇SCI 檢索刊物論文和2 篇國際核心期刊論文,公開出版專著6 部。作為第二作者,發表核心刊物論文16 篇,含SCI 檢索刊物論文3 篇。培養碩士研究生2 名、博士研究生1 名、博士后1 人。通過高寒環境的鍛煉和實踐,逐步形成了一支從事青藏高原研究的高素質科研團隊。

代表性論文


(1)吳珍漢等,2003. 青藏鐵路沿線活動斷裂的災害效應. 現代地質,第17 卷第1 期第1-7 頁;
(2)Wu Zhenhan et al., 2004. Hazards posed by activemajor faults along the Golmud- Lhasa railway route, Tibetan Plateau, China. Engineering Geology,第74 卷第3-4 期第163-182 頁;
(3)Wu Zhenhan et al., 2005. Migrating pingos in the permafrostregion of the Tibetan Plateau, China and their hazard along the Golmud-Lhasa railway.Engineering Geology, 第79 卷第267-287 頁;
(4)吳珍漢等,2005. 青藏鐵路沿線構造活動性評價與工程穩定性區劃. 地質通報,第24 卷第5 期第401-410 頁;
(5)吳珍漢等,2006.東崑崙南部西大灘斷裂的地震鼓包及形成時代. 地質論評,第52 卷第1 期第15-24 頁;
(6)吳珍漢等,2006. 青藏高原北部移動冰丘破壞橋墩的數值模擬. 現代地質,第25 卷第1-2 期第233-243 頁。
公開出版的代表性專著目錄:(1)吳珍漢,吳中海胡道功王薇張作辰,雷偉志,2005. 青藏鐵路沿線活動斷裂與地質災害圖集. 北京:地震出版社; (2)吳珍漢,胡道功,吳中海,趙希濤,王薇,劉琦勝,葉培盛,王連捷彭華,周春景,2005. 青藏高原中段活動斷層及誘發地質災害. 北京:地質出版社

獲獎情況


1997 年獲地礦部科技成果三等獎,獲獎項目名稱為“冀東朱杖子地區綠岩型金礦評價”,排名第三。1998 年獲“中國國家機關優秀青年”榮譽稱號。2003 年獲得北京市科學技術獎二等獎,獲獎項目名稱為“燕山地區中新生代陸內造山作用”,排名第三;同年獲第九屆中國青年地質科技獎銀錘獎。2004 年獲國土資源科學技術獎二等獎,獲獎項目名稱為“華北地塊北緣礦化集中區控礦因素與成礦預測”,排名第八;同年被中國地質調查局授予“地質調查先進工作者”榮譽稱號。2006 年國土資源部授予“青藏鐵路沿線活動斷層調查與地應力測量”項目組“十五”先進集體榮譽稱號。

承擔項目


現承擔中國地質調查局“青藏鐵路活動斷裂調查與監測”工作項目,隸屬於“國家重大工程區域地殼穩定性調查與評價”計劃項目;項目起止時間為2005 年1 月—2007 年12月,工作周期為3 年,工作性質屬綜合研究;歸口管理部門為中國地質調查局水文地質環境地質部,實施單位為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力學研究所,主要協作單位包括成都理工大學信息工程學院中國地震局第二監測中心
項目總體目標任務:對青藏鐵路沿線重要活動斷裂及誘發地質災害,應用先進的技術方法,開展詳細調查、定量觀測與綜合監測,提高對青藏高原現今構造活動性和地質災害形成演化機理的認識水平,為高寒環境地質災害監測預警系統建設積累必要經驗,為青藏鐵路安全運營和減災防災服務。
主要工作內容包括:活動斷裂的詳細調查與定量觀測、活動斷裂現今位移的GPS 觀測、活動斷裂誘發地質災害調查、地應力綜合監測與數據處理、高解析度遙感測量及動力學數值模擬。項目設計總預算為510 萬元,2005 年預算為170 萬元,2006 年預算為100 萬元。
項目實施的重要意義:青藏鐵路橫穿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鐵路工程,面臨凍土凍融、活動斷裂及不同類型地質災害的威脅;但青藏高原活動斷裂與地質災害的監測能力薄弱,青藏鐵路沿線屬地質災害監測空白區。青藏鐵路沿線活動斷裂調查與監測項目的部署與實施,將填補青藏高原腹地高寒環境地質災害監測空白,對保障青藏鐵路工程安全、減輕和防治青藏鐵路沿線地質災害、創新發展大陸動力學和災害動力學理論,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