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小燕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教授

張小燕,女,1962年10月生,陝西省渭南市人,博士,教授,碩士生導師。

人物經歷


1980-1984年在原西北農學院農學系農學專業攻讀學士學位;
自1984年本科畢業后,一直在原西北植物所現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從事作物資源及品種生態研究工作。
1990-1993在原西北農業大學農學系遺傳育種專業學習攻讀碩士學位;
2000-2003年在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農學系耕作栽培專業學習攻讀博士學位。
2006-2007年在丹麥哥本哈根大學留學。

主要成就


學術成就

先後主持和參加科研項目近20項,在作物品種資源收集鑒定、品種生態適應性、作物栽培領域開展工作。完成了農業部"948"引進項目,陝西省攻關項目、陝西省科學院基金項目、陝西省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等。目前在研項目有:陝西省科技統籌計劃計劃項目、楊凌示範區基地建設項目等。出版專著1部。

研究方向

主要從事作物資源收集與利用、作物品種生態、作物栽培等方面的科研工作。

開設課程

承擔本科生【設施農藝學】、【農業概論】、【植物生態學】、【農業生態學】等教學任務。

學術論文

[1]張小燕,楊改河,南紅梅.可持續發展理論在中國的戰略實施[J].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2(5):60-64.
[2]常暉,張小燕,張躍進,等.黃芪種子內源抑制物質的初步研究[J].種子,2015,34(1):44-47.
[3]蔣花,張小燕,張躍進.PEG滲透脅迫對不同品種大麥熒光參數的研究[J].西南農業學報,2012,25(3):842-846.
[4]蔣花,王占紅,張小燕.PEG滲透脅迫下3份大麥材料幼苗葉片抗旱生理特性分析[J].乾旱地區農業研究,2011,29(5):100-105.
[5]龐有強,張小燕,潘高峰.不同棱型大麥材料灌漿特性分析[J].西北農業學報,2009,18(3):103-106.
[6]張小燕,張躍進,龐有強.日本大麥種質資源鑒定評價[J].西北農業學報,2009,18(6):122-126.
[7]張躍進,張小燕,龐永強,等.不同播期對大麥籽粒性狀的影響[J].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9,37(11):85-89.
[8]潘高峰,張小燕,龐有強.大麥種質資源光合色素和光合特性聚類分析[J].西北農業學報,2008,17(5):152-156.
[9]孫順德,張小燕,李曉珍.基於GIS的安陽市種植生態區劃研究[J].安徽農業科學,2008(36):16047-16048,16147.
[10]張小燕,張躍進,潘高峰.日本不同棱型大麥種質資源農藝性狀的差異[J].麥類作物學報,2006,26(6):38-41.
[11]張海成,楊改河,張小燕.引進優良啤酒大麥品種(品系)的適應性分析[J].乾旱地區農業研究,2006,24(4):215-217.
[12]張躍進,張小燕.幾種草坪草的引種栽培試驗研究[J].西北植物學報,2003,23(7):1311-1313.
[13]張小燕,楊改河,張躍進.塔里木盆地植被背景[J].水土保持學報,2003,17(2):177-180.
[14]張小燕,楊改河,陳宏.陝西安塞縣農業地域資源優勢及開發[J].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2,30(6):25-29.
[15]張小燕.西北地區植被背景值及演替規律研究[D].陝西: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03.
[16]王劍龍,常暉,張小燕,超聲波對黃精種子萌發及萌發生理影響,種子,2014,33(1):30-33;
[17]常暉,程秋香,張小燕,黃芪種子種皮顏色和大小與種子活力相關性研究,種子,2015,34(8):95-98;
[18]孫歡歡,韓兆雪,張小燕,新培育玉米自交系苗期生理生化指標與其抗旱性綜合評價,乾旱地區農業研究,2016,34(5):9-14。

科研項目

1、主持的科研項目
(1)農業部"948"引進項目:大麥種質資源的引進及品種檢測技術(2003-2006年);
(2)陝西省科學院青年基金:黃土丘陵溝壑區蕎麥引種、栽培試驗(1997-1998);
(3)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日本引進大豆品種在黃土丘陵溝壑區的篩選、鑒定、繁殖和推廣(2001);
2、參加科研項目
(1)中國科學院西安分院:中日合作黃土高原持續農業研究(1995-2000);
(2)農業部豐收計劃旱地小麥開溝、起壟、覆膜、播種、鎮壓一體化栽培技術(2000-2001);
(3)農業部跨越計劃:西部黃土高原生態農業模式示範(2001-2003);
(4)國家基金項目:西北地區退耕還林還草可行性基礎研究等。

獲得榮譽


(1)《西藏一江兩河農業開發與青藏高原農業發展研究》項目於2004年2月獲教育部科技進步二等獎,本人排名第九;
(2)《西部黃土高原生態農業模式示範》項目於2003年8月14日通過了農業部組織成果鑒定,其結論是:總體水平達到國內領先,部分技術達到國際領先。成果登記號:360-03-22040637-04,本人為第四完成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