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團社會
社團社會
澳門沒有政黨,只有社團,被稱為“社團社會”。澳門各行各業都有自己的社團,有同樣興趣愛好者也喜歡組成社團。各類社團增添了澳門的活力,也成為這座充滿人情味的城市中一道獨特風景。
澳門社團社會
至此往後,澳門建社團之風便一發而不可止。澳門人最早結社始於明末清初的一批反清志士,代表人物是普濟禪院的開山祖師大汕和尚;1840年,澳門出現和當局對抗的“望廈鄉民知守義團”;19世紀20年代初,改良派先驅鄭觀應、戊戌變法領袖康有為、梁啟超以及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先驅孫中山等在澳門活動,於是政治社團如保皇會、同盟會澳門支部、戒鴉片會澳門分會等相繼成立。與此同時,隨著時代的進步,工業革命的興起,工商等行業社團開始組建。澳門最早的行業性組織為1840年成立的上架行會館。接著1912年成立了澳門商會;1913年又成立了澳門中華總商會。到20世紀20年代,澳門光工會組織就有近百個之多;抗日戰爭期間,澳門聚集了來自各方面的愛國力量,紛紛組織各類社團,如“澳門各界救災會”等,支持國內抗日救亡運動;新中國成立之後,一批重要社團先後成立,如澳門工會聯合總會、澳門婦女聯合會、澳門中華學生聯合會、澳門街坊會聯合總會、澳門新聞工作者協會、澳門歸僑總會等;進入20世紀80年代以來,尤其是《中葡聯合聲明》發表后,澳門社團更進入一個蓬勃發展的嶄新階段,包括眾多澳門居民紛紛成立的“基本法關注小組”,為澳門平穩過渡發揮了重要作用。盡攬澳門社團洶湧長河之大觀,其背後有一條鮮明的主線貫穿始終,這就是社團的誕生及興旺,無不伴隨著社會的變革和轉換,無不與祖國的榮辱興衰緊密相連,無不依託開放與自由的社會環境。
社團在澳門興盛,究之另一深層原因,是其獨特的歷史演進逐漸孕育出的一種獨特的文化現象,是地域文化的“特產”。400多年前,澳門被強悍地割斷同祖國母親的“臍帶”之後,長期孤懸海外,原有的血緣關係、情感關係、文化關係慢慢疏離,代之以新的族群關係、經濟關係、實用關係。澳門人置身於此氛圍之中,心中的漂泊感愈積愈重,某種自衛意識和凝聚意識亦漸漸上升。不知經過多少次的災難、爭鬥,各種地域性、宗教性、行業性的社團便應運而生了;另一方面,澳門很早就成為一個國際化都市,華人、葡萄牙人、歐洲人、馬來人雜居一處,西洋文化、東方文化混合交匯,相對於同時期世界絕大多數尚處在封建專制中的地區而言,澳門凸顯其開放和接納的優勢。而正是這種開放和接納的社會氛圍,民間社會團體才得以在澳門廣泛興起。從趨向看,反映了全球化時代國家與社會、權利與權力均衡互動發展和權力回歸社會的時代前瞻性;再者,回歸前的澳門,其政府管治遠在萬里之外,對澳門社會事務無法也無力做到有效管理,因此長期處於“無為而治”的狀況,即所謂“小政府大社會”,這無疑給澳門社團的生存與發展拓展了空間。民間社團在填補政府在教育、醫療、社會救濟等方面不足的同時,也不斷壯大了力量。
社團社會
澳門沙龍影藝會已有三十年會齡了。上個月沙龍影藝會與與內地攝影協會在澳門綜藝館連續舉辦了兩場攝影展。沙龍影藝會理事長謝炳潤是公務員,利用業餘時間打理會務。他說,擔任理事長雖然累一點,但能為會員服務,以影會友,廣交朋友,也是一大樂事。國情教育(澳門)協會是2009年剛剛成立的社團。2009年11月該協會主辦了第一屆青少年國情知識競賽,吸引兩千餘學生參與。2009你12月還將在澳門三十所大中小學舉行“國慶大閱兵圖片巡展”。協會副會長兼理事長王海濤說,澳門雖然社團很多,但缺少推動國情教育的社團,協會大有作為空間。
1、澳門很小,從街頭走到街尾,就能碰到好幾個熟人。澳門的社團文化,就是小城人情味的縮影。
2、社團中一般有大量的常務理事、理事、監事職位。有些社團還為德高望重者設置了永遠名譽會長、名譽會長,永遠榮譽會長、榮譽會長,永遠會長、創會會長等職位。一個人的精力有限,加上社團職務大多是不領薪水的兼職,即便精英人士也只能在少數社團擔任要職,其他社團職務常常是“挂名”。有位澳門名流私下說,因為大家都很熟,需要互相“幫襯”。
3、澳門社團開展活動,除自籌經費外,還可爭取政府部門支持和澳門基金會贊助。由於近年來澳門經濟發展快速,澳門基金會財力充裕,為社團活動提供了很多支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