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護與發展——長江宣言

保護與發展——長江宣言

《保護與發展——長江宣言》發表於2005年4月17日的中國武漢首屆長江論壇,目的是推動全社會共同保護治理和開發長江,把健康的長江留給後代。

原文信息


保護與發展——長江宣言
首屆長江論壇通過
(中國武漢 2005年4月17日)
我們,來自中國國務院有關部門,流域管理機構,長江幹流11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以及國內外有關組織,共同發起並於2005年4月16日至17日在中國武漢成功召開了首屆長江論壇,就長江流域生態環境保護、水害防治、資源開發利用與經濟社會發展,進行了廣泛交流和深入探討,共同發表《保護與發展——長江宣言》,藉此推動全社會積極參與,群策群力,保護、治理和開發長江,為子孫後代留下一條健康的長江。
我們認識到,作為世界第三、中國第一大江河,長江不僅是中華文明的搖籃之一,也是中國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命脈。長江流域面積不到全國1/5,卻養育了全國1/3的人口,生產了全國1/3的糧食,創造了全國1/3的 GDP長江經濟帶是中國最寬廣、最有發展潛力的經濟帶。長江流域的淡水資源總量、可開發水能資源、內河通航里程分別佔全國的36.5%、48%和52.5%,是中國水電開發的主要基地、南水北調水資源配置的戰略水源地、連接東中西部的“黃金水道”、重要經濟魚類資源和珍稀瀕危水生野生動物的天然寶庫。長江的保護、治理與開發不僅關係流域4億多人民的福祉,而且關係全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大局。
我們高興地看到,經過半個多世紀的艱苦努力,長江保護、治理與開發取得了輝煌成就,長江流域經濟、社會面貌發生了巨大變化,特別是三峽工程、南水北調、長江堤防、航道整治等工程建設,以及長江源保護、水土保持、天然林保護退耕還林、退牧還草、退田還湖、水污染防治、長江禁漁、增殖放流等,使長江已成為惠澤流域人民的生命河、母親河,為流域乃至全國經濟社會的發展提供了重要支撐。
我們關注到,雖然目前長江健康狀況總體尚可,但由於經濟的高速發展、人口的不斷增長以及粗放的經濟增長方式、局部無序的開發利用,加上投入不足等原因,引發了長江流域湖泊萎縮、濕地減少、部分水域水體嚴重污染、源頭區水源涵養功能下降、上中游地區水土流失嚴重、少數支流河段季節性斷流乾涸、局部地下水超采、森林植被破壞、漁業資源衰退、珍稀水生野生動物瀕危程度加劇、水域生態荒漠化趨勢日益明顯等一系列環境問題,對長江流域生態系統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損傷。長江的保護、治理與開發面臨新的問題、新的任務、新的要求和新的挑戰。
我們認為,長江流域水資源豐富,水土、水能、水運、漁業等資源開發潛力較大。進一步合理開發利用長江,促進流域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構建和諧社會,是流域人民的共同要求。同時,必須高度重視開發利用可能對環境帶來的負面影響,正確處理保護與開發的關係,既不能因噎廢食,停止建設和發展步伐;也不能破壞環境,留下隱患。
我們贊同,以“維護健康長江、促進人水和諧”為基本理念的治江思路和“在保護中開發、在開發中保護”的基本原則。鑒於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和長江流域生態系統的現狀,當前維護健康長江的主要任務是確保“三個安全”:把讓群眾喝上乾淨水作為首要任務,切實加強對水資源的有效保護,保障長江流域以及南水北調沿線人民群眾飲水安全;進一步完善長江流域綜合防洪減災體系,提高整體防洪能力,減少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保障防洪安全;抓住關鍵區域,特別是生態脆弱的源頭區、水電開發相對集中的上游地區、重要水源區、洪水威脅嚴重的中下游地區、重要漁業水域及珍稀瀕危水生野生動物密集分佈區、作為重要濕地的“兩湖”與河口地區的生態保護與建設,著力維護生態安全。
我們積極倡導,要以“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理念,抓緊修訂長江流域綜合規劃,將維護健康長江作為規劃的重要目標,統籌保護與開發、協調生態與發展;要加強水利、水電、環保、國土資源、農業、林業、城建、交通、旅遊等涉水部門和單位以及流域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不同地區的交流、溝通與合作,充分發揮長江論壇的紐帶作用;要加大國家和地方各級政府的政策和資金支持,積極探索生態補償機制;要加強法制保障,抓緊研究、制定《長江法》;要加強科技支撐,構建流域涉水綜合信息系統,逐步實現信息資源共享;要加強國際交流與合作,借鑒先進的管理和技術。
我們呼籲,流域不僅是完整的自然地理單元,也是獨特的經濟和人文地理單元,水資源的不可分割性、流域生態經濟社會文化的相互依存,決定了必須以流域為單元,遵循自然規律、經濟規律和社會規律,逐步實現流域管理和行政區域管理相結合的流域綜合管理,這不僅是當今世界河流管理的趨勢和方向,也是維護健康長江的迫切需要。各部門、各地區和社會各界應積極探索,共同推進,把流域管理提高到一個新的水平。
我們重申,長江保護與發展為國運所系,任重道遠。善待長江,珍惜長江,保護長江,讓長江永葆健康,讓長江流域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參與。我們將為此而不懈努力。

背景資料


2005年2月,為了更好地貫徹和落實科學發展觀,切實做好新時期長江保護與治理開發工作,國家有關部門和長江幹流11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以及國內外有關組織共27家單位,共同發起以"保護與發展"為主題的長江論壇。旨在通過構築流域內有關決策者、執行者之間的高層對話、協調合作機制與學術交流平台,共同探討合作解決長江保護與發展的有效途徑,加強長江流域的綜合管理;倡導科學、文明、先進的河流文化,推動全社會採取統一措施和行動,堅持以人為本,統籌長江保護與開發、協調生態與發展,維護健康長江、促進入水和諧,實現長江流域社會、經濟、環境的可持續發展。

評論與反思


談起這個宣言,首屆長江論壇組委會秘書長、長江水利委員會科學技術委員會委員、原長江水資源保護局局長翁立達認為:“長江宣言,是首屆長江論壇的一個重要成果,大家坐在一起,交流討論,為了保護長江,在對保護與開發的問題上面,怎麼來處理好這些問題,大家達成了一種共識,這個宣言本身,它的意義非常巨大,這實際上,也就是宣言本身在提出了一個人跟自然的和諧,要相和諧的問題,這是對以往的,(人們)在過去幾十年當中,在發展過程當中,所產生的一些問題的一個反思,一個總結,也就是我們以往是把人跟自然對立起來,人定勝天,我們提出要讓高山、河流讓路,這種都是把人跟自然對立,那麼現在要提倡人跟自然的和諧相處,也實際上包括我們的理念當中,以往是一味地強調防洪,要修堤防,做堤防要修高,但現在提出要給洪水讓出通道,要使洪水資源化,象這些都是從另外種思路來提的。”
長江宣言指出,由於經濟的高速發展、人口的不斷增長以及粗放的經濟增長方式、局部無序地開發利用,加上投入不足等原因,引發了一系列環境問題,對長江流域生態系統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損傷。長江流域湖泊萎縮、濕地減少、部分水域水體嚴重污染、源頭區水源涵養功能下降、上中游地區水土流失嚴重、少數支流河道脫河段季節性斷流乾涸、局部地下水超采、中下游湖泊萎縮濕地減少、河口地區鹹水上溯、局部區域生物生境破壞森林植被破壞、漁業資源衰退、珍稀水生野生動物瀕危程度加劇、水域生態荒漠化趨勢日益明顯等。
翁立達指出,長江水生生物種群的急驟下降表明長江的健康狀況不容樂觀!保護長江,刻不容緩!
“長江不僅是我們人類生存的一個依賴的基礎,也是水生生物的一個寶庫,某種意義上來講,還是整個全世界的水生生物寶庫,比如說中華鱘,比如說白鰭豚白鱘胭脂魚啊,等等。這幾年,魚類資源是大幅度的減少,現在就是象白鰭豚幾乎瀕於滅絕,中華鱘現在也是受到了影響,象這些都是整個長江的生態系統由於我們人類活動,是受到了損害。要保護好長江自身的生態系統,也就是它作為河流,它是有它生命的,水就是它的血液。水裡面要有一定的量,要有一定的水質,還要有一些水生生物,才成為一條完整的河流,從這一點來講,我們必須要能夠,在開發利用長江的時候要保護好長江,水生生物某種程度是一個河流健康的指標”。
首屆長江論壇組委會秘書長、長江水利委員會科學技術委員會委員、原長江水資源保護局局長翁立達:“我們並不把保護跟發展對立起來,但是必須要處理好這個關係,要真正做到,首先把我們這條長江,能夠保護下來,永遠是一條清潔的長江,完整的長江。不能給一條水質是污染的,水量是也不能保證的,生態系統是破碎的一條長江留給我們的子孫後代,所以從這個來講,宣言提出的保護與發展這種理念是一種比較新的理念,也體現了我們現在社會的進步,在我們經過了這20多年發展以後,一種重新的反思,對於真正能夠體現我們對科學發展觀能夠真正的使我們長江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為我們整個國家,那不僅僅是我們長江流域的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來提供一個有力的保障……”

作者簡介


長江水利委員會(簡稱長江委)為中國水利部派出的流域管理機構,在長江流域和瀾滄江以西(含瀾滄江)區域內依法行使水行政管理職責,為具有行政職能的事業單位。總部位於湖北省武漢市,成立於1950年2月,其前身是揚子江水利委員會。根據中國有關法律法規和水利部的授權,長江委主要負責區域內的水行政執法,水資源統一管理、節約、配置和保護,流域規劃,防汛抗旱,河道管理,流域控制性水利工程建設與管理,河道采砂管理,水土保持,水文,科研,以及有關中國國有資產的運營、監管等工作。
共同發表《保護與發展——長江宣言》的有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利部、中國國家環保總局、中國國家林業局、中國科學院、長江流域的青海省、西藏自治區、四川省、雲南省、重慶市、湖北省、湖南省、江西省、安徽省、江蘇省和上海市等人民政府,世界自然基金會、全球水夥伴(中國)等組織,德國、澳大利亞、挪威駐華使館,萊茵河保護國際委員會、多瑙河流域國際保護委員會等國外流域管理機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