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家族

儒家四大家族

儒家學派一直有“顏、曾、孔、孟”四大家族之說,指的是孔子、曾子孟子顏回這四位對儒家學說做出特殊貢獻的先哲,歷代帝王均對這四位進行分封,並由其後人世襲領爵。其中孔子的孫子子思,與顏回、曾子、孟子並稱“四配”,同時被封為述聖,但孔氏後人以衍聖公世襲,因此不計在內。

儒家“四大聖人”指的是至聖孔子、復聖顏回、宗聖曾參、亞聖孟軻。

孔子


孔丘(前551~前479),字仲尼。排行老二,漢族人,春秋時期魯國人。孔子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編撰了我國第一部編年體史書《春秋》。曲阜孔氏家族在尊儒的封建王朝,受到歷代帝王的追封和賜禮。唐代追謚孔子為文宣王而尊以王爵,封其嗣褒聖侯為文宣公,宋仁宗至和二年,因不可以祖謚而加後嗣,改孔子四十六世孫孔宗願文宣公為衍聖公,后一度改為奉聖公,但最終改回衍聖公,之後歷代相沿不改。

顏回


顏回(前521 ~ 前481),字子淵,亦稱顏淵。春秋末年魯國(今 山東曲阜)人。生於魯昭公二十一年,卒於魯哀公十四年,少孔子三十歲。家境清寒,處於“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論語·雍也第六》)的境地。然就其能有暇與父親顏路“各異時事孔子”(《史記·仲尼弟子列傳》)的情況看,亦當有一定家產。顏回當於十六七歲時,在孔子“退而修《詩》、《書》、《禮》、《樂》”、集中授徒前後拜師,從此以後跟隨孔子學習生活,終身未仕,直至四十一歲死去。唐太宗尊之為「先師」,唐玄宗尊之為「兗公」,宋真宗加封為「兗國公」,元文宗又尊為「兗國復聖公」,明嘉靖尊為「復聖」。山東曲阜還有「復聖廟」。

曾子


曾參
曾參
曾參(前505 ~ 前432),字子輿。尊稱為曾子。南宋時,顏回、曾參、子 思、孟子(名軻,受學於子思之弟子),被尊為“四配”;自東漢明帝十五年起配祭孔子,唐高宗總章元年封為“太子少保”,唐玄宗開元二十七年封為“郕伯”,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封為“郕侯”,政和二年改為“武城侯”,宋度宗咸淳三年封為“郕國公”,元至順元年封為“郕國宗聖公”。明嘉靖九年改稱“宗聖”。在山東嘉祥縣南建有曾子廟。

孟子


孟子
孟子
孟柯(前372年~前289年):姬姓,孟氏,名軻。戰國 時期魯國人,魯國慶父後裔。中國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戰國時期儒家代表人物。將孔子“仁”的觀念發展成“仁政”學說,著有《孟子》一書。繼承併發揚了孔子的思想,成為僅次於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師,與孔子合稱為「孔孟」。元文宗時,封孟軻為鄒國亞聖公;明世宗時,去其封號,只稱亞聖。

家族宗譜


孔氏被封為世襲衍聖公后,明王朝欽賜八個排行字:公、彥、承、弘、聞、貞、尚、胤。行輩從五十八代排到六十五代。明末,第六十五代孫孔胤植再次編定十個字,並上奏崇禎帝,獲准啟用。這十個字輩是:“興、毓、傳、繼、廣、昭、憲、慶、繁、祥。可從六十六代排至七十五代。
清代同治年間,第七十五代孫衍聖公孔祥珂又奏請同治帝恩准另外十字,可以從七十六代排到八十五代。同治恩準的行輩十字為:令、德、維、垂、佑,欽、紹、念、顯、揚。民國年間,孔氏自擬二十行輩字,咨請北洋政府內務部備案。這二十字自八十六代起,可以排至第一百零五代。二十字為:建、道、敦、安、定,懋、修、肇、懿、長,裕、文、煥、景、瑞,永、錫、世、緒、昌。
有記載的孔氏行輩字總共60個,成為孔氏家族族譜排行,這60輩排列為:宗若端玉手,元之水思克。希言公彥承,弘聞貞尚胤。興毓傳繼廣,昭憲慶繁祥。令德維垂佑,欽紹念顯揚。建道敦安定,懋修肇懿長。裕文煥景瑞,永錫世緒昌。
顏、曾、孔、孟同時封聖,並被歷代帝王允許共享聖人後裔宗族排行譜。因此,顏、曾、孔、孟這四大家族都共用孔氏族譜排行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