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漢字

天,漢語常用字,讀音是tiān,漢語名詞,會意字,“人”字上面頂著一個“口”字。造字本義是人的頭頂上方的無邊蒼穹。最初指空間,與地相對,后引申為天空、太空。詳見《道德經》“天長,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長生。”此處,天即空間;“天長”即“空間極其遼闊”。

文字源流


天,在六書屬指事(一說象形,一說會意)字。甲骨文的“天”字,像正面站著的“人”形,突出頭部,以示人之頂顛。義同“顛”(頭頂)。王國維《觀堂集林》:“古文天字本像人形。”金文更像人形了,仍突出人頭。天字上部象徵人頭部分的圓點,小篆變成一橫畫,又有在其上部再加一短橫者,乃裝飾性繁化符號,無實在意義。隸書、楷書筆畫化。
“天”字本義是人的頭頂,又表示人的頭頂上方、日月星辰所在的太空蒼穹。中華傳統關於對天的最早解釋,在《簡易道德經》(又稱《簡易經》)有所記載:“常言天,齊究何也?昊曰:無題,未知天也,空空曠曠亦天。”

基本釋義


● 天 tiān ㄊㄧㄢˉ
1. 在地面以上的高空:~空。~際。~罡(北斗星)。~淵(上天和深淵,喻差別大)。~馬行空(喻氣勢豪放,不受拘束)。
2. 在上面:~頭(書頁上面的空白)。
3. 氣候:~氣。~冷。
4. 季節,時節:冬~。
5. 日,一晝夜,或專指晝間:今~。
6. 指神仙或他們所住的地方:~上。~宮。
7. 自然界:~塹。~時。~籟(自然界的聲音,如風聲、鳥聲、流水聲)。
8. 〔~干(gān)〕古代用來記日或年的字,有「天干」和「地支」兩類,天干共十字: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亦稱「十干」。
9. 自然的、生成的:~然。~性。~職(應盡的職責)。~才(a.卓絕的創造力、想象力,突出的聰明智慧;b.有這種才能的人)。~倫之樂。

詳細釋義


◎ 天 tiān
〈名〉
● ● (會意。甲骨文字形。下面是個正面的人形(大),上面指出是人頭,小篆變成一橫。本義:人的頭頂)
● ● 同本義 [top]
天,顛也。…顛者,人之頂也。以為梵谷之稱。——《說文解字注》
● ● 又如:天靈(人或其他動物的頭頂骨);天靈蓋(頭頂骨)
● ● 古代的墨刑。在額頭上刺字的刑罰 [tatto in front]
天,刑名。剠鑿其額曰天。——《集韻
● ● 《其人天且劓。——《易·睽卦》。 虞注:「黥額為天。」
● ● 天空 [sky]
天,至高無上。——《說文》
天,氣也。——《論衡•談天》
形天與帝至此爭神,帝斷其首。——《神話四則·形天》
天似穹廬。——《樂府詩集•雜歌謠辭·敕勒歌》
天蒼蒼。
接天蓮葉無窮碧。——宋· 楊萬里《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
仰視天。——清· 薛福成《觀巴黎油畫記
● ● 又如:天澄澄(天色澄清的樣子);天色(天空色);天宇(天空);天日(天空與太陽);天角(天之一隅);天盤(天際);天弩(天空;天空高遠)
● ● 天帝,上天。古人以天為萬物主宰者 [Heaven]
休祲降於天。——《戰國策•魏策》
有夏多罪,天命殛之。——《書·商書》
天下所啟。——《左傳•僖公二十三年》
天賜也。
天其或者將逮諸。
天將興之,誰能廢之。
此天之亡我,非戰之罪也。——《史記•項羽本紀》
天將降大任。——《孟子•告子下》
天以卿二人贊孤也。——《資治通鑒》
● ● 又如:天可憐見(上天救助,老天保佑);天庖(天帝的庖廚);天馬(神馬;駿馬的美稱);天丁(天兵);天功(天的職任;天然形成的工巧);天打雷劈;天休(天賜福佑);天佑(上天佑助)
● ● 天堂 [palace]。
● ● 如:天居(住在天上);天陛(天宮台階)
● ● 一晝夜 [day;period of timt in a day]。
● ● 如:天把(一兩天,一天半天);夏天天長夜短;今天;明天
● ● 比人類品質更高尚和能力更強大的存在 [god]
違天不祥。——《左傳•僖公三十二年》
此乃天也。——《資治通鑒》
● ● 又如:天曉得;我的天
● ● 自然所生成的事物 [nature]
與天不老。——清· 梁啟超《飲冰室合集·文集》
● ● 又如:巧奪天工;天性如此;天衣無縫;文章天成;天演(自然進化);天巧(自然工巧);天式(自然法式);天光(自然的智慧之光);天財(自然財富)
● ● 一年裡的特定時候 [season]。
● ● 如:天中節(端午節);夏天;黃梅天
● ● 氣象狀態 [weather]
秋天漠漠向昏黑。——唐· 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天陰雨濕聲啾啾。——唐· 杜甫《兵車行
心憂炭賤願天寒。——唐· 白居易《賣炭翁
天陰黑。——《資治通鑒•唐紀》。
● ● 又如:天風饞(冷風襲人,易使人生病);天變了
● ● 丈夫 [husband]。
● ● 如:失其所天
● ● 指先天不足 [defects of male]
此天之所不足也。——《靈樞》
● ● 古代指君王 [emperor]。
● ● 如:天顏(皇帝之面);天表(天子的儀錶);天恩;天邑(帝王之都);天位(天子之位)
● ● 頭等大事[major event;matter of paramount importance]
王者以民人為天,而民人以食為天。——《史記•酈生陸賈列傳》
● ● 人的額部 [front]。
● ● 如:天炙(朱水點額)
● ● 姓
詞性變化
◎ 天 tiān
〈形〉
● ● 天然的;天生的 [natural]
依乎天理,批大卻,導大窾。——《莊子•庖丁解牛》
● ● 又如:天性;天資
● ● 頂上的;架空的 [built on stilts;suspending in midair]。
● ● 如:天橋;天窗;天棚

古籍釋義


說文解字

【卷一】【一部】天
顛也。至高無上,從一大。他前切。
說文解字注
天,顛也。
此以同部曡韻為訓也。凡門聞也、戶護也、尾微也、發拔也皆此例。凡言元始也、天顛也、丕大也、吏治人者也,皆於六書為轉注而微有差別。元始可互言之,天顛不可倒言之。葢求義則轉移皆是,舉物則定名難假。然其為訓詁則一也。顛者,人之頂也,以為梵谷之偁。始者,女之初也,以為凡起之偁。然則天亦可為凡顛之偁。臣於君,子於父,妻於夫,民於食,皆曰天是也。
至高無上,從一大。
至高無上,是其大無有二也,故從一大。於六書為會意,凡會意合二字以成語。如一大、人言、止戈皆是。他前切。十二部。

康熙字典

〔古文〕????兲
《唐韻》《正韻》他前切。《集韻》《韻會》他年切,?腆平聲。《說文》:顛也。至高在上,從一大也。《白虎通》:鎮也,居高理下,為物鎮也。《易·說卦》:乾為天。《禮·禮運》:天秉陽,垂日星。荀子曰:天無實形,地之上至虛者皆天也。邵子曰:自然之外別無天。程子《遺書》:天之蒼蒼,豈是天之形。視下亦復如是。《張子正蒙》:天左旋,處其中者順之,少遲則反右矣。《朱子語類》:《離騷》有九天之說,諸家妄解雲有九天。據某觀之,只是九重。蓋天運行有許多重數,裡面重數較軟,在外則漸硬,想到第九重成硬殼相似,那裏轉得愈緊矣。按天形如卵白。細察卵白,其中之絪縕融密處確有七重,第八重白膜稍硬,最後九重便成硬殼。可見朱子體象造化之妙。今西洋歷說,天一層緩似一層,此七政退旋,所以有遲速也。
又星名。《爾雅·釋天》:天,根氐也。《周語》:天根見而水涸。
又古帝號。葛天氏,見《疏仡紀》。
又神名。《山海經》:形天與帝爭神,帝斷其首,乃以乳為目,臍為口,操干戚以舞。形一作?(刑)。陶潛詩:?天舞干戚,猛志故常在。或作獸名,非。
又地名。《蜀地誌》:蜀卭僰山後四野,無晴日,曰漏天。杜甫詩:地近漏天終歲雨。
又山名。《九州要記》:涼州古武城有天山,黃帝受金液神丹於此。一曰在伊州。註:天山,即祁連山。
又天,樂名。鈞天廣樂,見《史記·趙世家》。
又署名。《唐六典》:內閣惟祕書閣,宏壯曰木天。今翰林院稱木天署。
又景天,草名。陶弘景曰:以盆盛,置屋上,辟火災。
又髡?。《易·暌象》:其人天且劓。
又姓。漢長社令天高。見《姓苑》。按先韻,古與眞文通,故天字皆從鐵因反。考之經史皆然,惟《易》六位時成,時乘六龍以御天,與庚靑通耳。《正字通》謂,至尊莫如天,天以下又莫如君父,字音必不可僭易攺葉,所論頗正大。?,武后所造天字,似篆文天。

歷史由來


多姿多彩的天空
多姿多彩的天空
天字骨刻文演變:引自:丁再獻、丁蕾《東夷文化與山東·骨刻文釋讀》十九章第二節,中國文史出版社2012年2月版。由來:甲骨文和金文中的“天”,是一個腦袋被著重畫出的小人,本義為“頭”,后引申為“天”(因為兩者都是至高無上的)。“頭”的意思很早就消失了,但我們仍能從一個詞中找到它的影子,那便是“刑天”,它的意思就是被砍掉頭。

中華文化


天,中華文化信仰體系的一個核心,狹義僅指與地相對的天;廣泛意義上的天,即道、太一、大自然、天然宇宙。
天有神格化、人格化的概念,指最高之神,稱為皇天、昊天、天皇大帝皇天上帝、昊天上帝等,即道教和民間信仰中的玉皇上帝(玉皇大帝);又稱蒼天、上天、上蒼、老天、老天爺等,如“天意”、“蒼天在上”、“老天有眼”、“奉天承運”、“天譴”、“天生我材必有用”、“我的天啊!”、“天啦!”中的“天”。《毛詩傳》:“元氣昊大,則稱昊天。遠視蒼蒼,則稱蒼天。此則天以蒼昊為體,不入星辰之列。”昊天上帝和天相比,具有一定的人格化的意味。鄭玄曰:“上帝者,天之別名也”;另一方面,有時又作了區分,如《漢書》記載:“四年春,郊祀高祖以配天,宗祀孝文皇帝以配上帝”,其中又將天和上帝區分開來,上帝地位低於天。
以鄭玄為代表的神學體系認為上帝為天之別名,總共有六天、六上帝。六天上帝即昊天上帝與五方上帝。昊天上帝(天皇大帝)為全天之帝;五方天帝各為一方天帝,分別為中央土德黃帝含樞紐、東方木德青帝靈威仰、南方火德赤帝赤熛弩、西方金德白帝白招拒、北方水德玄帝汁光紀。
以王肅為代表的宗教系統認為五行人帝可稱為上帝,但不可稱為天;昊天上帝則可稱為天,祭祀昊天上帝即代表祭天。中華文化中單說上帝即指昊天上帝。六上帝中,五行人帝可稱為上帝,但不可稱為天;昊天上帝則可稱為天,祭祀昊天上帝即代表祭天。
按《隋書·禮儀》所載:“五時迎氣,皆是祭五行之人帝太皞之屬,非祭天也。天稱皇天,亦稱上帝,亦直稱帝。五行人帝亦得稱上帝,但不得稱天。”周朝以後的儒教繼承了周以前的中華宗教信仰傳統,因而歷代祭天延綿不絕。
春秋戰國之時,思想進步,人文理性精神勃發,季梁曰:“夫民,神之主也,是以聖王先成民,而後致力於神。”神為人創,民為神主,則上古神秘觀念漸消,“皇天上帝”之概念漸由自然之“天”取代,天為道德民意之化身,這構成了後世中國文化信仰的一個基礎,而“敬天祭祖”是中國文化中最基本的信仰要素。
封建文化典籍中關於天的描述
由先秦儒家孔孟荀,及董仲舒,到程朱,陸王,看看中國古人對天的看法與進步,不排除有疏漏、毗槽:
《論語》談起
1.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2.王孫賈問曰:“與其媚於奧,寧媚於灶,何謂也?”子曰:“不然。獲罪於天,無所禱也。”
3.儀封人請見,曰:“君子之至於斯也,吾未嘗不得見也。”從者見之。出曰:“二三子何患於喪乎?天下之無道也久矣,天將以夫子為木鐸。”
4.子見南子,子路不說。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厭之!天厭之!”
5.子曰:“天生德於予,恆 其如予何?”
6.子曰:“大哉堯之為君也!巍巍乎!唯天為大,唯堯則之。蕩蕩乎!民無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煥乎其有文章!”
7.子畏於匡,曰:“文王既沒,文不在茲乎?天之將喪斯文也,后死者不得與於斯文也;天之未喪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8.太宰問於子貢曰:“夫子聖者與?何其多能也?”子貢曰:“固天縱之將聖,又多能也。”子聞之,曰:“太宰知我乎!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
9.子疾病,子路使門人為臣。病間。曰:“久矣哉,由之行詐也!無臣而為有臣。吾誰欺?欺天乎?且予與其死於臣之手也,無寧死於二三子之手乎?且予縱不得大葬,予死於道路乎?”
10.顏淵死。子曰:“噫!天喪予!天喪予!”
11.司馬牛憂曰:“人皆有兄弟,我獨亡。”子夏曰:“商聞之矣:死生有命,富貴在天。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無兄弟也?”
12.子曰:“莫我知也夫!”子貢曰:“何為其莫知子也?”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學而上達。知我者其天乎!”
13.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聖人之言。”
14.子曰:“予欲無言。”子貢曰:“子如不言,則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15.陳子禽謂子貢曰:“子為恭也,仲尼豈賢於子乎?”子貢曰:“君子一言以為知,一言以為不知,言不可不慎也。夫子之不可及也,猶天之不可階而升也。夫子之得邦家者,所謂立之斯立,道之斯行,綏之斯來,動之斯和。其生也榮,其死也哀。如之何其可及也?”
16.堯曰:“咨!爾舜。天之曆數在爾躬,允執其中。四海困窮,天祿永終。”舜亦以命禹。曰:“予小子履,敢用玄牡,敢昭告於皇皇后帝:有罪不敢赦。帝臣不蔽,簡在帝心。朕躬有罪,無以萬方;萬方有罪,罪在朕躬。”周有大賚,善人是富。“雖有周親,不如仁人。百姓有過,在予一人。”謹權量,審法度,修廢官,四方之政行焉。興滅國,繼絕世,舉逸民,天下之民歸心焉。所重:民、食、喪、祭。寬則得眾,信則民任焉,敏則有功,公則說。

基本概念


中國古代哲學中“天命”說早在殷周時期已流行。從古器物發掘中所見到的甲骨卜辭,彝器銘文,“受命於天”刻辭的不只一次出現,說明早在殷周時期,天命觀就已經在人們的頭腦里紮根了。
這用《易經》的話來說,叫做“乾道變化,各正性命一。對於這裡的命,後人註釋道:“命者,人所稟受,若貴賤天壽之屬也。
在古人的思想觀念中,人們的富貴貧賤、吉凶禍福,以及死生壽夭、窮通得失,乃至科場中舉、貨殖營利,無一不取決於冥冥之中非人類自身所能把握的一種力量,即命運是也。
命運的觀點,在古代源遠流長。由夏經商曆周,至春秋時,孔子弟子子夏說:“死生有命,富貴在天”(《論語·顏淵》)。可見孔門弟子是信奉命運的。孔子進一步指出:“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論語·述而》)。宋國的桓魑有一次想謀害他,孔子聲稱:“天生德於予,桓魑其如予何”(同上)!
總之,在孔子看來,一個人的生死存亡、富貴貧賤完全與高懸於天的命運有關,絕非塵世碌碌眾生的力量所能改變。故孔子又說:“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論語·堯日》)。
儒家祖師爺孔子是位極度信命的老夫子。按理說,孔子是個知識淵博的大儒,對於人類社會有著深刻的認識,怎麼就會信起命來呢?原來,他早年風塵僕僕,奔走列國,到處推銷自己的政治主張,很想干一番轟轟烈烈的事業。可是到了後來,當他碰了一鼻子灰以後,才深深地省悟到,命運之神竟是如此這般的厲害,然而這時他已是個五十左右的人了。“五十而知天命”,就是他從不知命到知命這一思想轉化過程的最好說明。與此同時,他不僅“知命”,他和他弟子還不遺餘力大肆宣揚“死生有命,富貴在天”,“不知命,無以為君子”,“君子屬易以俟命,小人行險以僥倖”的思想。這裡他的說教是,一個人的生死貧富,都是命里早就註定了的,作為一個君子來說,非得知命不可,否則就夠不上做“君子修的資格。正因為君子是“知命”的,所以他能安分守己,服從老天爺的安排,但是小人卻不這樣,他們不肯聽從天命,往往冒險強求,希望有幸,意得個好結果。
當然,看問題也不能攻其一點,不及其餘。《孔子袋語》記錄孔子的話說:“古聖人君子博學深謀不遇時者眾矣,豈獨丘(我孔丘)哉!賢不肖者才也,為不為者人也,遇不遇者時也,死生者命也。”這裡,他認為賢和不肖是根據才華來劃分的,乾和不幹是人們自己可以把握的,至於機遇好和不好,是時間的問題(既在對的時間遇到錯的人;或在錯的時間遇到錯的人;或在對的時間遇到對的人;或在錯的時間遇到對的人),而是死還是活,那就只得看老天的旨意了。
作為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孔子的這種天命思想,又在後來大儒孟子身上得到了新的反映。《孟子·萬章》上篇說:“莫之為而為者,天也,莫之致而至者,命也。”意思就是,沒有人叫他干,而他競幹了,這就是天意,沒有人叫他來,而他競來了,就是命運。同時他還舉例說明,堯、舜的兒子都不肖,是因為舜、禹為相的時間太長.所以堯、舜的兒子不有天下;禹的兒子啟賢能,而禹為相的時間義短,所以啟能得到天下。以上這些,都不是人力所為而自為,不是人力所致而自至。從理來說,這屬於天意,對人來說,這屬於命運。天和命。實在是一致的。在《孟子·盡心上》中,孟子還說:“夭壽不貳,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又說:“莫非命也,順受其正。是故知命者不立乎岩牆之下。盡其道而死者,正命也,桎楷死者,非正命也。”前者是說,不管命短命長,我都不三心兩意,只是培養身心,等待天命,這就是安身立命的方法。後者是說,天底下人的吉凶禍福。無一不是命運,只要順理而行,接著的就是正命。所以懂得命運的人不站立在有傾倒危險的牆壁下面。因此,儘力行道而死的人所受的是天的正命,犯罪而死的人所受的不是天的正命。這裡,孟子雖然認為天命的力量無可抗拒,但是不管怎樣,我還是應該按照我的仁義而行,不能無緣無故地白白送死。無疑,這對孔子的天命觀來說,有著補充的一面。此外,先秦諸子信命的還很多,而以儒家的勢力為最大。
命運觀經過先秦學者的一陣鼓吹,其時從上到下。從統治者到平民百姓,信命的風氣一時很盛。早在殷商時期,當時的統治者們,就已習慣於在每做一件事之前,總要先佔卜一下天意如何,是凶是吉?後來,又由於人與天地相應觀念的影響,更使得人們普遍認為,整個天下的命運和每個個人的命運,都和天時星象有關。《周禮·春官》記載:“馮相氏掌十有二歲,十有二月,十有二辰,十日,二十有八星之位,辨其敘事,以會天位。”“保章氏掌天星,以志星辰日月之變動,以觀天下之遷,辨其吉凶。以星土辨九州之地所封,封域皆有分星,以觀妖祥。”這是說馮相氏和保章氏,是專管歲時星象,並從而窺探命運從而推測人間吉凶禍禍福的一種職官。
命數,這是一個複雜而重要的概念。郭志誠等對數有一段很好的論述:“人為自然界天與地作用的產物,人在天地間生存、運動;宇宙萬物都在時間與空間中運動,人、天、地及宇宙萬物的運動無一不受著一種數的制約。古人認為,對這種數,人們可以通過卜筮等術數手段,得到神的指點和啟示,感知和認識它。”數是宇宙本質現象在度上的規定,有一定的規律可循。它是有形的,也是無形的,它是點和線,也是波和場。它是數字的學問,也是哲學的學問。它是清晰的,也是模糊的。
唐代大儒劉禹錫在《天論》中認為數是事物內部的聯繫,凡物必有數,由數可以得理,順乘其勢。他說:“水與舟,二物也。夫物之合併,必有數存乎其問焉。數存,然後勢形乎其間焉……今夫蒼蒼然者,一受其形於高大,而不能自還於卑小;一乘其氣於動用,而不能自休於俄傾。又惡能逃乎數而越乎勢邪?”又云:“吾非斯人之徒也。大凡人乎數者,由小而推大必合,由人而推天亦合。以理揆之,萬物一貫也。”可見,數是考察事物的著眼點,通過數的分析,可以知道事物的發展趨勢。
在孔子的學說中,還保存有“天命”的觀點。孔子“五十而知天命”中,知道了樂天知命,才被稱為君子。夫子到五十歲明白這個道理,一切通達了。

常用片語


1.天安門 Tiān ān mén
[Tian An Men (Gate of Heavenly Peace)] 中國北京市重要古建築。位於北京市區中央,其前的廣場是世界最寬廣、壯觀的廣場。
2.天半 tiān bàn
[Sky] 高空,如在半天之上。
俱秀出天半。——《徐霞客遊記·游黃山記》
3.天寶tiān bǎo
[The title of the Emperor Tang Xuanzong's reign] 唐玄宗李隆基的年號(公元742——755年)。
開元天寶之際。—— 宋·蘇軾《教戰守》
4. 天邊 tiān biān
[The remotest places as the ends of the earth;Beyond the horizon] 無限的空間。
你從哪裡來的,親愛的小東西?從天邊來到這裡。
5. 天兵 tiān bīng
● ● [Invincible army as troops from heaven]∶神話中指天神的兵。比喻英勇善戰所向無敵的軍隊。
● ● [Imperial troops]∶指帝王的軍隊。
6. 天稟 tiān bǐng
[Native endowments] 天資;天賦。
文詞雖少作,勉強非天稟。——蘇軾《監試呈諸試官》
天稟聰穎
7. 天朝 tiān cháo
● ● [Celestial;Imperial court]∶封建時代臣下稱本朝的朝廷;藩屬尊稱宗主。
● ● [The Taiping Heavenly Kingdom]∶太平天國自稱。
8. 天大 tiān dà
[Extremely big;As large as the Heavens] 非常大;極言其大。
天大的事我頂著。
9. 天道 tiān dào
[Spritual principles;Divine order of things] 自然規律。
天道變化。——[英]赫胥黎著、嚴復譯《天演論
10. 天敵 tiān dí
[Natural enemy] 自然界中某種動物專門捕食或危害另一種動物。
貓是鼠的天敵,寄生蜂是某些作物害蟲的天敵。
11. 天底 tiān dǐ
[Nadir] 從觀測者垂直向下與天球的交點或與天頂相距 180°的點。
12. 天底下 tiān dǐ xià
[In this world;Under the sun] 指世界上。
天底下竟有這樣的事。
13. 天地 tiān dì
● ● [Heaven and earth;Universe;World]∶天和地。指自然界和社會。
天地山川。——宋·王安石游褒禪山記
天地之聞。——清·黃宗羲《原君》
天地之大
震動天地。——明·張溥五人墓碑記
● ● [Scope of operation;Field of activity]∶比喻人們活動的範圍。
● ● [Nature;Be tween Heaven and earth] 指天地之間,自然界。
天地之精也。——《呂氏春秋·慎行論》
天地百法乎。——清·洪亮吉《治平篇》。
天地調劑之法也。
天地不能生人。
天地之所以養人也。
14. 天帝 Tiān dì
[Celestial Ruler Supreme God] 神話傳說中天上的主神。
15. 天電 tiān diàn
[Static;Atmospherics] 大氣的電現象。
16. 天頂 tiān dǐng
[Zenith] 在地球表面任一觀測點的鉛垂線向上延長,與天球相交的一點。
17. 天罰 tiān fá
● ● [Punishment meted out by God;Stand condemned by God]∶上天的誅罰。舊時帝王自謂稟承天意行事,其誅罰不臣常以此為名。
● ● [Lose one's parents]∶舊稱遇父母喪。
18. 天分 tiān fèn
[Genius;Gaft;Talent] 天資;天賦
19. 天府 tiān fǔ
[Land of abundance] 天然的府庫,比喻物產富饒。
天府之土。——《三國志·諸葛亮傳》
20. 天父 tiān fù
● ● [Heavenly Father;Our heavenly Father]∶視為始祖的男性代表或陽性本源的天國的神。
● ● [The emperor]∶天子
● ● [Father]∶對父親的尊稱。
● ● [God]∶太平天國以天父稱上帝。
21. 天賦 tiān fù
● ● [Innate;Inborn;Be endowment by nature]∶天資;資質。
數學方面的才能……主要來自天賦。
● ● [Native;Gifted]∶生來具有的;稟受於天的。
天賦的藝術才能。
有著天賦的優美嗓子。
為了適應學術上的需要,一定的天賦智能是必要的。
22. 天干 tiān gān
[The ten Heavenly stems to designate marks of order] 用於表現次序的符號,常和“地支”連用,包括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23. 天工 tiān gōng
[Work of nature;Formed by nature] 天然形成的高超技藝。
24. 天公 tiān gōng
● ● [The Heaven]∶天。以天擬人,故稱。
● ● [The ruler of heaven;God]∶神話傳說中指自然界的主宰者。
天公不作美
25. 天宮 tiān gōng
[Heavenly palace] 上帝或諸神在天上的住所;天國。
26. 天溝 tiān gōu
[Gutter] 用於屋頂的排水溝,多用白鐵皮或石棉水泥製成。
27.天鉤tiān gōu
[Skyhook] 荒謬的事物,想象為從天上掛下來的鉤子。
28. 天光 tiān guāng
● ● [Daylight;Skylight]∶日光;天空的光輝。
我們且離了這個地方,外面見見天光,可好不好?——《兒女英雄傳》
水色天光
● ● [Daytime]∶白晝
來回九十里,天光又短,一霎就黑天,…。——《老殘遊記續集遺稿》
● ● [Time of the day]∶天色
● ● [Morning;Daybreak] 〈方〉∶早晨;天亮。
● ● [Time of the day and landscape of lakes] 天色與湖光。
上下天光。——宋·范仲淹岳陽樓記
29. 天國 tiān guó
● ● [Clestial city;Kingdom of Heaven]∶基督教稱一切服從上帝的無形的人類社會。
● ● [Paradise]∶天堂;比喻理想世界。
● ● [The Taiping Heavenly Kingdom]∶太平天國的省稱。51,天庭飽滿,地閣方圓,形容人物氣度不凡。

成語


1.天崩地坼tiān bēng dì chè
● ● [Natural disasters like giant earthquakes and landslides] 天傾塌,地開裂。比喻異常災禍、不測變故。形容震天動地的巨響。
只聽得海外一個大炮如天崩地坼的一連響了百餘響。——《水滸後傳》
● ● 亦作“天崩地裂”、“天崩地坍”、“天崩地塌”、“天崩地陷”、“天崩地解”。
2. 天不絕人 tiān bù jué rén
[Heaven would not fail a man;Find one's way out from an impasse] 人生的道路千條萬條,只要努力進取,總不致陷入絕路。多指絕望境地擺脫之後的感慨。
3. 天不怕,地不怕 tiān bú pà,dì bú pà
[Fear neither Heaven nor Earth;Fear nothing at all] 只要走得端、行得正,天地間的事全然不懼怕。形容大無畏的精神。
原來姑娘天不怕,地不怕,就怕膈肢他的膈肢漥。——《兒女英雄傳》
4.天不轉地轉tiān bú zhuàn dì zhuàn
[Well meet some day] 意指以後總有見面的機會。
5.天才tiān cái
[Genius;Talent;Endowment;Gift] 天賦的才能;卓絕的創造力、想象力;天然的資質。
他有藝術天才
少有的幸運的天才如居里夫婦、達爾文、牛頓。
6. 天差地遠 tiān chā dì yuǎn
[Poles apart] 天上與地下,相距遙遠。形容差得太多、太遠、太大。
她倆的隔閡與生俱來,天差地遠,很難談得攏。
7. 天長地久 tiān cháng dì jiǔ
[Be enduring as the universe;As long as the world last] 天地的存在最為長久。用以比喻情感、友誼等與天地共存。
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白居易《長恨歌》
8. 天長日久 tiān cháng rì jiǔ
[After a considerable period of time] 天之長,日之久。比喻長期下去,時間久遠。
天長日久,這等幾間小屋子,弄一對大猱頭獅子,不時的對吼起來,更不成事!——《兒女英雄傳》
9. 天賜之福 tiān cì zhī fú
[Mercy] 被認為是一種天賜的恩惠或憐憫的仁慈。
好像全部忘記了他日常生活中的許多天賜之福。
10.天賜良機tiān cì liáng jī
[Heaven-sent chance] 天給的好機會。
可能使因天賜良機而可以寫得充實出色的巨大的題材變得索然無味。
11. 天從人願 tiān cóng rén yuàn
[Heaven carries out the desires of man] 如願以償,好似天助其成。形容客觀自然條件與主觀上要做的事恰好相一致。
“你沒帶傘怎麼沒淋著?”;“天從人願,我一下車雨正好停了。”
12. 天地良心 tiān dì liáng xīn
[From the bottom of my heart] 表白自己的用語。意為:天知地知,自己也問得過良心,確實沒有說假話、做壞事。
13. 天翻地覆 tiān fān dì fù
● ● [State of extreme confusion as the sky and the earth turning upside down;Earth-shaking]∶形容徹底的變革 。
虎踞龍盤今勝昔,天翻地覆慨而慷。——毛澤東《人民解放軍佔領南京》
● ● [In total disorder;Extreme upheaval;In sheer pandemonium]∶形容秩序極為混亂。
寶玉一發拿刀弄杖尋死覓活的,鬧的天翻地覆。——《紅樓夢》
14. 天方夜譚 tiān fāng yè tán
● ● [The Arabian Nights ]∶書名,又名《一千零一夜》,是一部阿拉伯民間故事集,其中有不少荒誕不經的地方。
● ● [An incredible story;A fantastic talk;Boastful words]∶比喻虛誕誇飾的議論;荒誕不經的說法。
鄭子云的話在他看來是書獃子的囈語,咬文嚼字、天方夜談、理想主義。—— 張潔《沉重的翅膀
15. 天府之國 tiān fǔ zhī guó
[Land flowing with milk and honey;Land of plenty] 指肥美險固、物產饒多之地。
16. 天高地厚 tiān gāo dì hòu
● ● [Profound;Deep]∶感恩戴德之詞。
天高地厚,未酬萬一。——《醒世通言》
● ● [Complexity of all thing as immensity of the universe]∶猶言高低輕重。
想起幼年這些不知天高地厚的話來,真愧悔。——《兒女英雄傳》
17. 天高皇帝遠 tiān gāo huáng dì yuǎn
● ● [The emperor is far away as the sky]∶舊指王法所難以顧及的邊遠地域。
● ● [One may do whatever he pleases without fear of the interference]∶比喻不聽管束、無法無天。
18. 天高氣爽 tiān gāo qì shuǎng
[The sky is high and the weatherfine] 形容秋天天空高遠明朗、氣候涼爽宜人。
19. 天各一方 tiān gè yī fāng
[Live far apart from each other] 通常指家庭或朋友分住在各處。
20. 天公地道 tiān gōng dì dào
[Be absolutely fair reasonable] 意即十分公平合理。

方言


粵語:tin1
客家話:[梅州腔] tien1、 [台灣四縣腔] tien1 、[客英字典] tien1、 [陸豐腔] tian1 、[客語拼音字彙] tian1 、[東莞腔] ten1 、[沙頭角腔] tien1 、[寶安腔] ten1、 [海陸豐腔] tien1。
潮州話
填2(話)妥丸1[安]

名人名言


天下為公。
孫中山先生的理念。

用法搭配


相關組詞

先天、陰天、天平、今天、天明、熱天、半天、西天、天生、明天。

相關成語

天羅地網、別有洞天、坐井觀天、天網恢恢、頂天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