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5條詞條名為陽明書院的結果 展開
- 廣西武鳴縣陽明書院
- 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山風景區內景點
- 位於九華山下
- 河南浚縣陽明書院
- 國家AAAA級風景區
陽明書院
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山風景區內景點
陽明書院位於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山風景區內,其前身為九邑會館、青原會館,迄今已有500多年歷史。明正德五年(1510年),王陽明任廬陵知縣時,在青原山講學,奠定了江右王學的發展基礎,並使廬陵成為“理學之邦”,有“東南鄒魯,西江杏壇”之譽。為紀念王陽明,廬陵人於道光十九年(1839年),在青原山建陽明書院,後幾度興廢。2012年,吉安市按廬陵古建特色在原址上原貌復建陽明書院,書院中軸線由門廳、傳心堂和五賢祠三部分構成,古色古香,美輪美奐。
陽明書院
明萬曆四十年(1612年),吉安名士鄒元標(1551-1624、吉水人,歷任刑部右侍郎、左都御史等職)、郭子章(1542-1618、泰和人,官至兵部尚書)接納寺僧本寂的建議,籌資將會館從凈居寺內遷至寺外山前。於待月橋旁,翠屏山之南,重建“傳心堂”,“五賢祠”(五賢指王守仁、鄒守益、聶豹、歐陽德、羅洪先)。祠旁建“九邑會館”,吉安府屬九縣各建一館,各館置有公田,接迎本縣學士文友。歷五十年風雨,會館破損,清康熙五年(1666年),湖西道守施閏章倡議修葺,士紳百姓聞訊,奔走相告,捐資獻物。
青原會館又經百年滄桑,失修傾塌。為重振陽明之學,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吉安知府鹿春如首倡建陽明書院。社會各界踴躍捐資,建書院於凈居寺北側,與凈居寺隔溪相望,歷三年建成。前後三進,佔地12畝,規模宏大;第二進為“傳心堂”,設“志道”、“據經”、“依仁”、“遊藝”四處學舍;第三進為“五賢祠”,祠上方建“魁星閣”。書院建成后,又“勸捐儲費,建庫儲書”,選拔吉安九縣優秀生員就讀,揚儒學精神,繼廬陵文脈。並於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聘劉繹(字瞻岩,永豐縣人,曾任提督山東學政)為陽明書院首任山長,主講書院達30年之久。同治八年(1868年),吉州太守李興元修復陽明書院,至光緒年間,科舉廢,書院停課。
1930年,紅軍學校第三分校遷至陽明書院辦學。抗戰時期,1938年秋至1944年冬,陽明書院曾為國立第十三中高中部校址和第36後方醫院,解放后,先後為青原山康復醫院,地區第二人民醫院員工宿舍。1956年,康復醫院拆除書院院門、殿閣及一排講堂建職工食堂,破壞了書院原來格局。現東院尚存一排號房,一幢講堂,西院核室尚存。1994年7月,被列為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陽明書院
據介紹,陽明理學,被譽為良知之學,倡導知行合一。復建陽明書院,是為了傳承和發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更是積極策應吉安市委市政府“三山一江”旅遊發展戰略,推進吉安中心城區休閑後花園建設,做響青原旅遊品牌的一大舉措。
陽明書院座東北朝西南,佔地12畝,建築面積2600平方米。分南北兩院,中軸線上為門斗、傳心堂、五賢祠、魁星閣,前後三進;南院為教工樓、號房、庖湢;北院為核室。
門斗是指大門。傳心堂是指先哲講學的地方。五賢祠是指王學後人舉辦重要祭祀的建築,日常供生徒祭弔及春秋兩會主講的地方,五賢是指王守仁、鄒守益、羅洪先、聶豹、歐陽德。號房是指考棚,考試的地方。庖湢是廚房和衛生間。核室,一樓為教室、二樓為藏書的地方。
陽明書院正面的兩幅字“東南鄒魯”“西江杏壇”是當時為全國講會中心之一的榮譽。鄒、魯是孔子、孟子家鄉的雅稱,泛指有文化的地方。東南是指陽明書院所在地。杏壇是孔子聚徒講學的地方,也是指教書育人的地方。西江,指江西。五賢祠二樓的魁星閣。象徵著當地文化昌盛,傳說魁星降臨賜福,讓廬陵文運昌盛。魁星是指北斗星中的前四星,主管文運功名祿位。“江右王學”,江右是指江西的別稱,等同西江,王學發展有四個區域,浙江的紹興、江西的吉安、廣州的潮州、江蘇的泰州,最成熟,最核心的地方在江西吉安。講學是指對精英講課,講會是針對普通的民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