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為潔
俞為潔
俞為潔,女,1963年6月11日出生於浙江省杭州市。1985年畢業於浙江大學歷史系文物、博物館專業,獲歷史學學士學位。同年考入浙江大學攻讀碩士學位,師從中國水稻史專家游修齡教授,學習中國農業史,1988年畢業並獲農學碩士學位。1988年至2003年6月,在浙江省博物館工作,主要從事史前文化的研究和陳列,重點研究河姆渡文化和良渚文化。2000年評聘為研究員,2001年至2003年6月任歷史部主任。2003年7月調入浙江省社會科學院歷史所工作。
俞為潔歷任浙江省考古學會第三屆理事、浙江省越國文化研究會副秘書長、浙江省國際良渚學中心副主任。 1996年加入中國民主促進會,現任民進浙江省省直文化支部副主任,文化出版工作委員會副主任,民進浙江省第七屆委員會委員。至今已發表文章、論文40多篇,有些還被國外雜誌翻譯、轉載,《本市博物館的服務現狀和改進思路》一文獲浙江省"鄧小平理論與文物工作--全省文博理論研討會"論文二等獎。(詳見附表一)
參與多本書籍的寫作,其中《浙江七千年》一書受到多方好評。(詳見附二)
參與多個課題的研究,其中中日合作的"稻之源"研究課題曾引起中日兩國農史界的廣泛關注。(詳見附表三)
完成多個陳列展覽的設計、布置,其中《浙江七千年》入選"2000年全國十大精品展",並獲"最受觀眾歡迎獎"。(詳見附表四)
幾次組展出國並應邀作學術講座。(詳見附表五)
(一)在國內發表的文章論文
1. 《豬的馴化及其在"六畜"中的地位變遷》,《古今農業》1988年1期。
2. 《中國素食》,《浙江省博物館館刊》1989年。
3. 《瓜與甜瓜》,《農業考古》1990年1期。
4. 《鳥圖騰的起源及崇拜對象--試論河姆渡文化之鳥圖騰》,《民俗研究》1990年2期。
5. 《漢墓出土"西瓜子"再研究》(合作),《東南文化》1991年1期。
6. 《試論河姆渡盆栽五葉紋植物》,《農業考古》1991年1期。
7. 《河姆渡遺址出土的菱角及相關問題的討論》,《農業考古》1992年1期。
8. 《河姆渡的穀物收割與加工》,《農業考古》1992年3期。
9. 《"北瓜"小析》,《農業考古》1993年1期。
10. 《古人對飯後茶的認識--從蘇軾的飯後茶經驗談起》,《農業考古》1993年2期。
11. 《中國古代西瓜品質資源調查》,《農業考古》1993年3期。
12. 《民俗同化問題淺析》,《民俗研究》1993年3期。
13. 《杭州灣地區新石器時代農業概述》,《古今農業》1993年1、2期連載,1999年又入選《浙江文博七十年文萃》(浙江大學出版社,1999年)。
14. 《河姆渡時期稻田的獲取和整治》,《古今農業》1993年4期。
15. 《河姆渡遺址稻的硅酸體分析》(合作),《浙江農業大學學報》1994年1期。
16. 《河姆渡碳化稻中普通野生稻穀的發現》(合作),《農業考古》1994年3期。
17. 《河姆渡文化豬形塑及豬形圖案裝飾新探》,《農業考古》1994年3期,1998年又入選《河姆渡文化研究》(杭州大學出版社,1998年)。
18. 《東南地區遠古夷越人及其後裔的尚左習俗--兼論中國歷史上的尚左尚右之爭》,《東方博物》第1輯,杭州大學出版社,1997年。
19. 《木牛軛形器和石斜把破土器的再研究》,《浙博天地》1997年4、5期連載。
20. 《太湖地區新石器時代的水稻硅酸體形狀特徵及其稻種演變初探》(合作)《農業考古》1998年1期。 21. 《關於史前幾種植物遺存的說明》,《中國文物報》1998年7月22日第3版。
22. 《玉玦、玦形牌飾及貝形腰飾》,《浙博天地》1998年4期。
23. 《毛昭晰教授談中韓海上稻米之路》,《浙博天地》1998年6期。
24. 《虎、豹之辨--良渚玉器獸面紋辨析》,《東方博物》第2輯,杭州大學出版社,1998年。
25. 《良渚人的人體裝飾品及衣冠服飾初考》,《良渚文化研究--紀念良渚文化發現六十周年國際學術討論會文集》,科學出版社,1999年。
26. 《良渚文化植物遺存的研究》,《良渚文化論壇》1999年第1輯。
27. 《良渚玉璧是一種權貴間的送葬禮品》,《良渚文化玉璧研究論文集》,1999年。
28. 《太湖地區部分新石器時代遺址水稻硅酸體形狀特徵初探》(合作),《中國水稻科學》1999年1期(第13卷)。
29. 《河姆渡文化植物遺存的研究》,《東南文化》2000年7期。
30. 《文明的根基--稻作文化》,《中國文物報》1999年11月14日。
31. 《有關玉玦佩戴法的探討》,《浙博天地》1999年8期。
32. 《神秘的良渚文化》,《浙博天地》2000年1、2合期。
33. 《良渚玉璧功能新論》,《東方博物》第5輯,浙江大學出版社,2000年。
36. 《史前江南人飲食生活雜談》,《東方美食·學術版·飲食文化研究》2001年2期。
37. 《龍游石洞窟研究》(合作),《東方博物》第6輯,浙江大學出版社,2002年。
38. 《浙江採石業歷史概述》,《東方博物》第6輯,浙江大學出版社,2002年。
39. 《良渚文化植物遺存研究之二》,《良渚文化論壇》,浙江古籍出版社,2002年。
40. 《本市博物館的服務現狀和改進思路》,待刊,獲浙江省"鄧小平理論與文物工作--全省文博理論研討會"論文二等獎。
(二)在國外發表的論文
1. 《杭州灣地區新石器時代農業概述》,1995年被日本《耘機》1995年6號全文轉譯。
2. 《良渚文化期の農業》,日本《日中文化研究》1996年11號。
3. 《中國東部地區半月形石刀初探》,韓國《古文化》1998年第51輯。
(三)編譯的論文
1. 《通過寄主--寄生關係尋找甜瓜屬的基因中心》(譯文),《農業考古》1990年1期。
3. 《有顏色的棉花》,《科學24小時》1996年2期。
1.1992年,"浙江文物精品展"赴日本櫪木縣展出,負責《浙江文物精品展圖集》史前部分的撰稿。
2.參與《本草綱目補正》(梅全喜主編,中醫古籍出版社,1993年)的編寫,並任該書編委。具體撰寫5篇:《周定王非周憲王》、《粱非粟》、《回回豆並非豌豆》、《胡蘿蔔非元時傳入》、《都咸子條引文有誤》、《<名醫別錄>載永嘉寒瓜非西瓜》。
4.《浙江七千年》,負責史前部分撰稿,浙江人民美術出版社,1994年。
5.1997年,"中國浙江文物展"赴日本福井縣展出,負責《中國浙江文物展圖集》史前部分的撰稿。
6.《浙江省博物館》,負責史前部分撰稿,浙江攝影出版社,2000年。
7.《中國博物館陳列精品圖解》,負責撰寫《"浙江七千年"誕生記》,文物出版社,2002年。
8.《20世紀中國考古十大發現》,浙江古籍出版社,2001年。具體撰寫3篇:《古老的中國猿人--北京人》、《華夏史前文明之光--仰韶文化》、《千古不朽的神奇女屍--馬王堆漢墓》。
1991-92年,中日合作的"稻之源"研究課題,通過電鏡檢測,首次在河姆渡遺址出土的稻穀遺存中發現了野生稻,並據此提出了稻作農業的"長江下游起源說",在中日兩國都引起了很大反響,日本的《靜岡新聞》(1991年7月11日)和中國的《浙江日報》(1991年8月31日)對此均作了報道,課題論文為《河姆渡碳化稻中普通野生稻穀粒的發現》。
1997-99年,中日合作的"太湖地區史前水稻硅酸體研究"課題,通過對各遺址出土水稻硅酸體的檢測分析,以推測太湖地區史前稻種的演進過程,課題論文為《太湖地區新石器時代的水稻硅酸體形狀特徵及其稻種演變初探》、《太湖地區部分新石器時代遺址水稻硅酸體形狀特徵初探》、《河姆渡、羅家角兩遺址水稻硅酸體形狀特徵之比較》。 2000年至今,浙江省社聯的"龍游石窟的考察、研究"課題,通過對龍游石窟本身及省內相關遺跡的考察,結合浙江的採石歷史,以令人信服的第一手材料,證明了龍游石窟是古代的一個採石場,已發表《龍游石洞窟研究》、《浙江採石業歷史概述》等課題成果。
1.1997年完成"東方文明的曙光"良渚文化精品展陳列設計稿。
2.1998年完成"河姆渡文化"和"良渚文化"外展陳列設計稿。
3. 1999年,浙江省博物館主樓改陳,完成《浙江七千年》文物陳列設計(史前部分)及布展。此展入選"2000年全國十大精品展",並獲"最受觀眾歡迎獎"。
1.1992年,應邀參加在日本靜岡舉行的"稻之源"國際學術研討會,大會發言的題目是"河姆渡時期稻田的獲取與整治"。同時設計、組織了一個小型文物展"河姆渡的稻作農業"赴日展覽,以配合大會的研討和宣傳。
2.2001年,應邀參加日本大分縣國東町安國寺遺址公園的開幕式,並作了題為"河姆渡文化"的學術講座。同時與日方合作,設計、組織了"河姆渡文化與安國寺集落世界"文物展在大分縣國東町展出,其後又分出此展的河姆渡文物,獨立組展,在東京展出。
3.2002年,赴美考察,洽談有關展覽引進和推出方面的業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