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興

明末清初詩人朱之瑜創作的詩

《漫興》是明末清初詩人朱之瑜創作的一首五言律詩。此詩首聯敘事,寫被迫離鄉遠去;頷聯寫在日本的生活,鑽研古籍,回國無望;頸聯抒懷,寫對時間的流逝、故友的難逢;尾聯寫鄉書的不達,產生重重哀怨。全詩語言質樸,風格凄婉,表現了作者濃烈的鄉思和愛國情懷。

作品賞析


此詩前四句寫東渡日本的新鮮、欣慰的感觸。“遠逐徐生跡,移舟住別峰。”“遠逐”,見出道途遼遠,也見出遠逐中作者的興緻。他說自己是追逐千年前徐福的足跡來的,此行亦是尋仙了,傳說三神山是可望而不可及的,當接近它時,“風輒引船而去,終莫能至”(《漢書·郊祀志》),而作者則能“移舟住別峰”,即表示是難得的奇遇。
下面寫他到達后發現了“遺書”,這又是奇異的事。“遺書搜孔壁”,似是顯示了日本亦為儒風所被,亦是一“禮儀之邦”,這更叫作者感到欣喜、驚奇。“仙路隔秦封”,這裡他明確地稱日本為“仙路”,在他的意識里自己就是徐福或徐福的同時代人了,所以說是“隔秦封”,同時他又可能將自己幻化為桃花源中人————“贏氏亂天紀,賢者避其世”(陶淵明《桃花源詩》)。這裡是一個與虎狼之秦相隔絕的地方,聯繫上句,還是一個“俎豆猶古法,衣裳無新制”(《桃花源詩》)的保存上古文明的地方,這是作者表示他感到慶幸。作者在明亡后避地日本,產生這些感觸、幻覺,是很自然的。
后四句寫羈留日本對故鄉、故國的懷念。這懷念之情由流水興起:“流水去無盡,故人何日逢?”此處有類似徐幹“思君如流水,何有窮已時”(《室思》)之詩意,作者亦像徐幹思念故人的心緒那樣綿綿無盡。這流水之興來得自然而熨貼。“鄉書經歲達,離恨轉重重。”上句照應起筆的“遠”字,下句關鍵在“轉”字上面,說到作者避地日本初來時心情是欣慰的、慶幸的,但此處畢竟是異邦,“雖信美而非吾土”(《登樓賦》),懷念鄉國自是不免,時間越長,離恨越濃。這是人情之常。又,作者起初幾次東渡日本,是“有意於經歷外邦,而資恢復之勢”(《舜水先生行實》),也就是借兵復明,本無長久居留之意,但結果很不順利,淹留經年,這裡的“離恨”又有特定的憂念國事的內容。上下幅四句所表現的情緒看來有些抵觸,但從這些背景上來理解,就能貫通了。后四句所寫,又有些像《桃花源記》中那個漁人,他欣喜地發現這塊樂土,但塵心未改,不久又思念起家鄉。作者亦然,他也不能忘情於淪陷的祖國,忘情於受苦受難的同胞。此詩就是寫他東渡日本的複雜心情。
此詩充滿了濃烈的思鄉之情,表現了作者堅定的愛國情懷,語言質樸,風格凄婉。而且詩題為《漫興》,寫得很隨意,又很有興緻,是一篇頗耐諷詠的好作品。

創作背景


這首詩見於張廷枚《國朝姚江詩存》,知是未定居日本前作。作者於清順治十六年(1659年)定居日本,此前曾數次東渡。此當是起初赴日本時寫的。

作者簡介


朱之瑜(1600年11月17日-1682年5月23日),字楚嶼,又作魯嶼,號舜水,浙江餘姚人,明末貢生。因在明末和南明曾三次被皇帝特徵,未就,人稱征君明朝學者、教育家。
朱之瑜從小聰穎好學,卻輕視功名。清軍南下江南后,朱之瑜積極從事抗清鬥爭,先是追隨隅拒舟山魯王,後來又參加抗清名將鄭成功張煌言的北伐戰鬥。明永曆十三年(1659年),朱之瑜看到清政權日趨堅固,復明無望,為了保全民族氣節,毅然辭別國土,棄離故鄉,流亡日本。他的學問和德行得到了日本朝野人士的禮遇和尊重,水戶藩藩主德川光圀聘請他到江戶(今東京)講學,執弟子禮,許多著名學者都慕名來就學。
朱之瑜講學的書札和問答由德川光國父子刊印成《朱舜水文集》二十八卷。與黃宗羲王夫之顧炎武顏元一起被稱為“明朝中國五大學者”。
永曆三十六年(公元1682年)四月,即顧炎武辭世三月後,朱之瑜在日本大阪逝世,享年83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