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仁縣

青海省黃南藏族自治州轄縣級市

同仁,青海省黃南藏族自治州轄縣級市,藏語俗稱“熱貢”,意為夢想成真的金色谷地,位於青海省東南部,是州人民政府所在地。東鄰甘肅省夏河縣,西連貴德縣南接澤庫縣,北與循化縣尖扎縣接壤,距省會西寧市約181公里。轄3鎮、8鄉,共72個行政村、6個社區,2018年總人口9.4萬人,面積3275平方公里。

同仁是青海省唯一的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藏文化的源生地、全國第三個國家級、西部唯一一個文化生態保護區、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中國民間藝術之鄉。旅遊景點主要有隆務古城、保安古鎮、郭么日古堡、隆務寺、吾屯寺、吾屯下寺、年都乎寺、曲庫乎溫泉、旺加寺、扎毛麻什當蝴蝶灘、麥秀森林公園、雙朋西丹霞風貌、根敦群培故居、朱仲祿故居等;區縣級以上非物質文化遺產達34項,各類文物保護單位達41處,熱貢藝術、藏鄉六月會、土族於菟舞、熱貢藏戲被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同仁刻板印刷技藝入選國家非遺名錄,苯教法舞、保安社火、佛教音樂等入選省級非遺名錄。

2017年,同仁市地區生產總值達29.07億元,同比増長3.9%。其中:第一產業増加值4.4億元,増長5%;第二產業増加值5.69億元,増長7%;第三產業増加值18.98億元,増長2.7%。

歷史沿革


同仁縣
同仁縣
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先零羌進入大小榆谷,同仁縣境成為先零羌的居牧地。
蜀漢延熙十七年(公元254年)今同仁地區歸屬漢。
北周建德五年(公元576年),北周在今化隆縣群科鎮設廓州總管府,其轄區達今同仁縣地區。
唐景龍三年(公元709年),唐划九曲之地予與吐蕃,今同仁縣境遂屬吐蕃所轄。
天寶十二年(公元753年)夏五月,隴右節度使哥舒翰統兵攻吐蕃,拔洪濟、大莫門等城,悉收九曲之地。
天寶十三年(公元754年)七月置洮陽、澆河兩郡,今同仁縣境屬澆河郡轄地,還在保安鐵城山置振武軍、在曲庫乎一帶置曜武軍。
會昌二年(公元842年),薩迦絳曲智布在都乎鄉曲瑪村建當格乙麻寺。
咸通七年(公元866年)十月,拓拔懷光入廓州殺論恐熱,吐蕃對青海東南部地區的統治宣告結束。宋元符二年,河南大首領邊廝波結等以河南講朱、一公、錯鑿和丹巴四城降宋,今同仁縣境歸宋轄。
金天元九年(公元1131年),金兵攻佔河州等地,今同仁縣境歸屬金統治歷九十年。南宋理宗寶慶三年、元太祖二十二年(公元1227年)三月,成吉思汗所部攻佔河湟地區,設治河州,今同仁縣境歸屬蒙古汗國
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五月,明朝相繼攻克河州、西寧、循化、貴德等地,河州以西藏族諸部悉數歸降明朝。是年,正式創建隆務寺。
民國十三年(1924年),隆務地區回族群眾集資修建隆務清真寺。
民國十八年(1929年)9月14日,同仁縣正式成立。
1949年9月22日,同仁縣人民政府成立。
2006年8月,撤銷牙浪鄉,併入隆務鎮
2020年6月,經國務院批准,民政部批複同意撤銷青海省黃南州同仁縣,設立縣級同仁市,,其隸屬關係、管轄範圍、政府駐地均不變。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同仁縣位於青海省東南部,黃南藏族自治州中部隆務河岸,距省會西寧171公里。南北長約85公里、東西寬約75公里,全縣面積3275平方公里,東與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縣為鄰,西於海南藏族自治州貴德縣接壤,南臨澤庫縣,北連尖扎縣和海東地區循化撒拉族自治縣,地理坐標東經101°38′~102°27′,北緯35°01′~35°47′。

地質地貌

同仁縣形似楓葉,東、西部山區地形起伏連綿,山巒重疊,中部為隆務河河谷地區,高矗的夏瓊山和阿米德合隆山由南向北延伸,隆務河縱貫全境南北。地勢南高北低,最高海拔4767米,最低海拔2160米,相對高差2607米,構成天然階梯。依地形全縣可分為河谷川地、低山溝壑淺山地、中高山腦山地、高山牧場四個區域。

氣候

同仁縣氣候屬大陸性高原涼溫、冷溫半乾旱氣候,其特點是溫度垂直變化明顯,地區差異顯著,氣溫日差較大,光照充足,日照強,降水變率大,雨熱同季,有冷溫季和乾濕季之分。
同仁縣
同仁縣
同仁縣年平均氣溫5.6℃,最冷月平均氣溫-7.3℃,最熱月平均氣溫16.2℃,1975年12月14日出現極端最低氣溫-23.0℃,2000年7月24日和25日出現歷年極端最高氣溫35.0℃。年平均降水量401.4毫米,其中5-10月降水量355.1毫米,佔全年的88.8%。年平均相對濕度56%,最小相對濕度為0。無霜期短,年平均無霜期134天。全年日照時數2548.7小時,占可照時數的57%。年平均風速1.5米/秒,最多風向NE風。年平均蒸發量為1397.3毫米。年雷暴日數44.1天。

水文

同仁縣10條較大河流分屬於隆務河、大南曼河兩個水系。

自然資源


土地資源

據國土資源局統計,全縣總面積319500公頃,其中:耕地面積9492.80公頃,園地面積29.24公頃,林地53063.48公頃,草地242821.05公頃,城鎮村及工礦用地1984.27公頃,交通運輸用地882.83公頃,水域及水利設施用地2053.44公頃,其他土地9173.00公頃。全縣基本農田面積7828公頃,保護率達83%。

水資源

同仁縣10條較大河流分屬於隆務河、大南曼河兩個水系。隆務河為黃河一級支流,大南曼河為黃河二級支流,兩水系多年平均流量為24.9540立方米/秒。同仁縣多年平均年降水量15.1490億立方米,多年平均自產水3.5392億立方米,摺合年均徑流深110.19毫米,境內多年平均徑流量3.5392億立方米。

草地資源

同仁縣
同仁縣
同仁縣草場資源豐富,擁有天然草地477.03萬畝,佔全縣土地總面積的91.1%,草地可利用面積450.98萬畝,占天然草地總面積的94.54%。從草地質量綜合評定來看,同仁縣天然草地質量較好,其中Ⅱ等草地面積最大,佔全縣天然草地總面積的48.66%,Ⅲ等草地居第二位,佔33.62%,Ⅰ等草地位居第三,佔13.96%,劣等草地面積較小。平均畝產鮮草207.27公斤,其中夏秋草地平均畝產草210.40公斤,冬春草地平均畝產草204.27公斤。

礦藏資源

同仁縣礦產資源豐富,是青海省十大礦產資源開發重點縣之一。截止2011年,已開發利用的礦產有金、銅、鉛、鋅、建築用砂石、磚瓦用粘土等6種。截止目前,全縣設各種採礦權24家、探礦權14家,企業規模小,效益不佳,探礦工作程度低,礦產資源儲量目前正在抓緊勘探。

行政區劃


截止2011年,同仁縣轄2個鎮、9個鄉(其中,3個純牧業鄉):隆務鎮、保安鎮、蘭采鄉、雙朋西鄉、扎毛鄉、黃乃亥鄉、曲庫乎鄉、年都乎鄉、多哇鄉、瓜什則鄉、加吾鄉,72個行政村,6個社區。
2011年同仁縣轄區行政區面積、人口、村(社區)明細表
鄉(鎮)面積(平方公里)村(社區)(個)
隆務鎮10516措玉、加倉瑪、吳屯下庄、吳屯上庄、加毛、隆務庄、向朝陽、牙浪、乙里、娘洛、阿寧;隆務街社區、熱貢路社區、四合吉社區、青年路社區、河東路社區
保安鎮31915群吾、卡加、賽加、東干木、新城、浪加、銀扎木、卧科、尕則敦、夏尕隆、相曲、全都、城內、城外;保安社區
加吾鄉1526加吾崗、吉倉、俄毛、東維、江日、協治
年都乎鄉1696曲瑪、錄合相、夏布浪、尕沙日、年都乎、郭麻日
曲庫乎鄉2248江什加、江龍、江龍牧業、瓜什則、木合沙、古德村、索乃亥、多哇
蘭采鄉4083土房、蘭采、還去乎
瓜什則鄉4066力吉、賽慶、阿旦、郭進、尕什加、西合來
多哇鄉9376交隆務、尖德、東衛、曲那、卡什加、直躍
扎毛鄉2184扎毛、霍爾、立倉、卡蘇乎
雙朋西鄉2534雙朋西、環主、寧他、協治
黃乃亥鄉844日秀瑪、瓊吾、阿吾乎、奴讓村

人口民族


同仁縣是一個藏民族聚居區。據統計,2011年末藏族人口65135人,漢族7597人,土族10308人,回族3631人,撒拉族1552人,保安族451人,蒙古族162人,其他183人。農牧業人口60780萬人。

經濟


綜述

2012年上半年,同仁縣全縣完成地區生產總值54530萬元,比2011年同期增長7.2%,完成年計劃的32.83%。其中:第一產業完成增加值5560萬元,比2011年同期增長2.46%;第二產業完成增加值6160萬元,比2011年同期增長5.98%;第三產業完成增加值42810萬元,比2011年同期增長7.98%。

第一產業

同仁縣
同仁縣
2012年上半年,同仁縣實現農牧業總產值13276萬元,比2011年增加1090萬元,比2011年同期增長8.95%。其中:農業總產值(現價)9334萬元,增加1416萬元,比2011年同期增長17.88%;農作物播種面積108016畝,增加1043畝,增長0.98%。畜牧業總產值(現行)3517萬元,比2011年減少351萬元,比2011年同期下降9.08%;牲畜存欄45.80萬頭(只匹),增長1.67%,其中:大牲畜7.65萬頭(匹),比2011年同期增長0.66%;小牲畜38.15萬隻,比2011年同期增長1.87%。

第二產業

2012年上半年,同仁縣完成工業企業總產值(現價)4345.3萬元,比2011年增長23.08%,增速比1-5月提高6.7個百分點,完成年計劃的37.15%,其中:完成輕工業產值390萬元,比2011年同期增長20%;重工業產值3955.3萬元,比2011年同期增長23.39%。完成工業增加值1738.1萬元,比2011年增長25.85%,完成年計劃的38.14%。累計實現工業企業銷售產值4193.6萬元,比2011年增長30.78%;產銷率96.51%,比2011年同期增長5.71%。

第三產業

同仁縣
同仁縣
2012年上半年,同仁縣實現消費品零售額9843萬元,比2011年增長13.9%,完成年計劃的48.41%。上半年,累計實現城鎮社會消費品零售額6890萬元,比2011年同期增長13.88%,佔零售總額的70%;農村社會消費品零售額2953萬元,比2011年同期增長13.9%,佔零售總額的30%。實現零售業零售額5794萬元,比2011年同期增長13.4%,佔零售總額的58.87%;批發業消費品零售641萬元,比2011年同期增長16.33%,佔零售總額的6.5%;餐飲業零售額3408萬元,比2011年同期增長14.36%,佔零售總額的34.63%。

文化


同仁縣是以藏民族為主的多民族聚居區,自明清以來,逐步形成以隆務寺為中心的政教合一體制,各民族文化在這裡相互融合,交相輝映,豐富多彩,民族文化的多元性是其特點之一。同仁地區交通相對閉塞,經濟文化落後,古老的原始文化保存較好。
同仁縣是“熱貢藝術”的發祥地,是藏族畫家之鄉,是青海唯一的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現有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1處(隆務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1處。藏鄉民間“六月會”和以唐卡、堆綉、雕塑為主的“熱貢藝術”光彩奪目。

社會


教育事業

截止2011年,同仁縣有中小學90所,其中完全中學1所,九年一貫制學校7所,初級中學1所,完全小學51所,初小(小學只設1-3年級稱之為初小)30所。在校中小學生13620人,其中高中在校生726人,初中在校生3122人,小學在校生9772人,教職工966人,其中專任教師921人。
2015年至2018年,同仁市共投入1.8759億元實施校安工程、改薄工程、標準化建設、初中校舍改造等各類教育基礎設施建設項目,投入薄弱化學校儀器裝備項目資金1378.2萬元和學校信息化建設項目資金1372萬元,配備了全市中小學教學儀器設備、圖書、電腦、觸摸電視、電子白板及錄播教室設備等,實現了多媒體教學設備“班班通”、計算機教室、數字教育資源全覆蓋。
截至2018年,同仁市5所學校的征地拆遷工作已全面完成,有效解決了運動場地面積不足的問題。50所學校粉刷、校園硬化開工建設,10所學校圖書室項目已全部完成。輪崗交流校長、教師45人,三年累計培訓教師3400餘人次。
2019年一季度,同仁市紮實推進堅持教育均衡發展,持續加強中小學教育布局調整工作,鞏固提升全國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縣驗收成果。加快學前教育發展,在全市推行“村辦公助”的學前教育模式。全力推進“控輟保學”清零行動,義務教育階段入學率99%。

文化事業

2018年,同仁市鼓勵民間投資興建有規模以上畫院18家,培養文創產品開發企業30家。聯合省內外大中專院校,開設熱貢藝術專業,以產學研的培養模式,培訓各類熱貢藝術人才2686人,扶持文化旅遊龍頭企業4家,建成各類非遺傳習中心26個。2017年以來在國內外舉辦參加各類宣傳推介活動49場次,在全國各地開設了200多家熱貢藝術窗口。

醫療衛生

2011年,全縣共有醫療機構16個,即縣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衛生監督所、縣政府機關門診,13所鄉鎮衛生院,其中有3個中心衛生院,4個社區衛生服務站。擁有衛生技術人員145人,其中執業醫師55人,執業助理醫師5人,註冊護士32人,平均每千人擁有衛生技術人員1.63人;全縣72個行政村,有92個自然村衛生室,鄉村醫生97人;全縣各衛生單位共有臨聘人員60人。全縣衛生服務人口為8.9萬人,共擁有病床68張,每千人擁有醫療床位0.76張。
同仁縣
同仁縣
2011年基層醫藥藥品零差率銷售全面實施,縣、鄉、村三級醫療衛生機構國家基本藥物制度實現全覆蓋,鄉村醫生補助扶持政策得到落實。新擴建村級衛生室24所,74個村(居)衛生室達到甲級衛生室標準。11項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全面開展,建立城鄉居民標準化電子健康檔案6.22萬人,基本公共衛生服務人均補助標準由15元提高到25元,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和城鎮居民醫療保險籌資標準提高到人均300元,城鎮居民醫療保險實現“一卡通”。新農合參合率99.2%。完成農村改廁1366座。
2019年9月30日,同仁市人民醫院掛牌,總建築面積2485平方米(共6層),設有門診部、住院部、內科、兒科、中醫科、計免科、婦幼保健科、公衛科、功能科等10個科室,有醫師14人,護士7人,藥劑師2人,影像技師1人,擁有全自動生化分析儀、血細胞分析儀、特定蛋白儀等設備,核定床位25張,開放床位36張,承擔著全縣近4萬群眾的醫療、保健、免疫預防、社會防疫、衛生監督等工作,年門診接診能力可達9000人次。
截至2019年12月,同仁市有多哇鎮衛生院(東維村衛生室)、加吾鄉衛生院(俄毛村、吉倉村、滿倉村衛生室)、曲庫乎鄉衛生院(木合沙村、多哇村衛生室)、隆務鎮衛生院(措玉村衛生室、隆務庄村衛生室)等醫療及研究機構。

社會保障

截止2011年底,同仁縣實際參加農村牧區社會養老保險22625人,征繳基金188.37萬元,累計為6048人60歲以上的農牧民發放基礎養老金436.8萬元,參保率達到76%。全縣城鎮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實際參保人數1060人,征繳基金63.99萬元,累計為805名60歲以上城鎮居民發放基礎養老金19.7萬元。全縣參加失業保險人數為2525人,徵收失業保險基金306萬元。去年全年按時足額發放失業保險金410人次27.4萬元,發放率達100%。
截止2011年底,參加職工醫保的職工達到4840人,參保率為86%;參加居民醫保的城鎮居民9495人,參保率達92%;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的農牧民群眾59539人,參合率達100%。
2020年1至5月,同仁市城鎮新增就業180人,城鎮失業人員再就業154人;舉辦線上高校畢業生能力提升培訓班1期,培訓102人;組織引導農牧區勞動力轉移就業4310人(次),實現勞務收入1226.64萬元。

科技發展

同仁縣
同仁縣
2011年獲得科技富民強縣項目585萬元,其中科技部資助258萬元。利用科普文化知識普及宣傳、農業技術諮詢服務,科普大篷車向農牧民群眾展出了80餘塊科普展板,近280餘名農牧民觀看了展板並參加了科技培訓。聘請藝術大師,制定科學研究計劃與科技技能培訓計劃,聯合培訓熱貢藝人200餘名,成立同仁縣崗堅文化藝術開發有限責任公司,年產8600幅精品唐卡、5000幅堆綉;同仁縣仁俊熱貢藝術有限責任公司,年產石木雕3800件。

新聞媒體

同仁縣廣播電視站,現有職工15人,其中副高級職稱2人,中級職稱3人,助理職稱9人。廣播電視覆蓋率由原來的71%增加到94.81%,電視覆蓋率由原來的60%增加到98.1%。至2011年同仁縣廣播電視站先後在全縣11個鄉鎮、43個行政村、93個自然村中對20戶以上、50戶以下的自然村全面實施了村村通廣播電視“直播衛星”工程,解決了5236戶自然村農牧民收看電視難的問題。截止目前,同仁縣“村村通”廣播電視工作全面實施,廣播電視覆蓋6779戶、40613人,覆蓋率分別達到94.8%、98.1%。

基礎設施

截止2011年底,全縣公路總里程達到934公里,其中:省道159公里,佔17%;縣道179公里,佔19%;鄉道307公里,佔33%;村道269公里,佔29%;專用道20公里,佔2%。公路密度為28.52公里/百平方公里。以縣府所在地隆務鎮為中心,以“一縱一橫七連”為路網主骨架,鄉村和專用公路為支脈,外連周邊、內接城鄉的公路網基本形成。改革開放以來,累計完成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投資5.86億元,新建和改造各類公路1079.28公里。

旅遊


郭么日古堡
保安鐵城山
保安鐵城山
郭么日古堡位於同仁縣城北8公里,是熱貢歷史文化名城景區、國家文化產業示範基地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熱貢藝術的發祥地之一。古城堡城牆為夯土板築,東西長260米,南北寬180米,高為11米,根基厚為4米,開東、西、南三門,其中東門為正門以紅銅鑄造(故郭麻日意即紅色之門)。古堡內巷道相互貫通,每戶僅有2分地為土木二層“廊房式”結構建築,共住189戶人家。
保安鐵城山
保安鐵城山是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位於保安鎮保安村河西鐵城山上,距離同仁縣城12公里。唐景雲元年(710年),吐蕃東擴時,在鐵城山築城,駐軍設防,作為東進的前哨。唐天寶十三年(754),哥舒翰擊敗吐蕃,在原址內建“振威軍”。唐至德元年(756),復陷於吐蕃,后鐵城幾易其主。宋朝時又修築碉堡、門樓、營房、操場等。元、明、清各朝代加修城防,又駐軍防守。
隆務老城區
隆務老城區
隆務老城區
隆務老城區: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始建於隆務河北岸一級階地,城區乾淨、整齊、緊湊。是西藏文化、西域文化與中原文化的融會地,各種文化曾在這裡衝突、滲透、交流、吸收。“隆務”是藏語,漢譯有“集中,彙集”之意,還有將其意譯為“良田多多”或“從事農業的藏族”云云,歸納而言,定義為“良田集中之地”。
卧科寺
卧科寺:藏語稱“托加扎西群培朗”,意為“卧科吉祥宏法洲”。位於縣城東北15公里的保安鎮下庄村的背側山坡下。建於明成化二十一年(公元1485年),距今已有500多年的歷史。《安多政教史》稱之為“托加噶爾”,與年都乎、郭麻日寺、尕沙日寺並稱為“四寨子寺”,有第一世全都堪布初建。該寺於1958年拆毀,1983年重建大經堂55間,舍19院95間,現有寺僧40人(內完德20人)。
熱貢藝術館
熱貢藝術館
熱貢藝術館
熱貢藝術館始建於1982年,1985年6月成立了“黃南州熱貢藝術館”“黃南州熱貢藝術研究所”,是青海省唯一的藏畫研究機構。原中共中央總書記胡耀邦於1986年視察黃南時為該館題寫了館名,著名美術家朱乃正先生題寫了所名。其主要職能是對熱貢藝術的歷史發展,藝術人生和作品分佈,失落情況調查研究,挖掘、搜集、整理、徵集藝術精品,作好熱貢藝術的宣傳,積極開展工藝美術研究和學術交流工作,負責培養藝術後備人才。
秀關寺
秀關寺藏語稱“秀關德欽卻吉頗章”(秀關寺大樂法殿)或“扎西宗(吉祥寨),意為“晶寺”,得名於寺院所在山體多晶體岩石。寺院坐落於隆務鎮東北31公里處,在今雙朋西鄉北10公里還主村后的秀關山坡上。約建於清初,據記載由第一世夏日倉噶丹嘉措(1607~1677)的上首弟子曲瑪貢欽·羅桑嘉措倡建,初建有普見佛堂。曲瑪貢欽(亦作初麻倉)為本縣曲瑪村人,以修行得道著稱,獲得轉世資格,其第二世羅桑丹增,亦曲瑪村人,曾修建該寺大經堂;第三世根敦赤列倫珠,曾任循化文都寺法台,成為文都寺十大活佛系統之一;第四世羅桑托美楚臣,雙棚西村人,學經於扎西其寺,博通佛學,兼通藏醫,晚年苦修於乙格等寺,有弟子代赤活佛、喜饒嘉措、阿饒倉等;末世名隆柔嘉措(1922~1986),雙朋西寧他村人,五十年代主要負責文都寺寺務。
修關神洞
修關神洞
修關神洞
修關神洞位於同仁縣城東北38公里處雙朋西鄉環主村秀關寺後山。此處山勢陡峭,有一岩洞,謂之“仙人洞”,名列同仁“八大神洞”之首。是熱貢地區大活佛夏日倉一世曾經修行之地,十世班禪額爾德尼·確吉堅贊大師曾親自為該洞開光。相傳,凡進入此洞者,通過聆聽誦經念佛等千奇百怪的自然靈異之聲,可知為人善惡及因果報應。故成為周邊地區信教群眾朝拜的神洞。洞內垂直深度約200米,洞內有大量形態各異、千姿百態、惟妙惟肖的鐘乳石、水晶石等,是避暑、旅遊、探險勝地之一。
吾屯寺
吳屯寺
吳屯寺
吾屯寺坐落在同仁縣隆務河東岸的吾屯寺村,分上、下兩寺。吾屯寺上庄寺、年都乎寺、郭麻日寺、保安鎮的卧科寺等並稱“隆務四寨子寺”,吾屯寺上下寺是青海省留存珍貴文物較多的寺院之一。吾屯寺上寺,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隆務寺的附屬寺,藏語稱“華丹群覺林”意為“吉祥法財洲”,建於公元1645年。寺院內有距今200多年的大經堂、宗喀巴殿等,屬格魯派。吾屯寺上寺被譽為“熱貢藝術學校”,這裡的僧人擅長繪畫、泥塑、雕刻,曾產生過諸多名家高手。殿內珍藏有釋尊頭髮、法賢佛牙、宗喀巴大師靈骨、各種規格不一的塑像、間唐、浮雕以及《甘珠爾》經卷等珍貴文物。
吾屯寺下寺
吳屯下寺
吳屯下寺
吾屯寺下寺藏語稱“噶丹彭措曲林”(意為“具善圓滿法洲”),位於同仁縣隆務鎮東7公里的吾屯寺下庄。始建之處(公元1648年)屬寧瑪派小寺院,後人稱為“瑪貢娘哇”,意為“古老的母寺”,明崇禎年間,隆務寺第一世夏日倉噶丹嘉措的經師東科多居嘉措擴建該寺,並改為格魯派寺院。17世紀中葉,第一世夏日倉噶丹嘉措弟子智格日俄仁巴在今吾屯寺村下部塌山處建投毛寺,成為吾屯寺上下兩庄群眾所供奉的寺院,后因寺址滑坡,投毛寺與“瑪貢娘哇”合併,稱吾屯寺下寺。
年都乎寺
年都乎寺
年都乎寺
年都乎寺位於同仁縣城西北1公里處,由丹智欽建於明末,建寺已有近四百年的歷史。第三世夏日倉根敦赤列(公元1740~1794年)時期成為隆務寺屬寺,除了獨佔鰲頭的大型精美的壁畫、堆綉外,還有不少宗教文物彌足珍貴。根敦群培故居:位於同仁縣東北部的雙朋西鄉雙朋西村,距同仁縣城33公里,故居佔地面積200平方米,土木結構,典型的藏族民居風格。故居內留藏有群培先生的許多著作及曾經用過的生活用品。是同仁縣著名的人文旅遊景點之一。
阿米夏瓊山
阿米夏瓊山
阿米夏瓊山
阿米夏瓊山位於青海省同仁縣西南15公里處。被藏區群眾信奉為“神山”。峰頂常年積雪,川壑環拱,山勢陡峭,最高海拔4767米,是同仁縣境內最高點。盛夏季節,山腳下溪水淙淙、蒼翠欲滴,峰頂卻是白雪皚皚、山舞銀蛇,一年四季不同的景色同時呈現在遊人眼中,形成特殊的自然奇觀。當地群眾每年舉行大規模的祭祀山神活動,偶有藏傳佛教密宗高僧在此閉關修行。每年有大量的國內外登山愛好者前來探險。是同仁縣未來重要開發景區之一。
麥秀國家森林公園
麥秀國家森林公園
麥秀國家森林公園
麥秀國家森林公園位於同仁縣南部與澤庫縣交界處,距隆務鎮32公里,是原始森林自然風景區,三江源自然保護區核心區,區內群峰疊翠,林海蒼茫,流水清澈,鳥語花香。春天繁花似錦,夏天濃蔭蔽日,秋天枝頭掛金,冬天玉樹銀花,是一處幽靜的避暑勝地。
曲庫乎溫泉
曲庫乎溫泉位於縣城以南18公里的麥秀森林東北緣,這裡風景優美,交通便利,樹木蔥蘢,每逢夏季,鳥語花香,更使人心曠神怡。從西沙溝的變質岩裂隙中流出。當地人叫它神泉,聖水。自古羌人、葉蕃人至今的藏、漢、土,蒙古等民族,都接受過它的洗禮。

代表人物


夏吾才讓(左)
夏吾才讓(左)
夏吾才讓,男,藏族,1922年生,2003年去世,吾屯上庄人。國家高級工藝美術師,生前名列熱貢地區唐卡藝人中的“四大天王”及吾屯地區“四大唐卡藝人”之首。他的14幅作品收入《熱貢藝術畫冊》,作品多次參加過國內大展。1984年,被國家授予“全國工藝美術大師”榮譽稱號。
西合道,男,藏族,1946年生,吾屯下庄人。通藏、漢、吾屯語,信仰藏傳佛教。1953年拜吾屯下寺著名的唐卡藝僧赫賈·尕藏為師,學習唐卡繪製技藝。1957年出師。2005年,由中國藝術研究院聘為該院“民間藝術創作研究員”,2005年11月獲“上海民族民間藝術博覽會特殊貢獻獎”。《上海財經日報》、《中國文化畫報》和《法制晚報》等報刊雜誌及英國、法國和台灣的新聞網站對他做了宣傳報道。在中國藝術研究院的指導下,熱貢唐卡已成為國內首批以個人名義(西合道先生)申請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項目。

獲得榮譽


2018年7月11日,同仁入選第一批“非遺+扶貧”重點支持地區名單。
2020年8月,被列入“2020中國公平教育百佳縣市”榜單,排名第79位。
2020年10月,獲評2019年度脫貧攻堅先進集體。
2021年1月18日,入選國家衛生健康委“2018-2020年全國計劃生育優質服務先進單位”名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