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37條詞條名為陳曉的結果 展開
- 代表作《那年花開月正圓》
- 河南省平頂山市新華區委副書記、區長
- 原國美電器集團董事會主席
- 浙江省金華市人民政府辦公室原二級巡視員
- 清華大學教授
- 雲南昆明市人民政府金融辦公室原副主任
- 臨夏州國土資源局黨組成員
- 福州大學機械工程及自動化學院教授
- 西安同濟醫院院長
- 中國足球運動員
- 長沙縣教育局黨委委員、副局長
- 海軍軍醫大學長海醫院創傷骨科醫生
- 歌手
- 鋼琴家
- 南方醫科大學教授
- 最高人民檢察院案件管理辦公室副主任
- 農業局高級農藝師
- 武當山三豐派第十五代傳人
- 團廣西南寧市委副書記
- 清代書法家
- 原包頭監獄出入監監區副主任科員
- 廣西壯族自治區高級人民法院刑事審判第一庭副庭長
- 寧波市寧海縣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辦公室主任
- 武漢鋼鐵(集團)公司研究院副總工程師
- 北京師範大學珠海分校教育學院副教授
- 青年畫家
- 四川都江堰市人民政府辦公室副主任
- 湖南省第十三屆人民代表大會代表
- 山東臨沂籍烈士
- 和田市教育局黨委原委員、副局長
- 烏魯木齊市蔬菜副食品總公司工會主席
- 山東大學教授
- 湖南邵陽學院音樂系助教
- 博克軟體(杭州)有限公司軟體架構師
- 中國工商銀行四川省分行直屬支行經濟師
- 吉林省藝術學院舞蹈演員
- 編劇
陳曉
清華大學教授
陳曉,1963年生。湖北黃陂人,清華大學經管學院會計系教授。
目前擔任《中國會計評論》副主編、《中國會計與財務研究》編委、China Journal of Accounting Studies, China 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等期刊 的學術委員;同時兼任中國會計學會理事、中國稅務學會理事。先後擔任過中文在線、漢王科技、深圳遠望谷、首旅集團等多家公司的獨立董事和外部董事。
研究領域包括:會計與資本市場、公司治理、稅務與企業戰略、企業價值評估。
主要講授課程包括:會計與資本市場案例研究、稅務籌劃、國際稅務、高級管理會計、財務會計與控制。
主持了4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1項國家社會科學基金的研究工作。在Review of Financial Studies、經濟研究、管理世界等國內外期刊發表學術論文40餘篇。
在2000-2013年間出任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會計系主任,推動了學院首個北美模式博士班的建設,並使清華大學會計系成為國內唯一獲得AACSB會計認證的會計學科。
Chen,Q., X. Chen, K. Schipper, X. Xu and J. Xue:“The Sensitivity of Corporate Cash Holdings to Corporate Governance”, Review of Financial Studies, Vol.25(12), 2012, 3610-3644 Xiao Chen, Jevons Lee, Jing Li, “Government Assisted Earnings Management”,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Public Policy, 27 (2008) 262-274
Chao Chen, Xiao Chen,“The information content of rights offerings in China”,Research in International Business and Finance, 21 (2007) 414-427
鄭皋娉,薛健,陳曉, "兼任高管與公司價值:來自中國的經驗證據",會計研究(and CJAS),2014
吳少凡,賈寧,陳曉,“創業投資在IPO公司盈餘管理中的角色”,中國會計評論,6/2013
王玉濤、陳曉和薛健:“限售股減持:利潤平滑還是投資收益最大?”,金融研究,1/2013, 164-176
陳曉,邱昱芳,徐永新, “會計師事務所受監管部門處罰的因素分析”,財經研究, 6/2011期, 67-78.
李青原,田晨陽,唐建新,陳曉, “公司橫向併購動機:效率理論還是市場勢力理論”,會計研究,5/2011,58-64.
王玉濤,陳曉,侯宇,“國內證券分析師的信息優勢:地理鄰近性還是會計準則差異”,會計研究,12/2010, 34-43.
王玉濤,薛健,陳曉,“企業會計選擇與盈餘管理——基於新舊會計準則變動的研究”,中國會計評論,Vol. 7(3),2009,255-270.
王玉濤、薛健、陳曉,““市場能區分新會計準則下的不同信息嗎?”,金融研究,1/2009,136-150
徐永新,薛健,陳曉. “從委託理財收益率看上市公司委託代理問題”,南開管理評論,5/2009, 101-108 王玉濤,薛健,陳曉,“市場能區分新會計準則下的不同信息嗎? ”,金融研究1/2009 , 136-150
張海燕、陳曉,“從現金紅利看第一大股東對高級管理層的監督”,南開管理評論,2/2008,15-21 張海燕、陳曉,“投資者是理性的嗎?——基於ST公司交易特性和價值的分析”,金融研究,1/2008, 119-131
李青原、陳曉、王永海,“產品市場競爭、資產專用性與資本結構”,金融研究,4/2007,100-113 鄧淑芳、陳曉、姚正春,“終極所有權、層級結構與信息泄露”,管理世界,3/2007, 122-129 王琨,陳曉,“股東所有權結構與關聯方擔保”,中國會計評論,3/2007.3, 43-54 陳曉、陳武朝,“註冊會計師的獨立性再審視”,會計研究,10/2005. 魯桂華、陳曉,“‘庄’與會計盈餘的價格含義”,管理世界,7/2005. 陳曉、王琨,“關聯交易、公司治理與國有股改革”,經濟研究,4/2005 陳曉、戴翠玉,“A股虧損公司的盈餘管理行為與手段研究”,中國會計評論,12/2004,299-310 肖星,陳曉,“政府與市場為什麼均會失靈?——基於藍田股份公司的案例研究”,管理世界,8/2004 鄒鳳、陳曉,“‘三分開’政策對董事會結構影響的實證研究”,經濟學季刊,第3卷第2期,3/2004 鄒鳳、陳曉,“股權特徵與董事會領導結構關係的實證研究”,南開管理評論,1/2004,49-56
陳曉、侯毅,“市場對取消特別轉讓制度的反應”,中國金融學,Vol.1.2, 9/2003, 147-158 肖星、陳曉,“財務報表結構與利潤操縱的特徵和識別”,審計研究,4/2003,14-18
陳曉、秦躍紅,“‘莊家’與信息披露的質量”,管理世界,3/2003, 28-33,60
宋衍衡、陳曉“西方國家政府會計的比較及其借鑒”,會計研究,9/2002, 58-62 何濤、陳曉,“現金股利能否提高企業的市場價值”,金融研究,8/2002,26-37 胡亦明、陳曉、林勇峰,“上市公司定性信息披露動的質量與動機--關於WTO影響信息披露的實證研究”,中國會計與財務研究(香港,中英文雙語,季刊),6/2002,98-105 陳曉、陳淑燕,“公司規模與信息披露的交易量反應”,中國管理科學,Vol.10, NO.6, 6/2002, 36-39
陳曉,李靜,“地方政府財政行為在提升上市公司業績中的作用探析”,會計研究,12/2001,20-28 陳曉、陳淑燕,“股票交易量對年報信息的反應研究”,金融研究,7/2001, 98-105
陳曉、方保榮,“對增值稅轉型的幾點逆向思考”,稅務研究,5/2001,26-30 陳曉、王鑫,“股票市場對保留審計意見報告公告的反應”,經濟科學,3/2001, 78-89 陳曉,“聯想集團的考核機制”,企業管理,2/2001,29-33,57 陳曉、陳治鴻,“中國上市公司的財務困境預測”,中國會計與財務研究(香港,中英文雙語,季刊),9/2000,55-92 陳曉、江東,“股權多元化、公司業績與行業競爭性”,經濟研究,8/2000,28-35 陳曉、單鑫,“債務融資是否會增加上市企業的融資成本?”,經濟研究,10/1999,39-46,80 陳曉、陳小悅、劉釗,“A股盈餘報告的有用性研究--來自上海、深圳股市的實證證據”,經濟研究,6/1999,21-28 陳曉、陳小悅、倪凡,“我國上市公司首次股利信號傳遞效應的實證研究”,經濟科學, 5/1998,33-43 陳曉、李愛民、周曉東、姜浩,“美國風險投資概況”,中國軟科學,4/1998,22-30 陳小悅、陳曉、顧斌,“中國股市弱型效率的實證研究”,會計研究,9/1997,13-17
“上市公司的‘變臉’現象探析”,2003/9,企業管理出版社
陳曉專著
陳曉的父母都是教師,父親畢業於北京大學,文革期間被下放到武漢市黃陂區農村。
恢復高考後的第二年,年僅15歲的陳曉就參加了高考,用他自己的話說“考的還不算太爛”,但因為年齡太小,想讀一個比較好的大學,就放棄了。誰知次年化學考砸了,父親問他:你還考不考。他答:不考了。父親又說:既然不考了,化學不好就補化學吧。於是陳曉就報了一個化工類院校——武漢化工學院,學習了四年化工機械。
陳曉說,自己從沒想過要去學習物理或是化學,但八十年代初期,正是“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時代,對於很多熱血青年來說,“管理”這個詞,更多只是官員們的事,相較他們深厚的“工程”情節,管理顯得虛幻而無用。陳曉從小就夢想做工程師,生活在艱苦的農村,看多了鐮刀鋤頭之類的簡單勞動工具,偶爾有一個拖拉機從學校門口經過,陳曉就會對著這個會犁田的寵然大物研究半天,也正是少年時對工程力量的這種最初體驗,讓陳曉有了科學救國的思想,而在他們那代人看來,科學救國更多的就是工程救國。
有著工程救國夢的陳曉,大學期間一直想考工程類碩士。臨近畢業時,武漢化工學院被國家化學工業部接管,學校選派4個人到化工部輔助工作,陳曉作為其中之一,到了化工部機械製造局(後來叫中國裝備總公司)工作。計劃經濟體制下的化學工業部權力很大,所有的投資,所有的機械設備運轉都要到這裡決策安排,而在這個過程中,陳曉看到了因為管理而導致的效率低下和決策失誤,他開始懵懂的意識到中國最大的問題還不是工程技術的落後:工程救國固然重要,但並非最重要。這時的中國社會也恰好有了所謂的第三次浪潮以及新技術革命,引進了一些管理科學的概念,陳曉依稀覺得自己應該學一點管理。
上世紀八十年代中後期的中國,管理學科內容少得可憐,即使有也只是一些生產力布局、工業經濟之類的,工程學背景出身的陳曉不願意學這些死記硬背的東西。1987年,中國社會科學院和美國合作了一個碩士項目,不惜重金請美國經濟管理領域的教師授課,而且入學考試不考文科科目,只考數學、物理和英語,入學后要求將國外的經濟學、統計、市場營銷和管理的知識全部原汁原味吸收,陳曉對此產生了濃厚的興趣。該項目只招4個人,70多人參加考試,陳曉又一次成為幸運的四分之一。
1989年,陳曉碩士研究生畢業,他學的那些股票和債券知識依然不能運用於當時中國的經濟社會,由於以前在化工部工作的經歷,內心還有一些政府機關的情結;又因為看不到市場,覺得只有政府機關才能解決問題,才能對國家有所幫助,於是他選擇到了勞動部工作。在勞動部工作一年多的時間裡,陳曉並沒有想過出國,一個偶然的機會,有個在杜蘭大學的同學問他有沒有GRE成績,說那邊有一個出國留學的名額,90年代初,正是大學生考托考G正瘋狂的時候,號稱什麼托派機派的,陳曉雖然懵懂,但也不想落於人後,托福和GRE的成績不是很高,但也都通過了。於是他抱著試試看的態度,填了留美的申請材料,誰知竟然被批准了,陳曉想:出國看看也沒有什麼壞處。於是就從勞動部辭職,到了美國杜蘭大學。
回國后,陳曉面臨很多選擇,他完全可以到一個讓他能夠更好的ACTION的實務機構,而且由於父母做老師,他知道老師的日子是什麼樣,從小就不想做老師。但是在美國的幾年,對他日後選擇教師職業有了很大的啟發。他說美國大學里教師的工資相對水平不是很高,尤其是經濟系,同樣教育背景的人,與實務界也有差距,但你會發現很多老師,他們除了教書更重要的是做研究,純粹是為興趣而工作,在解決溫飽,社會給予基本安全感的前提下,每個人都在做著自己喜歡做的事,所以對他們所做的事都有一種追求,一種執著,這一點讓陳曉開始對教師職業心生嚮往。而且他在杜蘭大學的導師同時也是系主任,他看他們如何辦學,如何管理學生,覺得也蠻有趣。之所以選擇清華,是因為他在美期間,一個偶然的機會見到了趙純均院長和陳小悅老師,通過接觸感到他們是真正幹事業的人。而且他認為東方文化讓整個社會對教師有一種更高的尊重,同時也有一種更高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