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粑粑

油粑粑

油粑粑,土家族小吃,也叫油城、油香、餌糕,渝黔、渝東南湘西土家人特產,是"土家漢堡包"。是將大米與大豆類配比合適的水打成漿、用模具容器在放入秘制的包心用菜籽油炸而成的一種食品,是土家族逢年過節製作的食品,其香其脆,其色澤,其味道更是別具一格。

油粑粑不耐儲存。根據氣候冷熱狀況和油粑粑軟硬程度,保質期在1~3天之內。

簡介


油粑粑
油粑粑
油粑粑是武陵山區土家人的特色美食。食用時,可現炸現吃,其味香辣脆軟,亦可放入鍋中煮軟了吃,或用熱料湯泡了吃。在土家族人家庭里,幾乎戶戶都有人會炸油粑粑。炸油粑粑工序相對簡單,也很合土家族人口味,且油粑粑呈圓形,象徵“圓滿”;色澤金黃,象徵“富貴”,所以油粑粑既是土家族人逢年過節敬神贈友最受青睞的食品之一,也是城鄉各墟場最普遍最有民族特色的風味小吃。每到趕場的時候,小朋友們跟著大人走十幾里山路,就是為了幾個油粑粑。特別是長期在外地的土家族人,會有一種久違的家鄉的味道。

做法


做法一

用料
食材用量
糯米粉200克
紅糖3勺
適量
詳細步驟
步驟圖片說明
步驟一
步驟一
步驟一
糯米粉加入溫水,攪拌成無乾粉狀態,再揉成軟硬適中的麵糰。水要一點點加,免得過軟。
步驟二
步驟二
步驟二
取一塊糯米麵糰,揉成一個個湯圓大小的小球,再按成小餅狀。
步驟三
步驟三
步驟三
油鍋燒熱,油不用太多,將小餅放入鍋中煎。火可以稍小,否則不好掌控。
步驟四
步驟四
步驟四
待小餅兩面都呈淺金黃色,將調好的糖汁倒入。
步驟五
步驟五
步驟五
糖水和油迅速融合,冒泡。這一過程要反覆翻拌,讓每個粑粑都均勻沾到糖汁。粑粑漸漸變軟,著色,油光發亮,出鍋盛盤。

做法二

用料
食材用量
糯米粉200克
溫水150克
紅糖12克
白糖5克
蜂蜜5克
熱水半碗
食用油20克
詳細步驟
步驟圖片說明
步驟一
步驟一
步驟一
把紅糖,白糖,蜂蜜放入碗中,加入熱水化開備用。
步驟二
步驟二
步驟二
準備好糯米粉
步驟三
步驟三
步驟三
加入溫水和成麵糰
步驟四
步驟四
步驟四
分成30克左右一份,搓圓。
步驟五
步驟五
步驟五
按壓成餅
步驟六
步驟六
步驟六
放入倒油的鍋中
步驟七
步驟七
步驟七
小火煎至兩面微黃
步驟八
步驟八
步驟八
加入化開的糖水
步驟九
步驟九
步驟九
燒至糯米餅兩面裹上糖液即可。

做法三

用料
食材用量
糯米粉150g
130g
紅糖25g
色拉油40g
詳細步驟
步驟圖片說明
步驟一
步驟一
步驟一
糯米粉放入大碗中
步驟二
步驟二
步驟二
糯米粉中加入130g左右的水,一邊加水一邊用筷子攪拌均勻
步驟三
步驟三
步驟三
攪拌至干稀適中的程度,揉成麵糰
步驟四
步驟四
步驟四
將揉好的糯米粉團分割成約20克一個的小劑子,逐一搓圓按扁
步驟五平底鍋內加入色拉油,中火加熱,至油溫四成熱時轉小火,下入生坯慢慢煎制
步驟六
步驟六
步驟六
小火煎至一面焦黃起皮時翻面再煎另一面
步驟七
步驟七
步驟七
小碗中放入紅糖
步驟八
步驟八
步驟八
加入40g熱水,攪拌至紅糖融化
步驟九
油粑粑
油粑粑
將紅糖水倒入鍋中
步驟十
步驟十
步驟十
搖晃鍋底,使糖汁均勻的與油混合成為糖油,並將粑粑翻轉一至兩次使兩面都裹上糖汁,最後大火收汁至濃稠時關火
步驟十一
步驟十一
步驟十一
撰寫製作步驟

做法四

用料
食材用量
糯米粉150g
130g
紅糖25g
色拉油40g
詳細步驟
步驟圖片說明
步驟一
步驟一
步驟一
準備好所有的食材
步驟二
步驟二
步驟二
糯米粉中加入130g左右的熱水,一邊加水一邊用筷子攪拌均勻
步驟三
步驟三
步驟三
攪拌至干稀適中的程度,揉成麵糰
步驟四
步驟四
步驟四
將揉好的糯米粉團分割成約20克一個的小劑子
步驟五
步驟五
步驟五
將每個劑子都搓圓
步驟六
步驟六
步驟六
然後輕輕按扁
步驟七
步驟七
步驟七
不沾鍋內加入色拉油,中火加熱,至油溫四成熱時轉小火
步驟八下入生坯慢慢煎
步驟九
步驟九
步驟九
小火煎至一面焦黃起皮時翻面再煎另一面
步驟十
步驟十
步驟十
小碗中放入紅糖,加入40g熱水,攪拌至紅糖融化
步驟十一
油粑粑
油粑粑
將紅糖水倒入鍋中
步驟十二
步驟十二
步驟十二
搖晃鍋底,使糖汁均勻的與油混合成為糖油,並將粑粑翻轉一至兩次使兩面都裹上糖汁,最後大火收汁至濃稠時關火
步驟十三
步驟十四
步驟十四
撰寫製作步驟

做法五

用料
食材用量
糍粑一袋
德喜油茶籽油適量
紅糖50克
適量開水
詳細步驟
步驟圖片說明
步驟一
步驟一
步驟一
甜嘰嘰巨好吃
步驟二
步驟二
步驟二
簡單好做,軟糯香甜
步驟三
步驟三
步驟三
QQ彈的紅糖粑粑
步驟四
步驟四
步驟四
準備好所需要的材料
步驟五
步驟五
步驟五
紅糖用開水化開備用
步驟六
步驟六
步驟六
不粘鍋燒熱放入少許的德喜油茶籽油。
步驟七
步驟七
步驟七
​依次全部放入糍粑
步驟八將糍粑煎至兩面金黃,倒入紅糖水
步驟九
步驟九
步驟九
小火慢燉糍粑軟爛,
步驟十
步驟十
步驟十
湯汁濃稠時加入少許白芝麻。
步驟十一
步驟十一
步驟十一
成品圖
步驟十二
步驟十二
步驟十二
成品圖

起源


起源傳說

相傳張古老、李古老開闢天地到一半時,氣力耗盡,無法繼續工作。此時神靈指點道:吸收日月精華可恢復氣力。於是張古老吸收日之精華、李古老吸收月之精華,遂氣力大增,完成了開天闢地的創舉。後人為了在做農活時及時補充體力,效仿張古老李古老,將自己的口糧做成日月的形狀和顏色,逐漸演變成今天的油粑粑。

起源考證

油粑粑的歷史起源已不可考。油粑粑體積小,便於攜帶,食用方便。早期土家族人將它作為農活時的乾糧。由於油粑粑味道好,且營養充分,能夠及時補充人的體力,遂走上了土家族人家的餐桌,成為主食的一種。解放初期,湘西、黔東各縣城開始出現部分個體油粑粑商販,他們把攤點定在飯店、麵館旁,或街邊、涼亭里,價錢便宜,很受歡迎。以後城鄉各地圩場均有了油粑粑攤主邊炸邊銷的特色風情。

儲存


油粑粑不耐儲存。根據氣候冷熱狀況和油粑粑軟硬程度,保質期在1~3天之內。

酉陽油粑粑


酉陽油粑粑
酉陽油粑粑
日常食俗 大部分地區的苗族一日三餐,均以大米為主食。多先把稻穀曬乾(或炕干)倒入碓中舂去米糠,現舂現吃,每次舂3—5斤。如今不少地方已用電力、水力碾米了。苗族做飯常把淘過的米加入6—7倍的水煮,半熟后社潷去米湯,放入木甑中蒸熟即成。也有將包穀、小麥、小米摻入一起煮、蒸的。包穀和蕎麥則用石磨推成麵粉或粒狀食用。多把麵粉用水和勻后,倒入水甑,蒸熟作為主食,廣西、雲貴交界處的苗族稱之為“面面飯”。酉陽境內的苗族,把用小麥、蕎麥或玉米面做成的麵條與其他主食搭配食用。貴州一些地區的苗族有把燕麥蒸熟,就原鍋文火焙乾、脆,然後磨成粉,炒熟作為日常主食。苗族民間以糯米為貴,將糯米飯作為豐收和吉祥的象徵。食用糯米時,有時也先將糯米蒸熟,然後趁熱倒入木槽內,用錘捶打成泥,再用手扯成小圓團,以木板壓平,待完全冷卻後用山泉水浸泡,隨時換水,可存放4—5個月,吃時燒、烤、炸均可。
油炸食品以油炸粑粑最為常見。油炸粑粑是先把粘米和少量的黃豆浸泡后,打成漿狀,再把打好的稠漿舀入鐵皮製成的模具內放入滾油中炸,呈金黃色即可。如再加一些鮮肉和酸菜做餡,味道更為鮮美。苗族的菜肴種類繁多,常見的蔬菜有豆類、瓜類和青菜、蘿蔔,肉食多來自家畜、家禽飼養,四川、雲南等地的苗族喜吃狗肉,有“苗族的狗,彝族的酒”之說。狗肉性熱,有暖腹健胃,強食滋補的作用。苗家的食用油除動物油外,多是茶油和菜油。以辣椒為主要調味品,有的地區甚至有“無辣不成菜”之說。大部分苗族都善作豆製品,例如用黃豆漿不濾渣,煮成“連渣湯”;將豆漿與嫩白菜同煮,然後點石膏水做成“菜豆腐”,都是下飯的日常菜。住在高寒山區的苗族,仍喜歡用白水將蔬菜煮成淡菜,蘸各種“蘸水”吃。酉陽的苗族還把豆漿做成豆花,用以待客。各地苗族普遍喜食酸味菜肴,酸湯家家必備。酸湯是用米湯或豆腐水,放入瓦罐中3—5天發酵后,即可用來煮肉,煮魚,煮菜,伏天時還要加入一些魚香菜、木姜,開胃爽口,幫助消化。夏天在黔東南,客人進門,主人總先送上酸湯,喝罷頓覺酸涼解渴。廣西的苗族在冬春時節喜用辣椒骨做的酸辣湯菜。
苗族的食物保存,普遍採用腌製法,蔬菜、雞、鴨、魚、肉都喜歡腌成酸味的。湖南的苗族把這腌制食品的方法稱為“鮓”。苗族幾乎家家都有腌制食品的罈子,統稱酸壇。腌制豬肉前,先將鮮肉切成大塊,然後一層肉、一層鹽,層層相壓。三天後生鹽溶化浸入肉內,再燒些糯米飯同甜糟酒混后,和肉塊一起擦搓,最後放一些辣椒粉及其他配料,把壇口密封,隨吃隨取。用此法腌制的肉類,一般可保存1—2年。酸壇還可腌制酸魚、酸菜。此外,苗族也用熏臘肉方法保存各種家畜、家禽肉。渝東南常在冬天宰殺年豬,把豬肉用鹽浸后吊於火爐上,用楊樹枝或其他柴草燒煙熏烤。熏干水分,便取下儲藏。這種煙熏臘的眾風味獨特,常用於待客,並能儲藏2—3年不變質。苗族釀酒歷史悠久,從制曲、發酵、蒸餾、勾對、窖藏都有一套完整的工藝。咂酒別具一格,飲時用竹管插入瓮內,飲者沿酒瓮圍成一圈,由長者先飲,然後再由左而右,依次輪轉。酒汁吸完后可再沖入飲用水,直至淡而無味時止。咂酒一經開壇,剩酒無論濃淡,均不復再用。逢年過節,家家還都做糯米甜酒。日常飲料以油茶最為普遍。製作時,先將油、鹽、姜、茗茶入鍋同炒,待油冒煙后加清水煮沸,然後濾渣,再把茶水倒入放有玉米、花生、米花或糯米的碗里,適當地加些蔥花、蒜葉、胡椒粉和山胡椒后,即可飲用。湘西苗族還特製有一種萬花茶(又稱百果茶)。除茶外,酸湯也是常見的飲料。
節慶、禮儀、祭祀食俗 苗族過去信仰萬物有靈,崇拜自然,祀奉祖先。節日較多,除傳統年節、祭祀節日外,還有專門與吃有關的節日。如:吃鴨節、吃新節、殺魚節、採茶節等。過節除備酒肉外,還要必備節令食品。如:吃鴨節時,家家都要宰鴨子,並用鴨肉和米一起煮成稀飯食用;在吃新節時,要用新米做飯,新米釀酒,就連菜和魚,都要剛摘、剛出塘;過殺魚節時多在江邊,由婦女帶上飯、臘肉、香腸等酒菜,等在河邊,只要捉到魚,即燃起篝火,架鍋煮魚直到盡興方歸。傳統節日以苗年最為隆重。苗年一般先在正月第一個卯日,歷時三、五天或十五天。年前,各家各戶都要備豐盛的年食,除殺豬、宰羊(牛)外,還要備足糯米酒。年飯豐盛,講究“七色皆備”、“五味俱全”,並用最好的糯米打“年粑”。互相宴請,互相饋贈。苗族民間最大的祭祀活動吃“吃牯臟”,又稱“祭鼓節”。一般是七年一小祭,十三年一大祭。於農歷十月至十一月的乙亥日進行,屆時要殺一頭牯子牛,跳蘆笙舞,祭視先人。食時邀親朋共聚一堂,以求增進感情,家庭和睦。糯米飯是苗族節慶、社交活動中的必備食品,在青年男女婚戀過程中也必不可少。湖南城步的苗族把畫有鴛鴦的糯米粑做為信物互相饋贈;舉行婚禮時,主婚人還要請新郎、新娘吃畫有龍鳳和奉娃娃圖案的糯米粑;許多地區的苗族常用糯米面做成湯圓,也作為節日期間的一種食品。無論婚喪嫁娶必須備有酒、酸肉、酸魚,否則視為失禮。迎接貴客時,苗族人民習慣先請客人飲牛角酒。婚禮上,新娘新郎要喝交杯酒。苗族的節日 典型食品主要有:血灌湯、辣椒骨、苗鄉龜鳳湯、綿菜粑、蟲茶、萬花茶、鮓、搗魚(也吃酸湯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