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莘鄉
江西省上饒市婺源縣轄鄉
段莘鄉位於婺源縣東北部,東鄰溪頭鄉,南連江灣、秋口鎮,西面與浙源鄉接壤,北界安徽黃山市,總面積約171平方公里。總人口約17000人,分佈於76個自然村。鄉政府駐地中村,距縣城紫陽鎮66公里。秀美的段莘自古便是書鄉,是茶鄉,更是天人合一的人居佳境。有全國、全省“環境優美鄉鎮”之稱。
段莘鄉
解放以來,全鄉有三次搬遷,分別是七十年代建設港口水電站修段莘水庫,段莘村、金坑村、王村等移民搬遷了952戶4241人。淹沒水田4357畝,茶園1030畝。九十年代建設曉庄水電站修水庫,1991年至1993年,曉庄村移民搬遷180戶、759人,還有建設天舍小二型水庫遷出180餘人。
全鄉現有耕地面積14179畝,其中水田12536畝,旱地1643畝,茶園總面積11000畝。山林面積25.5萬畝,總蓄積量43.4萬立方米,森林覆蓋率達88.6%,流水魚塘200餘口。主要以產糧、茶、林、毛竹、油菜為主,附之其它農作物及農副產品和土特產。
段莘鄉地下礦藏主要有以下幾種:胡思田至東山山脈的瓷土礦,茶坑昌嶺腳金礦、石英石、花崗岩石,閬山高白釉礦,還有黃鐵礦。
全鄉總面積約171平方公里,共轄
段莘 | 閬山 | 西垣 |
裔村 | 官坑 | 金坑 |
中村 | 東石 | 槎口 |
大汜 | 汪槎 | 慶源 |
12個村委會,75個自然村,104個村民小組,現有4177戶,16973人,漢族居多,壯族、侗族、土家族、苗族、布衣族也有數人。鄉政府駐地現為中村,距縣城紫陽鎮58公里。
2007年全鄉共完成國內生產總值4900萬元,增長16%,財政總收入97.6萬元,其中一般預算性收入70.1萬元,分別增長32.8%,30.7%。農民人均純收入2160元,凈增240餘元,招商引資2550萬元,人口自然增長率在4.5‰以下,商品結構日益豐富,群眾衣、食、住、行等生活條件有了明顯改善,人民安居樂業。
(二)產業特色更加明顯,鄉民收入穩步提高。圍繞農民增收的工作目標,本著“組織、引導、協調、服務”的工作理念,以市場為導向,以富民建設為切入點,加快了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步伐,農業產業規模化、集約化經營水平有顯著提高,農民得到了實惠,收入增加明顯。
一是特色種養規模得到擴大。緊緊抓住段莘茶葉知名度日益提高的契機,發動各村做大做強優質茶葉基地,新種良種茶園面積200畝,新購茶機加工設備15台,實現茶農人均收入凈增超100元的目標;抓住有機稻銷售兩旺的有利時機,大力組織推廣有機優質稻種植,完成4000畝優質稻種植;弘揚傳統,層層發動,抓好以油菜種植和管理為主的冬季農業生產工作,全鄉油菜種植覆蓋率達95%以上;擴大高山特色蔬菜種植面積,對閬山紅辣椒和段莘乾魚精包裝,加大宣傳力度,加快村民脫貧致富目標,完成全鄉12行政村測土配方的取土工作。
二是一、二、三產有所優化。以旅遊服務為主導的第三產業初見成效,以餐飲住宿為主的農家樂凸顯生機,第三產業迅猛發展,不斷擴大地方禽畜和水產等環保型農產品的生產經營,種養大戶的規模不斷擴大,採取了以會代訓的方式培訓有眼光、懂管理的年輕農民、村組幹部,進一步拓寬農民增產增收渠道。
(三)基礎設施建設步伐加快,經濟發展後勁不斷增強。
段莘鄉
二是農業基礎設施方面:本著立足自我,多方籌措的原則,積極發動百姓投工投勞,投資10餘萬元,完成天舍、新人房、橫坑塢等山塘水庫的修復和溢洪道達標工作,做好官坑、中村、汪槎等部分水利設施建設工作,按時按質完成以縣、鄉主戰場為主的冬修任務;為存在飲用水不安全的幾十個自然村做了安全飲水項目規劃,積極爭取資金,解決了江村的安全飲水問題。全鄉新建橋樑3座,進一步改善百姓生產生活條件。
三是加大辦公設施投入:投資20餘萬元,新建鄉政府食堂、鄉司法所,裝修了民政所、林政辦、人武辦、信訪接待室和便民服務中心,添置了各辦微機和鄉應急小分隊相關器材,新增辦公電腦5部,基本實現無紙辦公,大大改善了各辦公室的辦公條件。
四是電力通訊方面:著力改善我鄉信息閉塞的現狀,我們積極向上爭取,加大了通信設施建設力度,新增金竹山、槎口、汪槎、西垣移動基站,信號覆蓋率達95%以上,全鄉的程式控制電話安裝數新增200餘門,全面實現了村村通電話目標。安裝寬頻網路新增20餘戶,進一步拓寬了我鄉的信息渠道。
五是教育衛生方面:本著“百年大計、教育為本;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窮不能窮教育”的宗旨,我們千方百計地加大了對教育的投入和學校危房改造力度,在去年投資40餘萬元新建裔村江芷愛心小學基礎上,通過多方努力,投資50餘萬元新建騰坑子賢愛心小學和大汜小學,全年全鄉投入近5萬元維修危校。
(四)經濟開放度不斷加大,經濟外向度明顯提高。發展開放型經濟,是實現強鄉富民的必由之路。在過去的一年,我們堅持把引資項目建設作為我鄉經濟振興的一項重大戰略舉措,轉變招商理念,創新招商方式和工作機制,充實強化招商隊伍,組織招商小分隊多次赴粵、浙、滬積極主動招商,並派出2位青年幹部長駐上海、杭州,開展了卓有成效的招商活動。引入廣東客商在我縣城南區投資近1000萬元興辦兢紡服裝廠,積極做好引入項目跟蹤服務工作,不斷加強與客商聯繫,及時為曹氏煉油廠、西垣竹器加工廠排憂解難,加快浙江杭州嘉力豐公司在我鄉投資力度。同時,鼓勵農民發展路邊經濟,促進農村剩餘勞動力向二三產業轉移。
當前,段莘鄉黨委、政府緊緊圍繞縣委“一個中心,三大產業,一個後花園”的發展戰略,緊緊圍繞“生態立鄉、農業穩鄉、旅遊強鄉、茶業富鄉、和諧興鄉”和打造“學習型、服務型、高效型、廉潔型、創新型”政府的發展目標,發揮優越的生態環境和豐富的人力資源優勢,為經濟建設快速可持續發展提供充分保障。
段莘鄉是革命老區,解放前方誌敏、粟裕、倪南山、丁少甫、張超等一批革命老同志曾帶領部隊在段莘地區活動,大小戰鬥進行過多次,其中群眾記憶猶新的是金子嶺戰鬥。那是1935年1月5日,紅軍北上抗日先遣隊一部分在方誌敏的帶領下,從安徽休寧到婺源裔村,當夜住在裔村;第二天早上,從裔村出發途徑金子嶺與國民黨敵兵遭遇,這一仗打了3個多小時,雙方都有傷亡,我方擊斃了國民黨一名少校團副王瑞。1949年3月下旬婺休縣工委在裔村成立,同時成立婺休縣人民政府,選舉陶剛同志為婺休縣縣長。
段莘“千崖獻奇,萬谷匯碧”的自然條件蘊譯了眾多久負盛名的地方特產。
綠茶
高山茶園
段莘蹄包遠近聞名,現已成為婺源一大色香味俱全,兼美容保健於一體的響噹噹的特色佳肴。
乾魚
平湖乾魚
辣椒
閬山辣椒
有機稻米
全鄉1.2萬畝的耕地,人均佔有量並不高,但由於這裡晝夜溫差大,灌溉水源都是天然無污染的源頭泉水,稻米品質極佳,有機程度很高還深受崇尚健康食品的消費者青睞,近年來受勞務輸出的影響,稻米成自給有餘,合理利用現有稻田,大力推廣有機、無公害水稻種植也已變成農民增收的又一亮點。
茶油、菜油
段莘有數萬畝的檉籽林,年產茶油不菲,還有著良好的油菜種植傳統和經驗,全鄉可種油菜面積近萬畝,優質的水稻種植將加快無公害菜油的發展。
古樸秀美的段莘生態、文化資源十分豐富,有碧波萬頃的高山平湖,有稱奇天下的夫妻銀杏樹,有贛江五大水系之一饒河的源頭活水,有元至年間創辦的“閬山書院”,清光緒年間開設的“東山學社”;這裡即是明南京兵部尚書汪應蛟故里,又有聞名全縣的千年古村。有發展生態旅遊、休閑旅遊的優勢資源。
高山平湖
地處全鄉東部最高、最險,海撥達900餘米的高山之巔的閬山村,雖然土地貧瘠,資源匱乏,但猶如中國的西藏--特產豐富,景色優美,民俗特殊。閬山的朝天辣椒因個小、色艷、味辣而堪稱一絕,閬山頂上的高山風光、清晨迷霧、楓林秋景早已名聞遐邇,閬山的女人因勤勞、善良、賢惠而名聲在外,素有“母系遺風”之稱。
慶源風光
饒河,鄱陽湖五大水系(贛、撫、信、修、饒)之一,孕育了迄今為止江西所發現的最早人類文化的母親河。其主支為樂安河,經省人事廳程副廳長帶領省市測繪、水文等部門考察,認定段莘水是一的饒河水之源頭。源頭地在段莘鄉西垣回嶺半嶺亭上部“茶租碑記”遺址(原有蓮花庵堂)處,發源地在五龍山第三主峰(已根據下面的蓮花庵命名為“蓮花頂”)。這裡是以前段莘出入古徽州的國道、要道。
段莘,正以其優美的自然生態、優質的投資環境、濃厚的發展潛力和對外開放的良好形象吸引有識之士來此投資興業;正以其獨特的魅力,讓人們遠離都市的喧囂,忘卻憂愁煩惱,融入自然。
“段莘茅屋書聲響,放下扁擔考一場”,千年古鎮,自古人才輩出。
洪經綸[唐]天寶丁亥年(公元747年)進士。歷官至諫議大夫,宣歙觀察使,官源(今官坑)之始祖。
洪垣[明]嘉靖十一年(1532年)進士。字竣之,號覺山,官授監察御史,捐己薪俸,設立書院,倡建學田,江浙廣東等地專祠祭祀之。著作有《易說》、《史說》、《聞言》、《應跡言》、《周易玩辭》、《理學要錄諸言》、《覺山史說》等。
汪朝邦[明]名醫。字用賓,段莘人。業儒,而以醫名。遠近求學者盈門。著有《方書集說》。
汪應蛟[明]段莘人。字潛夫,號登原。少能詩。萬曆二年(1574)中進士,授南京兵部主事。歷任禮部郎中,興泉憲副,濟南參政,山西按察使,右都御史,工部右侍郎,兵部左侍郎,累遷至南京兵部尚書。著作有《學詩略》、《中銓》、《談庸悟言》、《詩禮品節》、《理學經濟彙編》、《九問》、《獨言》、《海防奏疏》、《蜀語》、《古今夷語》、《計部奏疏》、《扶畿奏疏》、《病吟詩草》等百餘卷,其中《學詩略》一卷,錄入《四庫全書》。
詹軫光[明]慶源人。字君衡,別號問石。萬曆七年(1579年)舉人。擢饒州丞,補授寶慶郡守,再知廣西平樂府。作有《陽春別墅錄》、《會講百八箴》、《自講百八箴》、《浮海寓言》、《請隱山書》、《狂夫言》、《白門草》、《幾門草》等書。
汪雲斌[明]官坑人。字者武。崇禎三年(1630年)中武舉,四年成進士。由南京兵部中軍守御升任安慶巡撫,標下游擊。
汪紱[清]段莘人。(1692~1759)學者。初名煌,字燦人,號雙池。明汪應蛟元孫。著有《周易尚書》、《四書詮義》、《易經詮義》、《詩經詮義》、《春秋集詩》、《禮記章句》、《樂經律呂通解》、《理學逢源》、《儒先晤語》、《九宮陽宅》、《詩集》、《大風集》等36部226卷,其中收入《四庫全書》的有《理學逢源》、《醫村篡要》等30部共195卷。
江峰青[清]段莘東山人。清進士、嘉善知縣、江西道貞、江西省高等審判廳丞、省議會議員。其平生留下較多文章與軼事,其所撰對聯較多在全縣流傳。
江家珩,江峰青大兒子,江芷之父。江西省參議議員,國大代表。跟隨孫中山先生參與辛亥革命,在辛亥革命前夕,告知其父辭去江西省審判廳廳丞回家鄉,解放前夕去台灣。
江家球,江峰青二兒子。中央軍校少將秘書,解放前去台灣。
江家王眉,1924春-1927年8月婺源中學第一任校長,江峰青三兒子。寶山、上海縣長,浙江省公路局局長,交通部公路總局主任秘書,村人也有說其為江芷之父。解放前去台灣。
江芷(1911-1987),女,婺源東山人。國立浙江大學化學系畢業,受聘於杭州省立女子中學任教,抗日戰爭期間回鄉。在婺源縣立中學倡辦戰時高中班(婺源中學前身)。1984年隨父遷去台灣任台灣師範大學教授,台灣私立華岡中學校長。其詩詞造詣高,著有《春雲秋夢詩詞合集》出版,且工畫蘭竹、花鳥,喜崑曲、波黃。逝於美國林斯頓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