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宗彥
何宗彥
何宗彥(1559-1624)字君美,一字若善,號昆柱。江西金溪東漕(今琅琚鎮上東漕)人,客居隨州,萬曆朝隨州籍進士。萬曆、泰昌、天啟三朝元老,德高望重,勤諫宰相,爵從一品少師兼太子太師,官吏部尚書,職建極殿大學士。卒於任上,追贈一品太傅,謚文毅,奉旨建祠。明熹宗皇帝親賜聲馳皇閣,上東漕至今依然保留有受賜或受贈的卿相里、紫閣名家、龍光、科第、五橋同秀等牌坊或牌匾。
何宗彥出生書香門第之家,青少年時在家鄉上東漕附近的曹洞宗疏山寺復性堂書院求學。復性堂書院創辦人是與疏山寺淵源很深的疏口村人吳悌(1502-1568),字思誠,號疏山,人稱疏山先生,謚文庄。何宗彥在17歲時隨父何思泉(字其大)客居隨州(今湖北隨縣),遂占隨州籍。明萬曆二十三年(1595)進士,任官詹事(為太子講讀官員)。
萬曆四十二年(1604)遷禮部右侍郎,署部事(代理禮部尚書)。歷時十五年之久的立儲之爭於本年已經有了結果。廷臣力爭的皇長子朱常洛終於被確定為太子。在眾大臣的請求下,皇帝最寵愛的鄭貴妃生的兒子、福王朱常洵不得不搬往封地的河南洛陽。但鄭貴妃與朱常洵提出要撥莊田四十萬頃。何宗彥為此多次上疏駁斥,萬曆皇帝不聽,后以在全國撥四十萬頃的田糧收入歸朱常洵而終結。太子生母王貴妃亡故,萬曆皇帝把她當普通妃子埋葬,何宗彥又上疏為王貴妃力爭。“梃擊案”爆發后,何宗彥又上疏說:“天下懷疑陛下薄待太子已經很久了。太子處於被輕視的地位”,建議改善太子待遇,沒有得到批准。
沒過多久,何宗彥被轉為左侍郎,繼續代理禮部事務。何宗彥代理禮部尚書六年,為官清廉,治事井井有條,遇事能以大局為重,多次直言進諫,在廷臣中聲望日高。四十四年冬,皇宮隆德殿發生火災,何宗彥又向皇帝提出通下情、修廢政、補缺官的建議。
萬曆四十五年(1607),皇長孫朱由檢已經十三歲,因皇太子的地位不鞏固,皇長孫仍未就師聽講,因此何宗彥又多次上疏,請求派人為太子講學,讓皇孫拜師就讀,萬曆皇帝仍不採納。
萬曆四十六年(1608)六月,京師(今北京)發生地震,何宗彥又上疏言三事,一是指出皇帝已不視朝三十餘載,致使朝政廢弛,二是邊備盡廢,致使遼東盡失,三是衙門缺員太多,致使政務停頓,要求皇帝順從天意,力行改正。無奈神宗不視朝已三十餘年,諸事多委以貴戚、近侍,言官多依附齊黨,何宗彥不與他們結黨營私,仍忠於職守,不斷奏本,一時得到不少人的讚許。
萬曆四十七年(1609)十二月,皇帝下令朝臣推薦內閣輔臣,廷臣多把何宗彥作為首選人物推薦,唯獨吏科給事中張延登不署名,何宗彥遂未獲通過。時御史左光斗、薛敷政、肖毅中等均上疏皇帝,為何宗彥未入閣表示惋惜,而張延登同官亓詩教、薛鳳翔又屢屢上疏糾駁。當時朝臣朋黨角逐,言官多依附齊黨,何宗彥不與他們結黨,無所依附,故不能安其位,於是不久辭歸。
何宗彥為官“清修有執,攝尚書事六年,遇事侃侃敷奏,時望甚隆”。
萬曆四十八年(1620)八月,明神宗萬曆皇帝崩,太子朱常洛即位,是為明光宗,何宗彥在家被授為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宰相)。此時邊陲失守,人情洶洶,危機四伏,他奉命於危難之際。
天啟元年(1621),何宗彥還是不畏艱險,慨然進京就職,勞苦操作,籌商軍國要務。天啟時曾典試禮闈,選錄400人皆俊義之士,使不少昔日遺珍一時見采,被視為得人。
天啟三年(1623),何宗彥晉少保兼太子太保、戶部尚書;少傅兼太子太傅、太子太師、吏部尚書,建極殿大學士。
天啟四年(1624)正月,何宗彥卒於任上,贈太傅,謚“文毅”。時人評說,何宗彥澡身浴德,正色立朝,淡於求名,拙於求利。死後,奉旨建祠,以示紀念。
子何敦伯,刑部郎中。子何敦仲,廣西南寧知府。子何敦起,光祿寺典簿。子何敦叔,雲南鶴慶府知府。子何敦季,福建按察司副使。
敦伯子迎崇,廣西梧州府知府。敦叔子品崇,廣東肇慶府知府。敦季子志崇,山東館陶知縣。
著有 《何文毅公集 》10卷、《春曹疏草》2卷。
張廷玉《明史· 列傳第一百二十八》
1550 友湯顯祖出生
1559 出生 明嘉靖三十八年
1566嘉靖皇帝崩 明嘉靖四十五年
1567 隆慶皇帝登基 明隆慶元年
1568 老師吳悌卒 明隆慶二年
1562 時代背景 明隆慶六年
張居正開始十年變法
1572 隆慶皇帝崩 明隆慶七年
萬曆皇帝登基 明萬曆元年
1595 進士 明萬曆二十三年
1604 太子詹事 明萬曆三十二年
禮部右侍郎
禮部左侍郎
代理禮部尚書
1616 友湯顯祖卒 明萬曆四十四
1620 萬曆皇帝崩 明萬曆四十八
泰昌皇帝登基 明泰昌元年
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宰相)
泰昌皇帝崩 明泰昌元年
文淵閣大學士
武英殿大學士
1621 天啟皇帝登基 天啟元年
1623 少保兼太子太保 天啟三年
戶部尚書
少傅兼太子太傅
少師兼太子太師
吏部尚書
建極殿大學士(宰相)
1624 卒於相位
贈太傅
謚文毅
奉旨建祠
家庭成員
父:何思泉
弟:何宗聖
長子:何敦伯
二子:何敦仲
三子:何敦起
四子:何敦叔
五子:何敦季
孫輩:何迎崇,何品崇,何志崇等
大明末年明光宗、明熹宗時宰相何宗彥(1559—1624)勤於著述,他去世后,其子整理其文稿得數十卷,正欲刊印時,戰火四起,未能保全。后其孫收得殘卷,合成《何文毅公集》共10卷及《春曹疏草》2卷於崇禎十六年(1643)刊印。經過明清易代的兵燹之後,崇禎年間刊印本《何文毅公集》已佚,僅存孤本收藏於日本尊經閣文庫,台灣“中央研究院”傅斯年圖書館漢學研究中心藏有據尊經閣文庫影印本。
2004年,嶽麓書社出版學者黃仁生著《日本現藏稀見元明文集考證與提要》,其中收錄“何宗彥撰《何文毅公全集十卷》七冊,明崇禎間刻本(尊)”考證文章一篇。
【何文毅公集】
(中研院傅斯年圖書館藏)
書名:何文毅公集(十卷)
撰者/作者:[明]何宗彥(撰)
作者小傳:何宗彥
版本:明崇禎年刊本(據藏於日本尊經閣文庫崇禎年間刊刻世界孤本影印)
館藏地:漢研(漢學研究中心)、傅圖(中研院傅斯年圖書館)
序跋:[明]李佺台(序);[明]王庭梅(跋);[明]馮明玠(序);[明]馮可賓(序);[明]何萬化(跋);[明]何品崇(跋);
卷次:
卷次內容:
編號 0003749
【卷之一:賦】
篇目:《應天以實不以文賦》、《疏山賦》(有序)。
【卷之二:五言古詩】
篇目:《雜詩三首》、《經靈壁行野中作》、《臘日賜宴後車駕狩於近郊有作四首》、《登北門外古城》、《六賢詠六首》、《早春黃御史宴集分韻一字》、《袁太常閑居詩次少師姚公韻》、《夢遊華蓋山三首》、《吾丘老人壽師》、《徐王墓祠》、《送許生別兄還南京》、《扈從至中都二首》、《駕至東平望祭泰山,》、《出金鄉十餘里溪行與汝敬正安臨流憩詠有作二首》、《游白雲觀訪長春宮故址六首》、《紀聖德詩四首》、《度清流關觀趙太祖馬跡有作》、《觀大將率師南征》、胡祭酒洪崖山房二首》、送王編修覺非致仕分韻得千仞二字》、《送少傳建安楊公扈從巡邊分韻得禮樂二字》、《題漁父辭劍圖》、《壽菊詩四首》、《游翠微山圓通寺詩五首》、《陪祀皇陵》、《大學士楊公朝房對菊二首》、《寄傳憲副克己》、《送陳知府分韻得吐字》、《將進酒送蕭布政》、送羅汝寬教官還昭武》、《巽溪詩為楊長史賦》、《題王徵士竹亭》、《大祀南郊》、《霽月樓》、《題周懷中家景圖》。
【卷之三:疏議】
篇目:
《擬應詔陳言疏》、《擬請檢發章奏俞補員缺疏》、《清改正代藩長幼疏》、《請尚書侍郎疏》、《類題災異疏》;《常平義倉考議》、《評鹽鐵議》、《擬倭退播寧善後事宜議》、《薊鎮請復昂酋撫賞議》;
《薊鎮處置變對》、《明經與辟舉孰優對》、
《防海固藩試計萬全之略》、《趙/1國金城方略如何》。
【卷之四:雜著、論書、記表】
篇目:
《儒釋道三教異論同》、《君臣交儆論》;
《君德成就責經筵》、《良臣忠臣重臣權臣辨》、《究論士君子才識品養四者韜用成濟處淺深大小之所別》、《知人 任人說》、《和同矜爭辨》、《與友人論特政書》;
《漢東書院記》、《新安許氏祠堂記》、《鹿邑侯景醇劉公德政碑記》、《京衛武學題名記》(未刻);
《冊封順妃李氏冊文》、《擬朝鮮國王謝新設經理大臣遣將發兵表》。
【卷之五:策】
篇目:
《廷試策一道》;
廷試貢士策題:《問國家倚重人才》、《問用人理財》、《問權者人主之利器》、《問不有君子其何能國》、《問四夷之侵乘中國之救》、《問善為天下者必有維天下之具》、《問公忠不二心之臣》、《問孔子之論儒》、《問兵詭道也》、《問禮者國之維也》。
【卷之六:序】
篇目:
《賀相國龍江先生壽序》、《賀朱郡守壽序》、《少司空鏡宇沈公壽序》、《贈徐友竹五十序》、《賀柱玄龔先生序》、《賀宗人蓮塘公六十壽序》(未刻)、《賀懷川兄六十序》、《賀利川兄六十壽序》、《李崇雅六十壽序》、《賀南松兄六十壽序》、《奉賀趙任齋年伯六十壽序》、《賀大司徒楊公六十又七壽序》、《賀楊太公夫婦雙壽序》、《賀李封君雙壽序》、《賀仝封君雙壽序》、《奉賀朱母太孺人壽序》、《奉賀趙任齋年伯六十壽序》、《賀張太夫人七十壽序》、《賀巽庵范老師壽序》、《賀朴軒王公序》、《賀張益齋八十壽序》、《贈新石湯太公八十序》、《賀陳體軒封君八十序》、《贈戴司訓八十序》、《賀穆母壽序》、《穆母八十壽序》、《賀顧太夫人九十壽序》、《贈九十翁仁齋陳公序》。
【卷之七:序文】
篇目:《福建鄉試錄序》、《應天府鄉試錄序》、《族譜序》、《賀太中丞青螺郭公平播序》(代作)、《肖岡李使君奏最序》(代作)、《贈肖岡李使君報最序》、《賀郡侯肖岡李使君奏最序》、《賀王州守台薦序》、《送譚州倅擢瑞昌令序》、《贈張丞之曲阜序》、《贈戴君之任羅江序》、《贈熊生奉命廣西便道歸省序》、《贈何應山之郁林太守序》、《贈禮部儒士張生立甫序》、《贈郝聚崧郡丞序》、《賀鄭進士登第序》、《賀任錦源大參擢守冀寧房》、《贈張太守考績序》、《送陳判歸養序》、《贈王曙峰入覲序》、《贈佴侍御奏最承恩序》、《贈張太守序》、《賀董中丞撫楚序》(缺)、《贈張太守升憲副序》、《送袁觀察移門中序》、《送心韋楊年丈之任宛丘序》、《送昌鳴唐年丈之博羅序》、《賀贈大宗伯吳疏山先生謚文庄序》、《贈葉山人冠帶序》、《賀秦明府考績序》、《賀李德馨憲副兵備寧夏序》、《賀大理卿鳴峴先生九載考績序》、《贈薛青雷督府序》、《賀座師李晴源先生奏績序》、,《贈劉州守序》、《送楊郡守調新安序》、《賀王州守台獎序》、《大儒文要序》、《說庄序》、《王文肅公文草序》、《蒙泉先生格言序》、《不波館詩草序》、《黃玉社稿序》、《贈鄒仲仁序》、《贈陶生序》、《佴慎修進言序》、《效愚草序》、《玄晏齋集序》、《題唐羅浮詩序》;《柯酉室詩集小引》(缺)、《結社小引》;《疏山先生言行錄跋》、《金剛證果跋》。
【卷之八:傳說】
篇目:
《劉烈婦傳》、《韓節母傳》、《侍御王栗軒先生傳》、《林肖瀚先生傳》、《一吾陳公傳》、《李子實傳》、《 玉岡李太夫暨配張宜人傳》、《王曉山傳》、《疏山先生傳》、《任鳳皋先生傳》;《簡松說》。
【卷之九:廟碑、墓表、墓誌】
篇目:
廟碑:《重修朝鮮箕子廟碑》、《明封翰林院檢討征仕郎肖田朱先生暨贈孺人錢氏墓碑》;
墓表:《四川布政使司左參議先師張心澳夫子墓表》、《羅孺人何氏墓表》、《敕贈孺人官母程氏墓表》、《贈刑部河南司主事東川張先生墓表》;
墓誌:《戶部尚書應虹陳公墓誌銘》、《封中書科中書舍人前欽表鴻臚寺主簿后松張公墓誌銘》、《黃隱君暨配嚴孺人墓誌銘》、《高郵判兩溪陳公暨配鄒孺人墓誌銘》、《明張母廖孺人墓誌銘》、《贈刑部廣東司主事西橋張公墓誌銘》、《少府小竹黃公壽藏銘》、《義川馮公墓誌銘》、《族伯母彭氏墓誌銘》、《 敕封編修景南孫公暨配孺人唐氏墓誌銘》、《山東布政司右參議洪麓顏公墓誌銘》、《明故行太僕卿賈公墓誌銘》。
【卷之十:祭文、行狀附】
篇目:
祭文:《大中丞文麓鍾公誄》(並序)、《祭汝南張助甫先生文》(代)、《祭洪麓參藩顏公文》、《祭劉雨田先生文》、《詞林合祭孫景南先生》、《祭熊親家母文》;
行狀:《禮部儀制司主事/12持張君行狀》、《蘇州府同知瞻澳郭先生行狀》。
【附】
《明文毅何公列傳》、《特建文毅何公端詞碑記》、《明敕贈翰林院編修文林郎思泉何公墓誌銘》、《明故何母張氏孺人墓誌銘》、《明太傳文毅何公墓誌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