獼猴桃膏藥病

獼猴桃膏藥病

獼猴桃膏藥病是一種植物病害,以菌絲體在患病枝幹越冬,翌年春夏之交,在高溫多濕條件下形成子實體的疾病。

基本信息


病原,拉丁文名稱及分類地位:屬隔擔耳屬(Seftobasidium alividium)的一種弱寄生菌,屬於擔子菌亞門真菌
危害對象:除寄生於獼猴桃外,也寄生於板栗柑橘、梨以及泡桐、杜仲、黃柏等植物。

侵染循環


以菌絲體在患病枝幹越冬,翌年春夏之交,在高溫多濕條件下形成子實體。

發病條件


本病多出現於土壤速效硼含量偏低的獼猴桃植株及含硼較低(10毫克/千克以下)的兩年生以上的老枝上。本病的發生是以土壤和樹體缺硼的生理病原為第一病原,弱寄生菌侵染是膏藥病的第二病原,是生理病原與真菌病原共同作用的結果。

危害部位


主要發生在獼猴桃大樹的兩年生以上枝幹分杈處。

危害癥狀


白色膏藥病多與枝幹粗皮、裂口、藤腫等癥狀相伴生,如膏藥一樣貼在枝幹上。病原菌的子實體表面較光滑,初期呈白色,擴展后仍為白色或灰色,子實體衰老時往拄發生龜裂,容易剝離,受害嚴重的造成樹體早衰,枝條幹枯。

防治方法


土壤施硼(萌芽至抽稍期根際土壤每平方米1克硼砂)和樹冠噴硼,以0.2%硼砂液治粗皮、裂皮、藤腫和流膠等現象,減少弱寄生菌侵染的場所。用小刀刮除菌膜,塗抹3波美度石硫合劑或塗三靈膏(凡士林50克,多菌靈2.5克,赤霉素隊0.05克調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