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54條詞條名為成本會計的結果 展開
- 一種新型會計理論
- 趙寶芳編著圖書
- 楊玉紅主編書籍
- 李青主編書籍
- 王茂明、鄭曦主編書籍
- 2017年清華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
- 魯亮升主編書籍
- 林秀琴、劉智英、馬慧穎編著書籍
- 2006年王淑慧等主編圖書
- 2009年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出版書籍
- 2015年喻晶主編高職高專教材
- 王霞主編書籍
- 王金慧主編書籍
- 2013年羅曉娟編著的圖書
- 徐偉麗主編書籍
- 揭志鋒主編書籍
- 2016年清華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
- 2012年徐曉敏、楊應傑和楊建主編圖書
- 宋風長主編書籍
- 2015年徐曉敏所著圖書
- 2008年鄭州大學出版社出版書籍
- 楊洛新著圖書
- 張林所著圖書
- 2009年柯瓊所編著圖書
- 劉智英、於冬梅、高麗菊、劉福波編著圖書
- 成蓉暉等編著書籍
- 于越、尚紅岩編著書籍
- 2012年王宏寶編著圖書
- 2009年曾富全、韋群生、耿閃清創作書籍
- 2009年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圖書
- 2011年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出版書籍
- 楊應傑、韓愛玲、戚從等主編書籍
- 2018年清華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
- 任月君主編書籍
- 岳紅主編書籍
- 2012年鮑宜忠、王邦順和張蓓蓓主編圖書
- 馮中強主編書籍
- 2010年黃毅勤和何昊主編寫圖書
- 崔婕、郭相英編著書籍
- 劉冬梅主編高職高專使用教材
- 古華、張文華編著的圖書
- 武漢理工大學出版社出版圖書
- 明愛芬、孟玉英編著的圖書
- 薄雪萍、梁紅霞、賴惠明、熊化珍編著圖書
- 2016年立信會計出版社出版書籍
- 羅昌宏、陳少勇、任麗等主編書籍
- 2018年電子科技大學出版社出版圖書
- 徐紀敏、劉玉鳳主編書籍
- 商亞平主編書籍
- 第二版
- 第二版
- 修訂本
- 第二版
- 應用型高等教育
成本會計
一種新型會計理論
成本會計是基於商品經濟條件下,為求得產品的總成本和單位成本而核算全部生產成本和費用的會計活動,現代成本會計是為克服通貨膨脹所引起物價變動導致會計信息失真弊端,在物價變動情況下,以資產現行成本為計量屬性對相關會計對象進行確認、計量和報告的程序和方法,它是以貨幣為主要計量單位,針對相關經濟主體在產品生產經營過程中的成本耗費進行預測、決策、控制、核算、分析和考核的價值管理活動。現代成本會計是在繼承傳統成本會計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種新型會計理論,是傳統成本會計在物價變動環境下的延伸和拓展,將成本核算與生產經營有效結合,具有不同於傳統成本的會計程序和會計方法,可隨經濟環境的改變而及時反映資產價值變化,具有高度的決策相關性。
成本會計是成本會計人員協助管理計劃及控制公司的經營,並制定長期性或策略性的決策,並且建立有利的成本控制方法、降低成本與改良品質,成本會計是一個估算,跟蹤和控制產品和服務成本的流程。
成本的涵義
成本是商品經濟的產物,是商品經濟中的一個經濟範疇,是商品價值的主要組成部分。
成本的內容往往要服從於管理的需要。此外,由於從事經濟活動的內容不同,成本含義也不同。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企業管理要求的提高,成本概念和內涵都在不斷的發展、變化,人們所能感受到的成本範圍逐漸地擴大。
不同的經濟環境,不同的行業特點,對成本的內涵有不同的理解。但是,成本的經濟內容歸納起來有兩點是共同的:一是成本的形成是以某種目標為對象的,目標可以是有形的產品或無形的產品,如新技術、新工藝;也可以是某種服務,如教育、衛生系統的服務目標。二是成本是為實現一定的目標而發生的耗費,沒有目標的支出則是一種損失,不能叫作成本。
成本會計的內容
現代成本會計拓寬了傳統成本會計的內涵和外延,其涉及的內容廣泛,以我國會計界目前的共識來看,現代成本會計的基本內容是:成本預測、成本決策、成本計劃、成本控制、成本核算、成本分析、成本考核、成本檢查。
企業如何安排、使用上述資源,必須根據企業生產經營的任務來計劃資源的投入、使用以及測算這些資源投入使用后的效率和效益,這就需要細緻地觀察分析企業周圍的環境和企業內部的狀況,充分掌握正確的信息,完善情報體系是制定成本計劃的基礎。同時改善企業素質,改善企業經營環境,是改善企業成本計劃的重要條件。要提高素質、改善環境,必須深化改革,根據市場經濟的要求,按照生產經營的各個環節和項目以及按生產經營期限,分別制定出生產經營各個環節和分期的費用預算及成本計劃,組成有機的成本計劃體系。
成本與費用
成本與費用是一組既有緊密聯繫又有一定區別的概念。正確區分成本與費用是成本會計的重要前提。成本是指生產某種產品、完成某個項目或者說做成某件事情的代價,也即發生的耗費總和,是對象化的費用。費用是指企業在獲取當期收入的過程中,對企業所擁有或控制的資產的耗費,是會計期間與收入相配比的成本。成本代表經濟資源的犧牲,而費用是會計期間為獲得收益而發生的成本。
成本會計關注的是成本而不是費用。
未耗成本與已耗成本
在財務會計中,將成本分為未耗成本與已耗成本兩大類。
未耗成本是指可在未來的會計期間產生收益的支出,此類成本在資產負債表上列為資產項目,例如設備、存貨及應收賬款等。已耗成本則是指本會計期間內已經消耗,且在未來會計期間不會創造收益的支出。這類成本又可分為費用和損失,前者在損益表上列為當期收益的減項,例如已銷產品的生產成本及各項期間費用等,後者則因無相應利益的產生,而在損益表上列為營業外支出等項目,例如火災、水災等自然災害造成的損失。
支出成本與機會成本
支出成本和機會成本是成本的兩種主要類型。
支出成本是過去、現在或未來的現金流出。機會成本是指由於選擇最優方案而放棄的次優方案上的收益。會計系統的特徵是記錄支出成本而不記錄機會成本。但是,管理者為了保證所作的決策是最優的,在進行決策時應考慮機會成本。
成本會計信息
成本會計是財務會計與管理會計的混合物,是計算及提供成本信息的會計方法。
財務會計要依據成本會計所提供的有關資料進行資產計價和收益確定,而成本的形成、歸集和結轉程序也要納入以複式記賬法為基礎的財務會計總框架中,因此,成本數據往往被企業外部信息使用者用於對企業管理當局業績的評價,並據此作出投資決策。同樣,成本會計所提供的成本數據,往往被企業管理當局作為決策的依據或用於對企業內部管理人員的業績評價。
成本會計的任務
(1)正確計算產品成本,及時提供成本信息。成本數據正確可靠,才能滿足管理的需要。如果成本資料不能反映產品成本的實際水平,不僅難以考核成本計劃的完成情況和進行成本決策,而且還會影響利潤的正確計量和存貨的正確計價,歪曲企業的財務狀況。及時編製各種成本報表,可以使企業的有關人員及時了解成本的變化情況,並作為制訂售價、作出成本決策的重要參考資料。
(2)優化成本決策,確立目標成本。優化成本決策,需要在科學的成本預測基礎上收集整理各種成本信息,在現實和可能的條件下,採取各種降低成本的措施,從若干可行方案中選擇生產每件合格產品所消耗活勞動和物化勞動最少的方案,使成本最低化作為制定目標成本的基礎。為了優化成本決策,需增強企業員工的成本意識,使之在處理每一項業務活動時都能自覺地考慮和重視降低產品成本的要求,把所費與所得進行比較,以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
(3)加強成本控制,防止擠占成本。加強成本控制,首先是進行目標成本控制。主要依靠執行者自主管理,進行自我控制,以促其提高技術,厲行節約,注重效益。其次是遵守各項法規的規定,控制各項費用支出、營業外支出等擠占成本。
(4)建立成本責任制度,加強成本責任考核。成本責任制是對企業各部門、各層次和執行人在成本方面的職責所作的規定,是提高職工降低成本的責任心,發揮其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力的有效辦法。建立成本責任制度,要把完成成本降低任務的責任落實到每個部門、層次和責任人,使職工的責、權、利相結合,職工的勞動所得同勞動成本相結合;各責任單位與個人要承擔降低成本之責,執行成本計劃之權,獲得獎懲之利。
產生和發展
成本會計先後經歷了早期成本會計、近代成本會計、現代成本會計和戰略成本會計四個階段。成本會計的方式和理論體系,隨著發展階段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早期成本會計階段(1880—1920)
成本會計起源於英國,後來傳入美國及其他國家。隨著企業的生產規模的進一步擴大,市場競爭日趨激烈,生產成本越來越得到普遍的重視。這個時期的成本會計是早期發展階段。這一階段成本會計在實務方面取得以下進展:
一是建立了材料核算和管理辦法。設立材料賬戶和材料卡片,標明“最高庫存量”和“最低庫存量”,以確保材料既能保證生產的需要,又可以節約使用資金;實行材料管理的“永續盤存制”,採取領料單制度控制材料耗用量。
二是建立了工時記錄和人工成本計算方法。對人工使用卡片記錄工作時間和完成產量;將人工成本先按部門歸集,再分配給各種產品,以便控制和準確計算人工成本。
三是確立了間接費用的分配方法。隨著生產設備的大量增加,間接費用也快速增長,先後提出了按實際數額進行分配和按間接費用正常分配的理論。
四是利用分批成本計演演算法和分步成本計演演算法計算產品成本。根據製造業的生產工藝特點,選擇分批計算產品成本或分步驟計算產品成本。
五是出現了專門的成本會計組織。1919年,美國成立了全國成本會計師聯合會;同年,英國也成立了成本和管理會計師協會。他們對成本會計進行了一系列的研究,為奠定成本會計的理論基礎和完善成本會計方法作出了重大貢獻。
近代成本會計階段(1921—1945)
成本會計的理論和方法在這一階段得到了進一步的完善與發展,成本會計有了以下方面的進展:
一是標準成本制度的實施。19世紀末20世紀初,以泰勒為代表的“科學管理”思想,對成本會計的發展產生了深刻的影響。1906年美國會計師J.Whtmore第一次提出的“標準成本”概念,為生產過程成本控制提供了條件。標準成本制度實施后,成本會計不只是事後計算產品的生產成本和銷售成本,還要事先制定成本標準,並據以控制日常生產消耗與定期分析成本。這樣,成本會計增加了事前控制的新職能,形成了管理成本會計的雛形。它標誌著成本會計已經進入一個新階段。
二是預算制度的完善。預算控制的開始是採用固定預算方法,即根據預算期間某一業務量確定相應的預算數。1928年,美國一公司的會計師和工程師根據成本與產量的關係,設計了一種彈性預算方法,分別編製固定預算和彈性預算。這就使相關費用項目的實際數與預算數更具有可比性,而且可是企業合理地控制不同屬性的費用支出,便於有效地控制成本,也利於考核經營者的工作業績。所以,彈性預算是近代成本會計的重大進步,也是節約間接費用的最好辦法。
三是成本會計的應用範圍更廣泛。在這一階段,成本會計的應用範圍從原來的工業企業擴大到各個行業,並深入應用到一個企業內部的各主要部門,特別是應用到企業經營的銷售環節。在近代成本會計的後期,《工廠成本》、《標準成本》等成本會計名著的出版,是成本會計具備了完整的理論和方法,形成了獨立的成本會計學科。
現代成本會計階段(1945—1980)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科學技術迅速發展,生產自動化程度大大提高,產品更新速度加快;企業規模越來越大,跨國公司大量出現,市場競爭愈演愈烈。為了適應社會經濟出現的新情況,考慮現代化生產的客觀要求,提高管理的現代化,運籌學、系統工程和電子計算機等各種科學技術成就在成本會計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從而使成本會計發展到了一個新階段,即成本會計發展重點由如何事中控制成本、事後計算和分析成本轉移到如何預測、決策和規劃成本,形成了新型的注重管理的經營性成本會計。其主要表現有:一是開展成本預測與決策。為了控制成本,現代成本運用預測理論和方法,建立數字模型,對未來成本發展變動趨勢進行估計和測算;運用決策理論和方法,依據成本預測資料,選取最優成本方案,做出正確的成本決策。變動成本法完成了成本性態的分析,將企業產品劃分為變動成本和固定成本,對企業成本、業務量和利潤之間各變數關係進行分析,有利於企業進行成本預測。
二是實行目標成本管理。隨著目標管理理論的應用,成本會計有了新的發展。產品設計前,按照客戶所能接受的價格,確定產品售價和目標利潤,然後確定目標成本管理,使成本會計與工程技術等有機結合,有助於企業形成產品品質和功能優化、成本降低的競爭優勢。
三是實施責任成本。1952年美國會計學家倡導責任會計,提出建立成本中心、利潤中心和投資中心相結合的會計制度,將成本目標進一步分解為各級責任單位的責任成本,進行責任成本核算,使成本控制更為有效。
四是推行質量成本。隨著全面質量管理的深入開展,到20世紀60年代,質量成本概念基本形成,並確定了質量成本項目,質量成本的計算和方法,擴大了成本會計的研究領域,促使企業在提高產品質量的同時,進一步注重質量成本的分析。
五是施行作業成本管理。美國會計學家在20世紀80年代後期提出了作業成本法,即以作業為基礎的成本計算制度,施行作業成本管理。作業成本計算是一種真正具有創新意義的成本計算方法,它是適應當代高新科學技術製造環境而形成和發展起來的。
戰略成本會計階段(1981以後)
20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電腦技術的進步,生產方式的改變,產品生命周期的縮短,以及全球性競爭的加劇,大大改變了產品成本結構與市場競爭模式。英國學者西蒙首先提出了戰略成本管理。成本管理的視角應由單純的生產經營過程管理和重股東財富,擴展到與顧客需求及利益直接相關的、包括產品設計和產品使用環節的產品生命周期管理,更加關注產品的顧客可察覺價值;同時要求企業更加註重內部組織管理,儘可能地消除各種增加顧客價值的內耗,以獲取市場競爭優勢。此時,戰略相關性成本管理信息已成為成本管理系統不可缺少的部分。
新的經濟環境對成本會計提出了挑戰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全球競爭的加劇;;2、產業結構的變化;3、生產環境的進步;4、適時生產系統的出現;5、全面質量管理的要求;6、作業基礎成本法的應用。
成本會計的職能
成本會計的職能,是指成本會計作為一種管理經濟的活動,在生產經營過程中所能發揮的作用。由於現代成本會計與管理緊密結合,因此,它實際上包括了成本管理的各個環節。現代成本會計的主要職能有:成本預測、成本決策、成本計劃、成本控制、成本核算、成本分析和成本考核。
在成本會計的各個職能中,成本核算是最基本的職能,沒有成本核算就沒有成本會計。成本會計的各個職能是相互聯繫,互為條件的,並貫穿於企業生產經營活動的全過程,在全過程中發揮作用。
成本會計的職能,隨著社會經濟發展和管理水平的提高在不斷地擴大
1、反映職能:最初、最基本的職能。反映職能就是對企業生產經營過程中發生的一切耗費,運用專門的會計方法進行計量、記錄、歸集、分配、匯總,計算出各成本對象的總成本和單位成本。
2、計劃與預算職能:主要包括全部商品產品的成本計劃、主要產品單位成本計劃和生產費用預算。
3、控制職能:包括投產前的成本控制和投產後的成本控制。
4、分析、評價職能。
成本會計的種類
成本會計可按不同的標誌進行分類。
按成本會計制度分類,可分為實際成本制度、標準成本制度和估計成本制度。
按成本計算模式分類,可分為完全成本計算模式和變動成本計算模式。
成本會計的基本原理
企業成本的分類
成本在經濟工作中的作用,除了滿足考核企業耗費水平、正確計算企業損益的需要之外,還必須為企業的生產經營決策提供依據,從而加強企業成本管理。為此,按成本在經濟工作中的作用,可以將企業成本劃分為財務成本和管理成本兩大類。
財務成本是指根據國家統一的財務和會計法規及制度核算出來的,用於編製財務報表和企業內部成本管理的成本。
管理成本是用於企業內部經營管理的各種成本的總稱,是根據財務成本和其他有關資料進行不同的歸類、分析和調整後計算出來的,是對財務成本的進一步深化和發展。
成本對象及其特點
成本對象是為了計算經營業務成本而確定的歸集經營費用的各個對象,也是成本的承擔者。成本對象可以是一種產品、一項服務、一位顧客、一張訂單、一紙合同、一個作業或是一個部門。
成本會計的一個中心目標是計算產品成本,為對外財務報告服務。產品成本的具體含義取決於其所服務的管理目標。產品有有形產品和無形產品兩種。生產性企業生產有形產品,如電視機、計算機、傢具、服裝和飲料等。勞務性企業提供無形產品,如保險服務、旅遊服務、諮詢服務等都屬向顧客提供的服務;汽車租賃、電話出租和寶齡球等都是由顧客使用組織的產品或設施。
與有形產品相比,無形產品主要有四大方面的特點:無形性、瞬時性、不可分割性和多樣性。無形性是指某項服務的購買者在購買之前無法直接感覺到該項服務的存在,因而服務是無形產品。瞬時性是指顧客只能即時享受服務,而不能儲存到未來。不可分割性是指服務的提供者與購買者通常有直接的接觸,以使交換得以發生。多樣性是指服務的提供比產品的生產有著更大的差異性,提供服務的工人會受到所從事工作、工作夥伴、教育程度、工作經驗、個人因素等的影響。
可見,無形產品成本計算有其特殊性。
成本對象的構成要素
企業的任何經營成果都是依存於一定的時空範圍而產生的。確定成本計算對象,不僅要認定計算什麼產品(或勞務)的成本,而且要認定是什麼地點、什麼時期生產出來的產品。因而,確定成本計算對象一定要有“時空概念”。
通常,成本對象由三個要素構成:1.成本計算實體。2.成本計算期。3.成本計算空間。
成本分配的方法
把成本準確地分配到各成本對象上去,這是很關鍵的。歪曲的成本分配會導致錯誤的決策和評價。成本分配的方法主要有:直接追溯法、動因追溯法和分攤法等。
直接追溯法依賴於可實際觀察的因果關係,因而其結果最準確;動因追溯法是依賴於成本動因將成本分配至各個成本對象,其準確性次之;分攤法儘管有簡單性和操作的低成本等優點,但是三種方法中最不準確的,應儘可能避免使用。實際上,在很多情況下,提高成本準確性所帶來的收益在價值上超過了與動因追溯相關的額外計量成本。
成本計算方法
企業通常可採用分批成本計演演算法和分步成本計演演算法這兩種基本方法來計算產品或服務的成本。分批成本計演演算法是按照產品或服務的明確件數或批別來計算產品的一種成本計算方法,簡稱為分批法。分批法的成本計算對象是產品的批別(或定單)。採用分批法核算的產品或服務往往有很大的差異。分步成本計演演算法是通過將成本分配於眾多相似的產品或服務,然後計算平均單位成本的一種成本計算方法,簡稱分步法。分步法的成本計算對象是產品的生產步驟。當企業的產品是單步驟生產時,其成本計算對象就是產品的品種。
應該注意的是,實際上,很多企業所採用的成本計算制度既非分批法,也非分步法。而是分批法與分步法的結合。
在實際工作中,還採用了一些其他的成本計算方法,如分類法、作業基礎成本法、標準成本法和變動成本計演演算法。從計算產品實際成本的角度來說,這些方法都不是必不可少的,因而通稱為輔助方法。
成本會計系統
成本計算具有兩重性,它既是財務會計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管理會計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因此,成本會計系統應由兩個部分組成。
1.以財務報告為目的的成本會計。不管使用何種類型的成本會計系統,成本的結果都被用於公司的財務報表,財務報告的要求將影響成本會計系統的設計。成本在損益表中列為銷售成本,在資產負債表中列為存貨。
2.以管理為目的的成本會計。從管理會計的角度看,成本計算是為企業正確地進行最優決策,有效經營和嚴格進行成本控制服務的。成本是綜合反映企業經營活動過程的質量和效果的一個重要指標,企業管理部門為了實現有效經營,正確進行經營決策,往往要從許多方案中選取最優方案,“優”的標準主要是經濟效果,而各種形式的“成本”,又是經濟效果的重要表現形式。
成本會計編製
在編製損益表和資產負債表時,首先要區分資本化成本與非資本化成本。
資本化成本是指發生時首先被記為資產,列入資產負債表,它被預期為企業帶來未來的收益。例如,購買機器設備和材料等的成本。這些成本在資產提供有效服務的使用期間逐期轉變為費用。非資本化成本是指不經過存貨階段即作為費用被扣減的成本,發生時即計入費用列入損益表,如支付給營銷經理的薪金和管理辦公用房的租金。
可記入存貨的資本化成本與不可計入存貨的資本化成本
商業和製造性企業的資本化成本還可以進一步分為可計入存貨的資本化成本和不可計入存貨的資本化成本兩種。
可計入存貨的資本化成本(也叫做可計入存貨的成本),是指購進存貨的成本,或者其他新增加的成本。不可計入存貨的資本化成本,是指那些與存貨無關的資本化成本。可計入存貨的資本化成本將成為產品銷售成本的一部分。
成本會計制度
成本會計制度是組織和從事成本會計工作所必須遵循的規範和具體依據。成本會計一般應遵循歷史成本、分期核算、合法性、可比性、權責發生制和成本-效益等原則。成本會計的基礎工作包括正確確定財產物資的計價和價值結轉的方法、建立健全成本核算制度和建立健全成本考核制度等。
成本會計的組織工作
1、設置成本會計機構
成本會計機構是處理成本會計工作的職能單位。它是根據企業規模和成本管理要求來考慮,在專設的會計機構中是單獨設置成本會計科、室或組等,還是只配備成本核算人員來專門處理成本會計工作。
2、配備必需的成本會計人員
成本會計人員是指在會計機構或專設成本會計機構中所配備的成本工作人員。對企業日常的成本工作進行處理。諸如:成本計劃、費用預算成本預測、決策、實際成本計算和成本分析、考核等。成本核算是企業核算工作的核心,成本指標是企業一切工作質量的綜合表現,為了保證成本信息質量,對成本會計人員業務素質要求比較高。(1)會計知識面廣,對成本理論和實踐有較好的基礎;(2)熟悉企業生產經營的流程(工藝過程);(3)刻苦學習和任勞任怨;(4)良好職業道德。
3、確定成本會計工作的組織原則和組織形式
任何工作的組織都必須遵循一定的原則,成本會計工作也不例外,它的組織原則主要有:(1)成本核算必須與成本管理相結合;(2)成本會計工作必須與技術相結合;(3)成本會計工作必須與經濟責任制相結合。
成本會計工作的組織形式,主要是從方便成本工作的開展和及時準確地提供成本信息的需要,而按成本要素劃分為材料成本、人工成本和間接費用成本組織核算。(1)材料組。(2)工資組。(3)間接費用組。
4、制定成本會計制度。
成本會計制度是指對進行成本會計工作所作的規定。它的內涵與外延隨著經濟環境的變化在不斷發展變化。商品經濟條件下,現代企業的成本會計制度內容包括成本預測、決策、規劃、控制、計算、分析和考核等所作出的有關規定,指導著成本會計工作的全過程,這也稱作廣義的成本會計制度。
具體的成本會計制度有:關於成本預測、決策制度;關於計劃(或標準成本)成本編製的制度;關於成本核算制度;關於成本控制制度;關於成本分析、考核制度等。
成本會計的基礎工作
1、健全原始記錄
原始記錄是指按照規定的格式,對企業的生產、技術經濟活動的具體事實所做的最初書面記載。它是進行各項核算的前提條件,是編製費用預算,嚴格控制成本費用支出的重要依據。成本會計有關的原始記錄主要包括以下內容:(1)反映生產經營過程中物化勞動消耗的原始記錄。(2)反映活勞動消耗的原始記錄。(3)反映在生產經營過程中發生的各種費用支出的原始記錄。(4)其他原始記錄。
原始記錄是一切核算的基礎,成本核算更是如此。因此,原始記錄必須真實正確,內容完整,手續齊全,要素完備,以便為成本計算、控制、預測和決策提供客觀的依據。
2、健全存貨的計量、驗收、領退和盤點制度
為了保證入庫材料物資數量與質量,必須搞好計量與驗收工作,準確的計量和嚴格的質量檢測是保證原始記錄可靠性的前提;為了保證領、退的材料物資準確無誤,還必須及時辦好領料和退料憑證手續,使成本中的材料費用相對準確。由於材料物資等存貨品種、規格多,進出頻繁,儘管嚴格管理,但由於種種原因,賬面不符還經常存在,所以對材料物資還得進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清查盤點,進行賬面調整,以保證庫存材料物資的真實性,確保成本中的材料等費用更加準確。
3、實施有效的定額管理
定額是指在一定生產技術組織條件下,對人力、財力、物力的消耗及佔用所規定的數量標準。科學先進的定額,是對產品成本進行預測、核算、控制和考核的依據。與成本核算有關的消耗定額,主要包括:工時定額、產量定額、材料、燃料、動力、工具等消耗的定額,有關費用的定額如製造費用的預算等。消耗定額的制定是作為企業產品生產發生耗費應該掌握的標準。但由於消耗定額服務於不同的成本管理目的,可表現為不同的消耗水平。當企業編製成本計劃時,是根據計劃期內平均消耗水平所制定的定額;當定額作為分配實際成本標準時,是以能體現現行消耗水平的定額為依據來衡量的;當企業為實現預期利潤而控制成本時,是根據企業實現預期利潤必須達到的消耗水平作為衡量的尺度。定額制定后,為了保持它的科學性和先進性,還必須根據生產的發展、技術的進步、勞動生產率的提高,進行不斷的修訂,使它為成本管理與核算提供客觀的依據。
4、建立適合企業內部的結算價格
在生產經營過程中,企業內部各單位之間往往會相互提供半成品、材料、勞務等等,為了分清企業內部各單位的經濟責任,明確各單位工作業績以及總體評價與考核的需要,應制定企業內部結算價格。制定結算價格的主要依據有:(1)內部轉移的材料物資等,應以當時的市場價格作為內部結算價格;(2)材料物資、勞務等也可以以市場價格為基礎,雙方協商定價,即我們通常所說的“議價”,作為內部的結算價格;(3)企業生產的零部件、半成品等在內部轉移時,可以用標準成本或計劃成本作為內部結算價格;(4)在原有成本的基礎上,加上合理的利潤(即一定利潤率計算)作為內部的價格。
除上述計價方法外,企業也可以根據生產特點和管理要求以及結算上具體情況來確定其合理的結算價格進行結算。
5、頒布科學、完善的規章制度。
規章制度是企業為了進行正常的生產經營和管理而制定的有關制度、章程和規則。規章制度是人們行動的準繩,是實施有效的成本管理的保證。企業內與成本會計有關的規章制度主要包括:計量驗收制度、定額管理制度、崗位責任制、考勤制度、質量檢查制度、設備管理和維修制度、材料收發領用制度、物資盤存制度、費用開支規定以及其他各種成本管理制度等。各種規章制度的具體內容應隨著生產發展、經營情況的變化、管理水平的提高等客觀條件和變化,不斷改進,逐步完善。
成本會計的變化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成本會計技術手段與方法不斷更新,會計電算化已經或正在取代手工記賬,而且在企業建立內部網情況下,實時報告成為可能。二是成本會計的應用範圍不斷拓展,傳統上對成本控制並不關注的行業如醫院、計算機生產廠商、航空公司等都對成本控制投入了越來越多的精力,成本控制已變得不可或缺。
作業成本法在西方之所以流行,是因為作業成本法可更精確地衡量產品的盈利能力,但它也有不完善的一面:第一,受到企業內、外部環境因素的制約和影響,如果不考慮環境因素,盲目使用,勢必導致事倍功半的效果。第二,作業成本法雖然大大減少了現行成本會計分配費用的主觀性,但並沒有從根本上消除它們,仍未避免生產量對產品成本的影響。
儘管作業成本法不完善,但它給企業成本管理帶來了新的管理理念和方法,以核算為基礎的成本管理髮展到以作業為基礎的成本管理是成本會計發展的大趨勢。
當前經濟活動管理中傳統成本會計的弊端
傳統成本會計是以歷史成本原則為資產計價依據的會計實務。隨著市場經濟環境的複雜多變,物價變動與通貨膨脹對傳統成本會計理論基礎和會計實務造成了嚴重衝擊,傳統成本會計在現代經濟活動管理中彰顯了諸多弊端和不足。
貨幣是成本會計核算的計價單位,傳統成本會計以歷史成本為資產計價,幣值穩定假設是其資產計價基礎。相對於市場物價上漲的不穩定環境來說幣值穩定假設已不切實際,動搖了傳統成本會計的基礎。傳統歷史成本會計強調會計信息的客觀性及可驗證性,注重相關經濟活動的即時性,為確保會計報表的實效性,通常將難以估價或驗證的項目排除於會計列報範圍,違反了信息呈報的全面性原則,物價上漲時,幣值變動造成的成本差異導致會計信息可比性缺失。
傳統成本會計中往往採用會計分期方式來計算資產損益,並定期結算和呈送報表。面對瞬息萬變的市場形勢,分期核算與定期呈報形式缺乏靈活性,將會滯塞會計信息使用的時效性;同時,會計分期核算必然帶來會計確認,計量、分析及收入分配的相應分期滯后問題,造成損益計算結果不實。通貨膨脹時期按歷史成本配比核算經濟利潤將會導致利潤虛增,納稅風險增加。傳統成本會計中的資產負債是以歷史成本原則及基礎的,通貨膨脹環境下資產負債表中所記載各項資產、負債的賬麵價值遠遠小於現實價值。
市場物價上漲波動、大量無形資產存在的情況下,仍然以歷史成本原則進行成本計價將會導致會計報表、資產計價、項目列報、信息披露等方面存在嚴重不足,造成銀行債權特別是短期債權等負債類項目的列報不清晰,反映資本保全及損益類項目的損益數據信息缺乏客觀性,對於人力資源等信息反映困難。
新時期現代成本會計體系的構建與實踐
當前市場經濟的多元化發展新形勢下,優化成本管理理念,構建和完善現代成本會計體系,加強成本會計管理模式的創新與實踐,對於促進經濟主體的市場競爭實力來說,尤為關鍵。
(一)加強成本預測體系建設,確定成本目標
成本預測是編製成本計劃必不可少的基礎,目標成本是一定時期內的成本水平體現,會計職能部門應積極構建和完善成本會計預測體系,針對產品的市場需求、資源、價格、品種、銷售等各項因素進行調查,分析影響成本的內外環境因素,測算一定時期的成本水平以及預見成本變化趨勢,明確目標成本。
(二)優化成本計劃方案設計,制定成本方案
成本計劃是實施綜合經營的重要程序,成本會計管理部門應以市場為導向,以提高綜合效益實現成本目標為中心,優化和完善成本計劃方案設計,立足於市場價格變動環境,選擇合適的會計假設和會計原則,注重成本管理的實效性,編製科學的成本會計方案,促進生產經營活動內外部環境條件的協調發展。
(三)完善成本控制方法體系,加強成本管理
成本控制對於推動目標成本、成本計劃和成本定額的實現具有關鍵作用。相關財務會計職能部門應在強化經濟業務管理的基礎上,制定和完善成本內部控制監管體系,運用現代成本會計理念和手段,加強產品成本形成過程特別是原材料、能耗物料、存貨等採購及產品銷售各項業務環節的財務成本及費用的有效管控。
(四)完善成本核算計量程序,強化成本分析
會計計量與會計核算是成本會計的核心。新時期,面對物價不穩定的市場環境,相關會計主管部門應以資產的現行成本為計價原則,制定嚴格的會計核算機制和程序,把質量成本核算納入責任會計體系,簡化低值易耗品攤銷辦法,結合完全成本、變動成本和責任成本核算,實行壞賬準備金制度,發掘成本管理潛能,以強化風險意識,分散經營風險。
(五)完善成本會計審核機制,強化會計報表管理
現代成本會計管理,需要合理完善的監管機制加以監督和保障,成本管理必須嚴格遵守國家相關政策及各項成本費用管理標準,要根據《企業會計準則》制定切實可行的成本會計監管機制,加強成本會計核算與分析的審核,強化成本信息的獲取與處理管理,嚴格財務會計報表的編製及報送程序,保障成本會計信息的客觀真實性,杜絕人為會計弊端,規避會計風險,提高成本會計實效性。
總之,成本是價值規律下商品的價值要素,作為經濟管理中的重要形式,成本控制是當前經濟活動中不可或缺的管理環節,新時期,基於通貨膨脹及物價上漲對於傳統成本會計的衝擊和影響,構建和完善現代成本會計體系,優化成本管理效能,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形勢下經濟管理的必然趨勢。
成本會計作為會計學專業的主幹課程,是會計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成本會計也是會計學專業的核心課程之一,但是成本會計的理論和方法及應用範疇,不同於其他會計學課程。成本會計是一門集知識、技能、技巧為一體的專業課,對於學生來說,雖有會計學的功底,但要想很好地掌握成本會計這門課,還是很不容易的,特別是成本的計算方法,要想在有限的時間內掌握更不太容易。但是現行成本會計教學過程也存在一些問題。
1.現行成本會計教學面臨的問題
A.與學生現有的認知和經驗不匹配,未重視學生的個體體驗
目前成本會計教學內容,只是停留在讓學生了解企業的生產工藝過程和基本生產耗費,採用傳統的產品計算方法如品種法、分批法、分步法等,對產品的成本進行計算、編製成本報表。傳統成本會計教學內容體系,一是介紹成本會計的基本理論,主要包括成本會計的涵義、內容、產生、發展和成本會計工作組織,但缺少成本會計的目標;二是成本核算,包括產品成本核算一般程序、生產費用的歸集與分配方法、產品成本計算方法和成本報表編製方法。但缺少對產品製造環境的介紹與體驗,與學生現有的認知和經驗不匹配,學生對生產工藝和組織管理方式並沒有切身體驗,學生無法根據不同的製造環境和成本管理的實際需要選擇不同的成本計算方法。學生學完成本核算部分,仍不能針對不同生產組織特點、類型和管理要求組織進行成本核算並編製成本報表。產品成本只是算出來而已,至於提供的成本信息是否滿足管理當局的需要很少顧及。成本核算的教學也不符合成本會計課程應用性強的特點,違背了培養應用型會計人才的目標。
B.成本會計教學內容體系嚴重滯後於客觀製造環境
在20世紀80年代初,成本會計課程是從原《工業會計》課程中的工業企業產品成本核算部分分離出來的,當時採用的是完全成本法,其教學內容沿襲了計劃經濟條件下會計模式的內容,主要體現在核算範圍上僅僅局限於工業企業生產成本的計算,而且多年來成本會計的教學內容始終不變。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和新型科學技術的廣泛應用,改變了傳統的生產環境。以傳統製造環境為背景、以產品生產成本為核心的成本會計教學,與社會現實需求就很不相適應。
C.忽視高職成本會計實踐教學的重要作用
現有的課堂教學以傳授知識為主,以教師為中心、以課本為中心;重知識傳授、輕能力培養。導致教師對實踐教學缺乏足夠的認識,課程教學計劃中用於實踐教學的課時比例小,實踐教學的形式單一,技術手段落後。實踐能力相對弱,直接影響了畢業生的崗位適應性;多年以來,許多財經類專業的學生,在畢業后很難馬上勝任本職工作。如何加強成本會計實踐教學,提高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一直是會計教學工作關注的話題。成本會計教學一直沿用“理論——實踐”教學模式,畢業前到企業或行政事業單位短時間實習,返校時寫一篇實習報告、見聞或總結。這樣人為地將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割裂成兩塊,缺乏有效地銜接,學生無法將理論和實際相聯繫。由於在校學生以前從未接觸過成本會計工作,在理論學習中往往感覺成本會計理論很抽象,成本會計理論知識不能深刻理解,甚至是一知半解;而在最後進行模擬實驗及到單位實習時,又覺得無從下手,缺乏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學生實踐能力的鍛煉和培養得不到有力的保證。
2.解決成本會計教學問題的原則。
A.現代職業成本會計管理人才的專業素質
包括:掌握職業成本會計的基本理論、操作流程,管理和組織成本會計工作的基本技能等。非專業素質包括:誠實守信;務實創新;堅持原則等。在成本會計實踐教學計劃、內容、形式、手段的設計與實施中,即要充分考慮學生專業素質的訓練,同時又要十分注重學生非專業素質的培養。
B.知識為本、能力至上
作為會計專業主幹課程的職業成本會計,是一門技術性較強的應用型學科,則更應該強調實踐能力教學的重要性。一方面要重視理論教學,使學生具有紮實的成本會計專業知識和創造性思維;另一方面要重視多種實踐性教學形式與手段在職業成本會計課堂內外的使用,使學生具有較強的適應實際工作的能力和積極地創新精神。
C.適應成本會計管理工作發展需要原則
源於企業製造環境的變化以及管理理論與方法的創新,成本會計工作經歷著前所未有的變化。一是實時成本報告成為可能。二是成本會計工作範圍不斷拓展,不論是各行業、專業組織還是政府機關,都對成本控制等成本管理工作投入了越來越多的精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