枯門嶺
緬甸北部山脈的分水嶺
枯門嶺,又名“克欽山區”、“野人山”等,是緬甸北部山脈,南北縱貫於克欽邦中部,為邁立開江和親敦江上源各支流的分水嶺。原主權屬於中國,現屬於緬甸領土。
其東邊是江心坡,西邊是枯門嶺
欽區,約北緯°°附近,片叢林區及沼澤,夏雨,潮濕蚊蟲,般存,必須仰賴奎寧丸,避免染瘧疾。
枯門嶺
根據資料記載,抗日戰爭時期,中國第五軍5萬人越過野人山而抵達印度的,只剩下三四千人,零頭都不到;隨軍撤退的40多名婦女,生還的只有4人;而整個中國遠征軍入緬參戰的10萬總兵力當中,當時為戰鬥而犧牲的中國軍人約1萬多人,卻有5萬人死在了野人山約在北緯26度東經97度附近。
野人山有著全世界最著名的玉石場--帕敢玉石場。帕敢場區出產的翡翠種老、種好、底凈、色正,多為高檔翡翠。因此這座寶山也是當地各族軍隊勢力的必爭之地。
二次大戰期間,當時滇緬遠征軍第一路副司令長官杜聿明決定違反當時盟軍亞洲戰區參謀長約瑟夫·史迪威的命令以及新三十八師師長孫立人及其師長廖耀湘的建議撤往印度,而堅持遵守蔣中正命令率第五軍穿越此地返回中國:草長過人,無路可行,自行開路,導致國軍在此因為瘴癘之氣死傷大半,遠超過被日軍擊敗的數目二十萬人進山,僅七萬 人出山生返;喪命十五萬多軍隊,有一半是迷路餓死;另外一半是死於瘴氣、蟒蛇吃人、螞蟥吸血、吃人鼠、蚊叮熱病、跳崖或持械自盡;更早以前日軍三個師團四萬大軍也失蹤於此,未曾出山。
第一次
枯門嶺
第二次
其東邊是江心坡,西邊是枯門嶺
第三次
最後是在1947年緬甸獨立時,英方向緬甸移交行包括江心坡和孟養、野人山在內的實際控制地區的行政權,對此當時作為中國中央政府的中華民國政府未提出異議,中國作為二戰戰勝國最後一次喪失了將上述領土確定為爭議土地的機會。對勐卯三角地區(南坎)問題的處理。南坎是清廷所租,抗戰期間南坎被日軍佔領,1945年1月15日,國民政府的遠征軍經過戰鬥從日軍手中收復了南坎,當時的中國在軍事實力上可以保持軍事佔領,在法律上由於英國在1943年已經宣布放棄了對華“租借地”,中國也完全有依據收回南坎,但是想不到蔣介石卻主動退出,繼續把南坎送給英國“永租”,緬甸獨立后,蔣介石也沒有去要回南坎,反而用事實行為追認了“永租繼續有效”——每年收取租金1000盧比。除了片馬地區,其它的地區,不是有條約為證;就是緬方(繼承英國)進行了長期有效管制,其間,中國不但沒有正式的要求交涉談判(僅有一次雲南地方政府的交涉),還多次在實際行動中,默認了英緬的主權地位。1960年的《中緬邊界條約》南段(尖高山以南)基本保持了1841年線以來的走向,中國放棄了對南坎名義上的主權(永租,年租金1000盧比,與完全割讓沒有任何實質區別),但對於 1941年線阿佤地區邊界線作相應修改,原被划給了緬甸的班老、班洪地區重新歸屬中國。北段,中國承認緬甸對江心坡的主權,雙方基本以高黎貢山脈分水嶺為界,但片馬地區歸還中國。野人山,不再屬於中國,屬於緬甸領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