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介夫

白介夫

白介夫(1921.01~2013.04.04),陝西省綏德縣人,北京市政協原主席,中國共產黨第十三次、十四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第五屆、六屆全國人大代表,第七屆全國政協委員。1938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曾任晉東南《黃河日報》編輯,華北新華日報社副科長、記者,中共清原縣委宣傳部部長,長白縣委書記等。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歷任中共通化市委書記,營口市市長,中共營口市委書記,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北京化學研究所副所長,北京市科委主任,中共北京市委常委,北京市副市長、市人民政府顧問,北京市第六、七屆政協主席等職。2013年4月4日,白介夫同志因病醫治無效在中國北京逝世,享年92歲。

個人履歷


白介夫
白介夫
1921年1月,生於陝西綏德。
1938年,畢業於綏德簡易師範學校。
1938年10月,參加革命工作,同年11月加入中國共產黨。
1939年8月起,任《黃河日報》編輯,華北新華日報社通聯科科員、科長,特派記者,東北日報記者。
1946年4月起,任遼寧省清原縣委宣傳部長,吉林省長白縣委宣傳部長、縣委書記,吉林省通化市委書記,遼東省總工會秘書長,營口市長、市委書記,遼寧省委文教部高教處處長,遼寧省高等教育局局長。
第八、九屆全國政協委員。1952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化工系。後任中國科學院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研究員。長期從事稀土資源的綜合利用與稀土元素分離理論的研究。曾合成一些新稀土化合物(如含、Bi、Sb亞碸)。在f-f、f-d的躍遷方面取得一些重要成果。提出了稀土離子4fn組態的量子數S.L.J和基態與最近激發態之間的能量差△等性質隨原子序數變化的規律,在配位場對稀土離子的吸收光譜線的位移、強度、劈裂的影響等方面的研究中有新的貢獻。
1952-1954年參加了從獨居石提取釷和混合稀土的研究和建廠工作,所得的釷滿足了錦州石油六廠合成石油所用催化劑的需要。1954-1955年建立了從含釩爐渣中提取五氧化二釩的中間工廠,全套設備移交工廠。1958年組織和參加了從獨居石的混合稀土和包頭稀土尾礦中提取分離稀土的中間工廠的建立,研究和綜合了分級沉澱,分級結晶,氧化還原,離子交換和溶劑萃取等分離方法,獲得了除鉕(Pm)以外的全部單一純稀土。1952-1962期間,提出了工業用的鈰的濕法空氣氧化法和利用釔的位置變化來分離釔的原理和萃取法,提出了分離稀土的流程。同時並開展了稀土配位化學、萃取化學等溶液化學的研究。
70年代,組織和參加了研製摻釹的鋁酸釔激光晶體,用於炮兵激光測距;組織和參加了無機液體激光物質及稀土發光材料的研製與推廣。上述稀土的提取、分離、分析與應用工作獲得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獎。80年代后開展稀土固體化學和非三價稀土化學的研究,合成了一系列稀土無機和有機化合物,研究其光譜和發光性質與磁化學。首次實現鋱(Tb)和鐠(Pr)的光氧化和四價鋱(Tb)的萃取分離;並提出在空氣下使釤,銪,鐿,銩(Sm,Eu,Yb,Tm)在一些硼酸鹽磷酸鹽和硼磷酸鹽發光材料中還原成二價的簡便與安全的新方法。為開發我國廣東、江西特有的稀土離子吸附型礦中含量豐富的鏑(Dy)和釓(Gd)在發光材料中的應用,與韓國合作研製鏑(Dy)在高壓汞燈中的應用,並通過鑒定。近年,用新合成法研製出新型的摻鏑(Dy)等稀土的長餘輝夜光材料,獲得高亮度和餘輝時間長的稀土夜光材料。1990年由新加坡世界科學出版社(World Scientific)出版(稀土光譜)的英文論文集一本,1993年由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專著一本,1994年主編會議論文集一本。在國內外發表學術論文250餘篇。獲釔-鋇-銅-銀-氧高溫超導體的發明專利一項和四硼酸鍶發光材料發明專利一項。 共培養博士生9名,碩士生16名。 曾應邀赴法國進行合作研究和赴德國作訪問學者,赴韓國講學,赴泰國、韓國、巴西、俄羅斯作邀請報告,赴美、法、日、澳、波、芬參加國際會議並順訪荷蘭瑞典。曾與香港城市理工大學生物和化學系及美國新奧爾良大學物理系進行合 作。到2009年1月為止,執行中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中國國家重大基礎研究(973)項目中的“稀土功能材料的基礎研究”資助的稀土基礎研究項目。到2009年1月為止,主要從事稀土發光材料的研究,特別是長餘輝夜光材料和顯示材料的研究。
1957年3月起,任中科院化學物理研究所黨委書記、副所長,化學研究所黨委書記等職。“文化大革命”初期受到衝擊。
1972年春起,任北京市科技局局長,市委、市革委會科教組副組長,市委科教部副部長,市科委主任,市委常委、市革委會副主任。
白介夫同志遺體送別
白介夫同志遺體送別
1979年12月起,任北京市副市長、常務副市長,市計劃生育委員會主任。
1984年7月,任北京市人民政府顧問。
1986年5月,當選為北京市第六屆政協主席。
1988年1月,當選為北京市第七屆政協主席。
1996年離休。
2013年4月4日,因病醫治無效在中國北京逝世,享年92歲。白介夫同志病重期間和逝世后,中央有關領導同志以不同方式表示慰問和哀悼。

相關事件


白介夫的1949

白介夫
白介夫
已經88歲高齡的原北京市委常委、副市長、市政協主席白介夫,回想起60年前充滿犧牲奉獻的戰爭歲月依然充滿了感慨。日前,這位對北京發展做出重要貢獻的世紀老人接受本報記者專訪:從陝北到東北的數千里跋涉、在太行山趙樹理的趣聞軼事令人忍俊不禁。這是位樂觀而智慧的老人,在經歷戰火的歲月、在撥亂反正的年代都充滿了勝利的信念。白老說,現在回望1949年,那的確是整個國家的歷史分水嶺,也是自己人生新的旅程,當年從延安起步的革命道路已經走向了新階段。白老的回憶就從1949年向時光的前後兩端延伸——革命風雲與建設征程,同樣充滿了人生閃光的足跡。1938年到1949年 ,白介夫和趙樹理住一個房間辦報,當時趙樹理被當成要飯的不讓進門,拿起菜刀要砍人。無論如何,1949年之前的歲月都是難以忘懷的。在戰爭年代,卻總有著這樣那樣的趣事。滿頭白髮的老人說起這些故事依然神采奕奕。
白介夫入黨時才18歲。“我是在綏德師範學校入的黨,4年畢業後上了延安抗日軍政大學。按照中央安排,到太行山八路軍總部新華日報工作。”恰好親歷了百團大戰,是戰地記者,在太南和太北地區時每天都和趙樹理住在一個房間辦報紙。
“我們在一起居住了好幾年,趙樹理是副刊編輯,我是華北新華日報的記者。他辦的刊物叫做《山地》,就他一個人。後來他又辦了《中國人報》,專門對敵占區宣傳。”白介夫採訪時拿著介紹信,總是在解放區跑來跑去。他說,戰爭永遠都是殘酷的。記得有一次,他跟隨部隊攻打林縣,路上自己還和小戰士有說有笑,但等到戰鬥打響,半個小時不到就有很多人犧牲,屍體和傷員擺放在老鄉的院子里,他自己則放下筆杆子,充當在死人堆中救助受傷戰士的“護理員”。
那時候,他和趙樹理的工作就是白天行軍,晚上寫作。在解放區,趙樹理的旱煙與破大衣成了極具個性化的標誌。白老回憶,趙樹理那時候晚上不睡覺,披著一件露著棉花、都是補丁的大衣,寫作的時候不停吸旱煙,熏得他都睡不著覺。趙樹理穿的這件破大衣甚至連解放區老百姓穿的都不如,一次在地委專署大門站崗的戰士以為他是要飯的,不讓他進門,他和戰士大吵一架。“趙樹理是個暴烈的脾氣,回到屋裡拿起一把菜刀要去砍人。”趙樹理當然沒有“行兇”得逞,被大夥拉了下來。白介夫說,趙樹理當時就靠著一桿旱煙和破大衣扎堆在老百姓中間,寫出了很多好文章。

延安步行轉戰東北

白介夫
白介夫
1945年9月5日,白介夫按照中央部署,開始從延安徒步向東北地區進發。“這是黨中央 做出的戰略部署,我們是首批赴東北的幹部,林楓是負責人,他原來是晉西北解放區的負責人。”白介夫說,多數幹部都是從延安派過去的。大概有萬名幹部從全國各解放區前往東北,延安則是派出幹部最多的。
行程數千里的跋涉,其艱苦程度可想而知,這段路白介夫整整走了兩個月。“我們走了很長時間,在張家口,看到張家口火車站有火車,但兵荒馬亂已經沒有鐵路職工了,於是就想自己開火車,省點腳力進東北。”結果這些延安來的幹部自己當司機,沒有煤找了很多木柴燒,整整折騰了一晚上,火車也沒走出去兩公里,鐵路從張家口出來就是上坡,最後火車竟然自己倒回來了。這事成了白介夫多年後回憶的一個笑談。他進入瀋陽城的時候還是和蘇聯紅軍住在一起,《遼寧日報》(後來叫《東北日報》)工作,他是最早的創始人之一。
他說,中央非常有遠見,在日本投降以前就有意識地調集了很多幹部在延安培訓,準備佔領東北。當時,華北地區根據地已經連成片,而東北大片地區沒有解放。現在看來,這個派幹部進入東北的部署對解放戰爭勝利有著深遠的影響。兩個月後,隨著蘇聯紅軍撤離東北,白介夫戴著瓜皮帽,扮成一個商人離開了瀋陽。1946年,白介夫告別了自己熱愛的新聞事業,開始從事基層地區的黨政工作。

1949年到2009年建設征程

白介夫
白介夫
時光荏苒,1972年,已經到北京工作的白介夫從幹校調回中科院系統,這一年他接到一個重要的出訪任務,影響了其後30多年的觀念。這一年,他作為“中國科學家代表團”副團長出訪英美等國家,這個代表團也是中美建立外交關係前,第二個訪美的代表團。“臨走之前,我記得周總理特意對我們交代,要關注一下西方國家環保方面的技術、做法,看看對我們有沒有借鑒意義。那時候,多數中國人還不知道‘環保’這個詞。”這句囑託,他牢記了30多年。他說,周總理是新中國最先提出關注環保的人,在1972年那種環境中這樣關注環保問題,體現了偉人的遠見卓識。後來,白介夫從美國回來后就特別關注太陽能等綠色環保能源的應用問題,在北京後來還組建了專門的太陽能研究所。白老欣慰地說,當時全國只有3個人是在國外研究過太陽能的,其中一個就被挖過來當了所長。
白介夫會同高校專家制定自考制度,該舉措成為中國教育體系重要組成部分。
1976年的夏天,白介夫主管北京的文化教育、科技等方面工作。“我們當時做的第一件事情是給北京的學校修理桌椅板凳和門窗。”白老笑著說,“文革”結束后,大夥發現教育設施破壞得比較厲害,讓孩子們上學首先得把學校的設施恢復。
那個時候白介夫幾乎每天都不能睡覺,晚上9點多下班,家門口必定圍著二三十個小青年和家長,每天都說要政府解決上學讀書問題。白介夫說,那時候大家都很著急,開了好多會,大家都在想辦法,怎麼讓這些沒有上學的青年也有升學的渠道。“我記得,有一次市裡開會,一位市委教育部的同志提議說,讓這些青年自學參加高考,我就覺得這個建議非常好。”白介夫會後同北大清華、人大等北京高校的黨委書記、校長一起商量,由這些高校組成了一個自學考試委員會,青年自學參加這個委員會的考試,通過的就可以繼續升學。北京市當年最先推出的這個新舉措後來成為中國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自考制度”至今還在為數以萬計的青年升學成才提供另一條渠道。白介夫上世紀80年代親手推動建立的北京職業教育體系,建立民辦燕京華僑大學解決僑眷子女上學問題,到各省市“化緣”建成中國抗日戰爭紀念館,這些也早已經融入北京市民的生活。
白老還說,當年他參與確定的天壇醫院選址現在看來不夠妥當,不應選在天壇公園邊上,現在醫院要搬遷很好,還公園歷史原貌。

人物評價


呂錫恩在人民網發表文章稱 白介夫是一位值得稱道的領導 ,孫鴻烈同志曾在《科壇文明天地》1997年第二期撰寫了一篇文章。文中提到在“文革”下放勞動時,白介夫曾任他們的支部書記,給他們留下極好的印象。他寫道:“他確實很好,有眼光,能團結人,不搞極左那一套。我們對白介夫印象很好。綜考會的人對他印象很好。”
白介夫的工作能力和工作方法給和他一起工作的同志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每每想起都會有一種遺憾的感覺。尤其在70年代,白介夫調離科學院后,大家都會自覺不自覺地想,如果白介夫還在管我們這個所,我們這個所會是怎樣?議論多了,便流傳出一個故事來形容他的工作方法。故事說的是在“文革”期間,一些青年人都不太干工作和讀書了,呆著沒事便到傳達室下棋。每天傳達室都擠著一些年青人,直到深夜才肯離去。見此情景,許多人都很著急。有一天,白介夫路過那裡,信步走了進去,他站在棋盤旁指點著應走哪一步,活像他們的一個老棋友。棋一局接著一局的下著,他也一步步地指點著,等棋下完了,白介夫已與青年們在心理上毫無領導與被領導之分了。他便和青年們聊起了天,語重心長地提到,人在年輕時應珍視寶貴時間,努力學習本領,使我們這個貧窮落後的國家早日富強……。他說話的口氣像慈父、像兄長、像摯友,說得大家都覺得很有道理,從此再不把寶貴的時間全泡在下棋上了。這個故事純屬虛構,但說明白介夫給人們留下的印象。當前,面臨改革開放,振興中華的時期,更希望能有更多的這樣的領導。

個人榮譽


研究成就

1952-1954,建立從獨居石提取釷和混合稀土的中間工廠,參與
1954-1955,建立提取釩的中間工廠,主持
1958-1964,建立分離稀土的中間工廠,主持

獲獎

1978年,稀土的提取、分離、分析和應用,中國科學大會
1993年,稀土化學,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
1990年,稀土光譜,世界科學出版社公司
1993年,鏑離子(Dy)黃色和藍色發光強度的比值,合金與化合物雜誌。

著作

《稀土的提取、分離、分析與應用》獲1978年中國國家科學大會獎。獲得六項授權發明專利。在中國內外刊物發表論文230餘篇。1990年由新加坡世界科學出版社(World Scientific)出版《Rare Earths Spectroscopy》會議論文集,1993年由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稀土化學》專著,2000年在院士科普書系中出版科普讀物《稀土元素——您身邊的大家族》

中國稀土科學的先驅

白介夫曾在湛江度過整個中學時期。1938年初,日寇飛機經常狂炸廣州,白介夫一家從廣州逃亡到澳門,後轉輾到廣州灣(今湛江市)定居赤坎,入讀培才中學(湛江一中前身)。在湛江他目睹國破家亡的慘劇,法國人統治湛江時,人民水深火熱,馬路上的清潔工人帶著鐵鏈幹活。後來日本人佔領廣州灣,到處姦淫掠殺,湛江人民更是雪上加霜。戰爭中,他常常要心驚膽跳躲逃飛機空襲轟炸,他的一位同學就被炸得血肉模糊,面目全非。有一次炸彈還落到他和同學們鑽在課桌下不遠的地方,幸好沒爆炸。這些經歷至今仍記憶猶新,他常說,湛江是他終生難忘的地方,在這裡打下紮實的中學基礎,也真切地體會到國弱被欺凌的痛楚,更奠定了為國家強大振興出力的人生取向。懷著救國的抱負,1948年培才高中畢業,他以優異的成績考進中山大學化工系。二年後,廣東解放,轉到北京大學,1952年院系調整,又到清華大學就讀。他非常珍惜新中國創造的良好學習環境,如饑似渴勤奮好學,一直是班中的驕子。
大學畢業,白介夫絕對服從祖國分配,到解放後接收日本人留下的研究所,易名為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工作,在東北一干就是50多年。他長期從事稀土資源的綜合利用和稀土元素分離理論研究,有重大的成就和貢獻,是我國稀土科學的先驅。歷任稀土研究室課題組長和室主任,所學術委員會主任,中國稀土學會發光專業委員會主任,第二屆國際稀土光譜討論會主席。早在上世紀五十年代初,他參加了從獨居石提取釷和混合稀土的研究和建廠,解決我國合成石油所用催化劑的需要。隨後又組織和參加從獨居石和包頭礦中提取分離稀土的中間工廠的建立。此外,還開展稀土多個領域研究,分離單一純稀土,稀土配位化學、萃取化學溶液等研究,取得重大成果。70年代,組織和參加稀土激光和發光材料的研製和推廣,合成一系列稀土化合物,獲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獎。近年,他又利用我國豐富而廉價的稀土原料製成照明的發光材料和長餘輝夜光材料,使我國稀土的分離和提純技術接近世界先進水平。他除出版稀土專著和論文集外,在國內外發表學術論文250多篇,先後應邀赴美、法、日、德、韓、俄羅斯等10多個國家講學、訪問,是國際有影響的稀土化學科學家。
白介夫與稀土糾纏了一生,他對自己的事業由衷的熱愛之情和強烈的國家及民族意識,無時無刻都溶化在工作中。他決心要將我國儲量居世界首位的稀土資源,發揮更大作用,為國家的四化建設作出更大貢獻。
白介夫始終沒有忘記湛江這塊熱土哺育過他、母校培才中學培育過他。2002年他曾回湛江訪問,還為湛江一中的同學講學和作報告,用當年的切身經歷,勉勵同學們珍惜來之不易的學習環境,要為振興中華而勤奮讀書。他風趣又深有哲理提出“帥出於師而勝於師”,希望同學們都成為帥材,將來效報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