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笑令
調笑令·歸雁
《調笑令·歸雁》是北宋文學家蘇軾所作的一首詞,作於宋神宗元豐七年(1084年)四月。全詞描寫了春分之後,本應北歸的鴻雁卻仍停留在南方,將要飛去卻又盤桓不定,害怕塞北的春天依然苦寒不堪忍受。通過對歸雁描寫,蘇軾將鴻雁作為自身的象徵和寄託,表達了蘇軾將要離開黃州時去、留的仿徨心態。
全詞通過描寫歸雁艱苦環境下的“寒苦”生活,隱示蘇軾此時此地的去、留的仿徨心態。開頭三句,連用疊句,直敘“歸雁”的飛行,“飲啄”黃州。這既是對“歸雁”艱苦生活的同情,也是蘇軾對自己苦澀心態的袒露。儘管如此,歸雁仍將處於“將飛卻下盤桓”的徘徊狀態,蘇軾同樣感到彷徨不定過著遷徙生活。“塞外春來苦寒,寒苦,寒苦,藻、矜欲生且住”,進層一層渲染“歸雁”的“苦寒”生活。即是“春來”了,“藻、荇欲生”了,“歸雁”再向何處?人們的願望是“且住”江南。
本詞所寫“歸雁”,可以明顯地看出蘇軾在寫“量移汝州”的自己。這位“飲啄江南南岸”的“苦寒歸雁”,沒有懼怕黃州貶居期的“苦寒”生活,安心當個“齊安民”。而今,“藻、荇欲生”季節,皇帝詔令蘇軾“量移汝州”,黃州人民仍然願望蘇軾“且住”黃州,蘇軾的心態是傍徨與徘徊。
中國蘇軾研究會副會長冷成金《中國古代十大詞人精品全集·蘇軾》:該詞通過“歸雁”表現了自己苦澀仿徨的心情。這首詞的詞體有獨特之處,其舒緩的節奏和盤桓往複的格式適於表現纏綿沉鬱的情緒。
宋神宗元豐七年(1084年)四月,宋神宗念及蘇軾謫居黃州思過已年長日久。人才難得,不忍終棄。即降旨,詔令蘇軾“從黃州量移(就近安置)汝州”。該詞是蘇軾離開黃州赴汝州順江而下途中,仿效唐代詩人韋應物《調笑令》格式即興而作。
蘇軾(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字子瞻,一字和仲,號東坡居士、鐵冠道人。北宋著名文學家、政治家。與黃庭堅並稱“蘇黃”。與辛棄疾並稱“蘇辛”。與歐陽修並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宋四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