曇華寺
位於雲南昆明市的寺廟
曇華寺又名曇華庵,始建於明崇禎年間,因園內有一株優曇樹(實為雲南山玉蘭,樹齡至今已300多年)而得名。曇華寺位於雲南省昆明市東郊金馬山山麓,佔地面積8公頃。公園內"朱德贈映空和尚詩文碑"為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18年10月1日起,曇華寺公園免收門票費。
曇華寺風光(1)
可乘坐249路、254路、a12路在曇華寺站下。
曇華寺
相傳明洪武年間著名學者蘭茂(1397年~1476年)曾在曇華寺一帶為百姓治 病,並在草堂種過枇杷樹,為此在原辦公室與溫室處辟蘭茂園。蘭茂是明初著名的音韻學家、醫藥學家,著作有《韻略易通》、《滇南本草》等。蘭茂園於1999年元旦竣工。園內有蘭茂先生半身塑像。迴廊牆壁上鑲嵌石刻蘭茂詩詞、音律及藥理著述。原藏經樓高踞平台之上,曾改稱"大義廳",現闢為羅漢堂。院中南北廂房對稱,闢為工藝美術服務部。
曇華寺
瑞應塔景區在中院後院,佔地3.4公頃,地勢高踞中院、前院之上。辟有蓮池、草坪園、瑞應塔、亭台、九龍茶碗等景點。在後院與中院的連接處,立有"瑞應勝境"巨石照壁,背面刻有朱德贈映空和尚詩文。越過照壁即是草坪園,四圍植有貼梗海棠(酸木瓜)、山玉蘭、火把果等植物。每當春回大地,滿山貼梗海棠爭相怒放,燦若紅霞,蔚為壯觀。"圓通人道櫻花艷,曇華我著海棠紅"。數百隻鴿子散集在草坪上,與人同樂,體現了人與自然的和諧。後院的北端,瑞應塔矗立在一池碧水旁。瑞應塔於1995年動工興建,1996年5月竣工,塔高48.8米,為七層八角疊旋式觀覽塔。塔門口擺放著石雕九龍大茶碗,茶碗直徑約2.2米,高約1.1米。登上瑞應塔頂層,東觀金殿鐘樓,西眺滇池西山,南瞰昆明城全景,北望虹山蜿蜒,春城風貌盡收眼底。
3張
曇華寺
曇華寺
清道光十三年(1833年),昆明地震,寺廟大部分建築倒塌,住持心容、心正和尚,費17年心力,募化修葺。清咸豐七年(1857年),寺又毀於兵燹,僅存正殿。光緒年間,喻芝、廣法、續亮和尚先後再次倡建庵殿。辛亥革命前後,方丈映空苦心經營,曇華寺"名花羅列,落英颭空",成為昆明禪院名藍。50年代曇華寺以花木繁茂、環境清幽吸引了城東眾多遊客至此賞花、品茗。1966年,文化大革命"掃四舊",曇華寺佛像被毀,寺院殿宇失修。1971年改為昆明市綠化隊苗圃,1979年獨立建製成為昆明市曇華寺苗圃。
1981年,曇華寺被擴建成一座訪江南古典園林的公園,分為前園、中園、後園三部分。前園基本以原寺廟的三進院宇為主,亭台樓閣,假山水榭,花木竹林,迴廊曲橋,錯落有致。中園比前園稍大,建有一鑒軒、牡丹園、杜鵑園、山茶園、海棠櫻花園和兒童娛樂園。在前園大義廳右側小園中,存有反映朱德早期進步思想的"朱德贈映空和尚詩文碑"。前、中兩園新增的錢南園紀念碑廊、十八羅漢、五百羅漢石刻、全國名聯碑園等,內有趙藩、朱德、錢南園,竹禪等名聯碑,值得一覽。1996年4月,後院的瑞應山上,又新建成一座高48米、七層八角的"瑞應塔"。這是一座可供遊人登樓遠眺的跌旋式觀覽塔。登臨塔樓,可觀賞到昆明市區林立的高樓大廈以及四周的湖光山色。它的四周山地上,遍布貼梗海棠、火把果、杜鵑花、雪松等花草,還有新建的長廊、小亭和垂釣池。
曇華寺
2018年10月1日起,文山丘北普者黑景區(4A)、昆明市郊野公園、曇華寺公園、西山玉蘭園、保山北廟景區(2A)、雞飛溫泉景區(2A)免收門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