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義縣林業局

崇義縣林業局

建國前,崇義沒有設置專門的機構管理林業生產和建設。民國元年(1912年)縣衙設實業課。民國13年(1924年)縣公署設建設局。民國15年(1926年)縣政府設財建科。民國17年(1928年)縣政府設建設科。名為兼管林業,但無實際業績。

基本簡介


建國后,人民政府十分重視林業生產,逐步建立、健全林業行政管理機構。1950年8月崇義縣人民政府設建設科,配有1~2名幹部管理林業。1953年春改稱農林科。1956年2月改稱農林局。1957年農、林分開成立林業局,地址設在縣政府院內。1958年政企合一,林業局與森工局崇義採購站合併,成立崇義縣林業管理局,主管全縣林業行政、事業、企業工作。地址設:縣城西街。同年8月更名崇義縣林農墾殖局。1963年政企分開。“文化大革命”初期林業局、森工局又合署辦公。1968年12月政企合一,成立崇義林管處革命委員會。1973年9月改稱崇義林業局革命委員會。1975年改稱崇義林業局。1977年改稱林墾局。1984年復稱林業局。1985年政企再次分開,機構名稱沿用崇義林業局,主管全縣林業行政、事業、企業工作至今。

林業概況


崇義縣是我國南方集體林區重點林業縣,全國森林分類經營、定向培育示範縣,全國山區綜合開發示範縣,全國綠化模範縣, “中國竹子之鄉”、“中國南酸棗之鄉”。全縣總人口19.8萬人,其中農業人口15.8萬人,佔80%;國土總面積301萬畝,其中林業用地259萬畝,佔86%,耕地13.5萬畝,佔4.5%,是一個“九分山、半分田,半分道路、水面和莊園”的典型山區縣。在長期的林業建設中,我們始終堅持科學發展觀,走林業可持續發展道路,按照建設“生態大縣,工業強縣,文化名縣和以林興縣,以竹富縣”的發展方針,大力推進林業改革,著力加強生態建設,加大森林資源保護力度,加快林業產業化發展步伐,各項工作取得了較好的成效。
一、主要成效
(一)森林資源總量持續增長。一是森林覆蓋率連年提高。全縣森林覆蓋率“九五”期末為85%,“十五”期末為85.7%。二是活立木蓄積量連年增長。全縣活立木蓄積量“九五”期末為1023萬立方米,“十五”期末為1169萬立方米,年凈增活立木29.2萬立方米。其中:闊葉林70.06萬畝,蓄積量為503萬立方米,針葉林102.6萬畝,蓄積量為569萬立方米。三是活立毛竹連年增長。全縣活立毛竹“九五”期末為5298萬株,“十五”期末為7364萬株。四是林分質量迅速提高。人工林年均立木生長量已達國家速生豐產標準,天然次生林改造后畝年均生長量提高0.5立方米,林地產出率實現了翻番目標。
(二)森林生態功能不斷增強。一是全縣區劃生態公益林108萬畝,占林地總面積的46%;其中列為國家或省級補償面積的公益林為93.71萬畝。二是建立了陽嶺和齊雲山兩個省級自然保護區和章江源縣級自然保護區,保護面積為44.2萬畝,同時,我們正在組織齊雲山晉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申報工作,建立了陽嶺4A級風景名勝區。建立了3個優質種源基地,合計面積5400畝。對全縣25種169棵古樹名木全部進行了登記並掛牌予以嚴格的保護。
(三)生物多樣性得到有效保護。全縣有高等植物273科1029屬2818種,有野生脊椎動物393種,無脊椎動物有1350種。在這些野生動植物中屬國家重點保護的野生植物有17種,其中國家Ⅰ級重點保護的有南方紅豆杉伯樂樹銀杏3種,國家Ⅱ級重點保護有小黑桫欏、金毛狗福建柏白豆杉半楓荷樟樹、花櫚木、凹葉厚朴、香果樹、野大豆、毛紅椿、傘花木、閩楠、喜樹14種;省級重點保護野生植物66種。屬國家重點保護的野生動物有50種,其中國家Ⅰ級重點保護的有豹、雲豹黃腹角雉白頸長尾雉4種,國家Ⅱ級重點保護的有藏酋猴水鹿、穿山甲、黑鳶、松雀鷹、白鷳、虎紋蛙、彩臂金龜等46種。省級重點保護66種。
(四)植樹造林和城鎮綠化水平明顯提高。一是完成了每年2萬畝的跡地更新造林,6萬畝的中幼林撫育,1.2萬畝的次生林改造。二是加快了“四旁”植樹和“綠色通道”建設。平均每年全民義務植樹30多萬株,人均植樹4株,累計建成“綠色通道”379公里。三是縣城建設了北門小廣場、人民廣場、奧林匹克廣場等一大批高品位的綠化景點。四是建設了崇義中學、塔下工業園等一批行政、事業和企業園林化單位。五是街道、庭院、小區全面進行了綠化。縣城城區綠化覆蓋率達40.6%,綠地率達37.8%,人均公共綠地面積7.5㎡,單位庭院和居住小區綠化率分別是38%和37%;鄉鎮所在地和小集鎮綠化覆蓋率達33.8%,人均公共綠地7.4㎡,單位和新建小區綠化覆蓋率達35.2%。
二、主要做法
(一)抓培育,不斷壯大森林資源總量和改善生態環境
1、分類經營、定向培育。一是實行森林資源分類經營、定向培育模式。將全縣林業用地劃分為“兩大類四大區”,即生態公益林和商品林兩大類型,其中生態公益林又區分為重點公益林區和一般公益林區,商品林又區分為集約經營區和一般經營區,全縣規劃建設商品材基地140萬畝,其中人工杉木林40萬畝,毛竹林40萬畝,人工松木林30萬畝,人工促進天然更新闊葉次生林30萬畝,四大商品林基地基本建成。二是在實施分類經營中,總結推廣了一整套毛竹林、杉木林、天然次生林、松木林豐產高效技術規程,並在南方集體林區中得到了普遍推廣應用。即:毛竹林低改五句話(“開通公路,斬山撫育,鏟挖施肥,合理採挖,號字經營”)、天然針闊葉林次改五句話(“開通一條路,砍掉霸王樹,調整疏密度,留下目的樹,封山加管護”)、人工杉木林營造和更新五句話(“良種壯苗上山,適地適樹造林,適時適度撫育,更新留闊補闊,封山管護成林”)。規程落實后,林地產出率與靠天取予時期相比提高了2-3倍不等,森林經營步入了科學經營軌道。
2、用好用活政策,大力實施項目工程。近幾年來,我們利用國家項目工程資金,大力實施長防林,退耕還林、生態公益工程,這些重點林業項目的實施,為增強全縣森林生態功能,培育和發展後備資源,增加林農收入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到2007年底,長防林工程造林2.35萬畝。國家重點生態公益林73.71萬畝,省級生態公益林20萬畝。國家退耕還林工程4.3萬畝。
3、社會造林全面啟動。林改后,山林實行分戶經營,每年的採伐跡地造林都是由農戶、或聯戶、或通過租賃給大戶造林,不但完成了每年的造林任務,而且推行大穴造林,造林質量明顯上升,林木長勢均好於往年。同時,對新造林及中幼林能做到及時撫育,據統計,2004—2007年全縣非公有制累計造林6.1萬畝,撫育中幼林22.6萬畝。
4、抓特色產業培育。一是大力發展竹產業。縣財政每年安排300萬元竹產業發展資金用於毛竹資源的培育。全縣完成竹林撫育20.6萬畝,筍竹兩用豐產林施肥面積5.7萬畝,建立筍竹兩用豐產林10萬畝,在全縣推廣了“竹腔和竹蔸施肥技術”,面積5.2萬畝,開辦各類實用技術培訓班31期,同時進行了“豬—沼—竹”新技術試驗工作。全縣投入生產的毛竹林面積58萬畝。兌現毛竹林撫育、施肥等扶持資金619萬元。二是油茶產業發展項目全面啟動。縣財政安排100萬元油茶產業發展資金用於油茶資源培育、加工的扶持。建立了無性系苗木培育基地,新造高產油茶林面積470多畝,改造油茶低產林面積1500畝。
(二)抓保護,有效地維護了森林資源的安全
1、嚴格執行採伐限額制度。嚴格森林資源源頭管理,做到伐前有設計、伐中有檢查,伐後有驗收。近幾年,我縣始終堅持採伐量小於生長量的原則,自覺降低採伐量,合理安排採伐指標,每年全縣實際安排生產的商品材在12萬立方米左右,森林資源實際消耗沒有突破採伐限額,保持了森林資源的持續增長。
2、改革林木採伐管理。林改后,我縣根據林農對林木採伐提出的新要求,不斷完善林木採伐公開制度,實行林木採伐兩榜公示,鄉鎮集體審核,縣林業局審批制度。即每年冬由鄉鎮伐區審核領導小組根據林農申請逐塊實地審核,張榜公示后報縣林業局。縣林業局按照“先確保撫育間伐指標,后按序安排主伐指標”等原則預審批后,再到縣電視台公示,授受社會監督,此舉得到了廣大林農的一致認同。
3、林產工業結構進一步調優。隨著天然闊葉樹禁伐的實施,對以闊葉樹為主要原料的加工企業必將受到嚴重影響,我縣在做好產品升級換代的同時,逐年壓縮和淘汰以闊葉樹為主要原料的林產粗加工項目。幾年來,相繼關停了刨花板、雜木膠合板生產線,關閉了一條中纖板生產線,關停以雜木為原料的半成品加工廠12家。重點發展杉木、毛竹精深加工項目,初步形成了以華森公司、貴竹公司、盛竹公司、晨宇工藝品廠為龍頭的林產工業加工集群,使全縣大部分的原竹原木和95%的“三剩物”在縣內實現了加工增值。據統計,2007年全縣林業產值達4.75億元。
4、進一步完善“三防”體系建設。每個鄉村組建了一支森防隊伍。縣組建了一支專業森林消防隊,制定了三防事件應急預案和獎懲措施,實行行政首長負責制,把森林防火和病蟲害防治責任落到實處,形成了縣、鄉、村三級為一體的森林三防網路。一有森林火災、火情,專業消防隊就主動出擊,在最短的時間內趕到火場,及時撲滅山火,真正實現了“打早、打小、打了”的目標。幾年來,全縣沒有發生大的森林病蟲害和森林火災。
(三)抓改革,有效地破解林業發展難題
1、積極開展林權制度改革試點工作。2004年8月,省委、省政府確定我縣為林權制度改革試點縣后,通過三年多來的林權制度改革,突破了、破解了制約集體林業發展的體制性障礙和機制性障礙,林業發展活力得到明顯增強。一是充分激發了林農造林、育林、護林的積極性,推動了生態建設和保護。二是極大的解放和發展林業生產力,有效地發揮了林業資源的潛力,促進了農民增收致富。三是基本理順了山區林區發展的初步關係,農村社會矛盾減少,促進了農村和諧穩定。四是有效地盤活了林區資源,促進了各種生產要素集聚。全縣完成林改面積253.188萬畝,林地所有權面積打證率和發放率為99.74%;林地使用權證面積打證率和發放率為98.83%。實踐證明,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是利民、利林、利國的,對林業發展和山區農民脫貧致富產生了重大而深遠的影響。
2、抓好配套改革工作。一是在推進林權制度主體改革過程中,我縣始終把配套改革結合起來,相繼出台了《崇義縣林業產權制度配套改革若干意見》、《崇義縣集體林木採伐管理暫行辦法》、《崇義縣森資源培育管理暫行辦法》、《崇義縣森林防火和森林病蟲害防治管理暫行辦法》、《崇義縣關於加快竹產業發展的意見》及《規劃》、《崇義縣關於加快油茶產業發展的意見》及《規劃》、《崇義縣關於加快現代林業建設的意見》等七個配套改革文件,確立了“構建新型林業產業體系,建立和規範林業產權流轉體系、構建新型的林業投融資體系,進一步完善社會化服務體系,促進林業可持續發展配套改革的主要內容。二是建立林業產權交易中心。林業產權交易中心的建立,對把我縣的木竹,把資源推向市場起到了積極作用。到目前為止,經過林業產權交易中心交易的林地林木面積5110畝、交易額達1328萬元。為林農承辦山林抵押貸款的信貸金額達7100萬元。有力的促進了林業生產要素的合理流動和森林資源的優化配置。三是投融資體系建設取得新突破。成立了林業投資公司,對國有資產進行整合,並按國有資產劃撥程序將全縣10個商品經營性林場划入公司管理,以此為平台,全力做好崇義林業上市的前期籌備工作。

地理位置


地址:江西省崇義縣章源大道1188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