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楠
國家二級珍稀漸危種
閩楠(拉丁學名:Phoebe bournei (Hemsl.) Yang)俗稱楠木;中國特有,是國家二級珍稀漸危種。閩楠樟科,楠屬常綠大喬木,高可達20米,胸徑達2.5米,樹榦端直,樹冠濃密,樹皮淡黃色,呈片狀剝落。小枝有柔毛或近無毛,冬芽被灰褐色柔毛。葉革質,披針形或倒披針形,圓錐花序生於新枝中下部葉腋,緊縮不開展,被毛。果橢圓形或長圓形。花期4月,果期10~11月。
閩楠木材芳香耐久,淡黃色,有香氣,材質緻密堅韌,不易反翹開裂,加工容易,削麵光滑,紋理美觀,為上等建築傢具,見於古老的建築中,如北京十三陵有2人合抱的楠木柱,經久不腐。干形通直。
閩楠是工藝雕刻及造船之良材。武夷山白岩的楠木船棺,其年代距今已有3000多年,仍保存完好不朽。
閩楠圖5
花序生於新枝中、下部,被毛,長3-7(10)厘米,通常3-4個,為緊縮不開展的圓錐花序,最下部分枝長2-2.5厘米;花被片卵形,長約4毫米,寬約3毫米,兩面被短柔毛;第一,二輪花絲疏被柔毛,第三輪密被長柔毛,基部的腺體近無柄,退化雄蕊三角形,具柄,有長柔毛;子房近球形,與花柱無毛,或上半部與花柱疏被柔毛,柱頭帽狀。
果橢圓形或長圓形,長1.1-1.5厘米,直徑約6-7毫米;宿存花被片被毛,緊貼。花期4月,果期10-11月。
野生的多見於山地溝谷闊葉林中,也有栽培。多生於海拔1000米以下的常綠闊葉林中。閩楠分佈於中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地帶,所在地氣候溫暖濕潤,春季多雨,年平均溫17~21℃,1月平均溫5~11℃,年降水量1000~2000毫米。土壤為紅壤或黃壤。
為陰性樹種,根系深,在土層深厚、排水良好的砂壤土上生長良好。通常和青岡櫟Cyclobalanopsis glauca(Thunb. Oerst.、絲栗栲Castanopsis fargesii Franch.、米櫧Castanopsis carlesii (Hemsl.)Hayata、紅楠Machilus thunbergii Sieb. et Zucc.、木荷Schima superba Gardn. et Champ.等混生。閩楠在天然林中初期生長緩慢,60~70年生以後達生長旺盛期,在不過分蔭蔽的林分中,幼苗幼樹常可見到,天然更新能力較強。
閩楠分布圖
據調查統計:閩楠在全省分佈面積為61.3公頃,蓄積達5823.3624立方米,總株數為3186株以上。根據其分佈海拔,在400-1400米的面積有133379.81平方公里,在這個面積上,均有閩楠分佈的可能,但由於其材質優良,砍伐嚴重,致使現存資源枯竭,現存數極少。
廣東車八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閩楠(Phoebebournei)種群的分佈特點。結果表明,閩楠種群呈增長型,種子在林下萌發良好,但Ⅰ級苗木死亡率較高。該文探討了限制車八嶺閩楠種群發展的主要因素,對閩楠資源的保護提出了建議。
樹榦高大通直,木材芳香耐久,紋理結構美觀,為上等建築、高級傢具、雕刻工藝、造船等良材。
閩楠圖11
閩楠是國家Ⅱ級保護的瀕危植物,為中國珍貴的用材樹種,素以材質優良而聞名於國內外。由於天然閩楠生長緩慢、且遭受嚴重破壞,因而進行人工育苗造林,對保護好閩楠資源具有重要意義。對江西省分佈的5個閩楠種源在廣昌進行了育苗試驗。結果表明,龍南、上猶、吉安3個南部種源苗高生長量比北部廬山種源和西南部宜豐種源大50%。為使閩楠各種源苗木安全越冬,認為7月份以後不宜施肥。
應從20年以上的有優良母樹採種。種子失水后壽命很短,採回果實宜立即洗凈陰乾,濕沙貯藏或隨采隨播,忌堆積曝晒。幼苗出土后宜蓋蔭棚。由於生長緩慢,宜於密植。選用一年生苗切干造林時,可先在離地5--10厘米處切斷,保持完整根系、種植時切面應與地平。萌櫱后留苗1株。造林應在陰天小雨時進行。種后應注意幼林撫育,切忌打枝或損傷樹皮,並注意預防獸害。
閩楠常見散生於天然雜木林中,40年代初,福建省農林研究所曾在永安採集閩楠種子藏於壇中,翌春播種,發芽力強。50年代后,許多國營林場相繼試種,其中,三明、莘口林場已營造較大面積閩楠,尤溪國有林場營造杉楠混交林達130多hm,生長良好。
閩楠圖12
幼苗:閩楠耐陰,忌強光,育苗宜選擇日照時間較短、排灌方便,肥沃濕潤的圃地,土壤以沙壤土或壤土為好。土質黏重,排水不良,冬季冷空氣易彙集的低洼地,不宜作育苗地。圃地要進行三犁三耙,精耕細作,苗床為高床,床面高20厘米,床面寬1米。在山壟田育苗,要深開排水溝,中溝、邊溝寬40厘米,深35厘米。整地時要施足基肥。每畝施豬牛欄糞1500千克,菜枯餅100公斤。在耕耙地時把肥料均勻翻入耕作層中。播種時間以元月下旬至2月。一般用條播,行間距離20-25厘米,每畝播種12-15公斤。播後用黃心土、火燒土覆蓋,厚度為1.5-2厘米。播種后苗床用稻草覆蓋,以保持苗床濕潤疏鬆,利於種子的萌發,提高種子發芽率和整齊度。種子發芽出土達60%-70%時,陰天或小雨天分二次揭除稻草。幼苗生長期間,要加強撫育管理,及時除草鬆土。為防止強光高溫對幼苗造成傷害,在灌溉條件較差的地方,在5月份開始搭蔭棚,蔭棚高度1-1.2米,用透光度40%-50%的遮陽網遮蓋,晴天上午9點以前,下午4點以後可打開遮陽網讓苗木受光,促進生長和增強抗性。
到9月初可撤除蔭棚。5月中旬至7月初進行間苗和定苗,間除生長不良、病蟲危害、過密的幼苗,間苗后及時澆水,每畝定苗量為2萬-2.5萬株。8-9月是苗木的速生期,在此期間,加大灌溉量,使苗木根系分佈層經常處於濕潤狀態,7-8月每隔20天追施1次複合肥,開溝施肥,用土覆蓋,每畝每次施肥量7-8公斤。9月中下旬追施氯化鉀肥,以促進苗木木質化,增強苗木越冬抗寒能力。1年生苗高達30-40厘米,地徑0.4-0.5厘米,即可出圃造林或移栽培育綠化大苗。
造林:閩楠對立地條件要求較高,造林地宜選擇土層深厚,腐殖質含量高,空氣濕度較大的山區半陰坡山腰中下部,溝谷兩側或河邊台地。造林地全面清理后,採用水平帶整地后挖穴或穴墾整地,穴的規格為50厘米見方,30厘米深,表土回穴。楠木是珍貴樹種,為促進造林后幼樹的生長,整地挖穴時每穴施菜枯餅0.2公斤或複合肥0.2公斤作基肥,將肥料與穴內土壤充分拌勻,待菜枯餅腐熟后再造林。“雨水”前後幼樹萌動前,選擇陰天或小雨天造林,苗木栽植前適當修枝,摘除葉子,剪去過長或受到損傷的根系。各地造林經驗證明,隨起苗,隨打漿,保持根系濕潤是造林成活的關鍵,泥漿中應加入3%-5%的鈣鎂磷。栽植做到根舒、苗正、分層打緊,比原圃地土痕適當深栽2-3厘米。幼年期生長較慢,冠幅也較窄,純林初植密度可適當加大,株行距2米×2米或2米×1.5米,每畝167株或220株為宜。閩楠幼年耐陰,通過營造混交林方式提高造林成活率和促進幼林生長。在土層深厚,肥沃濕潤的造林地,宜用杉木與楠木混交,混交比例為1:3
管理:閩楠初期生長慢,易受雜草競爭而影響造林成活和幼林生長。因此在造林后3-5年內,應加強撫育管理,幼林鬱閉前每年全面鋤草塊狀鬆土兩次,撫育時間應安排在楠木高峰生長季節到來之前,即第1次撫育在4-5月,第2次在8-9月。造林當年撫育宜在下半年安排。
幼林鬱閉后兩年內枝葉仍旺盛,林木分化也不明顯,3年後,樹冠下部枝葉開始枯黃,林木逐步分化,樹冠發育較慢,嚴禁打枝。一般在7-8年生鬱閉,當幼林充分鬱閉后4-5年,即12-13年生時自然整枝開始,林木分化比較明顯,此時應進行第1次撫育間伐,間伐強度30%-35%,每公頃保留1650-1800株,鬱閉度保持在0.7左右,間隔6-7年後,當樹冠恢復鬱閉,側枝交錯,樹冠下部自然整枝明顯,胸徑生長明顯下降時安排第2次間伐,間伐強度30%左右,每公頃保留1200-1500株。如培育大徑材,若干年後還應進行第3次間伐,主伐株數每公頃2600-900株即可。有的生產單位營造楠木林,初植密度3000株以上,到20年生也不間伐,結果楠木平均胸徑僅100m左右,很難成材。因此,適時間伐是關鍵。
楠杉混交林的種間矛盾隨著林齡增長激化,如不及時採取調節措施,勢必影響楠木和杉木之間的相互依存關係,抑制閩楠生長,應及時對杉木進行修枝,撫育伐,保證閩楠樹冠獲得充分的側方光照與營養空間,使楠木在適宜的環境條件下生長,在混交林中始終處於優勢地位。
發展途徑:閩楠是中國珍貴用材樹種,生長較慢,短期得不到收入,造林成活率較低,種源又缺乏,砍得多,造得少,資源甚缺。如何何發展是當前亟待解決的一個實際問題。根據尤溪經營林場在3個不同時期營造楠杉混交試驗林,結果表明楠杉混交,可以提高林分生產力及單位面積產量,達到以短養長,減少造林投資,增加收入,是發展閩楠資源切實可行的辦法。下面提出2種發展閩楠人工林的途徑:
營造混交林:一般採用株間、行間或行帶混交,伴生樹種選用杉木等早期生長快,庇蔭作用好的速生樹種,造林初期大都是伴生樹種生長旺盛,林冠處於上層,閩楠生長慢,林冠雖處於下層,但生長發育正常,此後逐漸伐除生樹種,即可以短養長,同時達到培育閩楠的目的。尤溪經營林場1976年造的楠杉混交林,從造林后第7年開始,逐步間伐杉木直至全部伐除,增加收入又可發展珍貴樹種閩楠,這種方法有以杉養楠、以杉促楠、以杉保楠的作用。3種不同混交方式和混交比例以2楠1杉株間混交,閩楠生長最好。同時楠杉混交林有較強的抗蟲害能力,石路試驗區發生鱗毛葉甲蟲危害,啃食嫩梢,使頂梢枯黃,嚴重危害閩楠生長。在同一坡面上調查,閩楠純林被害株數達95%,而楠杉混交林中的閩楠被害株數僅5%。
次生林改造:選立地條件較好,林木較稀疏的多樹種混交林或杉木萌芽林,通過林分改造套種閩楠形成混交林。尤溪經營林場林坑試驗區杉木萌芽林混種閩楠,每公頃留杉木1200-1800株,其餘伐除,使林分鬱閉度保持在0.4-0.5左右,經過帶狀整地再挖穴混種閩楠,此後視閩楠生長間伐杉木,生產杉木杆;1982年進行修枝,1985年和1989年進行間伐,這樣既增加杉木小規格材(23.7m/hm),每公頃獲純利潤1575元,又能大促進閩楠正常生長。閩楠9年生平均高4.5m,平均地徑5.6cm。
要營造大面積人工闊葉林以及結構穩定的多樹種闊葉混交林,還有很大的困難。保護和發展闊葉林的重要途徑是改造現有次生闊葉林。尤溪經營林場在雙里試驗區,1994年進行次生闊葉中幼林改造試驗,結果表明:在鬱閉度0.3-0.5範圍,林冠下補種閩楠,5年生平均高1.9m.平均地徑2.44cm,在林中空地補種閩楠,平均高3.29m,平均地徑4.42cm,收到良好效果。
生態學
閩楠圖14
幼年期樹冠為濃密的尖塔形,壯年期樹冠變為鍾狀,冠層厚。幼樹頂芽一年形成三次,抽三次新梢。一般春梢生長慢,夏梢和秋梢生長快。特別是夏梢頂梢10天可增高30-40厘米,平均日生長達1.5-2.0厘米,為全年生長的高峰。秋梢也有一次高生長高峰,但不如前者快。胸徑生長主要是在5-11月,其生長量佔全年總量的70-90%。
閩楠幼年階段,一年形成3次頂芽,抽3次新梢,即冬芽一春梢一夏梢、秋芽一秋梢。冬芽一般在9月底10月初形成,翌年2月下旬抽春梢、春梢生長緩慢,夏梢和秋梢生長快,6月中旬前後夏梢生長最快,20天內可生長30-40cm,為全年高生長的高峰期,8-9月間抽秋梢,出現高生長的第2個高峰,兩個高峰期生長量佔全年高生長的70%以上。胸徑生長期主要在5-11月,以6-9月為最快,佔全年生長量的70%-90%。
根據解析資料一般天然閩楠,初期生長緩慢,20年生樹高和胸徑的生長量僅為5.6m和4.1cm,樹高生長50-60年最快,胸徑70-90年生長最快,材積60-90年最快。60-95年間的材積生長量占材積總生長量的89%,表明閩楠具有後期生長快的特性。但人工林的初期生長明顯比天然林快,13年生人工林的胸徑、樹高、材積的處生長量是20年生天然林的3倍、2.3倍和7.1倍。根據萊州林場解析木材料:107年生的天然閩楠,樹高25.3m,胸徑50cm,單株材積2m。28年生人工楠木樹高16m,胸徑直徑20.7cm。4-5年生進入樹高、胸徑速生階段,樹高速生期持續到16年左右,胸徑速生期持續到20年生,但中間有波動,胸徑持續與林分密度緊密相關。未能適時間伐的林分,胸徑生長早下降,速生持續期短。福建林學院後山試驗林,24年生,Ⅱ級立地,保存密度2250株/hm時,平均胸徑僅14.2cm,平均樹高15.3m;保存密度900株/hm時,平均胸徑為20.2cm,平均樹高16.4m。
群落生態位
閩楠圖8
種群生態位
對福建省明溪縣翰仙鎮大岬洲閩楠群落中12個主要種群的生態位特徵進行研究,結果表明:閩楠、黑殼楠、沉水樟、楓香、紅楠是廣生態位樹種,尖葉水絲梨、薯豆、擬赤楊是狹生態位樹種。閩楠與生態位較寬的樹種相似程度大,並易與這些闊葉樹種形成混交林。群落內各種間的競爭不十分劇烈,群落尚處於不穩定狀態。福建永春閩楠天然林群落進行系統調查,並對該群落植物區系成分、垂直結構特徵和物種多樣性進行分析。結果表明,該群落共有維管束植物231種,隸屬於87科172屬。各層次區系均以泛熱帶和熱帶亞洲成分較高。群落垂直結構複雜,物種多樣性指數以灌木層最高。
樹種生態位
在福建省三明市羅卜岩自然保護區內,選擇由落葉闊葉樹種為主的常綠落葉闊葉混交林向中亞熱帶典型常綠闊葉林演替過程中的4個不同演替階段的代表性群落,以群落組成類型作為一維資源位,以樹種的重要值作為資源位上的表現特徵,定量分析了閩楠林優勢樹種生態位寬度、生態位相似比例和生態位重疊情況。結果表明,大部分的常綠闊葉樹種具有較大的生態位寬度值,而落葉闊葉樹種則呈現較小的生態位寬度值;兩類樹種的生態位相似性比例較低;生態位雖有一定程度的重疊,但總體仍然較低。這些結果是與兩類樹種對光等生態因子要求不同直接相關。生態位寬度值較大的常綠闊葉樹種之間可產生較高的生態位相似比例和生態位重疊值。
生態位寬度值較大的樹種與生態位寬度較小的樹種也可產生較大的生態位重疊值,但較小生態位寬度值的樹種與較大生態位寬度值的樹種往往只有小的生態位重疊值。而較小生態位寬度值的樹種之間則可有較高的生態位重疊值,也可有較大的生態位相似性比例。上述的生態位研究結果有助於理解由落葉闊葉樹種為主的常綠落葉闊葉林向中亞熱帶典型常綠闊葉林演替過程中優勢種群的生態適應性變化規律。
生物學
閩楠圖9
閩楠為耐蔭性樹種,特別是在幼齡期隱藏在蔭暗的雜木林林冠下,生長很慢,到後期生長迅速。幼年期頂芽發達,頂端優勢顯著,常形成主幹端直,側枝細且短的尖塔形樹冠,至壯年期頂端優勢逐漸減弱,樹高生長減緩,側枝向外擴展,樹冠變為鐘形,但冠層仍較厚,枝葉濃密。
深根性樹種,根系較發達,根部有較強的萌生力。11年生主根可達2m以上,根幅6m左右,比冠幅大1倍。萌芽力較強,主幹受損傷后,常形成分叉木。
養分含量
試驗結果表明,閩楠苗木根、莖及葉中的N、P、K和Ca的含量存在著顯著差異,其中葉片中各種元素的含量最多。如果土壤中N、P含量太低將導致閩楠苗木的吸收量不足而使苗木生長較差,當土壤中的養分含量達到一定量時,特別是全N、速效P的含量分別達到0.1%和20.3×10-6時,就能滿足閩楠苗木生長的需要,且苗木的吸收量不隨土壤中養分含量的變化而變化。在閩楠苗木的年生長期中,苗木的N、P、K和Mg的含量隨著時間的變化而變化,一般是6月份最高,以後逐漸下降,秋季再出現一次高峰。
空間分佈
閩楠圖10
在福建省三明市羅卜岩自然保護區內設置1600m樣地5個,應用相鄰格子法進行每木調查獲得野外資料。通過對閩楠種群結構和空間格局的研究,結果表明:閩楠種群結構呈金字塔型,具有豐富幼苗貯備,約10803株*hm;在不同的演替群落中閩楠種群結構表現出不同的特徵;但隨著群落的演替,種群大小結構呈現一定的規律變化;存活曲線的特性表現為種群從Ⅰ級苗發育到Ⅱ級苗過程中死亡率均較高,平均約82.3%。在常綠闊葉林群落中閩楠種群空間分佈聚集強度較其在常綠落葉闊葉混交林群落中為低;閩楠種群不同發育階段空間分佈格局有較大差別,總體趨勢是由集群分佈向隨機分佈轉變,由聚集度高向聚集度低轉變;不同群落生境對閩楠種群空間分佈格局產生影響。同時,閩楠種群空間分佈格局也受區組大小影響。最後,對閩楠種群瀕危原因和保護做了初步探討。
種子活力
以閩楠Phoebebournei種子的田間出苗率作為評價種子活力的指標,將未經人工老化的種子和經過人工老化(38℃,相對濕度100%,72h)的種子作為活力不同的試材進行試驗,以便找到在生產中簡單快捷測定閩楠種子活力的可靠方法。採用電導法、TTC定量法及發芽生理測定法進行研究。結果表明,這幾種方法所得結果基本一致,即經人工老化種子活力低,而未經人工老化的種子活力高。這一結果與田間出苗率相符,說明這幾種方法都能用來測定閩楠種子活力,能在生產中應用,但各種方法的應用範圍及條件不同。電導率法和TTC定量法方法簡單快捷,結果基本可靠,而發芽生理測定法結果直觀準確,但需要較長的時間。
光合性狀
對在照度為50001x、大氣CO2體積分數為700×10-6環境下生長3個月的閩楠PhoebebourneiHemsl.Yang進行了研究。結果表明:大氣CO2體積分數倍增將使閩楠植株葉片葉綠素含量降低28.7%,其中葉綠素a、b分別下降了28.6%、19.8%,類胡蘿蔔素上升2.8%,葉綠素a/b從1.95下降到1.55.長期高體積分數CO2處理使葉片可溶性糖含量降低2.45%,可溶性蛋白含量降低53.91%,暗呼吸速率下降95.6%,光呼吸速率下降43.7%;短期內CO2加倍處理,光合速率上升21.76%;長期處理,則下降89%.這表明,短時CO2體積分數加倍處理使植物的表觀光合速率明顯增加;長期處理明顯抑制了閩楠的光合作用,出現了嚴重的光合適應現象。閩楠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減弱致使整個代謝水平下降。
⑴莖腐病
發病嚴重時,導致幼苗莖基部變黑腐爛,病株下部葉片發黃葉緣變褐色,隨即枯萎,此病病源為土壤習居性菌,圃地積水土壤過濕或連續高溫,植株生長不良,容易發病,土壤瘠薄,有機質少,也易感病。
防治方法:
⑵注意排水,降低土壤濕度;高溫時搭蔭棚提高幼苗抗病能力。
⑶發病初期,可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每平方米1.5克噴粉或50%代森鋅500倍液,每平方米澆灌2-3公斤藥水。
⑵蛀梢象鼻蟲
以幼蟲鑽蛀嫩梢危害,使被害梢枯死,嚴重時達69.1%,對高生長及干形發育有較大影響。1年發生1代,以成蟲越冬,3月閩楠抽梢時,成蟲產卵於新梢中,卵孵化后,幼蟲在當年新梢中蛀食為害,蛀道長10厘米。幼蟲期為3月底到4月中旬,幼蟲老熟后即在嫩梢基部的蛀道中化蛹,5月中旬成蟲開始羽化,成蟲期很長,直到次年3月份產卵后死亡。
防治方法:
⑴在3月份成蟲產卵期及5月中下旬成蟲盛發期用621煙劑熏殺成蟲,每畝用藥0.5-1公斤。
⑵在4月上旬用40%樂果乳劑400-600倍液噴灑新梢,可殺死梢中幼蟲。
⑶在發現新梢葉片萎蔫時,及時剪除被害新梢,集中燒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