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德炎
楊德炎
楊德炎,中共黨員,大學文化,編審。著名出版人、商務印書館原總經理
商務印書館總經理楊德炎
楊德炎在演講台
曾任商務印書館編輯、總編室副主任、主任、助理總經理,后借調到我駐德國、瑞士使館 文化處工作5年,任一等秘書,文化專員。
1992年任新聞出版署外事司司長。1996年4月調商務印書館,任總經理12年。綜觀楊先生的工作經歷,與文化總是息息相關。
商務印書館有著百餘年的光輝歷史,許多文化名人都曾在商務工作過。楊德炎主持商務印書館后,既要保留商務印書館的優良傳統,維護好商務的良好聲譽,又要在現代社會裡繼續發展和壯大商務。
楊德炎認為,商務追求出版物的經典性、權威性和高雅的文化品格,從未將商務之利放在前位,從未為牟利而出版低級庸俗讀物。在現代社會,商務經過不斷探求,摸索出一套“以書養書”、出版精品圖書的好方法,得到讀者和市場的雙重認可,有100餘種圖書獲國家圖書獎、五個一工程獎”等國家級重要獎項。商務印書館還是國內唯一獲得世界質量獎“白金星獎”的出版社。在他主政期間,商務印書館創辦了《漢語世界》雜誌,多次修訂了《現代漢語詞典》、《新華字典》等工具書,還影印出版了文津閣版《四庫全書》、《錢鍾書手稿集》等圖書。
辭典和漢譯名著正是商務追求品牌境界的代表。詞典由一流專家主持編纂,譯作多採用名家名譯,加之高水準的編校質量,構成了商務出版物的品牌風貌。正因如此,商務的圖書不僅具有生命力,而且擁有廣泛的讀者。商務印書館有著愛護人才、培養人才的優良傳統,楊德炎認為,商務人應繼承和發揚這一傳統,出版社應創造“學習、競爭、融合、雙贏”的現代企業氛圍。近年來,面對激烈的市場競爭,商務加緊引進和培養專業人才,提升了員工的技能水平和知識結構。
現在的商務,引進績效評估體系,尋找適合商務發展新的空間,和國外大的出版社和主流媒體進行合作,使老品牌繼續煥發出新的活力。
五七幹校司務長 1970年春,他下放向陽湖時,才滿25歲,是咸寧幹校年齡最小的“五七”戰士之一。由於楊德炎所在的十五連的商務人平均年齡達53歲,他屬於典型的“小字輩”,被連里安排擔任司務長。剛從上海外國語學院畢業不久的他是個文弱書生,平時沉默寡言,沒有人注意。到了幹校的新環境,因為要管連里100多號人的伙食,他開始學會了交際,學會了與人聯繫。當時是短缺經濟時期,“五七”戰士們每天吃干蘿蔔絲,在這種條件下要盡量改善大家的生活,談何容易。他從向陽湖走到咸寧城裡的菜市場採購,往往早晨四五點鐘就起程,將近兩小時才能到達目的地。那時咸寧街上的居民不過幾千人,而幹校的總人數有過之無不及,買菜之難可想而知。經常是文化部20多個連隊的採購員們圍著菜市場的頭頭,里三層外三層,爭著湊上前去把自己帶來的香煙往人家桌上扔。無奈僧多粥少,好不容易盼來一車菜,一下子就被搶購一空。有時為了買到新鮮蔬菜,他得在城裡住上兩三天,才不至於空手而歸。通過買菜,無形中培養了他的集體主義思想,原來是懷有雄心壯志報效社會,現在才重新認識自己:為大家謀福利,首先要改掉的是“書生氣”。
那年頭,幹校人出門辦事十分困難,因為社會上不重視知識分子。怎樣找到與人打交道的“切入口”(用現在的話說是所謂“契機”),楊德炎沒少動腦筋。他抽空便主動幫助街上副食店、飯店、藥鋪的掌柜干點零活,認識了不少熟人,相互之間有了感情。逐漸地,楊德炎買起東西來非常方便,以至別的連隊買不到的緊俏物品,十五連總能買到。
楊德炎就這樣幹了一年,一直沒有卸任。因此可以說,理解人、熟悉人、關心人,他是在咸寧學會的。他過去很靦腆,不會抽煙,但為了拉關係,自己掏錢買了“飛馬”牌香煙備用。有次在擁擠的人群中搶購新鮮蔬菜,他手忙腳亂,竟遞給賣菜人半截香煙,惹得周圍的人哄然大笑。後來調回北京,臨行前,當地不少人送他,其中有一位老鄉心直口快,道出了真話:“小楊既不抽煙,又不喝酒,我們為什麼對他這麼好呢?只是看他很可憐!”多年以後,身在異國他鄉,回想起這一幕幕,他感動之餘,仍會禁不住暗自發笑。
知識分子放下了“架子“,骨子裡卻總難免自視清高,豈料自己反倒被老鄉同情。一次,楊德炎和五連的嚴文井去四大隊參加“活學活用毛著講用會”,嚴文井說,在幹校重新認識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談得很生動:“我有回拉車,經過一棵桂花樹,忽然下起暴雨來,我靠近樹旁躲雨時,突然感到身上加重了份量,抬頭一看,是和我過去一起的司機為我蓋了件雨衣。儘管他是工人階級,我是被斗的走資派,但他卻看我年長,默默地照顧我。我感到十分慚愧,想到過去在北京同一單位呆了多年,我怎麼沒想到過關心他呢?”
這段精彩的”講用“被後生楊德炎一直銘刻於心。從咸寧返城多年後,在京城文化界,下過幹校似乎已成為”老資格”的一個標誌,如商務人就經常被人問起:“你是商務的,去過咸寧幹校嗎?重返過向陽湖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