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明帝顯節陵,位於河南省偃師市寇店鎮李家村西南。封土呈平頂圜丘形,南北寬91.9米,東西長96.9米,封土高12.5米。封土的夯層極為緻密,夯層每層厚0.08-0.09米。封土東、西、南三面基本完好,北部取土嚴重,並發現有燒窯遺址。封土為平頂,東西邊長最長為26米,南北邊長最長為27.5米,分成三層台地。東北不遠為一座水泥廠。
史書記載,地宮用虛文畫著日、月、鳥、龜、龍、虎、連壁、偃月等,非常壯觀。可惜的是顯節陵曾經被盜,丟失了很多奇珍異寶。
漢明帝顯節陵,位於河南省偃師市寇店鎮李家村西南。
東漢明帝劉庄,是
光武帝劉秀的第四子,初封東海公,后立為太子,繼皇帝位。在位期間尊奉建武制度,不封後宮之家。為維護邊境安寧,多次遣兵出擊匈奴,後設置
西域都護。他崇好儒佛,在洛陽建了
白馬寺。
白馬寺
後世皇帝曾為
明帝顯節陵建制寢殿等。關於白馬寺,是明帝所建。傳 說有一天明帝夢見金光閃爍的一個人,有六丈高,頭頂上都是日月的光環,胡神稱他為佛。於是明帝派人向西域尋訪,得到了經像。當時是由白馬馱經而來,因此得名白馬寺。明帝死後,起祗園在陵上。陵上可能置有佛教建築。由此可想而知。當年的陵園建築是相當宏偉壯觀的。
顯節陵曾經被盜。現陵前留有清人龔松林所立的"漢明帝顯節陵"石碑一通。登上冢頂,周圍陵墓星羅棋布,非常壯觀。
東漢皇陵
邙山地區最大的東漢帝陵——大漢冢、可能是
漢桓帝宣陵或漢質帝靜陵的玉冢和洛南的東漢帝陵南兆域等3座帝陵進行了考古調查和鑽探。其中,對大漢冢的考古調查取得突破性發現:這座墓冢封土直徑130米,高19米,封土西側發現3座規格很高的陪葬墓冢,封土的南側、東側發現了2處規模巨大的建築遺址,其中一座面積達2100平方米。大漢冢的東北方向還發現了一片面積大約20萬平方米的建築遺址群,估計是陵廟遺址。作為全國最大的古墓群,洛陽邙山地區擁有的墓冢之多、面積廣大、延續時間之長,世界罕見,曾有人稱之為“東方金字塔”。根據文獻記載和考古發現,已確知邙山地區埋葬著東周、東漢、曹魏、西晉、北魏、後唐等6代帝陵及其陪葬群,初步統計至少有24座帝陵分佈其間。除此之外,還彙集了兩周、西漢、曹魏、西晉、北魏、隋、唐、
五代、宋、金、元、明、清等其他時期、其他類型的墓葬約有數十萬 之多,號稱“
邙山之上無卧牛之地”。但由於年代久遠、歷史變遷、風剝雨蝕及人為破壞等原因,邙山古墓群具有地面標識的墓冢銳減,初步統計近代以來地面部分遭破壞、被夷平的墓冢約有400至700餘座。為了保護這一古墓群,2003年10月,經國家文物局批准,有關部門正式啟動了“
邙山陵墓群考古調查與勘測”項目,計劃用9年時間廓清古墓群的“真面目”。
顯節陵
根據歷史資料,顯節陵的地宮也極為奢麗。史書記載,地宮用虛文畫著日、月、鳥、龜、龍、虎、連壁、偃月等。公元二十五年,劉秀建立了東漢政權,採用了以血緣關係為基礎的宗法制度,特別重視喪葬禮儀,祭祀先祖。劉秀為適應政治上的需要,把豪族注重祭祀祖先祠堂的辦法加以擴大,運用到陵寢制度中。東漢陵園四周的建築也與西漢相異,不築垣牆,改用行馬。通往陵冢的神道兩側還列置成對石雕。東漢開創了在神道兩側建置石雕生的先例,更進一步顯示了皇帝至高無上的權威。這一建製為以後各朝所沿用並發展了。
大漢冢
東漢皇陵在洛陽一帶,惟獻帝死後葬禪陵。據《
帝王世紀》載:“禪陵在濁鹿城西北十里,今石川武縣北二十五里。”應在今河南獲嘉縣北。由於年深日久,世道滄桑,加之後代妄加推測,多有張冠李戴、以訛傳訛的情況。關於東漢皇陵的記載,最早見於東漢官修史書《東觀漢紀》。書中載:光武帝葬
原陵,漢明帝葬節陵,
漢和帝葬順陵,漢殤帝葬康陵,
漢安帝葬恭陵,
漢順帝葬憲陵,漢沖帝葬懷陵,
漢質帝葬靜陵,漢章帝陵名缺載,漢桓帝以下也缺載;南朝范曄著《後漢書》,又補記了章帝葬敬陵,漢桓帝葬宣陵,
漢靈帝葬文陵,並將和帝順陵更正為慎陵。原陵、恭陵、憲陵、懷陵、文陵均在洛陽西北,應在邙山上;而節陵、敬陵、慎陵、康陵、靜陵和宣陵則在洛陽東南,當在洛河以南。今存於漢魏故城遺址西北邙山之上的“三漢冢”,由北向南,大體一字排開,高大雄渾,分別稱大漢冢、二漢冢、三漢冢。
洛陽最大的一座東漢陵就是光武帝陵,俗稱
劉秀墳,座落在孟津縣白合鄉鐵謝村西南。其陵南依邙山,北臨黃河,松柏蔥鬱。陵園中矗立著一座周長約487米,高約15米的巨大土丘,傳即劉秀的墓冢。墓冢上下及四周現存古柏約1500棵,相傳植於唐代。陵園西側為光武帝祠,祠院內保存有宋代開寶六年(793年)“新修後漢光武帝廟碑”一座。祠前通道兩旁原有兩排古柏二十八株,各有名諱,象徵輔佐劉秀打天下、安社稷的二十八位功臣宿將,可惜今已殘缺不全。
劉庄,諱陽,號嚴,生於光武皇帝建武四年戊子(公元28年)三月己酉日。
中元二年丁巳(公元57年)二月戊戌日,光武帝太子劉庄繼位稱帝。改年號為“
永平”,是為漢明帝。明帝劉庄自幼聰慧異常,勤學好讀書,天賦很高。他十歲就能讀懂《春秋》,后又精通《尚書》等儒家經典。光武帝劉秀十分寵愛這位頗富才華的兒子,並改立他為皇太子,讓他繼承了皇位。
顯節陵
漢明帝沒有辜負乃父的期望,他即位后,繼承併發揚了劉秀的中興大業。明帝繼續執行與民休息的開明政策。在政治上以刑理治國,法令分明,整肅吏治,嚴懲不法官吏,並堅持后妃外戚不準參政的政策。社會經濟方面,則減輕賦稅,鼓勵農桑,興修水利。永平十二年己巳(公元69年)派水利專家
王景治理黃河,從此使黃河九百多年未發生重大改道。對外方面,漢明帝執行民族團結政策,很少用兵。永平十六年癸酉(公元73年)他派
班超出使西域,設置西域都護,從而進一步加強了西域與中原的聯繫。在思想文化方面,漢明帝提倡儒學,曾親臨辟雍給太學生們講授經義。明帝還重視佛教,在永平十一年戊辰(公元68年)派人拜求佛經、佛法.並於第二年在洛陽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佛寺—一白馬寺。明帝聘天竺高僧在此譯經、傳教,從而促進了佛教在中國的傳播。史書上說,明帝劉庄時期,“吏得其人,民樂其業,遠近畏服,戶口增強”,“天下安定”,“百姓殷富”,出現了一片繁榮昌盛的景象。
漢明帝劉庄是劉秀的第四子,他繼承光武帝事業,中興劉漢,傳說他曾命人畫雲台二十八將像,獨不畫
伏波將軍馬援,因其女為明帝皇后。
明帝皇后馬氏無子,妃嬪賈氏等共生九子:第五子
劉炟,繼位為帝,即漢章帝;劉建,封千乘王;劉羨,初封廣平王,后改封陳王;
劉恭,封彭城王;劉泰(一作劉黨),封樂城王;劉衍,封下邳王;劉暢,封梁王;劉炳,封淮陽王;劉長,封濟陽王。
當上皇后以後,
馬皇后一如既往地謙虛謹慎,勤奮節儉,為後宮的女人們當好表率。用現代的話來說,她具有高超的經營管理能力,能夠運用合理的規章制度和激勵手段,以身作則,勤奮努力,帶領廣大妃嬪和太監、宮女勤勤懇懇做好本職工作,孝順婆婆、協助丈夫、照顧子女,把這個天下第一家庭打造成為公認的三好、五好、一百好的模範大家庭。
馬後的文化素質很高,她能通讀背誦十分艱深的《
易經》,特別喜歡《春秋》、《楚辭》,也很喜歡讀儒家的經典書籍。
顯節陵
顯節陵起縣邑,蒼聞之,遽上疏諫曰:知伏聞當為二陵起立郭邑,臣前頗謂道路之言,疑不審實,近令從官古霸問
涅陽主疾,使還,乃知詔書已下。竊見光武皇帝躬履儉約之行,深睹始終之分,勤勤懇懇,以葬製為言,故營建陵地,具稱古典,詔曰‘無為山陵,陂 池裁令流水而已’。孝明皇帝大孝無違,奉承貫行。至於自所營創,尤為儉省,謙德之美,於斯為盛。臣愚以園邑之興,始自強秦。古者丘隴且不欲其著明,豈況築郭邑,建都郛哉!上違先帝聖心,下造無益之功,虛費國用,動搖百姓,非所以致和氣,祈豐年也。又以吉凶俗數言之,亦不欲無故繕修丘墓,有所興起。考之古法則不合,稽之時宜則違人,求之吉凶復未見其福。陛下履有虞之至性,追祖禰之深思,然懼左右過議,以累聖心。臣蒼誠傷二帝純德之美,不暢於無窮也。惟蒙哀覽。
帝從而止。自是朝廷每有疑政,輒驛使咨問。蒼悉心以對,皆見納用。三年,帝饗衛士於南宮,因從皇太後周行掖庭池閣,乃閱陰太后舊時器服,愴然動容,乃命留五時衣各一襲,及常所御衣合五十篋,余悉分佈諸王主及子孫在京師者各有差。
顯節陵
根據歷史資料,顯節陵的地宮也極為奢麗。史書記載,地宮用虛文畫著日、月、鳥、、龍、虎、連壁、偃月等。在中國古代建築史上,有十分重要的研究價值。隨著印度佛教之傳龜 入我國而開始出現,如明帝劉庄命畫工畫佛像與清涼台及顯節陵,而且對於美術研究以及社會、宗教諸方面的研究都具有一定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