邙山陵墓群
邙山陵墓群
邙山陵墓群,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河南省洛陽市、孟津縣東西長近50公里、南北寬約20公里的邙山上。包括了孟津和偃師以及市區的西工區、老城區、洛龍區等5個區,涵蓋了20多個鄉鎮。陵墓群西至孟津縣常袋鄉酒流凹村—洛陽市郊紅山鄉楊冢村一線,東至偃師山化鎮光明村—山化鎮忠義村一線,大致呈東西向長條形分佈。邙山陵墓群面積為756平方公里,有大型的封土墓970多座,古墓葬有數十萬之多。
陵墓群已經探明的帝陵包括東周時期的王墓8座,東漢帝陵5座,曹魏帝陵1座,西晉帝陵5座,北魏帝陵4座,五代後唐帝陵1座。是中國埋葬帝王最多、最集中的地方。加上皇族、大臣的陪葬墓,總數在千座以上。邙山陵墓群是是世界上古代陵墓分佈較為集中的地區之一。
邙山陵墓群
據考證,邙山已出土墓誌6000餘方,出土的大量墓誌,內容涉及當時社會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中外交往、民族關係等,為歷史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資料。邙山陵墓群位於河南省洛陽市、孟津縣境內邙山上。有東漢、曹魏、西晉、北魏四朝十幾個帝王的陵墓及皇族、大臣的陪葬墓,總數在千座以上,為東漢(公元25年-220年)至三國(公元220年-280年)時期的古墓。邙山陵墓群是中國面積較大的國家文物保護單位,也是世界上古代陵墓分佈較為集中的地區之一。有“東方金字塔”之稱。
邙山陵墓群位於洛陽市的北部、東部和東北部。這裡屬於低山丘陵地帶,地勢起伏平緩,高亢空曠。黃土土層深厚,粘結性好,堅固緻密,適於營建墓塋。至遲從東周時期開始,邙山便成為人們理想的安息之地,此後的兩千多年逐漸形成了崇尚歸葬的習俗。久而久之形成了冢台林立,松柏鬱郁,墓碑高聳,石刻成群的歷史人文奇觀,所謂“北邙山頭少閑土,儘是洛陽人舊墓”。
邙山陵墓群
陵墓群佔地面積756平方公里,所在區域東西長50公里,南北寬20公里。地跨洛陽市所屬的西工區、老城區、澗西區、瀍河區、洛龍區、偃師市、孟津縣七個區縣。文物保護區內的人口約20萬。陵墓群年代從東周到東漢、曹魏、西晉、北魏,一直延續到五代的後唐。大致呈東西向長條形分佈,可分成4段:西段(北魏陵區)、中段(東周、東漢、後唐陵區)、東段(西晉、曹魏陵區)、夾河段(東漢、西晉墓群)。
順帝憲陵
“邙山陵墓群”2001 年6 月被公布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2 年5 月國家文物局批准“邙山陵墓群考古調查與勘測”立項。
邙山陵墓群可分為4個區:西段(北魏陵區)、中段(東周、東漢、後唐陵區)、東段(西晉、曹魏陵區)和夾河段(東漢、西晉墓群)。
邙山陵墓群
邙山陵墓群
邙山陵墓群
邙山陵墓群
已發現的王侯將相及名士墓葬
邙山陵墓群
呂不韋墓:洛陽市東約20公里的偃師市南蔡庄大冢頭村東:
樊噲,漢舞陽侯,墓在王良鄉落駕溝村。
賈誼,漢太傅,墓在平樂鎮新莊村東。
鄧晨,漢西華侯,“葬於北芒”。
靈帝文陵
祭彤,漢太僕,墓在朝陽鎮一帶。
劉寬,漢逯卿侯,墓在朝陽鎮,名大尉冢。
班超,漢定遠侯,墓在朝陽鎮,稱斑墓。
裴潛,三國魏河南尹,墓在橫水鎮會瀍村。
石崇,晉衛尉,墓在送庄金谷園遺址。
元懌,北魏太尉、清河王。墓位於洛陽市北行2公里、洛孟公路東。俗稱“青菜冢”,曾被訛傳為“司馬懿墳”。
元召巳,北魏常山王,墓在蟠龍冢村南。
元乂,北魏侍中、江陽王,墓在朝陽鎮。其墓高20米,內有"天象圖",聞名遐邇。
苗蕃,唐太原參軍,墓在朝陽鎮小梁村。
劉幽求,唐徐國公,墓在送庄鳳台村。
李虛中,唐殿中侍御史,墓在朝陽鎮卦溝。
李承休,唐吳房令,墓在王良鄉河清谷。
魏威信,宋駙馬都尉,墓在平樂村南。舊時墓前有虎、馬等石雕,現白馬寺山門前的石馬即為該墓故物。
石守信,宋魏國公、河陽三城節度使,墓在常袋鎮石碑凹村西北。
張詠,宋左僕射,墓在平樂鎮天皇嶺。
伯顏察兒,元薊國公、行中書省平章政事,墓在平樂村。
朱諟鋢,明伊定王,與妃沈氏合葬於長華鎮上店村。
朱訐漈,明西鄂恭靖王,墓在朝陽鎮。
朱常洵,明福王,墓在麻屯鎮廟槐村。朱常洵為明神宗寵幸鄭貴妃所生,深受溺愛,欲立為太子,大臣們阻之,無奈封福王,就藩洛陽,“費2800萬兩銀”置官邸,“中央財政為之一空”。因此,當時福王府巍峨壯觀,富麗堂皇。后李自成攻破洛陽,殺朱常洵,火燒王宮三日不絕,其子朱由崧即位上謚恭宗孝皇帝,陵曰熙陵。
李天寵,明浙江巡撫,墓在孟津老城。
陸坦,明大名府教授,墓在孟津老城。
王鐸,明清大書法家。其葬時四門出棺,在孟津城四門各置疑冢,真棺潛葬家中。
楊玉珂,清通政司參議,墓原在白鶴四冢村,乾隆五十二年遷孟津老城扣馬村。
李際期,清太子少保工兵尚書僖平,墓在孟津老城村南。墓前保存有碑銘、供案、土闕、翁仲、石虎、石馬、石羊、望柱等全套神道石刻,神形兼備,動靜有致,因此,被稱作“李兵部墳神道石刻”,是我國神道石刻藝術的精品。
邙山陵墓群
當地文物部門2003年開始對邙山陵墓群進行普查,到2007年結束,原先有的960多座封土墓,僅剩下330多座,三分之二都消失了。2007年之後,文物部門再複查發現,古墓正在以每年七八座的速度消失,“工業生產、百姓生活、自然破壞都是原因。”比如老百姓為了耕地,將大冢一點點地“蠶食”,僅朱家倉村一村,原有的100多個墓冢驟減至10多個。
破壞只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則是保護不力。一名知情者向記者反映,國家級保護文物每年都有專項維護資金,但基本沒見有什麼保護措施,連每個陵墓的主人都沒法查明。“幾年前在大冢上種了些樹,維持水土,種了也沒人管,幾年下來大半都死了,上面仍是光禿禿的,雜草叢生。”
1、乘27路、83路到洛陽古代藝術博物館站下可參觀洛陽古墓博物館及附近的北魏景陵。
2、由於古墓群分佈分散,若有興趣多遊覽幾個建議包車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