棒狀桿菌屬
革蘭氏染色陽性桿菌
棒狀桿菌屬指的是革蘭氏染色陽性桿菌,因其成員的一端或兩端膨大呈棒狀而得名。多形態,排列不規則,常呈柵欄狀或V字狀等;染色不均勻,兩端有著色較深的異染顆粒。無芽孢,大多數菌株無動力。需氧或兼性厭氧,營養要求特殊,DNA中的G+C克分子含量為52~68%。胞壁多糖主要是阿拉伯糖和半乳糖。與分枝桿菌屬、奴卡氏菌屬和放線菌屬相似,有交叉反應。分類學上認為本屬與放線菌屬關係尤為密切。
棒狀桿菌屬細菌種類較多,其中白喉棒狀桿菌(C.diphiheriae)致病性強,可引起白喉(diphtheria)。此外,還有假白喉棒狀桿菌、結膜乾燥棒狀桿菌、陰道棒狀桿菌、痤瘡棒狀桿菌等,一般統稱為類白喉桿菌(diphtheroid bacilli)。這些菌分別寄生於人鼻腔、咽喉、眼結膜、外陰和皮膚等處,一般無致病性,多為條件致病菌。
棒狀桿菌屬
可分為3類:
1、人類及動物寄人或病原性棒狀桿菌;
2、植物病原性棒狀桿菌;
3、非病原性棒狀桿菌。如白喉棒狀桿菌,又名KLB,是人類白喉的病原菌。菌體大小(0.3~0.8)微米×(1~8)微米,異染顆粒明顯,無動力。
棒狀桿菌屬
需氧或兼性厭氧。最適溫度為37℃,普通培養基上能生長,但形態不典型,於呂弗勒(Loeffler)凝固血清或雞蛋培養基上迅速生長,且菌落形狀典型,為圓形、灰白色、光滑濕潤的小菌落,異染顆粒明顯。在含有0.04%亞碲酸鉀血瓊脂培養基上,白喉棒狀桿菌菌落呈黑色。根據在亞碲酸鉀培養基上菌落的特點和生化反應特性,可將該菌分為重型、輕型和中間型,三型的產毒株對人類均有致病作用。
(一)人工自動免疫
(二)人工被動免疫
對白喉患者及密切接觸的易感者肌注白喉抗毒素進行緊急預防。對白喉患者的治療要早期、足量注射白喉抗毒素。注射前做皮膚試驗,陽性者應採取脫敏注射。
(三)抗菌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