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雷佩林
克雷佩林
在慕尼黑大學,克雷佩林所領導的德國精神病學研究所,成了當時世界最有名的研究機構,也是專業人員的一個訓練中心。在這個研究所里,心理學、解剖學、組織病理學、化學、遺傳學、實驗性治療等都自成獨立單位,但又互相配合。1917 年後這些研究開始分開在若干大樓里進行。
1874-1878 年在萊比錫大學學習醫學,中途曾轉入符茲堡大學。1877 年和 W.馮特相識,並在符茲堡大學精神病醫院任瑞內克 的助手。從學生時代起,他就對 精神病學發生了興趣。1878 年,他完成了他的第一篇論文,題為《論急性病在精神疾病病因上的作用》。從這篇論文已經可以看出貫穿他一生的某些基本觀點。1878-1882 在慕尼黑精神病院任古登 的助手,進行臨床精神病學研究。在這裡,他的知識和經驗有了很大的進展。古登作為他精神病學的啟蒙老師,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克雷佩林寫的全部著作都是獻給古登的,由此可見一斑。
1882 年,他任萊比錫大學精神病院的弗萊克西希 和萊比錫大學醫院神經科的耳伯 的助手,這對他後來研究器質性精神病起了重要作用。同時,他也在馮特的實驗室里當助手,從事藥物心理學的研究,這一階段積累的心理學知識和實驗心理學的方法,對他後來的精神病學研究大有用處。事實上,克雷佩林是對精神病進行實驗心理學研究的先驅者之一,他發現的“工作曲線”是對受試者實驗操作的測量,顯示了疲勞和恢復的過程。這可以視為神經衰弱的早期實驗研究。在馮特的實驗室里,克雷佩林研究了服用各種毒物后實驗操作的變化。1884 年,克雷佩林與童年的戀人艾娜(Ina Schwabe)結婚。
1886 年,他出任多帕特大學精神病學教授,1891 年,克雷佩林應聘於海德堡大學任精神病學教授。1903 年以後供職於慕尼黑大學任教授直到去世,
姓名:克雷佩林
籍貫:德國
職業:精神病學家
生卒:1856~1926
Emil Kraepelin
德國精神病學家,建立了精神病學的分類系統。1856年2月15日生於德國新施特雷利茨,1926年10月7日卒於德國慕尼黑。1878年畢業於維爾茨堡大學醫學院。后在著名心理學家W.馮特的實驗室工作。1883年出版《精神病學綱要》(即使他聞名於世的《精神病學》教科書的第一版)。1885年任多爾帕特大學教授,6年後在海德堡大學執教,其間不斷完善自己的分類法,數次修訂所編教材。在他生前,這部書共出八版。他死後,後人整理出了第九版。1903年他任慕尼黑大學臨床精神病學教授,1922年任當時世界最有名的慕尼黑精神病學研究所所長。當時的精神疾病分類混亂,精神病學家之間缺乏共同的語言,克雷佩林依據長期大量的臨床觀察,並使用病理學及實驗心理學等方法,首次對精神疾病進行分類。他將精神病分為外源性(由外因引起,可以治療)和內源性(生來便有,不能治癒)兩類。他還區分了早發性痴獃(精神分裂症)和躁狂抑鬱性精神病。他指出早發性痴獃分為三種類型:緊張型以運動障礙為特徵;青春型以不適當的情緒反應及行為為特徵;偏執型以誇大或迫害妄想為特徵。至今精神分裂症仍沿襲此種分型法。20世紀初,他還親自到爪哇一帶進行精神病學調查,發表《比較精神病學》。因此,他也是跨文化精神病學的先驅。可以說,現代精神病的不同學派多多少少都受他的影響。
他認為對精神病應該採取科學的觀點,因為精神病是為某種因素所決定的;精神失常的人可能自然康復,也可能不會。當克雷佩林於 19 世紀末期進入醫學界時,精神病的分類正處於混亂狀態。1896 年,他通過對許多患者的仔細觀察和癥狀的統計表格,提出有兩種主要的精神病 - 躁鬱性精神病(Manic-depressive insanity,即今日的情感性疾患)和早發性痴獃(Dementia praecox)。克雷佩林認為早發性痴獃通常源於青少年期,之後功能開始退化,時間較同年齡的人來得早,會導致不可逆的精神損耗 - 所以他提出的早發性痴獃在拉丁文中意為“個體早期精神衰退”。他進一步指出,早髮型痴獃是由大腦化學物質的失衡所引起,躁鬱症則起因於代謝過程的不規律。由此,他認為心理疾病的病因系由生物機能上的喪失功能所致,所以,應具跨文化的普遍性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