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金瑤族鄉

黃金瑤族鄉

黃金瑤族鄉於1958年4月經湖南省民族事務委員會批准成立。地處湖南省邵陽市新寧縣西南邊陲,東與麻林瑤族鄉相鄰,南與廣西壯族自治區接壤,西南與城步苗族自治縣毗連,鄉人民政府駐在黃金村,距縣城60公里。常住人口6625人(2020年)。

歷史沿革


黃金瑤族鄉
黃金瑤族鄉
明朝萬曆三十二年(1604年),新寧縣確認麻林、大絹、深沖、羅源、黃背、黃岩、桃盆八峒,黃金隸屬桃盆峒,並一直沿用至清代。民國元年(1912年)至民國18年,沿用清舊制,民國20年,全縣劃分6區38鄉,桃盆峒屬第三區。民國27年,廢區並鄉,黃金、麻林統稱桃林鄉,下轄10保,黃金佔3保即黃岩峒為第七保、桃盆峒為第八保、圳源峒為第九保。1949年10月10日,新寧和平解放,縣臨時政府羽化沿襲舊制,1950年6月廢除舊保甲制度,建立鄉村政權,黃金、圳源屬第二區,區公所駐水廟。1958年4月,黃金、麻林兩個瑤族鄉成立。9月,黃金、麻林兩鄉合併為團結人民公社,公社駐麻林。1961年5月,全縣恢復區建制,黃金公社屬水廟區。1982年2月,黃金公社改為黃金瑤族人民公社。1984年5月,全縣改公社為鄉,黃金瑤族人民公社又恢復為黃金瑤族鄉。

行政區劃


地形圖,海拔較高
地形圖,海拔較高
所轄行政區劃面積為143.2平方公里,平均海拔1100多米。全鄉共轄14個行政村,分別為:百寶村、黃茶村、黃金村、農科村、金沙村、大龍村、粟田村、菜杉村、細橋村、杉坪村、岩山村、三合村、二聯村、圳水村。共有64個村民小組,1個鄉屬自然組——九龍。

人口民族


每年人口平均自然增長率約為5.7‰,截止2004年底,全鄉總人口為7984人。少數民族人口佔總人口的65%,其中瑤族人口佔54%,其餘為漢族、苗族、侗族、壯族、土家族等。有80%的中老年人能使用民族語言進行交流,自稱“峒話”,“人話”,和他們民族語言相對的稱為“客話”。每年的4月初8,瑤族人都以吃“烏飯”來祭祀當時的瑤族英雄。
2021年6月,新寧縣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公報,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黃金瑤族鄉常住人口6625人。

地形地貌


衛星拍攝圖,典型山區
衛星拍攝圖,典型山區
鄉內地形複雜,屬典型的高寒山區,海拔在800米以上,最高峰風雨殿海拔1883米,此外還有海拔1761米爛泥塘、海拔1843米的叢山包、海拔1788米的揚家灣。圳水村的龍鬚岩處在海拔1800米處,那裡蘊藏著豐富的礦產資源,以花崗岩著稱。因交通等各方面原因,直到2004年底才得到正式開採。
70%的耕地位於海拔1000米左右的地方,至2004年底有5889畝,人平0.7畝。糧食作物以水稻為主,因屬高寒山區,全年只能種植一季中稻,附帶種植少量玉米、紅薯、馬鈴薯等農作物。到2004年底,年產糧達2600噸。2000年以來鄉黨委政府大力提倡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帶領群眾廣泛開展低產稻田改制工作,引進外商,大面積種植反季節蔬菜與反季節西瓜,使單項收入達到了種植同面積水稻5倍。

自然資源


瑤族資源
瑤族資源
鄉內山林資源豐富,森林覆蓋率達43%,山高嶺陡,林木蔥蘢,竹林密布,楠竹面積5萬畝,銷售量佔全縣的40%,是全縣重要的竹木產地。有鄉屬林場兩個,分別為:大岔林場、坪坦林場。人們長期過著靠山吃山的生活,森林資源一時受到大幅度破壞。直到1997年,在發展楠竹產業化的同時,大搞楠竹低改,退耕還林及藥材種植工作。至2005年4月,荒山造林面積超過10000畝,以種植厚朴為主。盛產冬筍、天麻
鄉內有豐富的草山資源,草山面積達18萬畝,養殖業非常旺,其中養牛業居全縣第一。70年代就興建了楓木坪養鹿場,從東北引來梅花鹿,是全縣最大的連片牧場,即現在的黃金牧場。該場的鹿茸製品暢銷全國。同時全鄉還湧現了4家麋鹿、梅花鹿養殖專業戶。群眾以養殖肉牛、豬、養、馬為主。
境內蘊藏著豐富的水能資源,山高坡陡,是修建水電站的絕好地方,從2001年開始,政府通過招商引資,大搞小水電開發,修建了大龍梯級電站、百寶電站、岩頭橋電站、金粟電站、水口電站、花竹山電站、馬家坪等裝機均達到600千瓦以上的水電站。其中大龍梯級電站是全鄉乃至全縣的水電龍頭企業,裝機容量共計達12000千瓦。

經濟發展


交通業迅速發展,2004年底全部實現村村通公路,70%的組通公路,2005年底,鄉道實現了水泥路的夢想。摩托車的人均佔有量在2000年至2005年居全縣首位。新寧至城步的縣道貫穿全黃金鄉全境。每天有發至新寧、城步、武岡三個縣城的中巴車12車次。從1998年開始大力發展基礎設施建設,重建了鄉衛生院、中學教學樓與學生宿舍樓、手機發射塔、變電站,開通了程式控制電話,修建了政府辦公樓,至2005年,90%的農戶擁有了電視機,並擁有無線電視接收機。
鄉里不斷加大對教育工作的投入,引進浙商陸關祥先生無償捐資100多萬元修建了陸楠中心小學,同時縣財政下撥配套資金幫助改善全鄉的教學設施。新修了一棟700平方米的學生宿舍和一處120多平方米的兩層沖水式廁所。新建了鄉中心幼兒園。配備了多媒體室及遠教室等。2002年,中心學校開設了電腦課程。擁有電腦24台。極大地改善了辦學條件,大力普及九年義務教育,認真抓好師資隊伍建設和學校日常管理工作,依法保學控流,適齡兒童入學率達100%,在校學生年鞏固率達98%,2008年順利通過了省市教育兩項督導評估驗收。
計劃生育、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等各項工作全面進步,鄉內呈現一幅經濟發展、社會安定、政通人和的景象。

文化傳承


50大慶
50大慶
瑤鄉人民充分利用各種載體,以弘揚瑤鄉文化、開展文明鄉鎮創建為主旋律,著力開發少數民族特色文化。
慶古堂已成功申報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編纂一本瑤族鄉志,組織好一台民族歌舞,配穿好一套民族服飾,建好一個民族標誌性工程,建好一個民俗風情村,建好一個民族文化廣場,修繕好一批古風雨橋”“七個一”文化工程的實施,使唱山歌迎賓客、盤王節紀念先祖、“四月八”吃烏飯紀念瑤族英雄、“六月六”嘗新等民間習俗已走出大山,架起了瑤鄉與外界交流的橋樑。

民風民俗


這是做成的烏飯,僅為參照!
這是做成的烏飯,僅為參照!
瑤族人民為紀念或悼念自己的祖先,都把每年農曆四月八日稱為“烏飯節”。在這一天,《雅》一書中曾提到唐家家戶戶都要做烏飯和吃烏飯粑粑。這種風俗,由來已久,遠在唐代就流行。明朝鄺露《赤詩》有關瑤民吃“青飯精”的記載:“瑤人社日,以南天竺染飯,竟相遣送,名日‘青飯精’。杜詩:豈無青精飯,令我顏色好。”這裡所謂“青飯精”,實際上就是烏飯。“烏飯節”起源非常古老。傳說在很古的年代,瑤家母親在高山峻岭開荒,姑娘木蓮每天為母親送飯。她把最好的稻米煮給母親吃,把最佳的苡米煮給母親嘗。為了不讓自己的飯和別人的飯弄錯,就在煮飯時摻進一種烏飯草,飯就變了紫黑色的了。瑤家後代為表彰木蓮崇敬長輩的事迹,將農曆四月初八定為“烏飯節”。這天瑤山各家各戶掐了烏飯草、嫩杉尖等草葉,或3種,或5種,或7種,浸成烏汁作飯。這烏飯要讓長輩先嘗,然後一家大小同吃。據說吃了這種烏飯,夏天不會生痧、癤子及其他腫毒。他們還在“烏飯節”這天,用糯米作粑粑,將粑粑捍成鳥、蛇、鼠等動物形狀,蒸熟后活靈活現,小孩們最愛吃。據說這樣做了,鳥、蛇、鼠等動物就不敢咬啄田裡的禾穗,可以預祝全年豐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