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午谷奇謀

魏延提出的計謀

蜀漢丞相諸葛亮北伐曹魏,名將魏延提出的計謀:效仿韓信“明修棧道,暗度陳倉”。魏延親自率領五千精兵從子午谷快速趕到長安,一舉拿下長安和潼關,而諸葛亮大軍出斜谷進兵長安、潼關,兩軍異道會師於潼關。諸葛亮一向用兵謹慎,認為此計過於兇險且難以成功,故棄而不用。後世有人認為諸葛亮過於謹慎,不用魏延的子午谷奇謀是大大地失策,錯過了絕好的時機;也有人認為,諸葛亮不採用的原因是,諸葛亮根本不打算攻打長安,他的目標應當是先取涼州,然後步步為營、逐步蠶食曹魏。

子午谷


子午谷,南北縱向,長約三百三十公里,北起陝西省長安縣西南秦嶺山中,南至石泉縣;北方出口稱“子口”,南方出口稱“午口”。子午谷懸崖絕壁,棧道無數,其險要的原因乃在於秦嶺。秦嶺又稱為終南山,山勢西高東低,為長江、黃河兩大流域的分水嶺。子午谷圍於其中,其山勢之險峻,途徑之惡劣,則可想而知。《資治通鑒》記載:“子午:褒中縣,屬漢中郡,為王莽所通。”
諸葛亮首次北伐,大將軍魏延提齣子午谷奇襲之計,率領五千精兵由子午谷快速到達長安城下,一舉拿下長安,由諸葛亮率領大軍由斜谷趕到長安支援。諸葛亮認為此計過於兇險且難以成功,故棄而不用。從現在開始魏延認為諸葛亮過分謹慎。後人也以此作為魏延之後謀反的理由之一。也有人認為,諸葛亮不採用的原因是,諸葛亮根本不打算攻打長安,他的目標應當是涼州。

文獻記載


諸葛亮“六齣祁山”北伐魏國。蜀將魏延向諸葛亮多次提出“(兵)齣子午谷”之計。
史書裴松之注《三國志·蜀書·劉彭廖李劉魏楊傳》的“魏略”記載夏侯楙為安西將軍,鎮長安,亮於南鄭與群下計議,延曰:“聞夏侯楙少,主婿也,怯而無謀。今假延精兵五千,負糧五千,直從褒中出,循秦嶺而東,當子午而北,不過十日可到長安。楙聞延奄至。比東方相合聚。”亮以為此縣危,不如安從坦道,可以平取隴右,十全必克而無虞,故不用延計。
《三國演義》第九十二回《趙子龍力斬五將 諸葛亮智取三城》開頭寫道:
忽哨馬報道:“魏主曹睿遣駙馬夏侯楙,調關中諸路軍馬,前來拒敵。”魏延上帳獻策曰:“夏侯楙乃膏粱子弟,懦弱無謀。延願得精兵五千,取路出褒中,循秦嶺以東,當子午谷而投北,不過十日,可到長安。夏侯楙若聞某驟至,必然棄城望橫門邸閣而走。某卻從東方而來,丞相可大驅士馬,自斜谷而進。如此行之,則咸陽以西,一舉可定也。”孔明笑曰:“此非萬全之計也。汝欺中原無好人物,倘有人進言,于山僻中以兵截殺,非惟五千人受害,亦大傷銳氣。決不可用。”魏延又曰:“丞相兵從大路進發,彼必盡起關中之兵,於路迎敵,則曠日持久,何時而得中原?”孔明曰:“吾從隴右取平坦大路,依法進兵,何憂不勝!”遂不用魏延之計。魏延怏怏不悅。
陳壽《三國志·蜀書·劉彭廖李劉魏楊傳》:“延每隨亮出,輒欲請兵萬人,與亮異道會於潼關,如韓信故事。亮制而不許。延長謂亮怯,嘆恨己才用之不盡。”

奇謀


諸葛亮首次北伐,大將軍魏延提齣子午谷奇襲之計,率領五千精兵由子午谷快速到達長安城下,一舉拿下長安,由諸葛亮率領大軍由斜谷趕到長安支援。長安太守夏侯楙並非將才,魏延就可以殺他個措手不及,咸陽以西唾手可得。蜀漢劍鋒可以直指洛陽,將來統一中原甚至平定天下。諸葛亮認為此計過於兇險且難以成功,故棄而不用。自此魏延認為諸葛亮過分謹慎。這也成了魏延之後謀反的理由之一。

前序

三國時期諸出祁山準備收復中原時,魏延曾提建議自己引兵從子午谷的小路過,讓孔明帶大部隊從大路過,長安太守夏侯楙並非將才,魏延就可以殺他個措手不及,咸陽以西唾手可得。蜀漢劍鋒可以直指洛陽,將來統一中原甚至平定天下。但諸葛亮用兵謹慎,擔心風險太大所以沒有採納他的意見,堅持從大路進軍。
三國時期,蜀漢丞相諸葛亮“六齣祁山”北伐魏國。蜀將魏延向諸葛亮多次提出“(兵)齣子午谷”之計,但諸葛亮沒有採用。對此,史書和小說里都有敘述。
史書里是出自裴松之注《三國志·蜀書·劉彭廖李劉魏楊傳》的“魏略”:
夏侯楙為安西將軍,鎮長安,亮於南鄭與群下計議,延曰:“聞夏侯楙少,主婿也,怯而無謀。今假延精兵五千,負糧五千,直從褒中出,循秦嶺而東,當子午而北,不過十日可到長安。楙聞延奄至。比東方相合聚。”亮以為此縣危,不如安從坦道,可以平取隴右,十全必克而無虞,故不用延計。
《三國演義》對此事的描寫,內容與“魏略”大體相同,可見羅貫中明顯取材於“魏略”。我們可以對照一下。第九十二回《趙子龍力斬五將 諸葛亮智取三城》開頭寫道:
忽哨馬報道:“魏主曹睿遣駙馬夏侯楙,調關中諸路軍馬,前來拒敵。”魏延上帳獻策曰:“夏侯楙乃膏粱子弟,懦弱無謀。延願得精兵五千,取路出褒中,循秦嶺以東,當子午谷而投北,不過十日,可到長安。夏侯楙若聞某驟至,必然棄城望橫門邸閣而走。某卻從東方而來,丞相可大驅士馬,自斜谷而進。如此行之,則咸陽以西,一舉可定也。”孔明笑曰:“此非萬全之計也。汝欺中原無好人物,倘有人進言,于山僻中以兵截殺,非惟五千人受害,亦大傷銳氣。決不可用。”魏延又曰:“丞相兵從大路進發,彼必盡起關中之兵,於路迎敵,則曠日持久,何時而得中原?”孔明曰:“吾從隴右取平坦大路,依法進兵,何憂不勝!”遂不用魏延之計。魏延怏怏不悅。
歷史上魏延真的向諸葛亮提出過“(兵)齣子午谷之計”嗎?根據“魏略”,這件事似乎是不容置疑的。我們也基本肯定它的真實性,並因此指出諸葛亮用兵只知“以正合”,不知“以奇勝”,謹慎,以至錯過了時機。但我以為,對這件事的分析和評判,有兩點應該引起大家的重視:
一點是,魏延提出兵齣子午谷這種奇計的可信度到底有多大。陳壽是有“良史”之稱的,他寫史選材相當嚴謹,非真實可靠者,決然不予採用,因而在史料的真實性和可信度上,肯定會超過司馬遷和後來的裴松之。像魏延向諸葛亮建議兵齣子午谷一事,他就在《三國志·蜀書·劉彭廖李劉魏楊傳》里未予照錄,卻是這樣表述的:“延每隨亮出,輒欲請兵萬人,與亮異道會於潼關,如韓信故事。亮制而不許。延長謂亮怯,嘆恨己才用之不盡。” 這與“魏略”的表述,雖有相似之處,但還是有差別的。有差別就有文章可做,就有疑點。
另一點是,歷史是不可以假設的。即使魏延有兵齣子午谷的建議,因為並未採用,也就是說未經實踐進行檢驗,到底是否可行,是否好於諸葛亮的“不如安從坦道,可以平取隴右,十全必克而無虞”的進兵方針,不得而知。雖然有不知真假的司馬懿關於“諸葛亮平生謹慎,未敢造次行事。若是吾用兵,先從子午谷徑取長安,早得多時矣。他非無謀,但怕有失,不肯弄險”的說法,但司馬懿怎麼說也只是個事後諸葛亮,如果蜀漢把兵齣子午谷的計策真正實行起來,未必他就得不到消息和來不及布防,而且從司馬懿以閃電戰擊敗上庸孟達的事例上看,司馬懿肯定會在魏延行軍途中就看破魏延的計劃。因此,用不用子午谷之計,是不能把帽子扣在諸葛亮頭上的。
退一步講,我們百分之百相信魏延確實向諸葛亮提議過兵齣子午谷,我想說的是,難道諸葛亮就想不到這條計策嗎?諸葛亮年僅26歲,還在隆中高卧的時候,就有“隆中決策”,其中就有“兩路進攻”曹魏的謀略:“待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這一謀略與一齣子午谷、一出斜谷之計相比,不是要大氣,也更保險得多麼?另外,諸葛亮固然謹慎,但並非無能無謀,他是一個思慮精密、部署嚴謹的人,是不可能想不到這一條幾乎連外星人都可以想得到的計謀的。因為那個地方,發生過距三國也才三四百年的漢高祖故事,即韓信故事“明修棧道,暗渡陳倉”,這個故事是會使正處於戰爭狀態雙方的大多數將領都會聯想到的。既然想得到卻並不採用,正是因為這條計策勝算極低,風險極大,危險係數極高。“魏略”說:“亮以為此縣危,……故不用延計。”而《三國志·蜀書·劉彭廖李劉魏楊傳》則只說:“亮制而不許”,什麼原因,倒並沒有說。
這個計劃風險極大但收益也極高,是個典型的博膽策略。企圖用五千精兵突襲長安,進而一舉鯨吞整個關中,達成“還於舊都”之願,可謂極有氣魄,極為冒險。魏延奇襲子午谷軍事計劃的可行性
公元228年,蜀軍在經過多年的準備之後,計劃向魏國發動大舉進攻,以完成劉備的遺願:北滅曹賊,光復漢室!
這時在蜀軍的參謀本部里,有兩個軍事計劃:
一個是諸葛亮的計劃:派疑兵出斜谷吸引魏軍主力於關中地區,大軍安從坦道,攻取隴右,切斷魏關中與河西地區的聯繫,為進一步攻取關中和河西打下基礎。這個比較保險。
另一個就是魏延的偷襲關中計劃。歷史上諸葛亮最終是採取了自己的第一個計劃,結果是雖然經過5次北伐(如果包括後來姜維的就更多了),但收效甚微,姜維的那更是賺的少賠得多。
那麼,我們就想知道,魏延的計劃是怎樣的呢?如果採取的是魏延計劃,歷史會改變嗎?
關於魏延奇襲子午谷計劃的可行性,主要問題有如下幾點:
魏延的計劃到底是怎樣的?
兩個計劃本身的優劣是什麼?
魏延計劃的關鍵因素是什麼?
魏延計劃成功的可能性有多少?
歷史上的類似戰例的比較。

魏延的計劃


關於魏延的偷襲關中計劃,主要有兩個版本:
《魏略》的記載:“夏侯楙為安西將軍,鎮長安。亮於南鄭與群下計議,延曰:‘聞夏侯楙少,主婿也,怯而無謀。今假延精兵五千,負糧五千,直從褒中出,循秦嶺而東,當子午而北,不過十日可到長安。茂聞延奄至。比東方腥聚合。’亮以為此縣危,不如安從坦道,可以平取隴右,十全必克而無虞,故不用延計。”
《三國志·魏延傳》記載:“延每隨亮出,輒欲請兵萬人,與亮異道會於潼關,如韓信故事,亮制而不許。延常謂亮為怯,嘆恨己才用之不盡。”
這兩個版本的前半部分是大致相同的,大致是用一萬多輕裝部隊高速齣子午谷用閃電戰突襲關中,不同的是後半部分:第一個版本是計劃佔領長安一線,待諸葛亮主力從斜谷出來會合,目標就是一舉拿下咸陽以西的關中地區;第二個版本則是要搶佔潼關天險,將魏軍增援拒於關外,切斷曹魏潼關內外的聯繫,由諸葛亮的主力部隊掃清駐紮於關中的曹魏重兵集團,進而佔領整個關中地區。
在此之前,大部分文章和資料均以為第一個版本是魏延的計劃,其實不然,理由如下:
1、軍事上第一個版本並不合理,所以也遭到普遍的批評。因為根據第一個版本,即使魏延計劃完全獲得成功,也僅是控制了關中的西半部分。當從中原方面增援的魏國大軍趕到后,必將在長安附近的平原地區與蜀軍展開決戰,這對擅長複雜地形作戰的蜀軍可是非常不利的;
2、長安一帶除了潼關和武關根本無險可守,這對於身經百戰,有著豐富實戰經驗的宿將魏延來說,不會不清楚在這樣的地形,蜀國的輕裝步兵與以高速騎兵和重裝步兵為主的魏軍決戰會是什麼結果;
3、一旦關中地區成為戰場,雙方則均無法依靠當地供應糧草,十萬蜀軍的糧草需要依靠從漢中翻越秦嶺來供應。而魏軍可以依靠渭河的水運從河東、中原方面進行補給,比較方便(曹操當年進攻關中馬超韓遂集團就是依靠河東的糧草的),這樣蜀軍必不能長久;
3、魏延的本意,就是想按照西漢韓信的模式進行此次作戰,應當是要將整個關中包括潼關全部收入囊中。(這將在歷史比較中談到)
4、長安是西漢的舊都,魏國的陪都之一,又是雍州的治所,經過漢朝歷代帝王,包括董卓李傕鍾繇等數代人的增築修補,僅圍繞城牆一周就有80里長,是座出了名的難攻不落的堅城。即便魏延擊敗或趕跑魏守軍佔領長安,也已是元氣大傷,何談守不守得住?
5、就算魏延攻佔長安,也只能將關中魏軍逃走的道路部分切斷,而且無法阻擊增援大軍,若要阻擊曹魏的中原軍團,就必須控制潼關,從而達到完全獲得整個關中的控制權。
因此,魏延計劃的第一個版本,從軍事上看是很不合理的。而魏延計劃的第二版本,則完全避免了這些問題。所以我認為,《三國志·魏延傳》所記載的偷襲關中計劃才是魏延向諸葛亮提議的真正的計劃——既第二版本計劃,是比較符合軍事規律和歷史規律的。
這個計劃就是:偷襲關中——以輕裝步兵高速齣子午谷抵達長安,不攻長安而迅速東進,從背後奪取潼關、武關等險要,諸葛亮的主力兵團出斜谷攻略關中各地,並與子午谷部隊儘快會合,堅守潼關、武關等險要,進而奪取整個關中及隴西,禦敵於潼關之外。

計劃的優劣


諸葛亮的計劃:派疑兵出斜谷吸引魏軍主力於關中地區,大軍安從坦道,攻取隴右,切斷魏關中與河西地區的聯繫,為進一步攻取關中和河西打下基礎。這個比較保險。另一個就是魏延的偷襲關中則屬於破釜沉舟的冒險計劃。
歷史上諸葛亮最終是採取了自己的第一個計劃,結果是雖然經過5次北伐(如果包括後來姜維的就更多了),但收效甚微,姜維的那更是賺的少賠得多。

戰略

諸葛亮計劃是先奪取隴右,居高臨下,以後再根據情況進行發展;而魏延計劃是直接奪取關中,一步到位,奠定光復漢室的基礎。
魏延的計劃是比較積極而相對激進的,而諸葛亮的計劃是相對平穩,也是比較消極的。

戰術

魏延計劃可以速戰速決,在短時間內成功,而後可以分散一部分兵力堅守險要的潼關、武關、蒲坂津黃河渡口等地,確保關中的安全,而且可以防止魏軍主力的快速增援。由於魏國隴右和河西地區兵力不多而且分散,隨後可步步蠶食以各個擊破。
諸葛亮的計劃則由於路途遙遠,相對要花較長的時間,屬於長期作戰。

關鍵因素

要實現魏延計劃,需要蜀軍集中最精銳的部隊和最強大的指揮力量,用閃電戰發動突然的襲擊;隱蔽的高速進兵,搶在魏軍增援到來前按計劃佔領各重要戰略要點和險關,阻擊魏軍於關中以外並且需要吳國的配合。利用吳國使魏軍在短時間內難以調動重兵進行有力的反擊。
魏延計劃齣子午谷,因為斜谷比子午谷好走得多。只有齣子午谷才能突然出現在長安附近,才能搶在長安部隊前面到達潼關,從漢中去潼關,子午谷是最近的一條路——魏延的計劃一切都是為了搶佔潼關天險。

類似戰例比較

歷史上最成功的漢中偷襲關中的戰例,就是韓信的明修棧道,暗渡陳倉了。這個戰役的成功,使劉邦完全佔有了關中地區。劉邦就是依靠關中有利的地理位置和強大的經濟基礎,打敗了百戰百勝的霸王,統一了中國(當然還有許多因素)。

不可行論


成功關鍵在於魏延是否能短時間內拿下長安,否則在對峙中隨時可能被離得很近的雍州刺史郭淮和一馬平川的關東援軍包圍。
其次在於拿下長安後魏延是否能堅持到諸葛亮的援兵抵達,而面臨的情況同樣是郭淮和來自關東的援軍。

計謀必要條件

一:夏侯楙真的如同魏延說的怯懦而沒有謀略;
二:魏延真的能夠在十天之內經過子午谷毫髮無損地到達長安;
三:夏侯楙及長安御史、京兆發現魏延到來真的會不戰而逃;
四:魏延佔據長安城以後真的有足夠的物資留給他供給軍隊;
五:來自東方的魏國援軍真的需要二十多天時間才能到達;
六:經過斜谷進入長安的諸葛亮部隊真的能夠在魏國援軍到來之前與魏延匯合;
魏延的子午谷奇謀要想成功,這六個條件是缺一不可的,而完全實現這六個條件,是幾乎不可能的事情。

戰例與結果

公元230年(太和四年),曹真接替曹休的職位,遷為大司馬,賜劍履上殿,入朝不趨。曹真上表認為蜀漢多次犯境,建議數路大軍攻伐蜀漢。魏明帝採納,但司空陳群反對從斜谷進軍的計劃,曹真再次上書要求從子午道進攻漢中,陳群有陳述不能出兵的理由,且認為大規模征戰軍事用度花費甚巨。魏明帝下詔將陳群的意見提供給曹真參考,但曹真卻據此詔書隨即出發,改從子午道入;另遣大將軍司馬懿經漢水進軍,郭淮、費曜等部或從斜谷入、或從武威入。后因漢中艱險,會逢雨季,棧道遭雨水沖刷斷絕,曹真用了一個月,才走了一半路程,朝中大臣華歆楊阜王肅等都上疏勸魏明帝下詔撤軍,至九月,曹真只得受詔撤退。
東晉桓溫派遣司馬勛自漢中齣子午谷,結果未出谷就被苻雄率領的前秦軍隊擊敗,司馬勛逃齣子午谷,致使桓溫兩路夾擊的計劃失敗。
明將孫傳庭對抗農民起義軍闖王高迎祥,高迎祥準備出四川至陝西,經漢中后,走的就是子午谷,孫傳庭以新招募4個月的新兵(最多2萬人)伏擊高迎祥主力(最少5萬人)。戰鬥結果,高迎祥部基本被殲滅,本人受傷被俘。
西安事變,王耀武意圖齣子午谷奇襲張學良,行軍三天之後就被迫折回,原因有兩個:“一是谷中環境太過險惡,無水源。二是行軍途中得知西安事變已經和平解決,遂退軍。不過即便他真正穿過去了,下場恐怕不會比司馬勛和高迎祥好,因為張學良當時已經察覺到了,雖然嚇了一跳,但已經及時派軍把住了谷口

評價


司馬懿:“諸葛亮平生謹慎,未敢造次行事。若是吾用兵,先從子午谷徑取長安,早得多時矣。他非無謀,但怕有失,不肯弄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