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桐樹
玄參科泡桐屬植物
泡桐樹,為玄參科(Scrophulariaceae)泡桐屬(Paulownia)的樹種。屬於落葉喬木,初步統計我國共九個種和兩個變種,我國具有完整的泡桐屬植物種群,這為選育良種,實現泡桐生產良種化提供了有利條件。泡桐樹皮灰色、褐色或黑色。幼樹樹皮光滑但皮孔顯著,大樹逐漸縱裂,葉枝稀疏,樹冠呈圓錐狀或傘狀,大多數樹種屬假二杈分枝頂芽越冬后枯萎。葉對生,葉大而長柄,隨樹齡增大葉面積逐漸變小,花序為聚傘圓錐形,花具柄,花萼肉質,倒圓錐狀或鍾狀,花冠大,紫色或白色。果為蒴果,卵狀或橢圓狀,種子橢圓狀,很小,數量多。
落葉喬木,但在熱帶為常綠,樹冠圓錐形、傘形或近圓柱形,幼時樹皮平滑而具顯著皮孔,老時縱裂;通常假二歧分枝,枝對生,常無頂芽;除老枝外全體均被毛,毛有各種類型,如星狀毛、樹枝狀毛、多節硬毛、粘質腺毛等,有些種類密被星狀毛和樹枝狀毛,肉眼觀察似絨毛,故通稱絨毛,某些種在幼時或營養枝上密生粘質腺毛或多節硬毛。
葉對生,大而有長柄,生長旺盛的新枝上有時3枚輪生,心臟形至長卵狀心臟形,基部心形,全緣、波狀或3-5淺裂,在幼株中常具鋸齒,多毛,無托葉。
花3(1)-5(8)朵成小聚傘花序,具總花梗或無,但因經冬葉狀總苞和苞片脫落而多數小聚傘花序組成大型花序,花序枝的側枝長短不一,使花序成圓錐形、金字塔形或圓柱形;萼鐘形或基部漸狹而為倒圓錐形,被毛;萼齒5,稍不等,後方一枚較大;花冠大,紫色或白色,花冠管基部狹縮,通常在離基部5-6毫米處向前駝曲或弓曲,曲處以上突然膨大或逐漸擴大,花冠漏斗狀鐘形至管狀漏斗形,腹部有兩條縱褶(僅白花泡桐無明顯縱褶),內面常有深紫色斑點,在縱褶隆起處黃色,檐部二唇形,上唇2裂,多少向後翻卷,下唇3裂,伸長;雄蕊4枚,二強,不伸出,花絲近基處扭卷,葯叉分;花柱上端微彎,約與雄蕊等長,子房二室。蒴果卵圓形、卵狀橢圓形、橢圓形或長圓形,室背開裂,2爿裂或不完全4爿裂,果皮較薄或較厚而木質化;種子小而多,有膜質翅,具少量胚乳。
共7種,均產我國,除東北北部、內蒙古、新疆北部、西藏等地區外全國均有分佈,栽培或野生,有些地區正在引種。白花泡桐在越南、寮國也有分佈,有些種類已在世界各大洲許多國家引種栽培,主要用其木材。
泡桐是陽性樹種,最適宜生長於排水良好、土層深厚、通氣性好的沙壤土或砂礫土,它喜土壤濕潤肥沃,以pH6-8為好,對鎂、鈣、鍶等元素有選擇吸收的傾向,因此要多施氮肥,增施鎂、鈣、磷肥。由於泡桐的適應性較強,一般在酸性或鹼性較強的土壤中,或在較瘠薄的低山、丘陵或平原地區也均能生長,但忌積水。泡桐對溫度的適應範圍也較大,在北方能耐-20℃-25℃的低溫,從我國東北遼寧南部、華北、華中、華東、華南、西南至西北部分地區都能生長,各地都有適應當地生態環境的種類。
均為高大喬木,材質優良,輕而韌,具有很強的防潮隔熱性能,耐酸耐腐,導音性好,不翹不裂,不被蟲蛀,不易脫膠,紋理美觀,油漆染色良好,易於加工,便於雕刻,在工農業上用途廣泛。在工業和國防方面,可利用製作膠合板、航空模型、車船襯板、空運水運設備,還可製作各種樂器、雕刻手工藝品、傢具、電線壓板和優質紙張等;建築上做梁、檁、門、窗和房間隔板等;農業上製作水車、渡槽、抬扛等,泡桐葉、花可作豬、羊飼料。古時對藥用也有記載,如《本草綱目》(1578年)記述:“桐葉……主惡蝕瘡著陰,皮主五痔,殺三蟲。花主傅豬瘡,消腫生髮。”近年來在醫學上發現泡桐的葉、花、木材有消炎、止咳、利尿、降壓等功效。
泡桐花先葉開放,當花殘敗之後,葉就逐漸變得繁盛起來。泡桐樹枝繁葉茂,葉片的數量巨大,也是一筆巨大的資源,將其焚燒處理既浪費資源又污染了環境。泡桐葉中不但粗脂肪、粗蛋白質的成分較高,而且還有含量較多的鐵、錳、鋅等成分,對於餵養牲畜來說是再適合不過的了,因為其不僅可以提升牲畜的抵抗能力,而且還有助於牲畜的發育。其葉中還含有楊芹素、山楂酸等許多物質,糖和多酚等也在其中。醫療方面的價值可以體現在治療癰疽、疔瘡、創傷出血等。不同種類的泡桐及同種泡桐的不同時期的泡桐葉中化合物含量各不相同。
泡桐花中含有豐富的精油成分,還含有三萜、倍半萜、黃酮類、β-谷甾醇、環烯醚萜苷、苯丙素苷、木脂素苷等多種化學成分,具有疏風散熱、清肝明目、清熱解毒、燥濕止痢之功能,毛泡桐花在藥理上主治上呼吸道感染、支氣管肺炎、急性扁桃體炎、腮腺炎、癤腫等病症,其精油對治療呼吸道疾病也有一定藥效。黃酮類物質被證實存在於毛泡桐花中,而黃酮是一種優質的抗氧化劑,具有保健功能。能抗衰老,對治療心腦血管疾病也有一定的功效,並且對於現在人類普遍存在的“三高”問題也有一定的降低作用,還具備抗癌、抗炎等功效。泡桐花的營養成分含量中,粗蛋白的含量為10.8%~14.8%,粗脂肪的含量為3.5%~6.4%,粗纖維素的含量為11.3%~13.6%,灰分的含量為5.4%~6.1%。蛋白質中氨基酸組分齊全,微量元素也比較豐富,鈣磷含量分別為0.55%~0.72%和0.21%~0.2%,鈣磷含量尤其是鈣的含量比玉米和小麥都高。由此可見,用泡桐花作為飼料可以彌補常規飼料鈣不足的缺陷。
楊燕子等通過實驗測定了丁香苷在泡桐皮中的含量,另外,司傳頌等也通過柱色譜、薄層色譜等實驗方法證明了毛泡桐皮內含有對香豆酸、咖啡酸、毛蕊花糖苷、異毛蕊花糖苷和肉蓯蓉甙等化學成分。有專家發現其皮對於痔瘡、淋病、丹毒、肌肉損傷等有一定的療效。
有醫學研究表明,泡桐對抗菌和治療哮喘有一定的療效。這是因為泡桐果中含有苯丙素和香葉基黃酮等成分。另外,泡桐果中還含有桐酸、脂肪油、黃酮類、生物鹼等成分,其藥理上有止咳、平喘、祛痰、抗菌等作用。
我國學者王文芝等對河南蘭考泡桐進行了深入採樣分析,運用高效液相色譜技術發現了激動素等8種激素,還發現有脂肪酸等多種物質。此外,栗原滕三郎和宋永芳等對其花精油進行了研究,具體是在色譜和質譜方面,發現有蛋白質和氨基酸等人們必不可少的物質,運用色譜和質譜技術發現了大量長鏈和芳香族物質。
泡桐繁殖容易,採用分根、分櫱、播種和嫁接等,尤以前兩種方法較普遍。
泡桐的栽培歷史悠久,此屬植物的名稱,在古書中有不少記載,如《爾雅》中稱榮桐木,《桐譜》中有白花桐和紫花桐之稱,《本草綱目》中稱桐、泡桐等。在二千多年前,就記載了中國勞動人民栽培泡桐的經驗,在《齊民要術》、《桐譜》等書中較詳細地記述了泡桐的形態、栽培、材性及加工利用等方面的情況。
⑴選擇良種。通常所說的泡桐,實際上是泡桐屬的總稱。該屬共有9個種,適宜在南方生長的種是白花泡桐或以白花泡桐為親本的雜交種。江西省撫州市林業科學研究所選育出來的6個泡桐無性系,生長迅速、干形通直、枝下樹榦高、適應性強,是適宜在長江以南地區推廣的優良品系。
⑵埋根育苗。育苗地可選背風向陽、以沙壤土或壤土為主的圃地,做高15~20厘米的高壟苗床,選用1~2年生苗根,以直埋根為好,埋根株行距以1米×0.8米或1米×1米為宜,施足基肥,在6月~8月生長旺盛期追施速效化肥,促使其快速生長。
⑶造林。四旁造林要求挖大穴、施足基肥,山地造林要求帶狀梯田整地,鬆土層厚度為50~70厘米,並施足基肥,以達到造林當年快速生長的目的。以林為主的造林密度為5米×5米,每667平方米(1畝)栽26株;林糧並重的造林密度為5米×10米,每667平方米栽13株;以糧為主的造林密度為4米×30米,每公頃栽6株。
PaulowniaaustralisGong Tong。
分佈於浙江、福建、湖南、廣東。
本種介於台灣泡桐和白花泡桐之間,和台灣泡桐區別在於其小聚傘花序有短總花梗,花較大,花冠管狀鐘形,長5-7厘米,花萼淺裂,果實長約4厘米,橢圓形。和白花泡桐區別在於後者花序狹長幾成圓柱形,小聚傘花序的總花梗較長,花冠長8-12厘米,腹部無明顯縱褶,果實長圓形或長圓狀橢圓形,長6-10厘米。
泡桐(中國植物圖鑑)、大果桐(河南)、大泡桐(四川),Paulownia fortunei(Seem.)Hemsl.
分佈於安徽、浙江、福建、台灣、江西、湖北、湖南、四川、雲南、貴州、廣東、廣西,野生或栽培,在山東、河北、河南、陝西等地近年有引種,生於低海拔的山坡、林中、山谷及荒地,越向西南則分佈越高,可達海拔2000米。越南,寮國也有。
本種樹榦直,生長快,適應性較強,適宜於南方發展。
泡桐樹
本種樹榦直而材質優良,又耐乾旱瘠薄的土壤,適宜在北方山地丘陵或較乾旱寒冷地區發展,但有些地方很少結籽。
本種和蘭考泡桐相近,但後者葉形較寬,卵狀心臟形,長寬幾相等或長稍過於寬:花冠漏斗狀鐘形,較寬,頂端直徑4-5厘米;果實卵形。和白花泡桐的區別在於後者花冠在基部不突然膨大,而逐漸向上擴大,稍稍向前曲,腹部無明顯縱褶;果實較大,長6-10厘米,長圓形或長圓狀橢圓形。
Paulownia elongataS.Y.Hu
分佈於河北、河南、山西、陝西、山東、湖北、安徽、江蘇,多數栽培,河南有野生。和揪葉泡桐相近,區別在於後者葉片為長卵狀心臟形,長幾為寬的2倍;花冠細瘦,管狀漏斗形;果實橢圓形,兩者可以區分。
本種一般很少結籽,但它的干形較好,樹冠稀疏,發葉晚,生長快,其吸收根主要集中在40厘米以下的土層內,不與一般農作物爭奪養料,故適於農桐間作,蘭考泡桐是北方地區進行農桐兼作的好樹種,在河南等地已普遍推廣。
Paulownia fargesii Franch。
川泡桐,樹冠傘狀或圓錐狀,成熟葉卵圓狀心形,全緣或微波狀,葉背面具黃色,長樹枝狀毛,毛的“干”部粗壯,分枝較稀少,近無毛,幼葉上面具無柄的樹枝狀毛和腺頭毛混生。花序枝廣圓錐狀,側枝稀疏粗壯,下部聚傘花序總梗無或極短,上部無總梗,花萼深裂,稍過半不脫毛,成熟果期萼一般不反折,花梗密生黃色星狀毛和軟鱗片,花紫色或白色花冠長6—7厘米、基部突然膨大呈鍾狀,蒴果卵球形長3—5厘米,最寬部2—2.5厘米,果皮厚1毫米左右殼質,結實多。
分佈於湖北、湖南、四川、雲南、貴州,野生或栽培,生於海拔1200-3000米的林中及坡地。
Paulownia kawakamii Ito。
台灣泡桐,樹冠傘形。葉卵圓狀或廣卵狀心形,成熟葉背面毛為直帶關節的單毛,只有單個分叉的毛、星狀毛和腺頭毛混生,葉粘手。花序枝為廣圓錐狀,分枝稀疏、粗壯。聚傘花序無總梗。花萼深裂過半,不脫毛。花冠長3—5厘米,為本屬最小者,蒴果卵球形,果小長2—2.5厘米,寬2厘米。果殼薄殼質,不足1毫米,結實多。種子長圓形,種翅褐色,包括種翅長2.5—3.5毫米,寬2.5毫米,也為該屬最小的。
分佈於湖北、湖南、江西、浙江、福建、台灣、廣東、廣西、貴州,多數野生,生於海拔200-1500米的山坡灌叢、疏林及荒地。本種主幹低矮,不太適宜造林,但因葉有粘質,不受蟲害。
分佈於遼寧南部、河北、河南、山東、江蘇、安徽、湖北、江西等地,通常栽培,西部地區有野生。海拔可達1800米。日本,朝鮮,歐洲和北美洲也有引種栽培。
本種在被毛疏密,花枝及花冠大小,萼齒尖鈍等方面常因生境和海拔高低而有變異,生長在海拔較高處,有花枝變小、萼齒在花期較鈍、花冠稍短縮的趨勢。
該種較耐乾旱與瘠薄,在北方較寒冷和乾旱地區尤為適宜,但主幹低矮,生長速度較慢。
Paulownia tomentosa(Thunb.)Steud.var.tsinlingensis(Pai)Gong Tong
本變種和毛泡桐的主要區別在於成熟葉片下面無毛或毛極稀疏,基部圓形至淺心臟形。分佈於陝西、甘肅、山西、河北、河南、山東、湖北、四川北部,栽培或野生,海拔可達1700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