宮裡石刻

宮裡石刻

宮裡石刻首先當屬石料馳名。其石質細純,色澤墨青,清脆悅耳,被稱為墨玉。再是工藝精湛,純屬手工,世代石匠都有“拿手活”和“絕活”,傳承過程中往往“留有一手”。石匠學藝全憑悟性,圖精學藝,不露聲色。因而工藝無文字記載,只知工藝的三大類形是線雕、浮雕和圓雕。

簡介


陝西非物質文化遺產第二批省級保護項目名錄
宮裡石刻的發端可追朔至春秋戰國時期,到秦始皇時已具相當高的水平。漢末和魏晉時,又有了很大發展。隋唐時代,京城宮苑的建築裝飾,名人騷客的書畫刻制,帝王將相的棺槨石碑碣,又刺激宮裡石刻大興。元代中期,富平出了一位技藝高超的石匠名叫趙信,曾帶200多名石匠進京做活,留下大量名勝業跡。明清以來,宮裡石刻走向民間,於是石碑樓、石屏風、石碑、拴馬樁、柱頂石、供桌、香爐、石羊、石馬等等,真乃石用化了。到民國初年,出現了石刻精品,在石刻界留下高名。
宮裡石刻的傳承譜系卻在清光緒年間方見端倪。王家村的仇智林、南陵村的劉生榮、南陵趙堡的趙智奇、劉來富、楊家林為宮裡石刻的“五虎上將”,也是各俱技藝特色的五大譜系,均頗具成就。
宮裡石刻工藝表現在生產和生活用具上,具有美觀、大方、結實的特點。如門墩、柱頂、拴馬樁、碾子、碌碡、石槽、臼窩等等,各有造形和圖案,一代一代地傳了下來。表現在陵墓、橋樑、牌樓、碑碣、造像等專有技術上,具有精湛、逼真、傳神的特點,氣勢恢宏,世代稱奇。

歷史淵源


宮裡石刻工藝的發端可追朔至春秋戰國時期,因為到秦始皇時已具相當高的水平。《史記·秦本紀》載,始皇35年(公元前212),強迫囚徒10多萬人,修阿房宮驪山陵,大量開採富平石材。至20世紀80年代,經始皇陵考古大隊在武家莊發掘出的石材加工場遺址證實,其石製品做工特別精細,工藝特別高超、造型特別美觀。
.
.
漢未和魏晉時,宮裡石刻又有了很大發展,在漢太上皇陵漢茂陵霍去病墓等古迹中,均可見宮裡石刻的印跡,富平縣的石刻文物中,有魏晉南北朝造像碑10多通。
隋唐時代,富平屬京畿之地,京城宮苑的建築裝飾,名人騷客的書畫刻制、帝王將相的棺槨石碑碣;又大大刺激了宮裡石刻的大興。今可在富平定陵、元陵和蒲城橋陵、泰陵惠陵等地看到許多宮裡石刻文物,如石槨、墓券、朱雀、華表、碑碣、墓誌、石獅、石人、石馬、獨角獸供桌等等。元代中期,富平出了一位技藝高超的石匠,名叫趙信,被朝廷命為陝西行省提刑扎,領石匠提領,帶200多名石匠進城(今北京)做工六年。這些石工在孔廟、廣濟寺、香山寺、碧山寺,碧雲寺、萬壽興國寺等,留下了大量名勝業跡。經考,其石材多產富平,其工藝出自宮裡石匠之手明清以來,宮裡石刻走向民間,趨於實用和大眾化了。經濟文化較發達的集鎮、大堡子和大戶人家,講究裝飾,於是石碑樓、石屏風、拴馬樁、柱頂石、供桌、香爐、石硯、石枕等等,真乃石用化了。諸如明代萬曆初年的《溫惠石橋碑》、清代莊裡的《永潤里廣惠渠記碑》、美原的《重修順陽渠碑》等等,更賦予石刻工藝的歷史和文化內涵。著名的揚州八怪鄭板橋所書“難得糊塗”也幾經周折,在富平找到鐫刻高手,以至流傳後世。
.
.
民國初年,一些著名學者和書法家同宮裡石刻高手聯誼,出現了一些石刻精品。如《趙師善墓誌》、《辛亥丙辰兩戰役陣亡之烈士陵園碑》、《壙記詩碑》、《張中將義安墓誌銘》、《威將軍胡笠僧墓誌銘》、《胡太公墓誌銘》等以及後來的《抗日陣亡烈士紀念碑》、《東四團團總楊昌年功德碑》等,在石刻界留下高名。
新中國成立初,宮裡石匠劉生亨給延安張恩德墓刻制了毛主席親筆的為人民服務碑。劉積貴、劉英賢、劉雲健等人在蘭州烈土陵園、淳化爺台山烈士陵園刻制的紀念碑20多通。劉英賢為省歷史博物館複製了《合陽令曹全碑》、《二王法帖》,均受到專家好評。
20世紀70年代,宮裡石刻進入一個高潮期。其工藝產品風靡一時,出國參展。新世紀以來,規模又不斷擴大,出現了機械化、專業化經營。

基本內容


宮裡石刻工藝是石雕的典型代表。
石刻工藝取決於石料的精密程度。
石刻工藝的基本程序有:
1.選料和採料:選石以山勢和石的天然形態為基礎,挑其直紋、少瑕和質細的,用鐵鏨順紋鑿溝掏窩,再插入鐵鍥用力向外張,石塊即可順紋路取下。大塊的數丈,小的也尺把。
.
.
2.取坯:石匠面對石料,或以材取形,或以形取材,把石料加工成毛坯。多取為方錠和方形或長方形條塊。
3.按石刻工藝的三種類型,線雕、浮雕和圓雕,確定加工工藝:
線雕:①拋光料面;②將所雕作品拓於或直接寫、畫石面上;③初雕:④細琢;⑤拋光。
浮雕:①底坯製作;②將輪廓圖拓於坯上;③初雕;④去荒料;⑤鏤空;⑥細琢;⑦拋光。
圓雕:①以方取圓;②去掉荒料;③初雕;④細琢;⑤拋光。

基本特徵


1.原料特徵:
富平北陲的喬山山脈支系,橫亘100多里,面積360平方公里,石灰石藏量數千億立方。世代的沿山一帶百姓,利用這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製作各種生活和生產工具,進而發展精雕細刻的工藝品種。
這裡的石質細純,色澤墨青,清脆悅耳,被稱為青玉(也稱墨玉),因而馳名古今。
.
.
2.工藝特徵:
①真正的石刻工藝純屬手工操作;
②歷代石刻名家都有自己的“拿手活”和“絕活”傳承過程中也往往留一手,因而為石刻工藝塗上神秘色彩。
③歷來的石匠學藝全憑悟性,在眼看、心記、手勤的過程中,圖精學藝、不露聲色,方能學到真本事,因而從古到今石刻工藝無文字記載。
④石刻工藝很早以前多為世家,隨著家族的興衰,多形成技藝斷代。
3.產品特徵:
石刻工藝表現在生產和生活用具上,具有美觀、大方、結實的特點。如門墩、柱鼎、拴馬樁、槌布石、碾子、碌碡、石槽、臼窩等等,各有造形和圖案,一朝一代地傳了下來。石刻工藝表現在陵墓、橋樑、牌樓、碑碣、造像等專有技藝上,具有精湛、逼真、生神、氣勢恢宏的特點,世代稱奇。

主要價值


1.文物與考古價值:
宮裡石刻的2千多年歷史,為無數石刻文物所證明。富平縣的石刻文物中,有魏晉南北朝的造像碑10多通;三原縣的唐高祖獻陵禮泉縣的太宗昭陵乾縣的乾陵、富平縣的中宗定陵、代宗元陵、蒲城縣的睿宗橋陵、玄宗泰陵、讓帝惠陵以及散布各地的《李勛墓》、《李靖墓》等文武大臣和眾多太子公主墓,都有富平宮裡的石刻文物,對考古起到極其重要的作用。
.
.
2.文化與藝術價值:
西安碑林博物館中,屬富平宮裡石匠所刻的石碑就有40多通。
王羲之的《聖教序》、顏真卿的《多寶塔》、歐陽詢的《皇甫誕碑》、柳公權的《玄秘塔》、岳飛的前後《出師表》等精品書法及富平高君詔刻的書畫作品《關中八景》等廣布久傳,與它們之石碑有極大關係。
古之廟、堂、樓、亭飾物、人物造像以及各種生產生活用品的石刻造型,無不透視著藝術神韻,為今之所不及。
3.工藝與科技價值:
石刻工藝的神秘色彩預示著它的科技含量和工藝價值。包括採石取料的粗活在內,都有內在的竅道。尤其是精雕細刻,既有外省之功,又有內悟之秀,真乃“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如此一代一代傳下來,決非“現代化”所能取代的。這是一份極其寶貴的工藝科技遺產。
4.經濟與開發價值:
宮裡石刻在該鎮的經濟發展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目前已成為支柱產業,年銷售收入7066萬元,佔全鎮經濟收入42.2%。鳳凰山前各村從事石刻的勞動力已多達80%以上,一些村形成拳頭產品,不斷吸引著外商,一些村出現採料,運輸、加工一體化的專業戶。
本世紀以來,石刻向著機械化、專業化方向發展並輻射到周邊鄉鎮。全縣的石刻廠、有限公司、墨玉製品廠已達50多家,產品遠銷全國各地及日本等國家和地區。

相關器具與製品


宮裡傳統的石刻工具有粗活、細活兩大類:粗活類有手錘、大鎚、鏨斧、鏨頭、鋼鍥等;細活類有字板、平刃刀、凹槽刀、韭葉九、鏟刀等。其他工具有曲尺、直尺、捲尺、墨斗、畫刺蠟鏟、拓包、木槌、撬杠等。主要製品有碑碣、牌樓、造像、石桌、石鼓、石獅、橋欄以及生產生活用柱鼎、碌碡、門墩、階條、臼窩等。

傳承譜系


鳳凰山南麓的南陵、北陵、橋北、三鳳、鳳西、澗頭等10多個村子,世代相傳著石刻工藝,許多戶為石刻世家。但是,有史料依據的傳承關係卻很難覓。
元代有位譽滿京都的大石匠名叫趙信,今之南陵村趙家組人。他被封為石刻都官,率200多名石匠去京城做工,留下許多石刻工藝業績。而他們卻無一生還。
嘉靖年間,南陵的鐵爐村出了個李信,他專工刻字,一品太子太保孫丕楊所書碑文多為他所刻,因而他的工藝傳承也形成斷代。
.
.
清光緒年間,隨著石刻“五虎上將”的出現,宮裡石刻的傳承譜系方見端倪。王家村仇智林(五虎上將之一)工於細雕,澗頭等村幾座廟宇內的造像就是他率幾位高手弟子精心構思而成的。南陵村的劉生榮(五虎上將之一)擅長書法鐫刻,他帶領弟子為河南大收藏家袁寶恆(袁世凱之叔父)鐫刻了所藏的自漢、晉、魏、唐至五代、宋、元、明、清以來的名帖300多幅(種)。他的得意門生劉應文也頗具造詣,形成流派。這一流派現代傳承人為劉英賢。南陵趙堡的趙智奇(五虎上將之一),對書法神韻領悟較深,他的徒弟樊鼎新、趙維新等人,在書法鐫刻工藝上亦為高手。劉來福(五虎上將之一)是遠近聞名的石刻高手,後來他的徒弟陳懷仁參加了中山陵的石雕裝工程。楊家林(五虎上將之一)工於人物造形的雕刻,涇陽縣雲陽鎮現存有他的徒弟趙如意在光緒末年的作品。
宮裡有名的石刻藝人劉生亨、劉積桂、劉雲建、王有民等人,他們雖無明顯的譜系,但均具師承五虎上將技藝的影跡。
劉來福譜系的傳人劉國輝,精通圓雕技藝,他雕刻的《黃帝像》《史記碑》《武鄉侯諸葛亮像》《召公像》《雷公像》等使其名聲遠傳,為宮裡石刻工藝水平的二次興起,其了巨大的作用。
劉生榮譜系的第三代傳人劉英賢,他把自己的傳統技藝親授予兩個兒子,其中劉柏齡已頗具成就,遠近有名了。
仇智林譜系目前有孫輩傳人仇文才在傳承。

瀕危狀況


1.隨著水泥、石灰、建築等行業對石料的開發利用,對石刻用料形成威脅,特別在石料的品位需求上,已經使石刻工藝不能“求石”了。
2.石刻工藝中那種潛心領悟的工夫取而代之的是“快”是經濟效益。傳統的真本事逐漸失傳,造成石刻人才的流失,工藝水平下降。
3.機械化和現代化加工逐漸淘汰了傳統的石刻工具,形成石刻產品充斥市場。市場“紅”了,老藝人“黑”了,石刻工藝品價格亂了,傳統工藝品不吃香了。

保護計劃


已採取的保護措施:
1.縣上成立了搶救保護領導小組。
2.宮裡鎮政府已成立了“石刻藝人協會”和“石刻藝術學會”,並組建了石刻技藝培訓班。
3.加強了對石刻生產和產品的管理、研究和開發,建立了良好的市場秩序。
4.加強了對礦山採石的管理,制止了資源浪費。

保護內容


1.宮裡石刻的歷史寶典及石刻文物。
.
.
2.宮裡石刻的傳統工藝及民間的石刻工藝活動。
3.石刻工藝的傳統工具及其加工。
4.石刻原材料資源的保護、挖掘和管理。
5.解決石刻老藝人面臨的生活困難。

十年保護目標


1.用三年時間使協會和學會工作形成規律性活動,並取得顯著社會效益,從而有力地推動宮裡石刻的保護和傳承。
2.在“兩會”帶動作用的基礎上再用2—3年時間,擴大石刻生產的普及面,既保護傳統工藝,又提高現代工藝水平,從而增加經濟效益。
3.用1—2年時間,建立起宮裡石刻的歷史博物館,既珍藏石刻文物產品,又保存傳統手工工具及其加工流程。同時對現代的石刻精品,也逐步收藏。
4.用3—4年時間形成新的藝術風格和傳承譜系,形成一批經典的傳世的作品,形成一代石刻新人。

所在區域及地理環境


宮裡鎮位於富平縣北部的頻山之陽,境內有一獨立山系,形似鳳凰展翅,名鳳凰山。唐中宗李顯便葬於鳳凰山主峰,因其“下宮”修建於鎮政府所在地,故名“宮裡”。
全鎮轄17個行政村,126個村民小組,3.6萬人。西距名鎮莊裡,東距古鎮流曲,南距富平縣城各約10公里。鎮域面積73平方公里。舊曹、富雷、到庄3條公路縱橫南北東西,穿境而過,交通十分便捷。
北部沿山以花椒、雜果、採石生產為主;南部川原地區以糧食、奶牛、石刻生產為主,全鎮已形成花椒、奶牛、石刻三大生產業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