錐齒鯊

脊索動物門鯖鯊亞目的動物

錐齒鯊(學名:Carcharias taurus)是錐齒鯊科、錐齒鯊屬鯊魚。體呈紡錘型,軀幹較粗壯。頭寬扁,三角形。尾基上方具一凹窪;尾柄無側突。吻長而尖突。眼略小,卵圓形,無瞬膜。前鼻瓣短呈三角形;無口鼻溝或觸鬚。口裂寬,深弧形,下頜極短,口閉時露齒;頜齒大小不一,前面齒窄長而如鑽子狀,側面齒側扁如刀狀,往後則漸低小或退化如臼齒狀,齒具小齒尖或無。噴水孔非常山。背鰭2個,同型,第一背鰭中大,起點與胸鰭內角相對或稍後,后緣凹入,上角尖圓,下角微尖突;第二背鰭中大,僅略小於第一背鰭,起點與腹鰭後端相對,后緣深凹入,上角尖圓,下角微尖突;胸鰭寬大型,長寬約略等大,后緣微凹入,外角鈍圓,內角鈍圓,鰭端伸達不及第一背鰭基底前部;尾鰭寬長,尾椎軸稍上揚,上葉狹小,下葉前部顯著三角形突出,中部寬長,與後部間有一深缺刻,後部小三角形突出與上葉相連,尾端尖突,后緣凹入。體背側灰褐或黃褐色;腹側白色。體背面和鰭上具不規則紅褐色斑點;鰭緣暗色。

錐齒鯊性貪婪,但一般遲鈍。牙細長而尖,掠食魚類及無脊椎動物

通常棲息於近底層,但亦會巡遊於中層或水表層。遊動時,能吞一口空氣於胃中,藉以調整浮力。性兇猛,常成群圍捕魚類。主要以硬骨魚類、小型鯊類、魟、烏賊、螃蟹或龍蝦為食。分佈於除了東太平洋外的各溫暖海域。在中國分佈於黃海東海及台灣沿海。

科屬


分佈於各大洋熱帶與溫帶沿岸淺水水域,常在海底或近海底處活動。體長3~6公尺(10~20呎),體上部灰褐色,腹部較淺。大西洋錐齒鯊(O.taurus,即沙虎)和澳大利亞的沙錐齒鯊(O.arenarius)被認為具危險性。
錐齒鯊
錐齒鯊

簡介


沙虎鯊,又名錐齒鯊,極具觀賞價值。
沙虎鯊橄欖綠帶深褐色斑點的外皮帶有光澤,具有隆背、斜鼻,眼睛小而兇狠,淡色小眼中央有一顆黑點的頭部較小,從其永遠張著的大嘴中,遊人可以清晰看到它那滿口像釘子一樣突出而鋒利的牙齒。沙虎鯊的牙齒不像大白鯊如廚師的刀具般鋒利的三角利齒,它的前齒細長而尖銳,用於咬住獵物,而後齒則有銼子般的表面,利於咬緊和壓碎獵物。它們下顎前端的牙齒,每一顆都有多達四顆后齒。小沙虎鯊用起牙齒來,也是既快速又致命。
平素性情溫和、行動緩慢,看似文雅的沙虎鯊絕對不是永遠都這麼溫和,倘若遭受攻擊,沙虎鯊便會以閃電般的速度向對手予以還擊,沙虎鯊的兇猛和無情也是在海洋世界中遠近聞名的,在“國際鯊魚攻擊檔案”所列出“無故攻擊”人類的鯊魚中,沙虎鯊名列前茅,與公牛白眼鯊、鼬鯊和大白鯊,同屬極危險的海洋掠食動物。
它們還具有其它鯊魚所沒有的兩大特點:首先,絕大多數的鯊魚因缺乏硬骨魚類似風箱的鰓蓋,必須不斷移動,以增加鰓的含氧量。但沙虎鯊例外,它可以經常保持在幾乎靜止不動的狀態,而不會發生窒息的情況。它們還獨具其他鯊魚沒有的能力,能自海面吸入空氣、達到中性浮力的狀態。其次,沙虎鯊是科學上所知子宮內同類相殘的極少數實例,在母沙虎鯊的兩個子宮中具有優勢的胚胎,卵囊里發育成10公分長的小鯊魚就已經有了牙齒,它會在孵化成1米長的超大幼鯊前,吃掉手足。最後,最強壯的小鯊魚來到了地球。與其他鯊魚相比,沙虎鯊有與生俱來的捕食本領,似乎得益於它們在母體內的豐富經驗。
錐齒鯊
錐齒鯊
沙虎鯊的近親是短鰭真鯊。

生活習性


錐齒鯊每胎只會孕育兩個胚胎,各在一個子宮中。幼鯊會吃其他胚胎及未受精卵子,稱為子宮內同類相食。它們妊娠期約9至12個月。
錐齒鯊是暖溫性較大型底棲鯊類,棲息於沿岸由淺水激浪區至深達約90米處之近海。通常棲息於近底層,但亦會巡遊於中層或水表層。遊動時,能吞一口空氣於胃中,藉以調整浮力。具有洄遊習性,南半球春夏成群北上,北半球秋冬遷移至南方。性兇猛,常成群圍捕魚類。主要以硬骨魚類、小型鯊類、魟、烏賊、螃蟹或龍蝦為食。

特徵


錐齒鯊有一個第二背鰭。一般都可以生長至5至9尺。身體呈褐色,上半部有一些暗色斑汶。它們的泳鰾很原始,是鯊魚中非常罕見的,但可以提供精準的浮潛控制。它們的牙齒呈針形,非常適合刺穿魚類。
雄成魚長2.2-2.57米,雌成魚稍長,記載最長可達3.2米,重158.8千克。體延長。頭寬扁,近三角形,向前狹小而低平。吻長而尖凸。眼小,卵圓形,無瞬膜。鼻孔平橫,前鼻瓣具有1三角形突出。口深弧形,下頜較短狹窄,齒外露。下唇褶粗寬,上唇褶較細弱。頜齒大小不勻,前齒狹長斜曲,側齒短寬,其後低小不發達。上下頜均無正中齒,各齒具細小側齒頭或無。噴水孔微小,位於眼睛后角水平線上。鰓孔5個,寬大。盾鱗具3棘突3縱嵴。
背鰭2個,形狀相同,無硬棘。第一背鰭稍大,起點與胸鰭後端相對或稍後。第二背鰭起點後於腹鰭基底,基底長大於或等於兩背鰭間距離。尾鰭寬長,尾椎軸稍上翹,上葉狹小,下葉前部顯著三角形突出,中部與後部相隔處有1缺刻。尾鰭后緣斜而凹入,後端鈍尖,基底上方具1凹窪。尾柄無側突。臀鰭后緣凹人,里角尖凸,始於第二背鰭基底後部下方。腹鰭位於兩背鰭中間下方,略呈方形。臀鰭、腹鰭均稍大於第二背鰭。胸鰭大,寬與長幾乎相等,后緣微圓,外角和里角呈圓形。
體灰褐或黃褐色,背側面和鰭上略具不規則銹色斑點,鰭緣黑色。腹面淡白,有時也呈灰褐色。

分佈範圍


海域範圍:分佈於除了東太平洋外的各溫暖海域。在大西洋西部,從緬因州灣(美國)到阿根廷不等,夏季通常在科德角(美國)和特拉華灣(美國)發現。在大西洋東部,範圍從歐洲和地中海沿岸一直到南非。在太平洋地區,範圍從澳大利亞到日本沿海。在中國分佈於黃海、東海及台灣沿海。
國家地區:阿爾巴尼亞阿爾及利亞、阿根廷、澳大利亞(昆士蘭州新南威爾士州)、巴哈馬、百慕大、波士尼亞赫塞哥維納、巴西、維德角喀麥隆克羅埃西亞埃及厄利垂亞、法國、甘比亞、迦納、希臘、幾內亞幾內亞比索、印度、義大利、日本、黎巴嫩賴比瑞亞利比亞、墨西哥、黑山共和國、摩洛哥莫三比克奈及利亞沙烏地阿拉伯塞內加爾獅子山、南非、西班牙、蘇丹、阿拉伯敘利亞共和國、突尼西亞、土耳其、美國(康涅狄格州馬里蘭州南卡羅來納州新澤西州弗吉尼亞州喬治亞州緬因州、羅德島州、特拉華州佛羅里達州北卡羅來納州)、烏拉圭葉門

繁殖方法


卵胎生,每產16-23個卵。胎兒在子宮內發育至170毫米時,已具尖齒;260毫米時能在子宮內活動,並會同類相殘,吞食其他受精卵為營養。一般每一子宮僅有2胎兒成長,初生幼鯊950-1050毫米。妊娠期8-9個月。

保護現狀


保護級別: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20059年ver3.1)——易危(VU)。

主要價值


錐齒鯊被主要以底拖網、流刺網延繩釣所捕獲,經濟價值高。肉質佳,魚肉紅燒或加工成各種肉製品;鰭可做魚翅;皮厚可加工成皮革;肝可加工製成維他命及油;剩餘物質製成魚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