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工程大學

省屬公辦軍種工程學校

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工程大學創辦於1949年11月,1963年被確定為全國重點大學、全軍重點建設院校,是一所多學科、多層次、工程與管理、技術與指揮相結合的海軍高等學府,是全軍著名的軍種工程大學,是重要的教學科研基地。校本部位於“九省通衢”的湖北省武漢市,佔地140多萬平方米。 

大學堅持德、智、體、軍全面發展的教育方針,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形成了“嚴謹、求實、拼搏、創新”的校風,承擔海軍31.5%本科和41.5%研究生教育培養任務,為海軍培養了10萬餘名高素質軍事人才,走出了近百位共和國將軍和5名中國工程院院士,被譽為“海軍軍官的搖籃”。

歷史沿革


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工程大學
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工程大學
1949年5月,安東海軍學校創建。
1949年11月22日,在原安東海軍學校的基礎上,創建大連海軍學校,下設指揮、機械工程兩個系。 
1950年12月,大連海軍學校機械工程系擴編為海軍學校第二分校。
1952年,海軍學校(機械分校)、陸軍第198師直屬機構合併組建第二海軍學校。
1954年,第二海軍學校更名為海軍機械學校。
1961年,海軍機械學校升格為海軍工程學院。
1970年,海軍工程學院、海軍通信學校(部分)、海軍軍械學校(部分)合併組建第二海軍學校。
1955年,海軍第六預備學校創建。
1957年,海軍第六預備學校、海軍炮兵學校(軍械繫)、海軍海道測量訓練大隊合併組建海軍技術學校。
1960年,海軍技術學校更名為海軍軍械學校。
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工程大學
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工程大學
1969年,海軍軍械學校撤銷。
1975年,第二海軍學校升格為海軍工程學院。
1983年獲得碩士學位授予權,1986年獲得博士學位授予權,1996年設立博士后科研流動站,1997年在全國首批獲得工程碩士專業學位授予權。
1999年,海軍工程學院、海軍電子工程學院合併組建海軍工程大學。
2004年,海軍後勤學院併入海軍工程大學。 

辦學條件


院系概況

截至2018年,學校下設1部(基礎部)、6院(動力工程學院、電子工程學院、電氣工程學院、兵器工程學院、艦船與海洋學院、核科學技術學院)、4系(信息安全系、管理工程與裝備經濟系、作戰運籌與規劃系、政治理論系)。 截至2018年,共有34個本科專業。
專業大類專業小類專業名稱
理學物理學物理學
工學機械類機械工程
材料類材料科學與工程
能源動力類能源與動力工程
電氣類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
電子信息類通信工程
光電信息科學與工程
水聲工程
自動化類自動化
計算機類計算機科學與技術
信息安全
水利類港口航道與海岸工程
測繪類導航工程
交通運輸類輪機工程
船舶電子電氣工程
海洋工程類船舶與海洋工程
兵器類武器系統與工程
武器發射工程
信息對抗技術
核工程類核工程與核技術
輻射防護與核安全
安全科學與工程類安全工程
軍事學運籌與任務規劃
目標工程
火力指揮與控制工程
大數據工程
指揮信息系統工程
雷達工程
導彈工程
無人裝備工程
測控工程
電磁發射工程
裝備經濟管理
管理學管理科學與工程

師資隊伍

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工程大學
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工程大學
截至2018年,學校擁有教授、副教授500多名,其中碩士以上學歷佔90%以上。有中國工程院院士、第十八屆中央候補委員馬偉明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何琳教授,有軍隊傑出專業人才獎獲得者朱石堅,還有35歲破格晉陞教授、求是傑出青年獎獲得者王東、帥長庚等一大批年輕優秀骨幹,有4人進入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2人進入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6人次進入教育部教學指導委員會,69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貼,先後有4人被評為全國優秀教師,38人次被評為全軍優秀教師,19人獲得軍隊育才金獎。
專職中國工程院院士馬偉明、何琳 
"兩彈一星"功臣(1人)姚樹人
國家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王源升
首屆"全國高等院校名師"康穎
全軍重大專業技術貢獻獎獲得者劉德志

人才培養

教學建設
• 質量工程
截至2014年,學校有國家精品課程3門、軍隊院校優質課程4門,國家級創新研究群體、第二屆軍隊科技創新群體獎1個。
特色專業:電子對抗指揮與工程、艦船動力工程、核動力工程、軍用水聲工程、艦船消磁工程等 
國家精品課程(3門):大學物理(康穎)、內燃機(歐陽光耀)、艦船動力裝置原理(曾凡明) 
軍隊院校優質課程(4門):大學物理(康穎)、內燃機(歐陽光耀)、艦船物理場(林春生)、艦船動力裝置原理(曾凡明)
國家級創新研究群體、第二屆軍隊科技創新群體獎(1個):電力系統電磁兼容創新研究群體(馬偉明、2005年)
• 教學成果
截至2008年,學校獲得全國和全軍教育成果獎近100項,其中榮獲國家級教學成果特等獎1項、國家二等獎1項、全軍一等獎9項。
國家級優秀教學成果特等獎(1項):“建立由理論教學、社會實踐、業餘生活三大課堂組成的馬克思主義理論課教學體系” 
學校曾被評為“全國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先進集體”和“湖北省學位與研究生教育工作先進單位”。 學校先後被評為全國學位與研究生教育先進單位、全軍學員思想政治教育先進院校、全軍教學優秀單位、全軍科學發展觀教學先進院校和全軍後勤保障社會化工作先進單位,是中國高等教育學會的常務理事單位。 
• 學生獲獎
截至2008年,海工大學員連續12年獲得30個全國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一等獎、24個全國二等獎;2000年以來我校學員在全國大學生英語競賽中獲6個特等獎、27個一等獎,並捧回全國大學生首屆機械創新設計大賽一等獎3項、二等獎2項,08年學校將承辦第三屆全國大學生機械創新設計大賽。67人次獲中國航海學會和中國造船學會獎學金。
2013年5月12日,海軍工程大學代表中國海軍參加在土耳其伊斯坦布爾舉行的第16屆土耳其國際航海技能競賽,一舉奪得總分第一和4個單項比賽中的2項冠軍。 這項國際賽事由土耳其海軍學院於1998年創辦,共設帆船、船藝、游泳和救生4個比賽項目,每年4至5月舉行。中國海軍此次參賽的6名選手均為海軍工程大學本科學員,其中4人為首次參賽。
畢業的研究生先後有1人獲“做出突出貢獻的中國博士學位獲得者”,1人獲“做出突出貢獻的中國碩士學位獲得者”,3人獲全國“做出突出貢獻的工程碩士學位獲得者”,13人獲全軍、海軍優秀畢業研究生。獲得全國優秀博士學位論文7篇(總數在全軍綜合大學排名第二),獲省部級表彰的優秀博士學位論文52篇、優秀碩士學位論文103篇。張達伍被中央軍委授予“獻身海防事業的模範幹部”榮譽稱號。

學科體系

截至2018年,學校形成了以工為主,工學、理學、管理學、軍事學四大學科門類協調發展的綜合化學科環境。目前,學校有2個全國重點學科、2個國家級重點實驗室,1個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1個國家能源新能源接入設備研發(實驗)中心,6個軍隊重點實驗室;有7個博士后科研流動站,5個一級學科(含25個二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和3個獨立二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5個一級學科(含15個二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和6個獨立二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開設34個本科專業,覆蓋了海軍絕大部分專業領域。電氣工程學科綜合排名進入全國前10%,船舶與海洋工程、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控制科學與工程3個學科綜合排名進入全國前30%。 
• 博碩士學位
博士后科研流動站(7個):兵器科學與技術、電氣工程、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船舶與海洋工程、信息與通信工程
學術學位博士(7個):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電氣工程、信息與通信工程、控制科學與技術、船舶與海洋科學、兵器科學與技術、核科學與技術。 
學科專業類別專業代碼專業名稱所屬院系
工學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080700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動力工程學院
電氣工程080800電氣工程電氣工程學院
信息與通信工程081000信息與通信工程電子工程學院
控制科學與技術081103系統工程兵器工程學院
081105導航、制導與控制電氣工程學院
船舶與海洋工程082401船舶與海洋結構物設計製造艦船與海洋學院
082402輪機工程動力工程學院
082403水聲工程電子工程學院
0824Z1船用材料與應用工程艦船與海洋學院
0824Z2艦船安全技術與工程動力工程學院
兵器科學與技術082600兵器科學與技術兵器工程學院
核科學與技術082700核科學與技術核科學技術學院
學術學位碩士(一級學科(8個)、二級學科(11個)) 
學科專業類別專業代碼專業名稱所屬院系
理學數學070104應用數學基礎部
工學機械工程080200機械工程動力工程學院
材料科學與工程080500材料科學與工程基礎部
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080700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動力工程學院
電氣工程080800電氣工程電氣工程學院
信息與通信工程081000信息與通信工程電子工程學院
控制科學與工程081101控制理論與控制工程電氣工程學院
081102檢測技術與自動化裝置電氣工程學院
081103系統工程兵器工程學院
081104模式識別與智能系統電子工程學院
081105導航、制導與控制電氣工程學院
船舶與海洋工程082401船舶與海洋結構物設計製造艦船與海洋學院
082402輪機工程動力工程學院
082403水聲工程電子工程學院
0824Z1船用材料與應用工程艦船與海洋學院
0824Z2艦船安全技術與工程動力工程學院
兵器科學與技術082600兵器科學與技術兵器工程學院
核科學與技術082700核科學與技術核科學技術學院
管理學管理科學與工程120100管理科學與工程管理工程與裝備經濟系
專業學位碩士(14個) 
學科專業類別專業代碼專業名稱所屬院系
工學工程085201機械工程動力工程學院
085204材料工程基礎部
085206動力工程動力工程學院
085207電氣工程電氣工程學院
085208電子與通信工程電子工程學院
085210控制工程
電子工程學院
電氣工程學院
兵器工程學院
085211計算機技術電子工程學院
085223船舶與海洋工程
動力工程學院
艦船與海洋學院
085225兵器工程兵器工程學院
085226核能與核技術工程核科學技術學院
085239項目管理管理工程與裝備經濟系
軍事學軍事115101軍事指揮電子工程學院
115104軍事裝備艦船與海洋學院
管理學工程管理125600工程管理管理工程與裝備經濟系
• 重點學科
國家重點學科(2個):輪機工程、電力系統及其自動化
軍隊“2110工程”重點學科(2個):電力系統及其自動化、艦船動力工程
省級優勢學科(2個):電力系統及其自動化、輪機工程 
省級特色學科(2個):工程熱物理、船舶與海洋結構物設計製造 
省級一級學科重點學科(3個):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兵器科學與技術、核能科學與工程 

科學研究


科研平台

截至2014年,學校有“電力電子技術應用研究所”等15個重點研究機構,其中國家級重點實驗室1個,國家級新能源研發中心1個,全軍重點實驗室2個,海軍重點實驗室1個。 
國家級重點實驗室(1個):艦船綜合電力技術國防科技重點實驗室 
國家級新能源研發中心(1個):國家能源新能源接入設備研發(實驗)中心 

科研成就

截至2014年,近幾年學校先後獲國家和軍隊科技進步獎500多項,其中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3項、二等獎6項,軍隊一等獎35項;申請專利600多項。國際首創的“交直流電力集成新技術”被國家科技部評為年度公眾關注的十大科技事件,“交直流電力集成雙繞組發電機系統”入選年度中國高等學校十大科技進展。 先後在艦船動力系統、武備系統、信息系統等領域共申請國家專利5項,國防專利9項。 
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3項):"艦船新型供電系統"(馬偉明)、"珊瑚島礁淡水資源的開發與應用"(李決龍、姜海波)等
湖北省科學技術獎自然科學獎一等獎(1項):兩熱源正反向理論循環的有限時間熱力學分析和優化(陳林根) 

學術資源

• 館藏資源
截至2014年,學校圖書館館藏中外文紙質圖書近60萬冊,電子圖書260多萬種,紙質期刊1000多種,電子期刊13000多種,訂購有清華學術期刊、中國學位論文全文資料庫、萬方資料庫群等10個全文資料庫和75個文摘資料庫,數字資源總量達73000G,已基本形成以學科體系見長、海軍特色鮮明的館藏體系,是“湖北省研究級文獻收藏單位”。
• 學術期刊
海軍工程大學學報》創刊於1977年,1994年曾被中國科學院文獻情報中心列為交通運輸類核心期刊,1997年入編中國學術期刊(光碟版),1999年被列入國家科技部中國科技論文統計源期刊,2000年加入《中國期刊網》、《萬方數據資源系統數學化期刊群》。主要欄目有船舶與海洋工程、動力工程與工程熱物理、電氣工程、兵器科學與技術、核科學與技術、機械工程、材料科學與技術、電子科學與技術;被CA化學文摘(美)(2011)、SA科學文摘(英)(2011)、JST日本科學技術振興機構資料庫(日)、中文核心期刊(2004、2008、2011)等收錄;先後獲“中國期刊方陣”中的“雙效期刊”、“中國科技核心期刊”、中國核心期刊(遴選)資料庫期刊;榮獲首屆《中國學術期刊(光碟版)檢索與評價數據規範》執行優秀獎。 

學術交流

截至2008年,學校與清華大學、華中科技大學等國內大學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夥伴關係,共同培養碩士、博士生,開展科研合作;先後有150多人到俄羅斯、韓國、美國等國家考察、留學;有200多名教員、學員隨艦出訪美國、新加坡、俄羅斯等國;十幾個外國軍事代表團先後來校參觀訪問。學校還先後為孟加拉、越南、坦尚尼亞、剛果等國家培養近千名留學生。 

文化傳統


形象標識

• 校徽
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工程大學
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工程大學

精神文化

• 校訓
嚴謹求實、拼搏創新
• 校歌
《海軍工程大學校歌》
我們沐浴著黨的陽光,肩負著人民的期望
年輕的戰友集合在一起
誓把青春獻給海防
大海的波濤呼喚著我們
要像海燕搏擊風浪
啊!海工
你是革命的熔爐
啊!海工
你永遠充滿著力量
海軍一代代優秀人才
從你這裡奔向萬裏海疆
校園文化
學校實施"大德育"工程,營造積極向上的育人環境,確保辦校治學的正確方向;積極構建"大文化"體系,發揮文化育人功能,開展群眾性文體活動,形成了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生活。中國龍獅運動協會解放軍首個龍獅基地正式在學校掛牌,學校龍獅隊多次參加全國龍獅大賽獲獎,07年8月代表國家赴馬來西亞參加國際華人龍獅邀請賽,獲特別榮譽獎。新生入伍教育演講、紅安野營拉練、校園放歌篝火晚會、博士論壇等品牌傳統活動效果很好。"衡陽搶險英雄群體"三次贏得胡主席親筆批示,成為全國先進典型;同時也湧現出了"抗洪搶險英雄潛水分隊"、"全國見義勇為先進個人"、"獻身海軍事業的模範幹部"、"雲南救火三英烈"等大批先進群體,學校被評為"全軍學員思想政治教育先進院校"。

領導團隊


現任領導

職務名單
校長楊波
政治委員孫忠義

校園環境


校園地圖

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工程大學
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工程大學

校內環境

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工程大學
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工程大學
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工程大學
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工程大學
截至2019年,大學共有6個轄區,佔地總面積2411畝,主校區位於湖北省武漢市。 
校本部位於湖北省武漢市,有訓練場地5個,其中田徑運動場2個、室內體育館1個,射擊場1個、游泳池2個。有多媒體教室60間、階梯教室40間、語音室4間、演播室1間,還有兩個大型機房。另有游泳館、露天電影場、禮堂等文體活動場所等。 

知名校友


馬偉明何友梁陽
樓富強王文才李決龍
馬偉明
馬偉明
馬偉明1960年4月生,江蘇揚中人,海軍專業技術少將軍銜,專業技術一級,中國工程院院士,教授、博士生導師,第五、六屆國務院學科評議組成員。長期致力於獨立系統集成化發電、獨立電力系統電磁兼容、電力電子應用技術等領域的教學與研究,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2項。全國十大“傑出專業技術人才”、十佳“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一等功榮立者。
何友
何友
何友,生於1956年10月,男,吉林磐石人,中國工程院院士。1982年畢業於海軍工程大學指控系統專業,獲學士學位。海軍航空工程學院院長。1988年在該校火力控制系統專業獲碩士學位;1991年10月至1992年11月在德國不倫瑞克工業大學作高級訪問學者;1997年在清華大學通信與信息系統專業獲博士學位。現為海軍航空工程學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電子學會會士、中國電子學會雷達分會副主任委員、中國造船學會電子技術委員會委員、國家“863”專家、總裝備部專家組成員,《現代雷達》、《數據採集與處理》、《火力與指揮控制》、《雷達科學與技術》等雜誌編委。主要研究領域有:雷達自適應檢測方法、多感測器信息融合、多目標跟蹤、分佈檢測理論及應用、系統模擬與作戰模擬等。
梁陽,男,江蘇南京人,碩士研究生,畢業於海軍工程大學,海軍上校軍銜,曾任海軍“常州艦”艦長。2004年至2006年,擔任聯合國軍事觀察員視察官。2010年,被任命為“常州艦”首任艦長。現任海軍司令部作戰部副部長、海軍新聞發言人。曾獲聯合國維和勳章和聯合國榮譽勳章、2012年,駕馭戰艦馳騁亞丁灣。2013年4月被評選為2012年度中國海洋人物,2013年4月被列為全軍重大宣傳典型。
樓富強
樓富強
樓富強,男,1972年8月出生,1990年9月入伍,畢業於海軍工程大學,海軍遼寧艦機電部門機電長。該同志作為我國第一艘航母的機電長,刻苦鑽研本職業務,組織編寫《001型航母軍事訓練與考核大綱(機電部分)》第38項規章制度、10多份專業學習資料,繪製1000多份動力系統圖紙,提出的1200多條裝備改進建議被採納,組織採集整理128台主要設備初始狀態參數100多萬個,獨立排除裝備故障179個,協助工業部門排除各類故障563個,為遼寧艦如期入列做出重大貢獻。個人先後被表彰為“工程決戰先進個人”、“航母工程建設突出貢獻獎”,2013年被中央軍委榮記一等功。
王文才,海軍大校軍銜。主研或參研科研課題14項,其中全軍課題3項、海軍課題10項,作為主要完成人蔘編專著4部,發表學術論文13篇,其中核心期刊4篇。榮獲軍隊級教學成果二等獎2項、海軍教育科研成果二等獎2項、三等獎1項,獲海軍教學成果獎1項。論文獲全軍後勤優秀論文一等獎1篇、海軍優秀後勤學術論文一、二等獎各1篇、海軍院校教學理論研討優秀論文3篇。2010年榮獲“全國科普工作先進工作者”稱號,受到中宣部、國家科技部和中國科協聯合表彰。
李決龍,長期從事海防工程建設與科研、教學工作,是海防工程領域的科技領軍人才。海防工程專家,現任海軍某海防工程研究中心主任,解放軍理工大學、海軍工程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參加了多項重大海防工程建設,主持完成了20多項重要課題研究,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2項,省部級科技進步獎10項,發明專利3項,出版著作5部,發表論文80餘篇。獲得獎勵被評為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當選科學中國人(2011)年度人物,享受政府特殊津貼,獲得軍隊專業技術重大貢獻獎、軍隊傑出專業技術人才獎,被中央軍委榮記一等功2次,被海軍榮記二等功1次、三等功2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