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伯高
龍氏先祖
龍伯高(前1年—公元88年),名述,京兆(今西安市)人。是國內外龍氏有譜可查的共同先祖。
漢光武帝25年,敕封為零陵太守,“在郡四年,甚有治效”,“孝悌於家,忠貞於國,公明蒞臨,威廉赫赫”,歷代史志皆有褒揚。
公元88年,卒,葬零陵西門司馬塘(今零陵區徐家井辦事處新建村)。2003年,永州市人民政府將龍伯高墓公布為第一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列古墓葬之第一位。
西漢哀帝元壽2年庚申(前2)2月15日午時,生,比耶穌大一歲。
東漢章帝章和2年戊子(88)7月15日辰時,卒於零陵官舍,享年89歲。
天下龍姓皆以公為始祖,所謂始祖是指有世系可考的最早的祖先,因龍氏族譜是與公元紀年同步,所以一致認可、千古永傳、同心共尊伯高公為始祖,是天經地義、合情合理的。伯高公讀書樂道,發憤圖強,建武(32)初,以學者首任山都(今湖北襄陽縣西北)長,官至零陵郡(今湖南永州市)太守。
據《資治通鑒卷12·漢紀》載,漢高帝納劉敬言:“徒六國后及豪傑,名家居關中”。而龍氏先祖原籍河北鉅鹿(今巨鹿縣)人,故爾亦徒關中,定居扶風之京兆,數十年後,龍氏太祖勉公[生於西漢元光辛亥(前130)],奮發進取,西漢昭帝始元元年(前81),以名賢受命,出任江程邑(安陵)亭長。政聲卓著,邑人贊其“公而且直,民無曲者;正而且仁,田野載德;不履公門,不邇聲色”。又曰:“德孚於鄉,為龍為光,勉翁先覺,導我愚泯”。因名二子:有孚、有光。公卒於元康已末(前62),妣賈氏(前129-57)。伯高公祖父有孚公,生於西漢征和元年(前92),卒建始元年(前32),妣田氏,生征和辛卯(前90),卒建始乙丑(前32)。子一:先仕。伯高公父先仕公(前52-8),子四:長子伯高,次子伯湘,三子伯海,四子伯意。伯高公作為老大,率先垂蒼,刻苦攻讀,學識淵博,品德高尚,山都長任上,廉潔奉公,克盡厥職,日夜惕厲,識才尊賢,黎庶擁戴,朝遷重用,自北南來,陞官遷湘,家武陵,龍姓因此以武陵堂作為堂名之一。
據《後漢書·馬援傳》載:建武初,兄子嚴敦並喜譏議,而通輕俠客,援前在交趾,還書,《誡兄子嚴敦書》曰:“龍伯高敦厚周慎,口無擇言,謙約節儉,廉公有威,吾愛之重之,願汝曹效之”。光武帝劉秀香到馬援這封信后,於東漢建武24年春月擢升伯高公為零陵太守,詔曰:“具官山都長龍述,廉公是飭,敦厚堪型,用擢爾零陵太守,官二千石。零陵山扼五嶺,地控百越,人多剽悍,俗雜漢夷,惟爾公忠,克沛膏露於禹甸。惟爾廉威,自此剛勁於堯封,於戲!保厘大邦,封疆攸寄,香凝寢戟,閭井務載其清寧,春落鋤犁,兆庶欲安於耕鑿,則女紅不害,尚勤爾職,以稱朕意”。實踐證明,伯高公無愧於馬援的讚賞,無負於劉秀的重託,無辱於郡民的厚望。他滿懷於皇恩於萬一,救蒼生於水火,逞志於荊州的信心,走馬上任了。
漢代,全國設13刺史部(即13州),湖南屬荊州,置桂陽,武陵,零陵和長沙郡。東漢時的零陵郡,除今日的永州屬地外,還包括周邊的廣東、廣西、郴州、衡陽、邵陽的一小部分,約佔現湖南省總面積的1/4,可見轄地不小。當時,劉秀雖基本統一了全國,但國內一定規模的農民起義、注數民族起義和叛亂、地主武裝叛亂、地域宗族械鬥等戰事和糾紛,仍時常有之。當時,劉秀親征、馬援掛帥進攻武陵一帶的少數民族“五溪蠻”的戰鬥就在零陵郡附近發生,戰火使郡內人心浮動,民心惶恐,生產受到嚴重影響,伯高公到職后的首要任務,就是安撫人心,發展生產,增長經濟,避免內亂,支援征討。據說,在戰事緊張、馬援受挫、供給困難、軍餉難以為繼的緊急情況下,連伯高公自己都敷不衍出的窘迫狀況下,毅然決然將夫人頭上的金簪取下,變賣充作軍餉,支援戰爭,使馬援和士兵都感激不已。加之那時零陵地屬“南蠻”中的“南蠻”,生產、文化極端落後,經濟十分貧窮,交通特別蔽塞,氣候非常惡劣,民族矛盾尤其突出,加之語言不通,人地兩生,給初來乍到瘴氣瀰漫的邊遠之地的伯高公帶來重重困難和諸多不便,但伯高公以大無畏的英雄氣概,迎難而上,勵精圖治,採用廣施仁政、法德兼治、以身作則的方針,很快就站住了腳跟、穩住了陣腳、打開了局面,使當地生產得到發展,經濟得到增長,文化得到提高,風俗得到純樸,生活得到改善,人心得到穩定,特別是兩次有效地平定了郡內的騷亂。據《永州府志·循史篇》載:伯高公“在郡4年,甚有治效”。更難能可貴的是,伯高公清正廉潔,勤政為公,寬厚待人,禮賢下士,修身養家的為官為人之道,為歷代各族多方人士盛讚不絕、史不絕書,真是堪為百世之師、千秋之范、萬古之賢,現永州市人民政府一致公認其為古賢太守,一方清官,歷代楷模,伯高公泉下有知,也當含笑九泉,欣慰不已!天下龍氏更應倍加珍惜,無限景仰,見賢思齊,光前裕後,以報祖德於萬一!!
道德之樹常青,精神之花常開。人的道德精神是沒有姓氏、地域、國度之分的,是永遠傳承不變的,它是全人類的共同寶貴財富。伯高公的道德精神,就是馬援贊像所高度精闢概括的“孝悌於家,忠貞於國,清明臨蒞,威然赫赫,朝廷褒功,田野泳德,宇宙間氣,獨君先得。儼然遺像,千載儀則”。寧徐自明贊伯高公曰:“班孟堅贊稱燕齊之士與周並傳,得非太公召公之德,實磅礴於人心,故其傳久不民歟,左氏載:皋陶庭堅不祀,哀其德之未逮,民之無援,然則稱邁種德非耶!東都龍公以謹厚聞於世,馬伏波以之教誡子弟,建武擇守於焉,取斯迨今。雲祁之賢猶有存者。天之施善人不實。為吏貴良,示民以德,靜動無華,威儀有則。伏波誡書,誠齋紀石,遐想聲光,敬恭朝夕”。伯高公這種忠貞於國,孝悌於家;敦厚為人,廉公為民的精神,不僅是龍氏的傳家寶,而且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最高象徵,是中國精神的生動體現和完美結合。今天,我們繼承和弘揚伯高公的道德精神,就是要學習和發揚4代中內領袖所來自培育和倡導的:報效祖國,服務人民;國而忘家,公而忘私;毫不利已,專門利人;清正廉潔,勤儉節約;崇尚事業,淡泊名利;奮發進取,開拓創新;謙虛謹慎,艱苦奮鬥;戰勝困難,壓倒敵人;和諧求實,明禮誠信;團結友善,自強不息;揚榮抑恥,無私奉獻的精神,在各自崗位上不懈奮鬥,建功立業,澡身浴德,為國爭光,為民造福,為祖爭氣,為龍氏添彩!
伯高公在職時,與桂陽郡太守欒巴,一邊處理政務,一邊學習道術。因他倆是朝廷官員,對湖南道教發展和影響比一般地方的方仙道更大更深一些。所謂道術,就是中國古代色羅自然和社會一切原理與方法的總稱。《莊子·天下》:“古雲所謂道術者,果惡乎在?曰:無乎不在”。後世道教(我宗親之一,在漢時形成,到南北朝時盛行)沿用指道教之方術,或稱“仙術”。《雲笈七篆》卷45《秘要訣法序事》:“道者虛無之至真也;術者變化之玄伎也。道無形,因術以濟人,人有靈,因修而會道”。伯高公卸任后,更加聚精會神、專心致志於學道。《真誥》卷14說伯高公跟隨神仙刀道林學習,受服胎無之法,又常服青飢方。托形醉廣,隱居方台,師從定錄君。《歷世真仙體道通鑒》卷五說:“龍述,不知何許人也。於金山得神芝實,如梧桐大,治而服之,日餌刀圭。服二年,得屍解而去”。道書中說的一些細節可能不真實,但伯高公通道這一事實還是可信的。一是因為馬援本人也學習一些道教的養生方術:“初,援在交趾,常餌薏苡實,用解輕身省欲,以勝瘴氣”。(《後漢書·馬援傳》),人以類聚,物以群分,同氣相術,同志相近,可能就是因為都有相同愛好,才使得彼此過從甚密,如此看重。二是漢時金國人均壽命僅28歲,而伯高公壽高89歲,如無特別的養生育術,斷難如此高壽。而道術的養生秘訣是順手自然,注重內心修鍊,主張清靜無為,而伯高公身居山清水秀,環境優美,自然植被極其豐富的官邸,退出政壇后,置滾滾紅塵於度外,加之歷來注重修身養性,“仁者壽”,也就是情理之中的事了。
伯高公配妣羅氏(前2--89),生二子:詔、明。長子詔,名夷詔,字推賢,生於東漢建武丁酉(37)8月19日己時,歿於元和乙酉(85)9月5日午時,永年18(75)任潯陽丞,首制家乘。妣劉氏與夫同年生,歿於永元乙末(95),子一:瑜。伯高公孫瑜,人名讓瑜,字善握,生於東漢永平戊辰(68)8月6日己時,永年丁酉(97)任潯陽驛丞,歿於永建庚午(130)9月20日午時,妣劉氏與夫同年10月9日卯時生,歿於永建丙宣(126)2月4日未時。子一:珩。伯高公28世孫龍寅,又名夢京,字兆安,唐大中戊寅(858)中武狀元,與夫人從戎有功封侯。伯高公第31世孫太況,字景荀。生於唐咸8年丁亥(867)1月15日午時。龍紀元年己酉(889)任大理寺卿。居官仁廉,廣積陰騭。於天祜3年丙宣(906)卒,時遇異人,異人攜鹽一包置義山下曰:“曷葬於此”,言畢不見其人,即將鹽包展示,有詩云:“富貴千百世,分居億萬家。子孫流出外,永遠有聲華。”遂葬鹽推處。震山庚向。妣陳氏生五子:欽、琮、瑊、瑀、琳(註:前五字都有王旁,後面一樣),后五子均登科,後世稱“鹽堆龍氏”五子登科,即來源於此。寧丞相李剛題詩讚曰:
龍蛇虎踞作佳城,萬古千秋詩善人;
莫道山川無秀氣,如何從此起人文?
又曰:
龍真穴的本堪誇,到底還須積善家;
不有仙人來點指,焉知吉地久開花?
“喬木發千枝豈非一本,長江分萬脈總是同源”。伯高公後裔遍布京、冀、晉、滬、蘇、浙、皖、閩、贛、魯、豫、鄂、湘、粵、桂、瓊、川、貴、雲、陝、合、渝等22個省、市、區,尤其在湘、粵、桂、雲、貴、川最多,目前主要集中於湘、川、兩省,大約佔龍姓總人口的50%,而湘籍就達68萬之多,占龍姓總人口的29%,為龍姓第一大省,佔全國總人口的1.3%。伯高公後裔不僅遍布五湖四海,而且星散五湖萬周,龍其以東南亞、新加坡、馬來西亞的海外華人中龍氏居多,而龍氏中又以伯高公後裔居多。伯高公後裔中,人才輩出,燦若群星,名聲鼎沸,譽滿天下,歷史上的重要人物有:五代大臣龍敏、北宋畫家龍章、大臣龍景昭、元朝學者龍仁夫、明朝四川巡撫龍文光、清朝經學家龍啟瑞、詞曲家龍燮、民國雲南省政府主席龍雲等。現代名人有:國家新聞出版署署長龍新民、湖南省政協副主席龍國健、武警湖南總隊總隊長龍漢榮、原新疆軍區司令員龍書金、原外貿部副部長現“博鰲澳亞洲論壇”秘書長龍永圖、原湖南省政協副主席龍禹賢、原甘肅軍區第二政委龍炳新、原南京軍區空軍副政委龍福才、原瀋陽軍區後勤部副部長龍開福、中國人民志願軍二級戰鬥英雄龍世昌等。以上人物,傳承於世,載於史冊,譽於民間,是中華好兒郎,是伯高公福庇,是龍氏的光榮和驕傲!
《永新通志·儒林傳》
據《零陵縣誌》載:“龍伯高卒葬城北,祀名宦墓。在城北一里(今永州市零陵商業城旁司馬塘路13號巷),時人名曰廉威阡子孫焉。立祠於司馬塘上,故址猶存。”“墓在零陵城北司馬塘,立有石坊,上楣刻‘謹飭名儒’四字”。又據《中國文物地圖集·湖南分冊》載:“龍伯高墓,封土堆殘高二米,底徑3.7米,青石碑兩通:一為明萬曆年間通判楊繼時立,碑高1.9米,寬0.8米;一為清光緒十年(1884)永州府儒學劉源溪立,碑高1.7米,寬0.6米。碑文均為楷書,載墓主姓名及立碑年號”。另據永州市文物管理處證明:“龍伯高墓日前還在,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早幾年,廣東、祁陽、邵東龍姓人家還來掃過墓。到於龍伯高紀念祠和塑像,在民國年間己廢。”2004年清明節前,長沙、益陽、安化等地伯高公後裔龍德發、龍照輝、龍振清、龍國斌、龍漢才先生等9人前往祭祖掃墓,併當場產生了修繕伯高公墓的動議。2005年6月3日,龍伯高公墓修繕委員會向永州市人民政府呈遞了《關於修繕龍伯高墓的報告》。2006年4月30日至5月1日,廣東、湖南的伯高公後裔龍觀生、龍慶棠、龍佑雲、龍照輝、龍振清、龍舉高等先生17人,在零陵區付區長蔣蒲英、區文化局局長鬍小英和市文物處處長趙榮學陪同下,重點考察了伯高公墓。湖南省文物局局長陳遠平先生此前專程赴永州考察伯高公墓,並明確了“政府主導,民間參與,抓緊修繕保護工作”的指導思想。2006年11月29日,永州市文物管理處發文,作出《關於修繕龍伯高墓的批複》:同意零陵區文物管理所按所呈方案組織維修伯高公墓。在各個歷史時期,前往伯高公墓地祭祖的天下龍氏多如鯽,絡繹不絕,前往瞻仰伯高公先賢的社會名流賢達也乏其人,留下不少膾炙人口的詩文。
《重修伯高公墓表》:“龍氏之裔如江如楚,如粵如蜀,傳在世矣。龍之若孫,代多哲人,光我王家。文獻不絕,傳在人矣。先生炳琅漢牒,千世百世,膾炙人口,傳在史矣。余何言之有?然姑摭其大概,敢以弗文辭,蓋欲述先生百代之高風,並以告將來之官茲土者”。
宋張埏:“有盛德必百世祀,由漢距今,千有餘歲,名鄉士大夫功績掀天地見於丹青者多矣,來有子孫嗣續不替,邱壠巋然,祠宇顯設,如龍伯高庸非盛德所致乎!”
宋陳東:此邦昔曾樹旗旄,聲望於今北斗高。為訪名山埋骨處,思齊空覺我心勞。廉威巋然勤仰止,斜陽回首獨彷徨。
易三樓:徨廓簫簫君任茲,敬將明德記新詩。伏波不妄生前譽,作郡猶叔異代思。古樹寒塘石碣在,山城煙火墓田夷。千年舊治留余裔,今日方開漢守祠。
楊繼時:“先生以一守土之官,其冢巋然獨存。其子孫尤流衍於楚之西、江之右,則盛德垂之不朽哉!今之後將與天壤顯存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