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戰鬥
西安戰鬥
西安戰鬥發生於1918年1月下旬,地點則是在中國西安戰鬥。是北洋政府時期內戰之一,交戰兩方為的前身為陜軍的靖國軍及獨立軍旅陳樹藩部。戰鬥前期,靖國軍分三路圍攻西安,不過親北洋政府之陳樹藩部仍靠後援獲勝,並使靖國軍範圍僅止於陝西。
西安戰鬥發生於1925年7月16日,地點則是在中國陝西。是北洋政府時期內戰之一,交戰兩方為北洋軍馮玉祥之國民二軍、三軍和陝督吳新田。原因是吳新田不服北洋政府,重兵自立。戰鬥末了,馮玉祥國民軍攻佔西安,陝督吳新田獲勝敗退寶雞。
1926年(民國十五年)4月至11月,在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中,原屬國民軍序列的陝軍楊虎城、李虎臣等部,在西安抗擊劉鎮華鎮嵩軍圍攻的作戰。
是年3月初,劉鎮華在豫西全殲國民軍第2軍后,即率柴雲升、賈濟川、梅發魁、王振、武衍周、憨五珍6個師,及在陝叛附的麻振武、何夢庚、緱保傑3個師共計9個師約11萬人進攻陝西。3月4日克潼關,旋占渭南。16日,陝西軍務幫辦、國民軍第2軍師長李虎臣自豫回陝,令所部於西安布防,4月1日國民軍在陝將領李虎臣、楊虎城、鄧寶珊、衛定一、田五潔、馮子明等齊集三原,重申孫中山的革命政策,決定各部聯合抗劉。決定以李虎臣、楊虎城兩部守西安,衛定一部負責興平、武功一帶防務及維護西安至咸陽間交通,田玉潔負責指揮渭北各部守衛後方基地,並相機支援西安。11日,劉鎮華到達臨潼,召集軍事會議,決定以麻振武師配合梅發魁師進攻涇陽、三原、富平等地,斷西安守軍與渭北國民軍聯繫;其餘師旅圍攻西安。會後,柴雲升、萬選才等部即向西安進逼。15日,雙方在西安城郊十里鋪等地發生激戰,18日,楊虎城部2個支隊共計5000餘人馳援西安,從而穩定了戰局。劉鎮華見輕取西安不成,即布署兵力,從東、南、北三面發起圍攻。4月26日,為切斷西安至咸陽間聯繫,攻佔西郊火燒碑。旋遭李虎臣部反擊而後退。5月9日,衛定一率所部約2個團兵力,突破鎮嵩軍防線,進,入西關,負擔西城防務。此後,西安被四面合圍。5月19日國民軍各方將領舉行聯席會議,決定取消國民第2、第3軍番號,統一改稱陝軍;以李虎臣為陝軍總司令兼第1師師長,楊虎城為副總司令兼第3師師長,駐涇陽的田玉潔為副總司令兼第2師師長,鄧寶珊為總指揮,衛定一為副總指揮兼第4師師長。統一編製和指揮后的陝軍守城部隊計3個師,總兵力約12個團1萬餘人。會後,根據分區負責的原則,司令部對各部任務作了明確分工,加強了防禦力量。鎮嵩軍合圍西安后,以強攻、偷襲、坑道爆破等戰法,不斷發起進攻。守軍頑強抗擊,戰鬥甚為激烈。其中較大的戰鬥有:4月末的西郊火燒碑爭奪戰;6月的小雁塔之戰;7月下旬,鎮嵩軍以優勢兵力及炮火,向東北城角發起大規模進攻,經一晝夜激戰,終以損失敢死隊600餘人而失敗;8月,渭北各地陝軍由咸陽渡河,與城內出擊部隊裡應外合,向西北城郊的鎮嵩軍猛烈突擊,欲解西安之圍,終因眾寡懸殊,經8晝夜激戰後迫撤原防;9月中旬,陝軍設置伏兵,將西北城角鎮嵩軍攻城部隊殲滅大半。與此同時,咸陽、三原等地的陝軍,亦挫敗鎮嵩軍優勢兵力圍攻,守住了渭北基地。受鎮嵩軍及其幫凶吳新田等部壓迫擾害的關中農民,也進行了大規模的武裝反抗。直接或間接支援了陝軍西安保衛戰。但到lo月中旬以後,西安發生嚴重糧荒,城內居民數萬人被餓死。進入11月,守城戰鬥到了危急關頭。這時,得到蘇聯及中國共產黨援助的馮玉祥,於9月舉行五原誓師,加入國民革命。隨即組成國民軍聯軍,任命孫良誠為援陝總指揮,率2萬餘人由甘肅東進解西安之圍。10月中旬,國民聯軍首解咸陽之圍,隨即強渡渭河,向西安西郊的鎮嵩軍發起攻擊。劉鎮華隨即變更部署,縮短戰線,將其渭北部隊調往西安周圍地區布防。孫良誠部經1個半月苦戰,后以劉汝明師繞至鎮嵩軍側后,突襲東郊十里鋪劉鎮華總司令部,迫使其全線潰退。11月27日,西安解圍,長達8個月的“西安守衛戰”結束。
此戰,雙方投入交戰兵力約20萬人。城內軍民死於戰火及餓斃者約5萬人,鎮嵩軍傷亡約4萬人。此戰牽制鎮嵩軍10餘萬兵力,策應了國民革命軍的北伐,為馮玉祥率部東征創造了條件。